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安士全書新白話版6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性學闡微類(七問七答)

  問:季路問生死的道理,仲尼拒絕回答。你卻辯個沒完,不是“素隱行怪”(孔子語,意思是怪人怪語)嗎?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是孔夫子婉轉啟發的話啊,不是隨意拒絕啊。孔子說:“死生亦大矣”(出《莊子》),難道是“素隱行怪”嗎?

  問:佛教所謂的性,就是“無善無不善”的意思嗎?

  答:“無善無不善”,那是頑空斷滅了。世間人不執著“有”,就是執著“無”,不是執著“也有也無”,就是執著“非有非無”。所以《觀佛三昧經》說:“譬之瞽人摸象也。生而盲者不識象,有一國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 瞽人皆言願知。王敕象夫牽象於庭,命群瞽以手摸之。王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群瞽各執所見,爭競不已,繼以毆擊。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箕者,其耳也;琴者,其鼻也;橛者,其牙也;屋者,其背也;壁者,其髀也;帚者,其尾也;柱者,其足也。’群瞽聞王所說,不敢復言,然意中猶信所摸不謬。”(有一國王召集天生的盲人摸像,摸到耳朵的說是簸箕,摸到鼻子的說是琴,摸到牙齒的說是棍子,摸到背的說是屋子,摸到大腿的說是牆壁,摸到尾巴的說是掃帚,摸到腳的說是柱子。盲人們互相爭論,各執己見,國王告訴他們真相,但盲人們心裡還是堅信自己是對的)世間人說性也像盲人摸像啊。

  問:萬物有成必有壞,有始必有終,性也有生滅嗎?

  答:凡是有形的東西,就是有成壞終始,性既然沒有形,哪有生滅?

  問:那麼性如虛空嗎?

  答:不是啊。虛空的空,名叫頑空;性空的空,名叫真空。

  問:耳朵眼睛,是形啊;聽見看見,是神啊。神如果不滅,就能看能聽,應當像少壯時一樣不變。可是到了老年,眼力漸漸發花,耳力漸漸變聾,那麼看見聽到的性,也有老死,因此知道神有生滅了。

  答:耳朵眼睛的發花變聾,是形骸導致的,哪裡跟看見聽到的性有關呢?眼睛能看見,不是眼睛本身看見啊,是依憑看性而能看見的;耳朵的能聽,不是耳朵本身聽到啊,是依憑聽性而能聽到的。如果認為眼睛本身能看見,那死人瞪著的眼睛,也應當看見了;而要夢中閉著眼睛時,不應再見到種種形像。如果認為耳朵本身能聽到,那死人的耳朵,也應當聽到了;而在夢中耳朵在床上,不應再聽到別處的聲音。這樣的話哪有生滅去來呢?

  問:性沒有生滅,大概知道了,性沒有去來,還不明白啊。

  答:乍去乍來的,是妄想心啊,不是真性啊。真性的大,包容虛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過如海上的一水泡罷了。

  問:三途惡道的果報,以及投生人間,論相的,認為是閻君的審判;論性的,認為是自己業力感招的,敢問誰對誰錯?

  答:不執一邊,那兩種說法都對;執著一邊,那兩種說法都錯。譬如夫婦共生一孩子,如果兩人無心說:“這是我生的啊。”這沒有什麼要緊;倘若夫婦爭執到臉紅衛赤,以為“這是我生的啊,不是你生的啊”,就錯了。

  惡道緣由類(十問十答)

  問:鴛鴦鹑鴿,因為過去世造YIN業,所以今世變為YIN鳥。而飛雁喪偶,到死不再另找配偶,過去世不YIN很明顯了,為什麼也墮落鳥身?

  答:十惡裡面,YIN是其中之一罷了。十惡都可以墮落為畜生,鴛鴦鹑鴿,是從YIN業墮落的啊;孤雁的果報,是從其他惡墮落的啊;如《俱捨論》中說:“人若造業,當墮畜生,各自差別。就中YIN欲盛者,生鴿雀鴛鴦中;嗔恚盛者,生蝮蠍蚖蛇中;愚癡盛者,生豬羊蚌蛤中;驕慢盛者,生虎狼獅子中;掉戲盛者,生猕猴中;悭嫉盛者,生餓狗中。”(人如果造業,墮落畜生的,各有差別,YIN欲重的生到鳥類中,嗔心重的生到蛇類中,愚癡重的生到豬羊中,驕慢重的生到虎狼中,好動好玩重的生到猕猴中,吝啬嫉妒重的生到餓狗中)

  問:人如果造罪,應當入畜生胎,這時知道是畜生嗎?

