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佛後,身邊經常冒出一些同修,向自己推薦介紹這樣那樣、各種學佛的方法,有時真的被攪得略有煩憂、心不安寧,不好意思辯解或回絕。
現在學佛領域流通的方法非常多,其中很多方法是互相矛盾、很難調和的,沒有充沛的精力、高水准的修行境界,是很難將這些都調和好的。如果簡單盲目地跟隨他人介紹的方法來走,很容易走亂;如果不聽從這些人介紹的方法,又駁了同修的面子,於臉面上抹不開。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巧妙處理呢?
一、佛教產生與發展的背景環境
佛說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病,有一病就有一法門對治對照。八萬四千是一個概數,是很籠統的一個數字,形容數量極其龐大眾多。佛陀留下的法門非常多,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又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很多新方法、新形式,使學佛的方法領域日益錯綜復雜。
佛教誕生於古印度,後傳遞到中國發展至今,中國已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大乘佛法的故鄉,所以佛法在中國不是外來的,而是結合本土實際發展而來的佛法,區別於古印度時的佛法了。我們要感恩歷代祖師大德不棄此土,感恩諸佛菩薩眷顧此土,才有無量無數的神跡示現在這方土地上。佛教傳播到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發展出了很多全新的內容,孕育產生了很多和佛陀教義一致的方法,讓學佛者看到了佛法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
從佛教誕生伊始,就一直有打著佛教旗號做壞事的事情發生。古時候有,現在也有,或許未來還會有,這些流弊積存流傳到現在,依然能找到非常多的影子,並且在很大一部分學佛人心裡都是根深蒂固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往往如履薄冰,生怕走錯路、入錯門,這種害怕直接啃噬了我們對佛菩薩的堅固信心,屠殺了我們對佛法的清淨信心。“這是無上、那是唯一、這是尊上、那是第一、這是經王、那是總持”等等這類措辭的經文,充斥於流通的佛經中。在隨後的流布中,被諸多法師做了種種的開示講解,從而讓佛法的龐大體量更加錯綜復雜,不僅要讀經文,還有很多祖師講解要讀,很多開示要學習,這就讓人眼花缭亂、無所適從了。
一切佛經都是圓滿的,沒有半點不同,但是因為聽眾狀態、起問的因緣、講法的次第、進程不同,佛陀在講經的過程中會有部分側重。在初學佛的同修看來,這些側重傾向根本是找不到的,就算是學佛許久的同修,要找到講法時候的針對傾向也是很困難的事情,“佛演一音聲,眾生各個隨類解。”佛陀的一句話,隨聽眾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指引。
我們為什麼學佛,學的到底是什麼?學佛最起碼是借由佛法解決自己當下的煩惱痛苦,而如果自己的煩惱痛苦解決不了,自己的疑惑解決不了,就是暫時還沒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在滿足能解決當下問題、又能解決生死問題、還能解決回歸自性的問題,這個才能算是真正的法門。而如果這裡面有缺失,不能幫助解決當下的問題、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回歸自性的問題,哪怕缺少一個都不算達到法門的標准。
這就出現了擇法的部分。你想做擇法最起碼要有法眼,天眼、慧眼的水平是不能承擔擇法一事的,對大眾而言很難有擇法的主動權,更多是以明顯地迷信著祖師大德的心態,來避開自己不能擇法的硬傷,祖師大德的講解和態度就成為我們學佛的一個標桿。
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大乘菩薩陸續到達這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弘法布道,可是彼時的聽眾不同、環境不同、大眾境界不同,適用的方法就會略有調整,如果不調整就沒有適應性,喪失活性了,佛法就消亡了。
沒有歷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貢獻,就沒有佛法的發揚傳承。我們去擇法的時候,往往最建議的是:祖師大德的內容要看,但是看最近期的,就不會有太大的失誤,如果看非常久的內容,就會又有隔閡,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在這裡就會出現了紛繁復雜的現象,種種法門林立,種種所謂修行方法層出不窮。
遇到學佛的同修,自然會接觸到很多推薦方法的情況,他們會說有這位祖師講的,有那位大德說的,有這個法師講的,還有這本經、那本論講的,這些內容充斥在我們周圍,怎麼辦?我們當真正地回歸到經文本體中,就是真正地抓住經文的要義,再結合當下的環境和條件,調整到能用得上、能得利益、能解決問題、能解決生死、能回歸自性上來。
