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往生全靠阿彌陀佛,好理解。那麼信願念佛呢,是全靠他力還是自力,或他力加自力?有人說自力是生滅法,一介入,禀受果德就短少了,反而往生邊地疑城,對嗎?日本淨土宗祖師法然上人、親鸾上人等十分強調他力,與中國淨土祖師的理念僅是流派風格的不同嗎?淨土法門修持中,當今特別要警惕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答:往生淨土全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這裡面就往生這一點全仗佛力。但是裡面是不是沒有自力呢?哎,也是有的,你能生起這個願——信願,肯去念佛:第一,得有你多生多劫自力持戒、修慧的善根;第二,有你今生對這個人生的覺悟——苦、空、無常,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願心。難道這裡就沒有自力嗎?也是有的。實際上在本源意義上來說,自力、他力你很難劃分一個明確的界限。這個他力是從果地上來說,用天台“六即佛”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即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力量的加持,就是阿彌陀佛的果地。自力是什麼?自力相當於天台六即佛的“理即佛”——我們自性正因佛性的力量。那麼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代表著自力他力的這種滲透、這種交融,所以全體的自力就是他力,全體的他力與自力無二。所以蕅益大師有個很好的判言——淨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的功德力,所以不要在這裡過分地強調哪個是自力,哪個是他力,這裡面都有互動的。自力,我們說三個並重:自性本有的功德力、名號的法力以及阿彌陀佛果德的加持力。這三力的結合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臨命終時佛現前接引,如果你沒有信願的自力的參與,阿彌陀佛也不可能現前,這個一定是要相互並重的。但淨土法門更多地靠佛力果覺的加持,自己的自性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因和緣:正因佛性——我們的信願是正因,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強緣,這兩者因緣和合,就產生臨終帶業往生的情景。對這一點,中國的淨土宗祖師從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到善導大師,對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給我們決定的救度,已經有非常透辟的系統的闡釋。
那麼唐代以後這些經典傳到日本,法然上人、親鸾上人也是依據《觀經四帖疏》的理念來建立淨土真宗的基礎,所以他們的思想也是我們中國淨土宗思想的一種在日本這個島國的延續,這裡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文化背景的不同。對日本淨土真宗大家也都有種種的討論,有種種不同的見解,我們還是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判定:對於淨土宗本有的原則,它是法,是真理,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日本島國,這種真理是不能增減的。但是面對眾生的不同的根機,他的表現手法,方便權巧是有不同的,所以不能以一個國家的情況來界定另外一個國家的情況。所以我們對日本淨土真宗也不要輕加評論啊:或者十分地推崇,或者全面地否定。這兩個態度都不大好,我們還是有一個繼承——我們中國淨土宗祖師的思想。我們中國淨土宗祖師——已經十三代祖師,對這個淨土宗法門的理論和修持,它的原始要終,它的性相、事理、因果,以及根據中國大陸文化背景的眾生根機加以很好的施設,已經足夠了,很完備了,也沒必要來接受舶來品。但是對人家的這些東西我們要尊重,也不要去妄加指責,這個態度比較好一些。
那麼淨土法門在現代確實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要說起來很多了。總之我們要首先掌握一個辨別“法的是非邪正”的標准,這個標准是來自於淨土五經一論和中國淨土宗祖師的思想,你要把這個參照系建立起來。然後跟這個參照系吻合的是正確的,跟這個參照系不吻合的就是錯誤的。那麼這個參照系建立是需要我們花一些時間、精力去不斷地去熟習的:淨土五經你一定要很娴熟,聖言量是最高的標准;那麼祖師——淨土宗的祖師也是對聖言量契入了,他進一步得到了一個解釋啦,也是不二的,這兩者是需要我們下點功夫的。
除此之外你看一些或者聽其他法師講什麼,看一些小冊子,這裡面都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印祖也說要“以古為師”,越古的東西越純正,越現代的東西越有風險,越有水分。如果一般的水分還好,如果這個水分裡面是摻了敵敵畏,那就更麻煩了。比如說你看這個——原來台灣有本書叫《無相念佛》,他就提倡所謂的“無相念佛”,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極樂世界還是化城,還要在那裡面進一步地要斷煩惱什麼,這些就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包括前幾年出現的《墓林僧筆記本》,他整個的表現手法都是似是而非。還有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還要念他的名號,把他的像擺得最高。這些都是五花八門,我們都不要去跟從。所以大家好好看《印光法師文鈔》,好好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些祖師的著作為好。這個現代人的東西少看為佳,除非你這個參照系建立之後,你再去看,就能吸取他好的地方,摒棄他不好的地方;要麼你參照系沒有建立,你一看,哎,一聽好像是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比如說念佛,往生怎麼往生?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一定要清淨心才能往生,一定要臨終這個念頭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甚至你坐著才能往生,躺著都不能往生,諸如此類,這些東西就是自己建立了很多的這種規范。這個往生的條件,這是阿彌陀佛所施設的,一定要按照阿彌陀佛的大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怎麼講的,我們就怎麼去理解去實施就好了。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於杭州淨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