  答:到這時不由自己作主。

  問:為什麼說死後作不得主?

  答:現在哪裡作得主?同一美色啊,YIN人見了,愛入骨髓;妒婦見了,恨入骨髓。現在就這樣,何況死後?

  問:昔日有忉利天王,自知壽命盡了,將要入驢胎,至心歸依三寶,當時就墮胎,又恢復為天帝(詳《法句喻經》)。這又是怎麼說?

  答:這是因為過去世的福報深厚,所以能挽回。不然,就是母豬在前,只見美女;屎尿的氣味,宛如旃檀香味了。

  問:世人眾多,世事很繁雜,如果絲毫都要記錄,就堆積文墨如山,而且不夠用,閻老何苦費這閒心,記錄這閒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天宮內院,殊勝的境界很多,但不是營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樂。地府泥犁,獄中器具無量多,也不是營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苦。

  問:活著時候的痛苦,是從形體來的,死後沒有形體,痛苦誰受?

  答:痛是在於神,不在於形,如果因為形體,死人也有痛了。

  問:人造惡業,固然應當重治,但獄卒鬼王,那惡更重,又有什麼樣的地獄果報呢?

  答:如果就事上來說,譬如地獄鬼差奉命處罰人,決沒有再受處罰的事;如果就理上來說,那阿旁獄卒等(阿旁:獄卒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都是造業的人自心顯現的。

  問:地獄既然有,應當使世間人各自親眼見到,才會信受。

  答:將來親眼見到的,到處皆是,只是可歎親眼見到的不能再回來罷了。

  問:如來用腳指按地,大千世界,都變成金色(見《維摩诘經》)。有這樣的神通,為什麼不破十方地獄,使地獄受苦的都生到佛國?

  答:大醫王能治療惡病,不能救不服藥的人。造業的自己感招惡報,菩薩不能救免他們,猶如貧窮的人餓肚子,富人不能代他們吃飯吃飽啊。

  問:定業既然難免,佛法也沒什麼用,而經中常說救度無量,為什麼?

  答:世間一切苦惱,都是由惡業造成,勸人不造惡業,已斷苦惱的根,不是救度是什麼?

  婚嫁窮源類(八問八答)

  問:YIN既然是萬惡之首,那聖王治世,應當有辦法杜絕,而伏羲通媒妁,使二姓合好,為什麼呢?

  答:這正是要息止天下的YIN啊。如果沒有婚禮的講究,那天下無論男女,必定成了禽獸的行為,而生下的子女,也必定扔棄而不養育。所以打開一扇方便的門,成為婚姻的規矩,使男子各有妻子,女子各有丈夫,父母各有子女,守住其一而不亂啊。

  問:把作合的權利歸於媒妁,為什麼?

  答:恐怕巧詐的人取美棄丑,開了天下的爭端啊。

  問:設計“問名”“納吉”“請期”等婚姻禮儀,為什麼?

  答:恐怕打開了後世苟合的通途,所以多加曲折啊。

  問:婚嫁的緣故,我已知道了。男女之道,什麼時候開始的?

  答:按《起世因本經》,劫初的時候,眾生都是從光音天下來,自然化生,不是胎生。當吃了地上的食物後,形色丑惡,便有筋脈骨髓,分出男女的樣子,而後有YIN欲的情狀,這是男女之道的開始啊。

  問: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法是告辭親人出離世俗,極力說家室的害處。儒釋兩條路,為什麼判別這樣分明?

