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海回狂白話解第三卷
決疑論
統論YIN業類(八問八答)
問:從宇宙誕生時混沌的太極狀態中,分化出陰性、陽性兩種不同的物質形態,逐漸形成了天空與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往復交替,人類因此誕生並繁衍不息。由此可知,男女形體的差異,完全是由天地造就的。天地既然造就了男女,卻又厭惡男女之間的情欲,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男女結合,建立家庭,這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如果不經男女父母同意,就私自偷情,發生不正當的關系,又會遭到父母的厭惡和鄙視。父母的態度既然如此,天地也是一樣。
問:天地以生育萬物為本懷,而男女性愛是人類得以繁衍的基礎,若是天地對此又要加以厭惡和限制,怎麼能生育更多的後代呢?
答:以生育萬物為本懷,是指天地以慈悲之心護育萬物,不加任何傷害,並不是指以多生多育為貴,那麼雞、犬、豬、羊一次能產下幾個幼崽,魚蝦產卵更是成百上千,與人類相比豈不更符合上天的意願嗎?
問:上帝既然厭惡邪YIN,就應當使人類的性別、相貌全都一樣,每個人長大後自然生育,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邪YIN的可能。可又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答:人間吉凶禍福的決定權,雖然由上天來掌管,然而不過是公正無誤地根據因果原則將每個人應該得到的施加給他們而已,並沒有在其中夾雜任何的私意。況且男女的性別與相貌,都是由過去世中各自的內心狀況而形成。上天既然不能強使天下男女的內心都彼此相同,又如何能強使天下男女的性別、相貌都完全一樣呢?
問:男女之間的事,世人最為私密,天地鬼神又豈能一一得知?
答:宇宙萬法本來就與內心世界為一體,彼此不可分離。自己內心知道的事,十方世界全都能知道,豈止是天地鬼神而已?水清則月現,鼠腐則蟲生,其中包含的因果關聯的道理,需要細細去體味。
問:殺害生命能給對方造成痛苦,盜竊財物能使對方陷入貧窮,因此而受到懲罰,理所當然。至於男女間的YIN欲,彼此都感到快樂,又有什麼危害呢?
答:發生邪YIN關系的雙方或許都感到快樂,然而試問這個被YIN污的女子的丈夫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她的父母兄弟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天地鬼神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因此感到快樂的不過只有一個人,而切齒痛恨、怒目環繞的卻遍滿虛空,怎麼能無罪呢?
問:然而與殺生、竊盜相比較,究竟哪個重,哪個輕呢?
答:殺生給對方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邪YIN給別人帶來難以承當的惡名。盜竊所奪走的是他人的養身之財,邪YIN所奪走的是他人的養性之寶。所造的惡因既不相同,所受的果報自然有所差異。因此犯下殺生、盜竊的罪業,其報應如疾風猛火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犯下邪YIN的罪業,其報應如患了虛弱的痨症,總是難以擺脫疾病的糾纏。不好簡單區分哪個輕,哪個重。
問:偷偷翻過院牆,去摟抱鄰居家的處女,可以說是自己造的罪孽。至於那些行為不檢點的女人,她們自己主動投懷送抱,欣然接納又有什麼罪呢?
答:摟抱處女是什麼用心?接納不檢點的女人又是什麼用心?既然能欣然接納,也就會偷偷摟抱。譬如某處有毒藥,偷來吃固然會死,被動接受吃的也一樣會死。
問:侵犯良家婦女,罪過的確嚴重。至於和家裡的婢女發生性關系,難道也有罪嗎?
答:被玷污者的身份雖有貴賤之別,而奸YIN的行為卻沒有差別。侵犯妓女尚且有罪,何況是家中的婢女?
因果析疑類(八問八答)
問:大富大貴的人,往往造了很多YIN業,為什麼不見有報應?
答:這些人之所以能大富大貴,是由於前世的善緣已經成熟。今生雖然作惡,還是應當先享受福報,而把苦果留到來生。就好像災荒之年的存糧是由往年所積蓄,而今年所遭受的災荒,要等到來年挨餓。過去世中所行的善業也是如此。(此說本於《業報差別經》)
問:發生男女私情,與獲取功名往往水火不能相容,這又是什麼道理?
答:發生男女私情,最為損害對方家庭的名譽,因此自己也會受到個人功名被剝奪的報應。
問:好色的人,後世常常淪為女身,這是為什麼?
答:YIN心重的人,心裡念念都在想著美女。由於情絲纏綿,自己的音容笑貌常常就會模仿美女的嬌柔之態,陽剛之氣漸漸消失。這樣在投生時,便由於心態的改變而轉成女身。
問:如果YIN心重的男人念念想著女人,下世就淪為女身。那麼YIN心重的女人念念想著男人,下世反而應該得到男身。為什麼女的如此幸運,而男的卻如此不幸?
答:轉男成男女是一種墮落,而轉女成男卻是一種超越。同是造下墮落的惡因,絕不可能獨自得到超越的善果。譬如兩人同時登山,一人總看下面而失足,一人總看上面而失足。總看下面而失足,當然會墮落到山下。難道總看上面而失足,就會墮落到山頂嗎?
問:子女既然是由男女欲愛而生,那麼欲望多得人就應該子女多,為什麼沉迷色欲的人卻常常缺少子女?
答:原因有兩個:第一、把男人的勁頭全使盡了,不應再生男孩。第二、精液稀薄,就如同吝啬的人釀酒,原料中米放得很少,水卻用得很多。
問:世間的法律,還講有罪不牽連兒女,官位不傳給後代。若是行善就使後代興旺發達,YIN亂就要殃及子孫。那麼憑什麼成為善人的後代,就能安享自然之福?作為YIN亂者的子女,卻要遭受無妄之災?
答:正是由於前世修善,所以才會投生行善的人家享福。也正是由於前世造惡,才會投生到作惡的人家受禍。蓮花不會從荊棘的枝干長出,偃鼠又豈是大象的胞胎所生?
問:行善積德而得貴子,理應如此。但其人與我有緣,才會來投生。萬一福份相符而緣分不合,或雖然有緣但福份卻不相符,又該怎麼辦?
答:無數劫以來,想找我報仇的不計其數,想找我報恩的也不計其數。行善就會有善良的子女與之相應,行惡就會有惡性的子女與之相應,不必擔心投生的事。
問:居心險惡之人,理應沒有後代。可是那些持齋信佛、發心出世的人,為什麼也往往後繼無人?
答:居心險惡的人沒有後代,是行為刻薄的惡報。修行人沒有後代,是身心清淨的福報。世間的不肖子孫,讓自己的祖父、父親死不瞑目的,數不勝數。大聖大賢之人,尚且不能照管好自己的後代,更何況其他的人?即使世世都有能效法先人賢德的後代,而YIN欲和殺生的行為,依舊在所難免,追根溯源,還不都是由自己引起的?所以修行人有廣大的智慧,尋求徹底的解脫,不僅想自己捨離凡夫的軀體,還想從此斷除後世凡夫的種子,俯看塵世間一代代子孫繁衍不絕,感到索然無味。譬如有人前世是一只貓,產下一個貓崽,必定會喜愛不已。如果下世轉生為人,還認得此貓是自己前世所生,見它偷魚捕鼠種種行徑,必然慚愧悔恨不已。難道還會期望自己貓種不絕,繼續源源不斷地產下幼崽嗎?
