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特性是智慧,佛法不能離開智慧,包括禅定也是如此。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學冥想——什麼也不想。若是缺乏智慧,怎麼冥想也超脫不了輪回,擺脫不了煩惱。即使冥想功夫再深,在定中能安住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也只是無想禅,無法對治煩惱。
相反,有的人雖然有智慧,但沒有禅定功夫。道理很精通,尤其是學佛時間較長的人,講起道理來滔滔不絕,但是遇到對境時,比凡夫還凡夫。這就是因為沒有定力,沒有禅定的功夫。若是既有禅定又有智慧,就不怕對境了。
佛法講止觀雙運,止即寂止——禅定,觀即智慧。智慧必須要有禅定的攝持,才可以超越。我們都會講這些超越的境界,鹦鹉學舌般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並沒有思維。如果思維,會發現這是矛盾的,因為這個道理超越了我們的思維。佛在《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裡講的是超越的境界、究竟的智慧,不是我們言思的范疇。
佛法裡講的戒、定都不離開慧,而慧也不能沒有戒和定的基礎。一般來說,戒定慧最初有次第,先受戒,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每個人的因緣、根基不同,不是絕對的。如果沒有定學和慧學,戒學雖然可以有,但是不會圓滿。最後三學一體,戒定慧同時圓滿,你的層次就高了,不是佛也是登地以上的菩薩了。
——摘自《觀音法會》開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