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機契理的言語,才能廣化眾生。《壇經》上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契入境界,那不是凡夫。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我們用相宗的話來說大家好懂,他已經轉識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綱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是分別,沒有分別了,一切不分別了,這個觀是妙觀,智慧現前了。我們今天對於世間人分別,他不分別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識是執著,他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諸位想想,離開分別執著,你要找過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沒有過失。
《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佛都說貪瞋癡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貪瞋癡。這話什麼意思?平等觀。貪瞋癡跟戒定慧是極不平等。他平等,他怎麼平等的?貪瞋癡跟戒定慧是一個性,法性。覺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貪瞋癡,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還是法性,法性沒有迷悟。迷的時候變的相,是貪瞋癡的相;覺悟變的相是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相不是真的,是妄相。他心平了,理得了,於是清淨心現前。心清淨,我們常講身清淨,境界清淨,貪瞋癡跟戒定慧都清淨了。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應化到六道裡面來,他怎麼做?他還是嚴持戒律。為什麼?六道眾生在迷,他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去表演,上舞台表演;表演一定要顧及到大眾,要顧及到當前社會,利益眾生:我這個表演於眾生不利、於社會不利的,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會,今天社會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一定示現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現在這個社會大眾,不懂得尊師重道,忘恩負義,背師叛道;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一定是特別示現孝親尊師,一定是這個作法。為什麼這麼做?挽救世道人心。諸佛菩薩在哪個地方示現、哪個時候示現,一定要觀察這一個時節因緣,就是此時此處眾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夠糾正他,幫他改過來,這叫善知識。
《十善業道經講記(第五十二集)》 2000/8/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