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若人”——十方眾生
若人——願文“十方眾生”,成就文“諸有眾生”。
“若人”就是無論第十八願願文講的“十方眾生”也好,還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諸有眾生”也好,龍樹菩薩這裡所解釋的是以人道為主。
是凡非聖,我也有分
以六道中人道為主,是凡非聖,是人非天。“本為凡夫,非為聖人”。
昙鸾大師言“一切外凡夫人”,善導大師言“一切善惡凡夫”。
我也有分,感恩涕零,一心歸命。
既然是以六道中的人為主,當然是凡夫,不是超越三界六道的聖人,而且以人道為主,不是天界中的天人,古德說淨土法門是“本為凡夫”,不是為聖人。也就是昙鸾大師所言“一切外凡夫人”,善導大師所言“一切善惡凡夫”。這樣講的話,“我也有分,感恩涕零,一心歸命”,那麼,我和在座各位都往生有分,都有被彌陀救度的分,都是彌陀救度的對象。因為如果不是講“若人”而講“若天”,天是行五戒十善的凡夫,我們就沒有分了;如果不是講“若人”而講“一切眾生”,又比較含糊,因為一切眾生包含三種聖人,恐怕我沒有分吧!人,當然是凡夫,是善惡凡夫,以昙鸾大師講的“若人”,是“一切外凡夫人”,就是十信以外的凡夫,也就是博地凡夫,還有貪瞋癡妄想雜念;如果以善導大師講的,就是“一切善惡凡夫”,有善有惡。不管我們善多惡少、善少惡多、善惡俱多、善惡俱少,或只有惡沒有善,畢竟我們都是凡夫,都是“若人”。
所以,龍樹菩薩這兩個字給我們很大的安慰,給我們最後的希望,不然,很多修行者愈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愈曉得自己業障深重,自己修行無力,所以“若人”這兩個字真的讓我們感動、感恩、感激涕零,然後歸命彌陀的救度,一心而無二心,徹徹底底,毫無保留。因為曉得彌陀的“易行疾至”我有分,而且看起來好像專門為了我,我豈不是要一心歸命!
(四)“念我”——念彌陀
念我——“念”者願文“乃至十念”之念,“我”者彌陀。
所以,“念我”就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情人相愛喻
“念”者戀也,如戀情人,日夜不忘。
“念”就好像情人相愛,“日夜不忘”。
“念”者黏也,生佛相黏,一體不離。
“念我”也可說是黏在一起,我們念佛的十方眾生與救度的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的。
母子相憶喻
“念”者憶也,如子憶母,時時在懷。
《念佛圓通章》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又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念就是憶,就是想的意思,好像兒子想念母親——其實兒子想念母親遠不如母親想念兒子,所謂“父母念子長江水,兒女念母樹尾風”,父母對兒女的想念是源源不斷,日日夜夜,而且兒女去得越遠,就想念得越深。我們念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母親懷念兒女。
念念不捨義
“念”者稱也,稱念彌陀,念念不捨。此即“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與佛親近,與佛一體,猶如水乳交融。
這個“念我”,就是我們眾生信受彌陀的救度,固然是內心對彌陀救度的了解、信受,但自然就會顯現在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之上,如果不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彌陀救度,就只是一種概念而已,學問上知道,頭腦中了解,這都只是概念。
本願稱名的人不論知不知、信不信、淨不淨,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自然然就合乎易行道。為什麼?因自自然然就跟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相應;相應於彌陀的願,跟阿彌陀佛自自然然就感應道交,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不捨,領納這句名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水乳交融喻
念佛就與佛親近,所謂“親、近”,是非常親密——非常親密的親近還不足以形容,“與佛一體”才足以形容,就像水乳交融,牛奶與水融合成一體,不能分開。如果是水與油,就不能融合,各自獨立,水是水,油是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