雜問防YIN類(十問十答)
問:《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覺悟。以覺悟破除迷惑,就像用燈光照破黑暗一樣,無可置疑。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不正是這樣的嗎?
問:夢裡所見到的天榜,其名次與最後的結果往往出奇的吻合,因此沒什麼好懷疑的。但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字,天上也一定有與人間不同的天書。夢中的人若以凡眼就能認得,難道天上反而會使用人間的文字嗎?
答:夢中見到的天榜,都是由自心感應而顯現出來的。自心中只有自己所認識的字,並沒有天上的文字,所以見到的也都是自己能認識的字。就像夢中聽到鬼神說話,南方人夢中說的是南方口音,北方人夢中說的是北方口音。
問:夫妻關系恩愛的人,下一世還會成為夫妻嗎?
答:夫妻之間的情分,如同水上聚在一起的浮萍,林中棲息一處的鳥兒,緣分到了就聚首,緣分盡了便分離。
問:過去世中有很深的緣分,所以今生才成為夫妻。今生既然已經成為夫妻,彼此的緣分就會更深,為什麼下一世反而不能再相聚呢?
答:兩個人在下一世能保證都得人身嗎?即使都得人身,能保證彼此年齡相當、福分相同、地域相近。一個是男,一個是女嗎?
問:欲界的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越是往上,福德就越深厚,欲念也就越輕淡。道理雖然是如此,但誰能見到呢?
答:天界的福德深淺與欲念輕重的關系,從人世間就可以得到驗證。只要觀察一下那些清心寡欲的人安享厚福,而沉迷女色的人必遭奇禍,其中的道理自然就能明白。如果必須親眼見到才相信,那也未免太愚癡了。
問:欲界六天的欲念,雖然從下到上越來越輕微,不知是否還會因此而墮落?
答:只要有欲念,沒有不墮落的。正如《正法念處經》中所說:“欲界天最大的束縛,沒什麼比得上女色。女人把天人牢牢捆住,將他們帶入三惡道。”
問:阿羅漢應化來到凡間,也有妻子兒女,為什麼他們卻不受業報?
答:一切罪業都是由心所造,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凡夫的情欲,種種煩惱根本就沒有落腳之處。就好像首飾、衣裙,天天都穿戴在女人身上,卻從來沒有戀慕女人的想法,首飾、衣裙難道會有罪業嗎?
問:一些修煉仙術的人,使用采陰補陽的方法,說是可以長生不老,這可信嗎?
答:神仙雖然仍在七趣之中,未能出離生死輪回,然而若非身心清淨,解脫YIN欲的纏縛,就不可能登上神仙的階位。豈有縱情於YIN穢之中,反而卻能長生不老?今生蠱惑人心,來生必下地獄,便是這些人的下場。
問:男女交合之事,與長生不老之術,二者確實像寒冰與燃燒的火炭一樣彼此不能相容。不過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楊貴妃差點使唐王朝覆滅,怎麼死去以後卻能成了神仙?
答:有誰見她成了神仙呢?即使由於過去所修積德福德而流轉到神仙道中,等福報享盡也必定會墮入惡道。古德曾說:“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呢?
問:白居易《長恨歌》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固然是前人的想象和寄托。但東漢時劉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藥迷路,遇到二仙女,應邀在山中停留半年。牛郎與織女在天宮中約定再次相會的日期。這些又怎麼解釋?
答:這都是從前的文人在記載各種逸聞瑣事的稗史中妄自杜撰的故事。欲界六天的欲念清淡,與世間人相比實有天壤之別。若像稗史中所說的那樣,又與輕浮淺薄的凡夫俗子有什麼差別?後人以訛傳訛,調侃仙女,冒犯天孫,所造下的口業無量無邊。
【注】天孫,天帝的孫女。《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受持破惑類(十問十答)
問:決心戒YIN就已經很難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項,又如此詳盡周密,是不是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答: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是本著中道的原則而設立,每個人應按照自己的情況盡力遵守。儒家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並非只為一個人而設。
問:儒家經典中說:“君子應不近歌舞女色。”所說的“不近”,只不過是比較淡然而已。若把它比作毒蛇猛獸,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答:死於毒蛇猛獸之口的,千人中難有一二。死於貪欲的,卻十有八九。由此看來,它比毒蛇猛獸還要可怕。
問:維護人世間的倫理綱常,莫過於以儒家思想為准則所制定的各種道德禮儀規范。《禮記》所說的“男女有別”,《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視”,這些都說的是戒YIN。何必還要再設立不淨觀等方法,觀想人體內各種污穢的東西?
答:男女性愛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當欲火勃然而起時,往往難以遏制,縱然前後有刀、鋸、鼎、镬等各種殘酷的刑具,隨時可嫩受到嚴厲的懲罰,還會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如果僅靠古聖先賢委婉的言辭,就想讓滿腔YIN心像冰消雪化一樣消解和冷卻下來,恐怕是萬萬不可能的。況且從道理上勸導世人,有助於君王的教化的,莫過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唯獨YIN心萌動時,雖親眼目睹貪YIN好色者的報應,也還是不能斷除心中的欲念。只有認識到人身污穢不淨的真實狀況,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斷除。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能克制十分,不如變淡一分。”因此對於戒YIN來說,一定要以不淨觀的修習為根本。
問:不淨觀、九想觀等觀法,對於一般人來說固然應當修習。然而如果有志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最上一著,正智若能顯現,煩惱自然破滅,何必學這種小乘法門呢?
答:終極的佛法雖然無取無捨,然而下手入門卻必定有欣有厭。天台智者大師《法華經玄義》說:“不淨觀雖是入道的初門,但卻能成就證悟道果、解脫生死的大事。如同海中漂浮的屍體雖然令人厭惡,然而依靠它就能穿過凶險的海浪安然上岸。”專注地修習不淨觀,能夠獲得清淨智慧,能夠往生淨妙佛國。經常觀想不淨,就是修行淨業。釋迦牟尼佛曾預言,末法時代有七種佛法正在消亡的表現,其中第四條說:“末法時代的弟子,不喜歡修習不淨觀。”詳見《摩诃摩耶經》。由此可知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才會認真修學這一法門。《大般若經》中也詳細講到死屍、白骨等觀想,最後的結語說:“這便是菩薩正在行持大乘佛法的特征。”難道這些觀想也是小乘法門嗎?
問:世間女子美麗的容貌,與膨脹的死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怎麼能彼此聯想到一起呢?
答:兩者的外在形象雖暫有差異,實際不過是人體的兩種不同狀態而已。人要是在夏天裡突然死亡,過了一夜便會發臭,三、四天後蟲子就從屍體裡長出來。世間女子嬌柔妩媚的形象,實在也不過是一時的假相罷了。
問:血肉之軀確實充滿了種種污穢,這不用多說。然而說全身內有八十種蟲,我感到難以相信。
答:經上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更何況是藏污納垢的身體?如果說活著的人身體裡不應當有蟲,那疥瘡裡疥蟲,以及身上的虱子、跳蚤,難道不是蟲嗎?
問:本書的“受持篇”中,按居官門、居家門、廣戒門、滅罪門、經要門進行分類,劃分章節。將《大學》中提出的儒家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八項基本原則,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屬於各個門類。雖然總體上沒什麼問題,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切合的地方,你怎麼看待呢?