  答:行善不同,都歸到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好教化的,而儒教可以教化;有儒教不好教化的,而佛法可以教化。所以三教的聖人,雖然同心協力,不得不分別擔任不同的事,各立一種門庭,各垂一種教化,名義雖然是三,而實際是一啊。譬如三大良醫,都要治病,而病有不同,如果三人都會一種業務,那救濟必然不能廣泛。又如刀兵劫來,有三大長者,各自要救人出城,如果開一門,那救的也必定不廣在。所以能實行仲尼的教導,釋迦見了必定歡喜,能實行釋迦的教導,仲尼見了也必定歡喜。如果認為順從我的教導行善,就歡喜,不順從我的教導行善,就不歡喜,那也不能是佛,不能是聖了。隋朝的李士謙說:“三教如日月星三光啊,怎麼可以缺一呢?”(出《隋書》)後人議論紛紛,只是暴露那狹隘短見罷了。

  問:有人懷疑羲皇等聖人,都是大菩薩應化,不知是不是?

  答:也許是的。“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禮記》語,意思是打基礎)。佛教有方便有真實,有漸有頓。離欲出家,是實教頓教啊;配合兩姓,是漸教權教啊。譬如不能持齋的,先勸他吃三淨肉罷了。三教聖人這心同,這理同啊。

  問:天下人人絕欲,百年後沒有人類了,怎麼辦?

  答:這樣的濁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就相互偷窺相互私奔了,怎麼能人人絕欲?就是先生您自己反思自己,恐怕也做不到,何況別人呢?打漁人一天不捕魚,就怕船漿不好使了,這是杞人憂天了。

  問:假如有這種情況,怎麼辦?

  答:果然如此,那一切世間,都如天人的化生,不經過胎獄了。

  忏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造YIN業,要除那罪,應當在佛前忏悔嗎?還是從自心忏悔呢?

  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前忏悔,不妨礙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妨礙佛前忏悔。

  問:今世犯的YIN業,固然應當忏悔消除,如果是過去世中犯的,有點渺茫,還須忏悔?

  答:我們無量劫以來,直到今天,凡是四生六道的身體,每一個都受過是無量的;凡是罪大惡極的事,每一件都造過是無量的。如果忏悔今生,而不管過去世,豈不是去草留根嗎?

  問:善惡因果,父子不能相互代替,忏悔一身的業,還恐怕顧不過來,並代四生六道忏悔,是不是太迂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人的,是凡夫的見識。沒有求自度,先要度人的,是菩薩的心。夏禹後稷的“己溺己饑”,孔子“老安少懷”,范子的“先憂後樂”,(三個成語都有關心天下大公無私的意思)道理是一樣的啊。

  問:YIN欲固然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不斷。但出世的法,卻是身後的事罷了,晚年修習,不算晚啊。

  答:“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語,意思是應有准備)。晚年以後再修習,這就像餓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鑿井了。何況能到晚年的,眼前數數有幾個呢?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問:末法的眾生,特別貧苦了,佛國樓閣宮殿,都是七寶莊嚴,為什麼那苦樂不均等呢?何況佛看眾生等於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分恩惠給十方,使一切眾生共享其樂呢?

  答:苦樂有天淵的差別,現在的果,之所以如此,是過去的因。往昔在因中,全世界都造殺業,菩薩卻獨有慈悲;全世界都沉迷色欲,菩薩卻獨修梵行;全世界都在貪吝,菩薩卻獨愛布施。作善作惡,既然有天淵的差別,各自不能相互替代,那受樂受苦,也有天淵的差別,各自不能相互替代。譬如舜目是重瞳,比起雙眼明亮的還有多余;舜父是盲人,想有獨眼能看都不行;舜雖然是大孝,怎麼能用自己己的多余,補他父親的不足呢?

  問:土階茅捨(簡陋),可見堯舜的仁;瓊室瑤台(豪華),正表現桀纣的惡。佛既然觀三界是牢獄,何必借七寶來莊嚴?

  答:一個是百姓的福利,一個是三生的福果。二個比較,不倫不類。

  問:佛國的清淨莊嚴,固然是超過塵世萬倍,但經中所說,未免形容太過了。如果都相信,不是有點荒唐嗎?

  答:人相信的東西,不過是眼耳心思。眼耳不到的地方,就以為是荒唐,何況心思不到的呢?譬如蚯蚓只知道一尺土中吃泥巴的快樂,不知道蒼龍胖騰躍大海,突浪沖波;也如屎克螂,只知糞土裡轉糞球的快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裡,風在下機。

 

上一篇:方海權:怎樣修楞嚴咒能一切事如願以償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是怎樣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