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有使命感,要來幫助這個社會。所以這個根;最重要的還是根,扎根還是中國的環境好,比外國環境好。
中國的教育,根本的理念要求就是孝、敬,孝順父母、尊敬老師。什麼性質的教育?聖賢教育。受了這個教育,將來在社會上,聖人、賢人、君子;簡單說,有良心,不做虧心事。他受過這種教育,怎麼會不好?這社會當然好。我們要把這個教育找回來,把太平盛世找回來,這很有意義,這叫大國!
現在漢學起步,讓大家慢慢了解,我們要能有幾個點,做出榜樣出來。學生要求他做到,不是說你會讀會講,你要落實到生活:你要做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好人的榜樣,做出來給人看。內是佛教,佛教教我們放下貪瞋癡慢疑;表現在外面,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種人多麼可愛,靠得住,能夠托付他。人人見到,人人歡喜,他不欺負人、他不騙人,這人可靠。
中國過去秀才,再窮不會做壞事,不會去坑人、害人。書讀得好,榜樣,溫良恭儉讓,做這個樣子。好,讓社會大眾,沒受過教育的,看他們的行為,學會了。
中國小孩什麼時候開始認字、讀書?三歲。三歲就認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小孩在三歲大概可以認得三千到四千單字,這很平常的。你就從小教,一天教個三十、五十,他就會背,永遠不會忘記,根是這麼扎的。
小學,把從前小學私塾裡頭的教材搬過來,有十幾種。我們這裡有《聖學根之根》。小學六年,這個六年就要把這套書學會,能夠背誦、能夠講解、能夠做到,小學畢業了。中學學什麼?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也要背誦、也要講解、也要落實在生活。大學六年,大學完全用唐太宗的《群書治要》。
大唐盛世就是靠這部書起來的,這部書裡教我們怎麼做人,修身;怎麼樣照顧家庭,家庭興旺,家和萬事興;怎麼樣幫助社會、幫助國家治國平天下,有一套的東西。唐太宗已經從四庫裡頭把它抽出來了,編好了。但是他只編了一半,唐代以後他不知道。所以他是從三皇五帝編到晉朝的時候,晉之後有隋,有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一千多年,唐太宗的《群書治要》沒有。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加緊努力編續篇;從《全書》裡頭去找,同樣的體例,再找到一半,後半部,續篇。將來正篇、續篇可以永久帶來這個世界人類的幸福、社會的興旺,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個功德太大了!關鍵都在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