答:各個門類的標題下,原文是說“多屬”某一項或某幾項原則,並沒有說“都屬”。況且古人往往只摘取部分原文,從總體上加以論述。比如曾子在《大學》中解釋“誠意”,而說“心廣體胖”,並不在意同時提到了身與心兩個方面。解釋“新民”,而引用“日新又新”,並不在意它也可以用作對“明德”的解釋。一定要锱铢計較,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問:“受持篇”的全部內容,用“功”、“過”兩個字就可以代表。為什麼不標出某一事有多少功,某一事有多少過,使人凜然敬畏,努力戒除呢?
答:功與過都是由心所造。同一件善事,發心大則功德就大,發心小則功德就小。同一件惡事,貪心重則過失就重,貪心輕則過失就輕。譬如天人都使用同樣的器具進食,由於各自的果報有差異,彼此的食物就有精粗之別。象、馬、兔三只野獸渡過同一條河流,因為腿有長短,所以過河的方式就有深淺不同。怎麼能一概而論,預先斷定呢?
問:比丘尼中魚龍混雜,或許會有YIN蕩的女人假作尼姑,引誘良家婦女。“居家門”中“杜邪”這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如果是秉性貞節的女性,即使遇到引誘也不會為之所動。如果能被引誘,豈止是會受到假尼姑的誘惑?因為上千尼姑中也難得一見的YIN蕩女人,就要背棄佛法,侮辱出家人。就好比是一家失火,就禁止普天下不得生火做飯,這也太不明智了吧?
問:婦女到寺院中進香聽經,多被輕狂之人所顧盼。禁止婦女出門,才體現出治家嚴正。“肅閨”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信佛行善的女子,安坐家中也完全可以供佛修行,輕易外出確有不當。然而也應當考慮到年齡情況、具體地點和本人的操守。如果家中女子能傾心歸信佛法,將“肅閨”一節中的十五條事項全部遵守,就一定能審時度勢,舉止得當,豈會有非禮的事情發生?若對去寺院進香聽經一概禁止,就如同炎炎烈火,玉石俱焚,使婦女直到老死都不能蒙受教化,從佛法的甘露之門得到利益。這樣的男子後世墮為女身的報應,恐怕在所難免。(此說本於《大方廣三戒經》)
胎娠差別類(十二問十二答)
問:男女沒有交合,就不會生育子女,交合之後才有身孕。請問來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著交合時入胎呢?還是偶然遇到了,於是就入胎呢?
答:業報因緣,不可思議。如果因緣注定要做子女,雖然神識遠在千世界之外,此處男女交合,那裡就會見到光亮,一彈指間,乘著這道光就進入了母胎。帝釋、梵王無法阻擋,須彌山、鐵圍山也不能障礙。
問:世間人僅一壁之隔,就不見不聞。幾裡之外,就難以立即感到。遠隔千萬個國土之外,神識卻為何能知道,並且沒有障礙?
答:人受到障礙的是自己的形體,而不是自己的神識。延陵季子說:“軀體重歸於泥土,這是不可抗拒的命運,而靈魂則會無所不至。”(見《禮記•檀弓下》)譬如夢中到了千萬裡之外,忽然驚醒,發現身體還在床上,有牆壁相隔也是如此,瞬間即到,沒有遠近之別。神識投胎也是這樣。
問:世間有的夫婦,天天在一起,還是不能生育。這是因為神識沒來,還是命中無子?
答:神識不來,就是命中無子。命中無子,神識自然不來。《增一阿含經》說:“如男女行房的時候,神識不來投生,或神識已經到來,男女卻未行房,都不能受孕。如果女人沒有欲念而男子欲念強烈,或者男子無欲而女人欲念強烈,也不會受孕。”《法苑珠林》說:“如果父母福大,投胎者福小,就不能入胎。若父母福小,投胎者福大,也不能入胎。必須要父親、母親、子女,三人的福業相當,才能入胎。”
問:由男女間不正當私情所生的孩子,一千個當中也難幸存一個,這是命中注定不該做他們的孩子。但既然不該做他們的孩子,便不應投胎。投了胎而仍然被殺,這是為什麼?
答:這都是各自償還過去的業債。投生的孩子償還的是身命,父母所償還的是惡名。
問:富貴的男子與貧賤的女子結合,或富貴的女子與貧賤的男子結合,父母雙方與投胎的孩子,三者福分大不相同,為什麼也能有孕?
答:這是由於來投胎的孩子前世修福有所缺陷,或只應得到富貴的父親,或只應得到富貴的母親。若是父母應當得到有福的貴子,子女應當得到富貴的父母,因緣不同,也能成孕。《阿難口解十二因緣經》說:“子女以三種因緣來投生:一是父母前世欠下子女的錢財,二是子女前世欠下父母的錢財,三是怨家來做子女。”
問:投生的人,或是投生到富貴人家,或是投生到貧賤人家,投生時的情形是一樣的呢,還是有所差別?他自己知道要投生的人家富貴貧賤呢,還是不知道?
答:兩者之間有所不同,不過投生者對未來的情況並不了解。《瑜伽論》說:“福薄的投生者,將會出生在地位低下的人家。當他死亡時,以及入母胎時,聽到種種紛亂的聲音,或是見到自己鑽入叢林竹葦中。福厚的投生者,將會出生在地位尊貴的人家。他在那個時候,覺得寂靜美妙,或是聽到奇妙的音樂,或是見到自己上到宮殿中。”
問:佛經上所說的男性中陰身入胎時,對母親會生起貪愛,對父親生起瞋惱。女性中陰身入胎時,會對父親生起貪愛,對母親生起瞋惱。道理雖然如此,有什麼根據呢?
答:根據就是胎形的不同朝向。男胎面向母親而背對父親,女胎面向父親而背對母親。愛瞋之心既然有所差別,身體的朝向也就隨之不同。《處胎經》說:“若是男孩,蹲在母腹的右脅部位,兩手掩面,朝向母親的脊背。若是女孩,蹲在母親的右脅部位,兩手掩面,背對母親的脊背。”
問:男女交合的時候,必須有神識前來投胎,然後才能成孕。而世上常有產婦分娩時,親眼看到某人進入產房,打聽此人的情況,知道他的死亡時間恰好就在此時。既然在母親懷孕的十個月期間,此人還在人世,那麼父母交合的時候,是有別人替他入胎嗎?若是沒有中陰身入胎,就不能成孕。如果有中陰身入胎,那這個中陰身一定是別的人。怎麼又會在臨產時看見此人進入產房呢?
答:建造住宅,何必非要自己監工?建築的規模和樣式,一樣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住宅建成,監工既當離去。胎兒發育完成,自己的神識才來。此人壽命雖然還沒有盡,但還是可以投生,自然會有某個前生有負於他的人,前來代他住胎。
問:根據世間傳聞的情況來看,神識入胎是在臨產的時候。而根據佛經記載,神識投胎是在十個月前。為什麼兩種說法不一致?
答:臨產時入胎,千萬人中難得一見。如果不是他過去有很大的福德,不應承受胞胎之苦。便是在父母懷胎時,此人壽命還未盡,直到臨產時,才一處命終,而在另一處出生,這種情況偶爾也有。譬如官職爵位,由資歷逐步提升是常理,破格提拔為特例。
問:若是雙胞胎,在母親肚子裡必定有兩個中陰身,他們是同時入胎,還是有前有後呢?
答:有同時入胎,也有前後入胎。如果同時入胎,先出生的為哥哥,後出生的為弟弟。如果入胎時有前有後,則先出生的為弟弟,後出生的為哥哥。譬如竹筒內放入胡桃,後進先出。(此說本於《法苑珠林》)
問:同樣是懷孕,可生下來的孩子有的端正,有的殘疾,有黑有白,種種不同,這是為什麼?
