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機法一體
我們這個法門是“機法一體”的法門,在祖師的傳承中雖然沒有“機法一體”這四個字,但意義是涵蓋的。最初提出“機法一體”這四個字的是法然上人的弟子證空上人。這個提法有沒有道理呢?確實有道理。“機法一體”主要有三種,如表格所列:
1.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是就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我們念佛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佛是一體不離、彼此互相依靠的。
阿彌陀佛是靠念佛眾生能夠往生他才成佛,才成正覺;而我們念佛眾生能夠往生,也是靠阿彌陀佛正覺成就。所以,念佛的“機”跟彌陀救度的“法”是一體的,是互相依靠的,所以說“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阿彌陀佛若還沒有成正覺,就沒有極樂世界,沒有這句名號,也沒有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我們就不能念佛往生;而阿彌陀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必須使十方眾生,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只要念佛,就能讓他往生成佛,阿彌陀佛才能成正覺。這豈不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互相依靠?
2.身心功德,機法一體
“身心功德,機法一體”,這是就《觀經》來講的。
《觀經》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十方諸佛就是法界身。所謂法界身,就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而且是以眾生心念為主要對象,只要眾生想象佛的報身或化身,想象佛的相好莊嚴,想象佛的慈悲、智慧、願力、神通,只要眾生想象,十方諸佛立刻就進入他的心中,跟他一體,這就是“身心功德,機法一體”,我們凡夫的身心跟佛的功德就一體不離,也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表示十方諸佛的心中有眾生,而我們念佛想佛的眾生心中有佛的功德,這就是“機”的身心跟佛的功德——“法”的功德,機法一體,彼此融合在一起。
反顯法——示十方反顯一
此是“反顯法”,以十方諸佛反顯彌陀一佛,且念彌陀一佛容易,念十方諸佛困難。
這裡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並沒有講阿彌陀佛是法界身,是不是我們就要念十方諸佛呢?不是!這也是反顯法,以十方諸佛來反顯阿彌陀佛一佛。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十方諸佛不是諸佛之王。同時,念阿彌陀佛容易而念十方諸佛困難,而且阿彌陀佛有為我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而十方諸佛並沒有。從這幾點來講,就是以十方諸佛顯示阿彌陀佛一佛,何況念阿彌陀佛容易而念十方諸佛困難,且念阿彌陀佛一佛等同念十方諸佛。
直接法——唯舉彌陀
《觀經》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此是“直接法”,唯舉彌陀一佛攝取不捨,非舉十方諸佛。
意思是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光明,而這無量的光明也是無礙的光明,不受凡夫貪瞋癡或業障的障礙,當然也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這無量、無礙、遍照法界的光明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念佛的眾生而給予攝取,現在就看著他、保護著他,將來就接引他。這個光明唯獨指阿彌陀佛的光明,不是指十方諸佛的光明,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才是攝取念佛的眾生,諸佛的光明並沒有攝取眾生的願與功能。
3.生佛三業,機法一體
母子相愛喻
母豈不愛子,子豈不愛母?因迷而隔,因悟而親。
這是進一步顯明念佛眾生和阿彌陀佛的關系。“母豈不愛子”,母親一定深深愛著她的兒女,母愛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是天性自然的,所謂“女人雖弱,為母則強”,為了兒女,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他們。
“子豈不愛母”,兒女也是天性自然會愛母親,之所以母不愛子或子不愛母,是“因迷而隔”,因為不曉得這是自己的母親,或不曉得這是自己的兒女,如果曉得,自自然然就有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是天性自然,不必加以訓練、培養或其他造作。所以說:
信知此理,自然母子相親,心心相印,函蓋相合。
母親的心就是愛兒女的心,兒女的心也就是愛母親的心,所以心心相印為一體。
“函蓋相合”,函是盒子,蓋是蓋子,圓的盒子必須圓的蓋子,方的盒子必須方的蓋子,圓的盒子、方的蓋子,或方的盒子、圓的蓋子,就函蓋不相合、彼此不相應。
父母為子規劃喻
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眾生未求之時,彌陀已給。
“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在我們還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造罪造業、受苦受難、一直流轉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准備解脫的功德力量,為我們准備一個不輪回而且快速成佛的環境,所以說“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
“眾生未求之時,彌陀已給”,在我們還沒求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已經預先給了我們。好像兒子不曉得的時候,父母已經為他的人生在作完美的規劃;兒子長大還沒有祈求父母時,父母已經把家產通通登記在兒子的名下。
想想看,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是我們合掌向他祈求、向他拜托的嗎?不是!阿彌陀佛並沒有經過我們的祈求、拜托,是他發願修行在先,我們念佛願生在後。
阿彌陀佛發願修行,除非他還沒有成佛,如果還沒有成佛,當然就沒有清淨的極樂,我們也就沒有這句萬德洪名可以稱念,可以消業障、增福慧、往生成佛,而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所以,在我們不知、未求時,往生的功德阿彌陀佛已完全給我們了。在哪裡?當然就在這句彌陀名號,在這易行道的本願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