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251、為什麼說“進入佛家,以戒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罷,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嚴格的守持淨戒,所以說:“進入佛家,以戒為本。”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違犯。《戒學述要》說:“從淺處說,佛教的戒學,是人生倫理道德的規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准則。往深處講,戒是塑造人格甚至於圓滿究竟——成佛。修學佛法的人,從進入佛門信仰三寶起,一直到完成無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說的。”所以具足淨戒,實際是佛教諸乘學人必須具有的行道項目,否則就不能達到諸乘所預期的目的。戒學雖然有種種差別,而實徹上徹下的。
252、經中經常講“大人相報”,是什麼?
答:大乘行者以求佛果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就一定會得大人相報。所謂大人相報,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然而至所以獲得三十二相,不是由於其它什麼差別因緣,乃是由於修持淨戒所得。如果不能如法修持淨戒,不但不能得三十二相,就是下賤人身亦不可得。
253、大乘菩薩戒是以什麼為根本?
答:大乘菩薩戒,實際是以發菩提心為本,也就是以菩提心為其戒體。如果不能發菩提心,縱然能嚴持淨戒,亦不過是俗戒。弘一律師說:“五戒、八戒,分屬於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大菩提心,未可獨善其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輩,幸其自勉!”大乘志在利他,如果不發菩提心,怎麼能利眾生?因此,只要是大乘菩薩,都必須要發菩提心。
254、什麼是聲聞戒、菩薩戒?
答:修學佛法,經中分為兩類,就是發厭離心的聲聞和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然不論他們的發心有著什麼不同,但是他們都有各自所修的戒行。(一般以為七眾別解脫戒為聲聞所修的戒行,三聚淨戒為菩薩所修的戒行。)
255、什麼是七眾弟子?
答:1,比丘、2,比丘尼、3,沙彌、4,沙彌尼、5,式叉摩那、6,優婆塞、7,優婆夷。(中國由於南宋以來,根本就不太重視戒律,僧團內根本也就沒有式叉摩那這一眾弟子了,但是我們仍然習慣還稱七眾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