答:一是由於孩子前世的原因,一是由於母親今世的原因。如果這個孩子前世柔和忍辱,塑造佛像,親近僧人,今世自然相貌端正。若是前世遮擋佛的光明,取用屬於佛、法、僧三寶的物品,瞋恚好斗,代人訴訟,或是譏笑貌丑的人,今世自然相貌丑陋。(此說本於《業報差別經》、《三戒經》)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近煙火熏黑的地方,胎兒的膚色就會發黑。住在清涼的地方,胎兒的膚色就會發白。嗜好鹽灰等味道,孩子就會毛發稀少。多行欲事,孩子就會常長瘡廯。如果跳躍、負重,孩子就會四肢殘疾。(此說本於《法苑珠林》)
問:人們常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賦予的。請問哪些是父親賦予的,哪些是母親賦予的?
答: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凡是堅硬的部分,都是由父親所賦予。頰眼舌喉、心肝脾腎、毛發腸蟲,凡是柔軟的部分,都是由母親所賦予。(此說本於《修行道地經》)
形滅神存類(六問六答)
問:《尚書》說:“天道福善禍YIN。”不過指活在世上的人,由於行善,作惡的不同而受到上天的報應。若是人已經死了,則形骸、神識都已消滅,縱然有罪,又怎能受到報應呢?
答:人的形骸雖然會損壞消亡,心性卻依舊長存。譬如五谷,根莖雖然枯萎了,果實落到地裡,來年春天還會發芽。修福的人投生到人間、天上,造業的人墮入畜生、地獄、餓鬼三惡道,情況也是如此。
漢代的賈誼說:“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漢書》)北齊的魏伯起說:“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魏書》)北宋的張子厚說:“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橫渠語錄》)因此談到生與死,只是就肉體而言,而與心性無關。
如果說死後神識便隨之消亡,那麼大禹的父親鲧被流放到羽山,死後神識化為黃熊,見(《史記正義》)。呂後用鸩酒毒殺趙王如意,如意死後化為犬作祟,呂後因此患病而終,見《漢書•五行志》。鄭國大夫伯有被殺,死後變成厲鬼前來尋仇,讓鄭國人驚恐不安,見《左傳•昭公七年》。齊襄公派彭生謀殺魯桓公,為了推脫罪責又將彭生處死,彭生化作一只大豕來抱怨,見(《左傳•莊公八年》)。以上種種史實記載,都發生在漢明帝之前。可知佛法還未傳到中國之前,神識不滅的輪回道理,已經大白於天下。認為人死之後生命完全斷滅的理論,可以欺騙那些愚昧的人,卻難以蒙蔽有識之士。
問:輪回的道理如果確實是有,孔子為什麼沒有說過呢?
答:孔子已經說得非常詳細。《易傳•系辭上》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所說的“精氣”是指投生後受孕,“游魂”則指投胎之前的狀況。既然能夠知道其中的“情狀”,輪回的道理便會十分明了。《中庸》說:“誠者,物之始終。”而不說“始終”,就是因為看到生命現象的循環無盡,而非斷滅。可惜後來的儒者沒有明白原文的意思。
問:孔子說的“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不過是在講生命存在和誕生的原理。如果以為指的是後世轉生的情形,不是有些荒誕嗎?
答:生死輪回是人世間普遍存在的法則,見於記載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果認為這些都是荒誕,那才是真的荒誕。難道你沒聽說文昌帝君曾做過十七世的士大夫嗎?(見《文昌寶訓》)沒聽說漢代的袁盎在以後的十世中都是戒律精嚴的高僧嗎?(見《水忏緣起》)沒聽說某樵夫轉生為梁武帝嗎?(見《金剛感應錄》)沒聽說王曾為曾子轉世(見《文昌惜字文》),宋代的蘇東坡是五祖寺師戒禅師的後身,曾魯公是草堂青禅師的後身嗎?(見《龍舒淨土文》)沒聽說永公轉生為唐代的房館嗎?(見《法喜志》)沒聽說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僧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嗎?(見《竹窗二筆》及諸公本傳)不能博覽群書研讀這些記載,卻只是坐井觀天,因循守舊,這又是為什麼呢?
問:您所說的這些事例,雖然每一條都有根有據,可惜都不是出自正史。
答:正史是相對於稗史而言,正史的記載可信,而稗史的記載不可信。然而《文昌寶訓》等書,所闡述的都是光輝的真理,可以質之鬼神而無疑,其真實性在正史之上,應當特別予以重視。如果非要認為只有史臣的記載才可信,那麼現存的《二十一史》中,所記載的三世輪回的事例也是數不勝數。別的不用多說,近就眾所周知的事情略舉一二:
如羊祜前身是鄰居李氏家的兒子,見《晉書•。羊祜傳》。梁元帝前身是一位眇目僧,見《南史•梁本紀下》。劉氏女前身是李庶,見《北史•李諧傳》。劉沆前身是唐代宰相牛僧儒,見《宋史•••劉沆傳》。范祖禹前身是東漢大將軍鄧禹,見《宋史••范祖禹傳》。郭祥正前身是唐代詩人李白,見《宋史•郭祥正傳》。夏原吉前身為屈原,見《皇明通紀》。類似記載不勝枚舉。
關於天仙星宿降生人間的事例,如天帝子降生為齊高祖蕭道成,見《南齊書••祥瑞志》。神人降生投胎為唐代宗,見《新唐書•章敬皇後傳》。來和天尊降生為宋真宗,見《宋史•楊砺傳》。南岳真人降生為虞伯生,見《元史•虞集傳》。文昌星降生為呂仲實,見《元史••呂思成傳》。這些在史書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考證。
還有死後多日復活,有幾年後復活,有講述陰間的事情出奇靈驗,略舉數則:如長沙人桓某,武陵女子李娥,見《後漢書•五行志》。干寶父親墓中殉葬的婢女,見《晉書•干寶傳》。魏明帝時墓內女子,吳永安四年安吳民陳焦,晉惠帝時杜錫的婢女,晉安帝時東陽黃氏家的女嬰,見《宋史•五行志》。南宋淳熙十三年的行都人,見《宋史•五行志》。一一可以查考。
至於男子活著變為動物的事例,如公牛哀變為虎,見《後漢書•張衡列傳》,詳見《淮南子••俶真訓》。隋開皇六年,霍州有老翁化為猛獸,見《隋書•五行志》。南宋乾道五年,衡湘間有人變為虎,見《宋史••五行志》。等等。
女人活著變為動物的事例,如東漢靈帝時,江夏黃氏的母親變為鼋,見《後漢書•五行志》。魏文帝時,清河宋士宗的母親變成鱉,見《宋書•五行志》等等。
隔世仍做夫妻的事例,如晉惠帝時梁國女子,見《宋書•五行志》。南宋末年王姓男子的妻子梁氏,見《宋史•列女傳》。以上這些都是史書中特別明顯的案例。
更有天女生下北魏始祖,見《魏書•序紀》。韓擒去世後作冥府的閻羅王,見《隋書••韓擒傳》。辛彥之於潞州城內建造兩座十五層的佛塔,以此功德生於天宮,見《隋書••辛彥之傳》。庚彥寶念佛誦經,往生彌陀淨土,見《梁書••庚诜傳》。王賓重修古寺,掘地挖得前世之碑,見《宋史•王賓傳》。北魏京兆王太興,設散生齋供養眾僧,感得神僧赴會,見《北史•景慕十二傳》。徐孝克臨終正坐念佛,異香滿室,見《陳書•徐孝克傳》。陸法和臨終坐化,棺斂時身體縮小為三尺左右,北齊文宣帝令開棺查驗,只是空棺而已,見《北史•陸法和傳》。盧景裕在晉陽獄中至心誦經,身上枷鎖自然脫落,見《北史•盧景裕傳》。張孝始設齋請僧禮誦《藥師經》,祖父的眼睛因此復明,見《北史•張元傳》。如上所舉事例,都是名儒史官的真實記錄,豈是無稽之談?
