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法句經》(梵文 Dhar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诠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法句經》為初學者入門書。其實,這不但是「始進者之鴻漸」,還是「深入者之奧」!
《法句經》原文
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序
昙缽偈者。眾經之要義。昙之言。法缽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諸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於世。開顯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為數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如是處。佛所在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雲。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為秦。實得其體。斯已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常貴其寶粗得大趣。始者維只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為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迎質真樸初謙其為辭不雅。維只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坐中鹹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經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阙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樸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鉤眾經章有本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昔傳此時。有所不解。會將炎來。更從咨問受此偈輩。復得十三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問焉。
《法句經》上卷
《法句經》無常品第一
二十有一章。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唯道是真。
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撰記佛言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辄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眾生相克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雖壽百歲
亦死過去 為老所厭 病條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YIN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無常品第一
【譯文】
無常品大意是講,欲望使人糊塗,榮譽與生命皆難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恆的真實。
酣睡人生已醒,應該為之歡喜;請君聽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說。(一)
人生在世無常,此謂興衰法則:那生命動辄走向死亡,然而這正是涅槃之樂!(二)
猶如制陶工人揉泥制作器皿:所有制成的器皿最終都要毀壞,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三)
又如河水奔流,去而不返:人的生命也是這樣,死者不能復生。(四)
就像牧人手持牧杖,放牧牛群一般:衰老與死亡也在放牧著生命,靜等生命由盛轉衰,直至死去。(五)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各色男女,均皆努力地積攢財富:但沒有一人逃脫興衰法則而不死亡。㈥
活著的人夜以繼日地戕害生命,直至壽命消損殆盡,如同井水日趨枯乾。(七)
所謂的永恆最終都要消亡殆盡,暫時的高坡終久也要墜落夷平;聚會和合總要分離,所有的生命終歸死亡。(八)
眾人互相攻擊,從而喪失性命:人們隨順自己意念行為而自行升降,是禍是福自己承擔。(九)
衰老之時痛苦自現,死亡降臨則痛苦隨之消散:沈溺在家庭的牢籠之中,貪戀之情永世不斷。(十)
嗟歎之間衰老即至,顏容衰變已成朽老:人生年少固然意氣奮發,老朽之時容貌狼藉。(十一)
即使壽至百歲,也要死亡腐朽:當人老朽之時,百病紛然積聚。(十二)
健康之日已過,壽命日趨減少:猶如涸轍之魚,此生又有何樂?(十三)
人老之時容顏枯衰,究其病根在於自我朽壞:形貌殘敗身體朽老,生命完結自然而然。(十四)
這有形的身軀究竟何用?此乃常常洩漏臭味之處:又有疾病困擾,又有老死的擔憂。(十五)
貪欲自恣,非法之行因之日盛:看不清世間變化,看不出生命無常。(十六)
(人生在世),沒有兒子可以依靠,沒有父兄可以扶持;面對死亡的逼迫,沒有任何親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十七)
白天晚上都散漫懶惰,及至老年亦不節制情欲:家有財寶不樂施捨,又不接受佛祖所言,(人生)有此四樣缺陷,可謂自己殘害自己。(十八)
無論浩渺的太空空闊的大海,無論幽窅深山的堅硬磐石之中: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藏生免死。(十九)
(生命)現象既由我起,就應讓它回歸死亡的墓地:人們為生死問題煩躁擔憂,便是跳進生老病死憂患的圈套。(二十)
知道此層道理自然能獲清靜,能夠做到這樣,便可看穿生命的底蘊。比丘所以能戰勝魔兵,正是透過生死關口超脫了人世煩惱(二十一)
【原典】
卷上
吳天竺①沙門維只難等譯
無常品②第一二十有一章
無常品者,寤③欲昏亂,榮命難保,惟道是真。
睡眠解寤④,宜歡喜思⑤。聽我所說,操集⑥佛言。(一)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辄死⑦,此滅⑧為樂。(二)
譬如陶家,埏埴⑨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三)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四)
譬人操杖,行牧食⑩牛。老死⑾猶然,亦養命去。(五)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六)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清盡,如榮穽⑿水。(七)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八)
眾生相尅,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九)
老見⒀苦痛,死則意⒁去。樂家縛獄,貪世不斷。(十)
咄嗟⒂老至,色變作耄⒃。少時如意,老見蹈藉⒄。(十一)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為老所壓,病倏至際。 (十二)
是日已過,命則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十三)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十四)
是身何用?恆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十五)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十六)
非有子恃⒅,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⒆。(十七)
晝夜慢惰,老不止YIN,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為自侵欺。(十八)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十九)
是務⒇是吾作,當作令致是。人為此躁擾,履踐老死憂。(二十)
知此能自淨,如是見生盡。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二十一)
【注釋】
①吳天竺:吳,三國時吳國。天竺,即印度。
②無常品:無常,佛教的基本概念,即指現實人世中萬事萬物的暫時性。品,即相當於現代著作中的「篇」或「章」。
③寤:醒著的。這裏作動詞用,開悟,使人明白。
④解寤:醒過來了。
⑤思:語尾詞,沒有實在意義。
⑥操集:收集。
⑦夫生辄死:全句意謂那生命啊動辄就走向死亡。夫,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相當於「那」。辄,立即、很快。
⑧滅:佛教的四谛之一。苦、集、滅、道。此處即指生命的消亡,煩惱滅盡,故曰滅,又日涅槃。
⑨埏埴:用泥土制作陶器。埏,音shan,以水和泥曰埏;埴,泥土。
⑩貪:喂食、喂養。
⑾老死:衰老和死亡。此處作名詞。
⑿榮穽:亦作「榮穽」。又作「榮穽」。意謂井枯長草,即枯井也。榮,盛多;穽,通井。
⒀見:通現,展示出、顯示出之意。
⒁意:意識、知覺,即指對苦痛的意識、知覺。
⒂咄嗟:感歎、哀歎。
⒃耄:八十歲稱耄。有「耄耋之年」的合稱。
⒄蹈藉:丑陋不堪之意。藉,狼藉錯亂。
⒅恃:依靠。
⒆怙:憑借、依托。
⒇是務:這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