這又回到了為什麼一定一定要求各位讀佛經,而不建議大家去看講解、看開示,並非這些講解開示不好,而是我們當最大限度減少干擾。
當有人給你介紹修行方法的時候,要心存感謝,但你自己發現這方法用不了、揮舞不起來、催不動,那就把這方法放下;如果還有一線希望,或者理論上契合佛經要義,自己狀態條件也很接近,只是暫時無法獲得受用,這種情況就需要堅持了。《法華經》裡講到了一個打井挖水的例子,不管你挖了多久、多深、多努力,你沒見到潮濕的土,就還是離水很遠;什麼時候見到潮濕的土了,雖然沒看到水,但是你知道離水不遠了,這就應該堅持不懈了。
學佛最能解決當下的痛苦煩惱,這就是見到潮濕泥土一般的信心鼓舞,而如果我們學了很久,也努力了很久,一切都還是老樣子,什麼都沒改變,這肯定是有錯誤。不是外在的方法有錯,就是內在的自己有錯,或者自己沒去努力;如果自己努力了,不會的去問了,不懂的去學了,不明白的去求教了,繼續努力堅持,也沒見到效果,這肯定是方法有錯了。
能聽到很多人介紹佛法,其實這是緣分了,又可以說是雜緣太厚。如有人拉你,就會有人拽你,表面上看都是為你好,很可能是以此來討你債務,來干擾你的行持,雖然他不這樣想,但是卻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也不需要總這樣思維別人,而要調整自己,是否自己真的對當下的方法有信心,當下的方法是否真的契合了佛陀的教義,真的契合自己的條件狀態,也能解決當下痛苦煩惱,解決生死煩惱,能滿足回歸自性?如果當下的方法可以滿足這些,就真正地從心念上堅信它,並且要明確告訴周遭同修:我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了。
當你准備走一條路的時候,自然會有人來考驗你的信心和堅持程度,小樹開始的時候比草還脆弱,如果想解決樹木,就應該在樹苗如草一般的時候解決它;就像干擾也是這樣,如果你有足夠的定力和分辨力了,一般的干擾當然不會影響到你了,所以我們在承受這些干擾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還在萌芽階段,還不夠堅強,但是我不會被這些影響,因為我堅持的方向是正確的!
二、 與對方溝通、回復的小方法
佛陀講經有五講五不講,或者六講六不講,也就是說講經的前提是要滿足時間、地點、人物三個條件。同樣,當一個人向你介紹某個事情、方法時,如何禮貌、委婉地回復?
1、如果聽著不好了,或者不契合自己的狀態,你可以說:“我還有事,要先走一步了,以後有機會再聊。”如果我們給對方太多的時間,等他全部介紹完畢,再想抽身就不行了。
2、需要一個能適合談話的環境,如果太吵雜、干擾很多,肯定不適合談這些,就可以委婉地找些環境因素及時閃身。如果不能第一時間及時閃身,都聽完了,余下肯定是你做不做了,你為什麼不做,你有疑惑還是你沒聽懂?這就上升到指責階段,談話氛圍就不好了。
3、如果不能及時閃身,又沒去做,就可以說你當時沒聽懂,因為真的是我們沒聽懂啊,聽懂了就知道這個好,或者是不好了,可以直接地回復了;而現在的學佛人,尤其是學了很久的就太剛強了,你說他學的不對,肯定和你急。所以,我們這時需要做的就是:目的、方法、結果這一條線去討論對錯,而不要指責別人學的不對。
當我們要去一個目的地,自然要有一個方案和行持,最後才能看到結果。如果目的和方案不配套,方案和行持不配套,那麼目的和結果肯定是不配套的。如果一個法門清晰明白,目的、方案、行持、結果是一條直線的,這肯定沒問題。這些都確定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案,也就是方法論,是否這個方法能滿足要求、能契合狀態?這就是細致的分辨了。
所以,當某位同修向我們介紹佛法的時候,我們以友好探討、共進學習的角度,去理解他介紹的內容,並且以此去提出疑問,而不要趾高氣揚地指毛病、挑錯誤。
三、以平和的心態進行談話
要正確對待這類推薦、兜售學佛方法的人和事,要把這看做是對你自己的信心考驗,要感謝對方,同時也是對你是否理解,自己當下堅持的方法的一種考驗,這樣就可以和顏悅色地談、平和的心態面對。如果來個人給你說某內容,你馬上動搖了,這是你對當下堅持的方法缺乏信心和理解。如果對方介紹的內容真的很好,沒有任何障礙,當然也可以去學習。
對方介紹完畢,或者介紹過程中我們投入思維、跟隨理解,自然可以在其中發現優缺點,可能對大家來說,要做到這點略難些。一個方案不可能三句話、見兩次面就能夠說完全的,或許我們對佛法的理解還不夠立體、清晰,這就又提醒我們:“哦,原來我對佛法還有很多不懂,很多似是而非,很多模稜兩可,很多明白但是說不出來的部分。”如此思維,自然不會有怨氣在了,就化解了自己內心的不舒服。
如果對方見你沒有一個主修的內容,當然會分享自己的方法,而如果你有修行方案,對方自然不會要求你換一個方法。所以,在合適的時候告訴對方你在跟隨一套方案修持著,只是學的還不好,暫時還沒辦法介紹給大家,以得到對方的理解,放棄推薦和兜售。
這兩天的連載,和大家談了談如何面對、擺脫兜售學佛方法的事情,希望能對大家今後的學習和行持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