天地之外,奇事故多。六合之內,異聞不少。今天人們不過生活在天地間一個偏遠的角落,見到的無非都是庸碌之人,讀過的不過只是世俗之書。長大後情窦初開,就要忙著娶妻生子,養家糊口。兒女們尚未婚嫁,便已經夕陽斜照,暮年將至。也難怪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日日在輪回之中,卻不信由因果輪回的道理,真是太可悲了!
問:因果輪回的道理,看來確實是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我所說的,都是某先生的某本書的觀點,並非沒有根據。某先生說:“死者的形骸毀壞消亡之後,精神便隨之像氣一樣四處飄散消失。托生的現象,不過是碰上這種活著的精氣,由於偶然的原因恰好沒有消散而已。”
答:你讀過《尚書•金騰》嗎?周武王得了重病,他的弟弟周公願意代他受死,特向他們已經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親周文王禱告說:“我非常孝順自己的祖先,多才多藝,能侍奉鬼神。”如果按照這種精神隨肉體同時消亡的斷滅觀點,周公既然已經代替武王而死,他的形骸便會毀壞消亡,精神也會飄散消失,即使多才多藝,也已完全消散不復存在,怎麼來侍奉祖先呢?而且祖先也早已消散,怎麼還能被周公侍奉呢?況且祭祀的禮儀一直為古代聖人所重視,如果祖宗都已經消散不復存在,那麼如孔子所贊揚大禹的“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這些聖人們的行為豈不是過於迂腐了嗎?如果說某先生的話不可不信,那麼堯、舜、周公、孔子的話就更不可不信。假如說堯、舜、周公、孔子的話也都不值得相信,那就更不用說是某先生了。不僅如此,某先生既然已經去世,今天還在遵奉他斷滅學說的那些弟子們,即使某先生很賢明,現在也一樣消散滅盡,春秋兩次祭祀完全可以不必舉行。如現在還在舉行春秋祭祀,那麼某先生的學說在今天他的弟子們那裡就已經不被遵守了,又怎麼能使天下後世信服呢?如果說投胎托生是偶然到精氣沒有消散,那麼眼前一切人類,難道都是由於精氣偶然不散而出生的嗎?我對他的這種說法實在是感到難以理解。
問:關於祭祀的道理,某先生也曾經說過,因為子孫秉承的是祖宗的氣息,二氣相合,所以能夠得到感應。
答:那麼祭祀五岳、四渎等山川神靈時,祭祀者既然不是他們的子孫,就不會有所感應嗎?孟子說:“讓他主持祭祀,百神都來享用。”難道舜、禹是百神的子孫嗎?若是人死之後真的消散滅盡,不會因自己的行為受到報應。那麼一生都在兢兢業業修身勵行的人,反而比不上沉迷女色、貪求錢財的平庸之輩。而那些作惡多端卻又僥幸逃脫的人,其圖謀反倒得以實現。諺語說:“如果沒有善惡報應,造物主如何對待顏淵?如果沒有鬼獄輪回,上帝為何要偏袒曹操?”況且世道人心日趨低下,竭力宣揚善惡報應,尚且不能有所挽回。反而為世人肆無忌憚大開方便之門,無異於江河決口卻要毀掉堤壩,大廈將傾反而拆毀梁柱,只能更加助長世間倫理道德的淪喪。
中陰身異同類(七問七答)
問:經上說的中陰身是什麼?
答:就是人死去之後的神識,如《大般涅槃經》所說。經文大意說:“臨命終時,親屬圍繞哭泣,其人驚慌恐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力,全都顯現在眼前。身上的熱氣散盡之後,過去的色、受、想、行、識五陰滅,生起中、陰身。入胎之後,中陰身消失,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生。譬如燈亮暗滅,相續不斷。”
問:有人說人身內有三魂七魄,一個魂投胎,一個魂守屍,一個魂受罪,是這樣嗎?
答:這些說法都是道士編造的,參見《文獻通考》。要是這樣的話,轉世一次就會留下兩個鬼,轉世十次留下二十個鬼,千次留下兩千個鬼。一人留下兩千個鬼,兩千個人就留下四百萬個鬼。時間一長,遍處都是鬼了,請問這些舊鬼將來如何安置?作為一個凡夫,怎麼可能有成百上千個化身呢?再請問哪個鬼能幸運地投生,哪個鬼卻不幸而受罪呢?
問:正人君子命終的時候,心中自然能做得了主。為什麼到了中陰身時,卻把人看成是牛、馬、鵝、鴨呢?
答:人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無法做主。就好像夢中發生的顛倒錯亂,聖人也會有。孔子豈不知道周公已經去世幾百年,可他在夢中見到周公時,恐怕未必把他看成死去的人。此外孔子豈不知道活著的人不應受祭奠,為什麼他還是夢見自己坐在廳堂前的兩根柱子中間受人祭奠?聲聞投胎後會記不清過去,初位菩薩轉世後也會有所迷惑,更何況是凡夫呢?
問: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若是動了欲念,必然會墮入惡道。但本書卷兒“輪回觀”中,西瞿陀尼洲的中陰身上前擁抱天女,為什麼卻能生天?
答:臨終時的念頭,固然非常關鍵,而生天的福報還是由平日的善行積累而來。譬如樹枝向東長,短的時候會往東倒。向西長,就會往西倒。
問:《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極樂世界,臨終都見到蓮花。而北郁單越州中品生天,也見到蓮花。兩者有什麼區別?
答:《觀無量壽經》中,每一品往生都有化佛來迎接。北郁單越州生天,沒有化佛迎接。
問:即將投生到狗胎和豬胎中的人,往往能見到各種美女。而西瞿陀尼洲生天時,也能見到美女。兩者有什麼區別?
答:一屬情欲,一屬善念。善念使人輕盈清靜,因此就會上升。情欲使人沉重濁亂,因此便會下降。如《楞嚴經》所說:“純是善念就會上升,必然生到天上。如果能修福修慧,又有往生淨土的志願,自然業障消除,豁然開悟,往生佛國。情欲少而善念多,就成為飛仙、鬼王或飛行夜叉。情欲和善念大致相當,就會不升不降,生到人間,其中善念多得就聰明,情欲深的便愚鈍。情欲多而善念少,就淪入畜生道,其中欲念重的為走獸,欲念輕的為鳥類。七分情欲、三分善念,就會沉入水輪之下,成為餓鬼。九分情欲、一分善念,就會墮入地獄,其中欲念稍輕的生於有間地獄,欲念重的生於無間地獄。純是情欲,就會墮入阿鼻地獄。”
問:墮入阿鼻地獄的人,剛進去的時候,會把八萬四千劍林看成是寶樹,把熾熱的烈焰看成是蓮花,把各種鐵嘴蟲看成是凫雁。而生到天上的人,也見到種種境界,有什麼區別呢?
