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無邊,其中最究竟圓滿的法就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超勝之處正是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捨菩提心。”
大意是說,如果想消除三界六道眾生的一切痛苦、獲得無量的快樂,只有依靠一件事——菩提心。
又說:“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能聚福德海。”菩提心可以清淨宿世的惡業、積聚大海一般無邊無際的福德。
所以,我們佛弟子當如《普賢行願品》所說:“恆不忘失菩提心。”
然而,菩提心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生起的,需要具備很多因緣,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利他之心。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對於大海裡的鲨魚來說,它也有菩提心的種子,但正是由於缺乏利他之心,所以鲨魚只能靠吞吃其他魚類來養活自己,不僅無法展現菩提心的種子,還會在三惡道中越陷越深。
佛教的利他
其他宗教和很多世間觀念也講究利他,但與佛教的利他有三個不同:
第一,目的不同。
世間的利他之心往往會有所企圖,難以徹底離開“名利”二字。
比如說,很多慈善家的捐款、老師對學生的付出、醫生對病人的付出、富人對乞丐的付出等,表面上看是在利他,實際上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自利的成份。
就像放風筝一樣,風筝雖然飄在高高的天空,但線還攥在自己手上。風筝就相當於世間的利他行為,手中的線就是求名求利之心。而佛教的利他之心不圖任何回報,純粹是為他人著想。
第二,范圍不同。
世間的利他主要集中在親人、朋友的小范圍內,最多擴展到一些弱小的生命,比較有局限性。
而佛教利他的范圍涵蓋一切眾生、一切時間和空間,如《普賢行願品》所說:“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第三,結果不同。
世間的利他能獲得世間福報,如解決溫飽、治愈疾病、獲得今生的幸福、來世投生於善道等,僅此而已。
而佛法的利他之心能引導我們解脫輪回、成就佛果、廣度眾生。
因此,身為佛弟子,我們要努力把一切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以“發心正確、范圍無限、結果無上”的利他之心來攝持,這樣才能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無線的念珠
一串念珠由很多顆珠子組成,但連接珠子的線只有一根,沒有這根線,所有珠子就會散落一地,這串念珠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同樣,一切修行形式就像這些珠子,而利他之心就像穿珠子的線,沒有了利他之心,所有形式都會失去意義。利他之心就像大乘佛法的生命一樣重要,沒有利他之心,大乘佛法將不復存在。
學佛是一種內心的教育,外在的修行形式只是教育的助緣,利他之心才是修行本身、是學佛的核心!失去了利他之心,一切修行形式就都失去了意義,就像鮮花失去了水分、念珠失去了線繩、人失去了生命。
我們應該常常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依然沉迷於修行形式,就要從當下開始改變。
每天早上,在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就要像發射火箭一樣把利他之心發射出去,讓她在高空翱翔;當我們為工作、家庭而奔波忙碌時,感覺利他之心的火箭有些失去動力、開始下落了,就要趕緊再點燃一節推動器,讓她繼續上升,直奔成佛的目標;在晚上入睡前也不要松懈,要點燃這天的最後一節推動器,然後安然入夢。
保持利他之心不能好高骛遠,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力去利他。哪怕給一條流浪狗喂一口食物,或把路邊的一個空瓶子扔進垃圾桶,這都是在利他。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次第很重要。我們首先要踏踏實實做一個好人,先利益自己的家庭,再去利益國家和社會,最後再利益天下眾生。如果我們顛倒了次第,自己連人都沒有做好,卻想去“治國、平天下”,想去利益眾生,這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