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記(0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一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則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范。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地勸導大眾。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月終日。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歷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來稱他。如天台大師,天台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為‘天台’,大師住天台山。又如窺基大師,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這裡也是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

  辍闱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裡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學有這麼多,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

  萬歷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的最高學位,相當於現代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谒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謂的干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干兒子,自己年老了,干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

  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裡。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仿佛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游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太太。

  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了,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轉變。

  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曾經說過,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鄉裡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

  同裡後學羅祯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祯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

  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范,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作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上一篇:又是一年夏天即將襲來,我該怎麼面對滿街的誘惑?
下一篇:宏圓法師:生死是苦的根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