答:墮入地獄的人,命終時由於受到熱惱逼迫而產生妄想,由妄想產生幻覺。而生到天上的人,周身感到輕松舒適,熱了就有涼風吹來,冷了就有暖氣撲面,豈可一概而論?
性學闡微類(七問七答)
問:在《論語》中,子路曾向孔子詢問關於生死的看法,孔子拒絕回答。你卻總是爭辯不休,難道不是過於怪癖偏激嗎?
答: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他在婉轉地開導啟發,不是全然拒絕回答。孔子說:“死生亦大矣。”(見《莊子》)難道也是怪癖偏激嗎?
問:佛教所說的心性,是認為無善無不善嗎?
答:若是無善無不善,就成了虛無的頑空和斷滅。世人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無。不是執著於亦有亦無,就是執著於非有非無。所以《觀佛三昧經》中將其比喻為盲人摸象。這個故事說,有一些生來就失明的盲人,對他們說:“你們想知道大象的樣子嗎?”盲人們都回答說想知道。國王就讓象夫把大象牽到院子裡,讓盲人們用手去摸。然後國王問他們:“你們已經知道了大象的樣子嗎?”盲人們都回答說知道了。摸到象耳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畚箕。”摸到象鼻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琴。”摸到象牙的說:“大象的樣子木橛。”摸到象背的說:“大象的樣子像屋子。”摸到大腿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牆壁。”摸到象尾的說:“大象的樣子像掃帚。”摸到小腿的說:“大象的樣子像柱子。”眾盲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互相打了起來。國王笑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人知道大象的樣子。其實想畚箕的是大象的耳朵,像琴的是大象的鼻子,像木橛的是大象的長牙,像屋子的是大象的後背,像牆壁的是大象的大腿,像掃帚的是大象的尾巴,像柱子的是大象的小腿。”眾盲人聽國王說過之後,不敢再作爭辯,但各自的心中還是認為自己所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樣子。世人談論心性,也就像盲人摸象一樣。
問:萬物都是有生成,必然就有毀壞。有起始,必然就有結束。心性也有生滅嗎?
答:凡是有形的東西,就一定有生成、有毀壞,有起始、有結束。心性既然無形,怎麼會有生滅?
問:那麼心性像虛空一樣嗎?
答:不對。像虛空一樣的空,稱為頑空。性空之空,超越了空、有的對立,稱為真空。
問:耳朵和眼睛屬於形骸,能見能聽屬於神識。神識若是不滅,能見能聽的心性就應該少壯如一。可是到了年老的時候,視力漸差,聽力漸弱。則能見能聽的心性也有衰老和死亡,由此可知神識也有生滅。
答:耳朵和眼睛的視聽能力衰退,是由於形骸的衰老所引起,與能見能聽的心性無關。眼睛能見到物體,不是它自己能見到,而是依賴能見的心性才見到。耳朵能聽到聲音,不是它自己能聽到,而是依賴能聽的心性才聽到。如果說眼睛能自己見到物體,那麼死人瞪著的眼睛也應當能看見。而在作夢時眼睛閉上,就不再見到種種形象。如果說耳朵能自己聽到聲音,那麼提著死人的耳朵也應當能聽到。而做夢時自己的耳朵既在床上,就不應再聽到別處的聲音。由此可知,神識是沒有生滅去來的。
問:心性沒有生滅,已經略知梗概。心性沒有去來,還是不太明白。
答:有去有來、有起有滅的是妄想心,而不是真實的心性。真性廣大無際,包含虛空。大千世界在我的心性之中,不過像是滄海中的一個水泡而已。
問: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報應,以及投生到人間,有人從事相上認為是由閻王所判定,有人從心性上認為是由自己的業緣所招,究竟誰說的對呢?
答:若不固執一端,兩種說法都對。若是彼此固執不能融通,那麼兩種說法都錯。譬如由夫妻倆所生的孩子,如果兩人無意排斥對方,無論誰說這個孩子是自己所生,都沒什麼問題。倘若夫妻二人爭得面紅耳赤,都認為這個孩子是我所生,不是你所生,那就錯了。
惡道緣由類(十問十答)
問:鴛鴦、鹌鹑、鴿子是因為前生造下YIN業,所以今世成為YIN鳥。而大雁喪偶,至死都不再另找伴侶,可知前世必定不犯YIN業,為什麼也墮入鳥身?
答:十惡之中,YIN是其一。造了十惡都會墮入畜生道,鴛鴦、鹌鹑、鴿子是因為YIN業而墮為鳥身,孤雁則是因為其他惡業墮入鳥身。如《俱捨論》說:“人若造下惡業,就會墮入畜生道,情形各不相同。其中YIN欲心重的,投生到鴿子、麻雀、鴛鴦之中。嗔恚心重的,投生到蝮、蠍、蚖、蛇等毒物之中。愚癡心重的,投生到豬、羊、蚌、蛤之中。驕傲自負心重的,投生到虎、狼、獅子之中。躁動嬉戲心重的,投生到猕猴之中。悭貪嫉妒心重的,投生到餓狗之中。”
問:人若造了罪業,就會投生到畜生胎中,投胎的時候知道是畜生嗎?
答:到了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沒法作主。
問:為什麼死後作不了主?
答:現在又何曾作得了主?同是一個美女,好色之徒見到了,就會愛之骨髓。嫉妒的女人見到了,就會恨入骨髓。活著的時候是這個樣子,何況是死後呢?
問: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王,自知壽命已盡,將投生驢胎。至心歸依三寶,投胎後當即墮胎,重新做了天帝,詳見《法句喻經》。這又如何解釋?
答:這是由於他過去世中福德深厚,因此才得以挽回。不然的話,分明母豬在前,卻看成是美女;屎尿的氣味,覺得香如旃檀。
問:世間之人如此眾多,世間之事如此繁雜,若要詳細記錄,把墨堆成山也不夠用。閻王何苦費這份閒心,記錄這些閒事呢?
答: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天宮內院美景甚多,但都不是人為所造,投生到其中便自然享受快樂。陰曹地府刑具無數,也都不是人為所造,投生到裡面就自熱遭受痛苦。
問:活著的時候能感受到痛苦,都是由於有這個形體。死後沒有形體,怎麼還會有痛苦呢?
問:人造了惡業,當然應受到嚴厲的懲治。不過那些地獄裡的獄卒、鬼王,他們的行為更加凶惡,又該有什麼樣的地獄懲罰他們?
答:若從事相上說,譬如獄卒奉命杖擊犯人,決不會因為杖擊而受到處罰。若從內在的因果上說,則牛頭人身手執鐵叉的阿旁獄卒等,都是造業者自心所顯現出來的。
問:地獄既然存在,就應該讓世上的人都親眼目睹,好讓他們相信之後再也不敢造惡。
答:將來能親眼目睹的遍處都是,遺憾的是已經親眼目睹的人卻一去不復返了。
問:如來用腳趾按在地上,大千世界都變成了金色,見《維摩诘經》。既然有這樣的神通,為什麼不讓十方地獄消失,使裡面受苦的眾生都生到佛國?
答:大醫王能治療各種重病,卻不能救不肯服藥的人。造業者自己所招致的惡報,菩薩無法使其免除。就如同窮人饑餓,富人不能代他吃飽。
問:既然眾生所造的定業難以免除,佛法也無法使其改變,而佛經中總是說救度眾生無量,又是為什麼呢?
