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居士傳新編:2、牟融,中國最早居士著牟子理惑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隆宣法師 總監

  釋永真 彭殿清 撰集

  2、牟融:中國最早居士 著牟子理惑論

  東漢牟融(公元166~?年),自號牟子,中國最早的佛教居士。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生於蒼梧郡廣信縣(漢代蒼梧郡在今廣西梧州市河東區),幼年喪父,隨母長大,自幼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初在鄉裡教授學生,後舉茂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故將秀才改稱為茂才),任豐縣縣令,治政三年,政績為州郡第一。

  中平6年(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後,天下混亂,他與母避難交趾(今越南北部),26歲回故鄉蒼梧娶妻,隱於蒼梧,蒼梧太守聞其有學,又當年盛,欲委以官職,因感“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執意不仕,而致志於佛教,兼研老子、五經,是當地最早研究佛學的人。他也讀神仙家之書,但認為神仙、長生之術,虛誕不可信。東漢初,佛教在社會上剛剛流行,很多人不了解佛教。雖然王公貴人禱祀祈福者眾,實罕明其道。學士大夫也格以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文,排斥佛教。

  牟融在究儒佛道的過程中,常遭到一些人的譏笑和非難,以為學非正統。牟融“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於是提筆寫下了流傳至今的《牟子理惑論》,這是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此書以《老子》之要旨,譬佛學之所說,謂佛道在法自然,重澹泊無為,而視道家(指神仙學)養生之術為妄。牟子在書中還對當時的佛教與中國儒家傳統道德的分歧進行了調和,如關於沙門剃發出家違反儒家孝道的說法。牟子舉例說:父子二人乘船渡江,其父不慎落水,其子撈起父親,按頭提腳,顛倒其身,倒出腹水,救活了父親。此時一番動作,如按照儒家規定的拱手行孝,是為大不敬。但不如此動作,父親將絕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權”,要靈活方便。又如,秦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紋身斷發,順吳、越之俗,雖違“身體發膚”之義,然而孔子稱之,視為至德。甚至沙門捐家財、棄妻子、離音色,也皆合符聖人之言“讓”,沒有半點不孝。

  牟融約於漢獻帝初年(公元190年)著《牟子理惑論》,全一卷,共37篇,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一,以融和儒釋道三家為宗旨。全書采用自設客主進行問答的形式展開,所假設的問者是個來自北方的儒者,他未聞修佛道,對佛教提出種種疑問;而答者則是牟子自己,根據對方提的不同問題大量引用儒、道和諸子百家之書給以解釋,對佛教教義加以發揮闡述,以論證佛、道、儒觀點一致。

  牟融在《牟子理惑論》也記載了佛教始傳中國之事:“問曰:‘漢地始聞佛道,其所從出耶?’牟子曰:‘昔孝明皇帝(漢明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羣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遣使者張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於大月支(今伊犁河上游)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漢代宮庭藏書處)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秦漢時的宮殿名,在洛陽)清涼台,及開陽(東漢時洛陽城門名)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盛。”

  現錄《牟子理惑論》其一:“問曰:‘人之處世,莫不好富貴而惡貧賤,樂歡逸而憚勞倦。黃帝養性以五肴為上,孔子食不厭精,鲙不厭細。今沙門被赤布,日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若茲何聊之有?’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聖人為腹不為目,此言豈虛哉?’……”譯文如下:問:人活在世上,都是愛富貴而嫌貧賤、貪享樂而怕勞苦的。黃帝保養身體、涵養性情,以吃五味葷菜為主。孔子說糧食不怕舂得精,魚和肉不怕切得細。而沙門身披袈裟,每天只吃一餐,放棄了各種情欲,與世隔絕。像這樣生活還有什幺寄托呢?牟子答:發財和做官是人人向往的,但是,不通過正當途徑去獲得它,君子就不接受;貧窮和下賤是人人厭惡的,但是,不經過正當的努力去擺脫它,君子就寧可不擺脫。老子說缤紛的色彩使人目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品使人口傷,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去偷去搶。聖人只求溫飽,不追求耳目之娛,這話難道是虛妄的嗎? 錄《牟子理惑論》其二:“問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謂也。’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能圓能方,或小或巨,或隱或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

  《牟子理惑論》的其它主要說法,如:“道有九十六種,至於尊大,莫尚佛道。”類似的議論,正是漢末時候推重佛教的反映。他在序中說:“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牟子不相信神仙道術,批駁當時流行的道教神仙思想,在回答“佛道於言人死當更生”的疑問時說:“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得道身滅耳。”《牟子理惑論》用老子“恬淡無為”的思想解釋佛道,並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窺溪谷,登高岱而見丘垤矣”。佛道在“歸於無為”,而“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所以佛和老子的志向一樣都在於“無為”。而“無為”必須“革情”,優婆塞(信佛的居士)當受“五戒”,沙門(和尚)當受“二百五十戒”。

  《牟子理惑論》意圖把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調和起來,體現了漢代末期佛教在中國流傳的特點。(居士傳一 佛祖通載 弘明集 據網絡資料整理)

 

上一篇:南懷瑾:什麼是見地?《如何修證佛法》第01講-3
下一篇:濟群法師:信佛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