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穿梭永不休,
白骨遍地相續留。
人生如影空空過,
未見喜存何必憂。

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
這段時間大家的修行非常虔誠,隨喜。

因為我們大家養成了一個馬虎的習慣。走馬觀花,這個不可取。
希望眾親要對佛法千萬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呀,因為涉及到了了脫生死大事。這是極為關鍵。

我們學習佛法與學習普通的資料大不相同。
為什麼這樣說呢?
佛法,是在“淨”態中所體現的,我們的心態達不到“淨”,就沒有辦法徹底對此體悟,只能在表面文字上來分析,用思維這個動態來衡量,這是錯誤的。沒有辦法能夠體悟到“禅”的殊勝。
所以我奉勸大家對佛法必須要反復地關注。
世間的小說,其他的資料都是用思維、幻想而展現的。

關於這個“禅”,不同這個“饞”。
有的人說禅就是打坐,其實與坐沒有絲毫關系。
禅,是佛的心。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
坐是身體的一個姿勢而已,同站立,行走,奔跑等,這都是一個外相的形態。

我們的佛法是“心法”,大家注意了。修行就是要從心態上下功夫。
其實一切的事相皆是唯心的力量而現。所以說,必須要抓住這個“心”的重點下功夫。
“禅”是真心,也就是說心的境界。

禅的心本來就是這樣的,那麼行,走,坐臥以及在工作中,我們也要把我們這顆心態,保持如如不動這個境界才是。這才是禅定。
坐禅,這個“坐”,指心明。心明為坐,心淨為禅。
這個坐可不是姿勢的坐,大家不能誤會。所以說我們要把這個修行融入生活中。

也就是說,修行禅定是在動態中所求的淨態。這是我們所要修行的主要目的。
那麼我們在閒暇的期間可以利用這個坐姿,起到一個安心的助緣而已,這個腿什麼單盤,雙盤或者不盤等等,可根據自身的條件。
成不成佛與坐姿沒有絲毫的關系。坐姿再優美,內心的煩惱不斷、妄想不斷,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說我們大家還是走點捷徑吧,務點實際好嗎?
要從心態下功夫才是主題。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