答:世間的一切苦惱,都是由惡業所導致。勸人不造惡業,便已斷除了產生苦惱的根源,不是救度又是什麼?
婚嫁窮源類(八問八答)
問:YIN欲既然是萬惡之首,那麼古代聖王治理國家時,就應當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卻設立煤妁,使男女兩家聯姻,這是為什麼呢?
答:這正是為了避免世間人民YIN亂的發生。如果不設立婚嫁的禮儀制度,不僅世上的男子女人會像禽獸一樣隨意苟合,生下的子女也會遭到遺棄而無人撫養。因此采取這種適宜的方法,確立為婚姻制度,使男子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各有自己的丈夫,父母撫育自己的兒女,成立家庭,而使整個社會安定有序。
問:由媒人來促成男女結合,又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擔心機巧詐偽的人取美棄丑,引起世間的紛爭。
問:在婚嫁的禮儀中,要有問名、納吉、請期等禮節,又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擔心後世男女之間隨意結合,所以婚嫁要有一個曲折的過程。
問:世間婚姻制度產生的原因,我已經知道了。男女之間的結合,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答:按《起世因本經》所記,劫初的時候大地重新形成,地上的眾生是從光音天投生而來,每個人都是自然化生,不需經過母胎。食用自然長出的食物“地味”,時間一長,相貌開始變丑,有了筋脈骨髓,形成男女性別差異,隨後就有了YIN欲之情。這就是男女之間結合的開始。
問: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卻要求弟子辭別父母出家修行,極力述說在家的危害。儒家與佛教的主張,為什麼如此不同?
答: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雖然彼此為善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最後的結果都是為了世間的和諧安定。世人根基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佛法不能教化,用儒教卻可以。有的人用儒教不能教化,用佛法卻可以 。所以儒、釋、道三教聖人,雖然同心協力,但也不得不各自分擔一個方面,各自設立一個門派,各自推行一種教化。名義雖有三個,其目的卻是一致的。譬如有三位良醫都想治病救人,然而病人的病情各有不同,如果三人都學一種醫術,所救治的病人必然有限。又如戰亂來臨,有三位長者都想救人逃出城外,如果只開一道城門,所能救出的人數也必定有限。因此能遵循孔子的教導,釋迦牟尼佛見了必定歡喜。能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孔子見了也必定歡喜。如果聽從我的教導而進步就感到高興,不聽從我的教化而進步就不高興,那也就不能成為佛,不能成為聖人了。隋朝的李士謙說:“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隋書》)三者豈能缺少一個?後人對此議論紛紛,不過是顯示自己見識短淺罷了。
問:有人猜想歷史上的伏羲等聖人都是大菩薩的化身,不知是否如此?
答:有這種可能。《禮記•學記》上說:“擅長造弓的人家,一定會讓家裡的孩子先學著彎折柳條制作畚箕。善於冶煉的人家,一定會讓家裡的孩子先學著補綴獸皮做成裘衣。”佛教有權有實,有漸有頓。離欲出家,是實教、頓教。兩姓婚配,是漸教、權教。譬如對不能吃素持齋的人,就先勸他吃三淨肉。三教聖人教化眾生的心是相同的,教化眾生的方式也是相通的。
問:如果世上人人絕欲,不再有男女婚配,那麼過一百年以後人類就會滅絕,那該怎麼辦?
答:像這樣的五濁惡世,男女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嫁娶,就會互相窺望,私自相會,怎麼可能人人絕欲?就連你自己恐怕也做不到,更何況其他人?漁夫一天不捕魚,就擔心船只不通,真是杞人憂天。
問:如果真的人人絕欲,那該怎麼辦?
答: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一切世間眾生就會像天人一樣都是化生,不再受胞胎之苦。
忏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經造了YIN業,要想淨除罪障,應當在佛前忏悔呢?還是從自心忏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礙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礙佛前忏悔。
問:今世所犯的YIN業,固然應當忏悔予以消除。至於過去世中的所犯,由於時間久遠,早已記不清楚,何必還要忏悔?
答:我們從無量劫以來直至今日,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種出生方式,以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的六種生存類型,其中的每一種輪回之身都已經受生過無數次。種種只忏悔今生的罪業而不涉及往世,就好比是除草而留根。
問:自身行善作惡所招致的因果報應,父子之間都不能相互替代。忏悔自己一個人的罪業都來不及,還要代四生六道的眾生忏悔,是不是太迂腐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益他人,這是凡夫的見解。在自己得到度脫之前,先要度脫他人,這是菩薩的發心。孟子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孟子•離婁下》)孔子談到自己的志向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聖先賢們的利他情懷都是一樣的。
問:YIN欲確實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斷。但出世解脫的法門,都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世著想,晚年再認真修行也不遲。
答:《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餓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樣。況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並不多見。舉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誰能在活著的時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問:末世的眾生極其貧窮困苦,而佛國淨土中的樓閣宮殿也都是七寶嚴飾,為什麼苦樂有這麼大的差別?況且佛視眾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把恩德普施十方世界,讓一切眾生共享快樂呢?
答:淨土與穢土之間的苦樂有天淵之別,這是現在的果報,而造成了這些差異的則是過去所種的因。過去世中,人們都在造殺之也,唯獨菩薩以慈悲為懷。人們都沉迷於色欲,唯獨菩薩修持清淨的梵行。人們都貪婪吝啬,唯獨菩薩樂於布施。在過去的因中,作善作惡既然有天淵之別,彼此不能替代。果報成熟的時候,受樂受苦也有天淵之別,彼此不能替代。譬如舜的眼睛裡有兩個瞳孔,視力比有兩只眼的正常人還要好。他的父親瞽瞍是個盲人,視力連一只眼的人都不如。舜雖然大孝,又怎能將自己過人的視力分給父親呢?
問:土為台階,茅草蓋屋,才體現堯舜的仁民愛物。玉砌的樓台宮室,正顯出桀纣的窮奢極欲。佛既然把三界之內看成是牢獄,何必又要用七寶來作裝飾?
答:一個是搜刮天下蒼生的財富,一個是利益眾生修積德福報,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問:佛國的清淨莊嚴,固然超過人世間一萬倍。但經中所描述的淨土景象,未免過於誇張,如果一概相信,不是有點荒唐嗎?
答:人所能相信的,不過是耳聞目睹,或是自己能想象到的。若是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就會認為是荒唐,何況是無法想象呢?譬如蚯蚓只知在土壤裡吃泥之樂,不知蒼龍躍出大海,劈波折浪。又如蜣蜋只知在糞土內滾動糞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裡,凌風翱翔。
如來應化類(七問七答)
問:世間人生育時都要經過陰道,菩薩入胎時都是從右脅進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答:凡夫有愛欲,所以從產門進出。菩薩沒有愛欲,所以從右脅進出。
問:三界之內最為尊貴的,莫過於天帝。而佛降生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都恭敬侍奉。是不是故意編造出來自我標榜呢?
答:佛經中所說的六道,諸天也屬於其中之一。在世間人看來,以為天神至尊無比。而在佛眼看來,同樣還是沒脫離生死輪回的凡夫。所以佛每次說法時,無數的帝釋天王都恭敬禮拜,聽受佛法妙義。略言之,如《華嚴經》說:“爾時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化作寶蓮花藏獅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天王恭敬頂禮。”《般若經》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大寶積經》說:“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虛空散花,供養如來。”《蓮華面經》說:“帝釋天王見世尊已,即敷高座,頂禮佛足。”《梵網經》說:“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大乘戒。”《圓覺經》說:“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賢愚因緣經》說:“帝釋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經》雲:“梵天侍右,帝釋侍左。”《造像經》說:“梵王執白蓋左右,帝釋持白拂侍左。”《法華經》說:“是諸大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如果如來的福德僅與諸天相等,那麼佛經中絕不敢說此大話,而梵王、帝釋等天神又豈能容忍這些經典流通呢?
問:《玉皇經》上說,天帝說法的時候,佛也前來聽受。難道不對嗎?
答:佛經都是由佛親口宣說,由阿難結集而成,沒有一句妄語。而《玉皇經》則是出於後人之手,並不是玉帝降鸾所作。雖然其所說不失對玉帝的尊崇,然而卻並不懂得怎樣才是尊崇。或許你曾聽說過佛教宇宙觀的浩瀚博大吧?把古今福德最為深厚的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四王天的一個天人。把四王天福德最為深厚的天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忉利天的一個天人。人們所說的玉帝,是忉利天的天王。忉利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他化自在天,屬於欲界,有四層天。他化自在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色究竟天,屬於色界,有十八層天。色究竟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非非想天,屬於無色界,有四層天。至此全都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凡夫。至於那些已經了脫生死的聖者,則有聲聞小乘聖者,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有四個等級。其上有緣覺、獨覺。再其上是菩薩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幾十個等級。再其上便進入初地,從歡喜地到法雲地,又有十個等級。然後位至等覺菩薩,候補佛位,即將圓成佛果。佛是無上大法王,因為再也沒有能超過佛的。怎麼會有玉皇說法,佛反來聽受的道理?蓮池大師在《正訛集》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問:釋迦牟尼佛誕生,既然是在周昭王時期,到了孔子的時代,佛法在天竺國已經有了將近五百年,孔子為什麼沒有聽說過大致的情況呢?
答:孔子已經有所聽聞。比如當時有一位宋國的太宰問孔子說:“您是一位聖人嗎?”孔子說:“聖人我不敢當。”又問三王、五帝能否稱為聖人,孔子都沒有表示贊同。太宰驚問道:“那麼誰是聖人呢?”孔子神情莊重地說道:“我聽說西方有一位大聖人,不用治理就井然有序,不用發表言說就使大眾信服,不用實施教化就使人民自覺遵行。他的德行浩大無際,人民對他的崇敬無法用言語表達。”(《列子•仲尼篇》)怎麼能說孔子一點都沒有聽聞呢?
問:佛教到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孔子在當時何以得知?
問:釋迦牟尼佛降生時,漢地已有征兆。周昭王二十六年(坊本作二十四年)甲寅的四月八日,太陽周圍有光圈。天上有五色祥光,穿入太微星座,遍照西方。大地震動,池井中的水上漲溢出。周昭王命令太史蘇由占卦,得到“乾卦”的九五爻。蘇由說:“西方有聖人誕生,一千年後他的教法將傳到這裡。”周昭王下令把這件事刻在石碑上,安置在南郊祠堂裡,見《周書易記》、《白馬寺碑記》。因此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有史料根據的。但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到東土,所以說得很簡略。
問:儒家所傳承的《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上的記載,才可作為可靠的根據。《列子》之類的書,何足為信?
答:孔子生平所講,流傳到後世的不過只是百千分之一,怎麼可能都記載在《六經》中呢?列子是效法孔子的人,離孔子的時代還不遠,他所記載的孔子言論一定不會沒有根據。否則他怎麼可能知道數百年後要有佛法傳到此地,預先給後人提供證據?而且為什麼不說其他的方位,而只說是西方呢?
問:上古時代沒有佛法,卻天下太平,為後人所稱頌。後世有了佛法,反而世風日下。佛教對國家人民究竟有什麼好處?
答:諸佛降生世間,正是為了要救度濁世的眾生。譬如因黑暗而點燈,並不是因點燈才黑暗。禍亂天下的那些人,都是凶狠暴虐罪不信佛的人。有誰見到斷酒戒葷的人卻要殺人搶劫,出家修行的人卻會弑君篡位?南北朝期間的宋文帝說:“假使舉國都受到佛法的教化,我就能坐享太平了。”(《宋書》)唐太宗為三藏聖教作序,極力尊崇佛教,對臣下說:“佛教廣大,莫極高深。”玄奘法師去世後,唐高宗說:“我喪失了國寶!”哭得非常悲痛,五天沒有上朝。唐玄宗聽神光法師談論佛對眾生的恩德,感歎說:“佛的恩德如此浩蕩,若非法師還解釋不了這麼、清楚。我當世世敬仰。”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無不歸心佛門,精研佛法,或親自駕臨佛寺,或在宮廷內廷請高僧講法。這些史實見於《唐書》、《宋史》、《釋氏稽古略》、《文獻通考》、《北山錄》、《鄭景仲家集》等書。
所以古往加今來明達有識之人,大多歸向佛門。深信禅學有所悟入的人,大致說來,如許詢、劉遺民、周續之、雷次宗、宗炳、沈約、宋璟、王維、王缙、杜黃裳、杜鴻漸、白居易、李翱、裴度、裴休、呂蒙正、李沆、王旦、楊億、尹洙、富弼、文彥博、楊傑、王古、趙抃、周敦頤、邵雍、張方平、黃庭堅、陳瓘、張商英、張九成、張浚、王日休、馮楫、呂本中、劉子翚、李邴等人。
敬信佛法而深明佛理的人,如羊祜、王導、謝安、何充、王羲之、王坦之、謝靈運、褚裒、蕭瑀、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李白、李泌、柳宗元、李渤、寇准、范仲淹、韓琦、杜衍、曾公亮、蘇轼、蘇轍、呂公著、汪藻、李之純、張栻、呂祖謙、劉谧等人。
近代尊信佛法的知名人士,如趙孟頫、宋濂、周忱、徐一夔、羅洪先、唐順之、趙貞吉、陸樹聲、陸光祖、殷邁、薛蕙、王世貞、宗臣、鄧以贊、馮夢祯、虞淳熙、袁宗道、袁洪道、袁中道、陶望齡、陶奭齡、焦竑、黃輝、王肯堂、鐘惺等人,卓然稱盛。而陳獻章、王守仁二先生,是儒家道學的創始人,其立言都契合禅門宗旨。得到他們傳授的,如王畿、羅汝芳、周汝登、楊起元等人,對佛法的研究更為深入。
佛法如果不是最上真乘,有助於國家治理和道德教化,又怎麼會得到先賢如此欽敬信奉呢?(各人的事跡散見於《二十一史》),以及各文集、語錄。)戒YIN人士如果立志挽回欲海狂瀾,不能不專心研究佛法。
跋
勸善之書,打開就令人皺眉,這樣的書必定不能流傳。打開就令人鼓掌,這樣的書也必定不能流傳。為什麼?一個是過於深奧,一個是失之粗淺。我老師這本書,其意本在戒YIN,卻又總是在探討生死問題,我起初也覺得過於深奧了。然而每日清晨以生死問題扪心自問,卻發現這是人人都不能回避的。帶著不能回避的心情,再拿起這本書反復研讀玩味,然後才知道老師學識的淵博,救世救人的菩薩心深切,然後才對書中原來皺眉的地方一一鼓掌稱歎。這本書在現今廣為流傳,後世不斷再版,我相信一定會是如此。
虞山門人陳鍹聖來氏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