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從注解第十段開始: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以開正知見為根本。】
我們取這一段做為經文的結論。《金剛經》說到末後,是愈來愈重要,愈來愈精采,義理很深,也很難體會。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門修行的指導綱領。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能夠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可以說都會有成就的,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證果。經義無限的深廣,我們這一次雖然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實際上所能夠說得出來的,的確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雖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們真的體會到了,可以講在一生當中受用無窮。這一段末後的結論,「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不僅是在《金剛經》,所有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這個講法是真實的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嗎?如果對於佛理稍稍通達一點,就不會懷疑了。什麼原因?因為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心本性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的,這個意思就無有窮盡。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所寫的,那個意思有盡。為什麼是有盡?世間人的言語文字是從意識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從想像思惟、分別執著裡面流露出來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說有界限,分別執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盡。真心本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界限,所以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就沒有界限,就無有窮盡了。
心性,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古人的注疏裡面也說得很多。像《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性本來無一物。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當然也無一物,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無一物,自然就沒有意思。像《般若 經》上佛講的「般若 無知」,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無所不知」。般若 無知,是講的根本智,是心性;無所不知,是講它的作用,無所不知就是無量義。因為它無意,所以就變成無量義,就可以作種種解。如果說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這是我們應當把這些原理原則搞清楚。所以佛經沒有意思,在應用的時候,意思就無窮無盡,可作種種解,這種說法就稱之為「圓音」,圓是圓滿,沒有絲毫缺陷。
正因為是這麼一個事實,我們以《金剛經》做例子,這部經我們現在采取的這個本子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到中國來,那個時代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同時代,東晉時候到中國來的。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門裡面還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師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在歷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淵明,大家都曉得,謝靈運,都是同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樣子。這麼長久的時間裡面,為《金剛經》做注解的人,有幾百家之多。我們通常聽講,《金剛經》五百家的注解,實際上是超過這個數量。每一個人注的都不一樣,如果我注的跟別人注的一樣,這個就沒有價值流通,也就毫無意義。每一個人注的不一樣,就是每一個人講的不一樣,可見得它確實可作種種解。雖然這幾百家注解都不一樣,都沒有注錯,所講的都有道理,都沒有講錯,這就是顯示出經典的無量義。
佛法修學的困難也在此地。無量義我們要取哪一義?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佛法講求的,是契機契理。理是無意、無知;機,一切眾生的根機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教義就無量無邊。我們自己是什麼根機?我們自己在這個經裡面要取哪一種教義,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謂是自知之明,這是很重要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現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環境,都要考慮在其中。選擇經典,選擇法門,選擇注解,一定要與自己根性、生活習慣、程度要相應。這樣學起來,就很自在,就很快樂,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從古大德種種不同注解當中,要是細心去觀察,能夠看到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否則的話,哪有那麼多注解?哪有那麼多講法?最明顯的看出大的時代裡面顯著的變化。譬如在東晉那個時代,跟隋唐時代的這些人,他們的想法、看法,我們今天講的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們看到東晉南北朝那個時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樣。古大德們講經,是講給當時人聽的,是教給當時人如何來修學的,怎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才叫利益眾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個時代他有每一個時代的講法,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理解,修學所得的受用,種種不相同。佛所講的,可以說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的確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三千年前讀這個經,聽《金剛經》得利益,能夠開悟,能夠證果。三千年後今天,我們讀這個經,也得利益,也能夠開悟,也能夠證果。這是不假,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講這個話,你們會點頭,會有信心。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證果?過失在自己這一邊,這個經典裡面沒有過失。我們沒有透徹的理解,沒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徹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金剛經》所講的果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離四相、離四見,就是法身菩薩。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個位次。這叫做圓音,圓滿之音。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在佛門當中,可以說許多同修都聽說過,都聽到這個說法。圓教根性的菩薩,圓教根性的大德,我們稱他作圓人,圓教根性之人。他圓在什麼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圓?這個問題,如果是在平常提出來,確實很難體會;在《金剛經》這一段經文提出來,就不難理解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太多了。這個人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就圓,他的見解、知見就圓。不但見解知見圓了,他的生活習慣也圓了,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圓人。我們為什麼不圓?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圓。唯有圓人,對於這些甚深大乘的經義,他才能夠通達明了。因為佛是圓音說法,他能夠通達明了。假如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圓教經論裡面的真實義他就沒有辦法體會。佛法不僅是講弘揚,講經說法乃至於修行,這都是關鍵。
因此,佛菩薩教導我們,佛法的修學要從哪裡開始?要從斷煩惱開始,四弘誓願就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首先勸你發心,《金剛經》上也離不開這個原則。諸位要是細細去觀察,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在它這個架構之中,決定沒有違背。《金剛經》一開端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頭一個教你發心!這是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心是發了,發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眾生,從哪裡做起?從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要斷煩惱、要破四相?成就你圓頓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見就圓,佛所說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夠體會,才能夠領略。發心好像是容易,斷煩惱可就難了,妄想分別執著知道是應當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曉得,放不下,剛才講了,不但在行門上有障礙,解門上都有障礙。經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講解得再透徹,再明白,你也聽不懂,你也一樣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煩惱沒斷,你沒有真正能放下,關鍵在此地。四相四見破了,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擺在第三個階段。我們現在所犯的毛病,煩惱不斷就學法門,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麼叫邪人?煩惱沒斷的人就是邪人,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很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邪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圓人;邪人是不會解如來真實義的。這個很要緊很要緊!
《金剛經》我們這一次研究討論,是采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我們這個本子是《講義》的節錄,沒有完全照《講義》來講;完全照《講義》來講,時間太長。我們過去曾經在台北,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講義》講過一次,講了四年,才講一半。他的《講義》一共五卷,講到第三卷,就是《金剛經》的上半部,後半部就沒講了。再要講下去,至少還要四年,時間太長。所以這一次我們采取他的精華,節錄《講義》不到十分之一。我們這一次講下來,差不多也用了五個月的時間。這是一次兩個小時,好像已經一百多次了。經不能不細講,不細講,我們很難體會,細講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曉得斷煩惱的重要,真實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別是最近這幾次所說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們可以以清涼大師兩句話來說明。清涼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有兩句話。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斷煩惱。煩惱沒有斷,就學法門,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豈不是正法亦成邪嗎?另外一句跟這個相反的,有行無解,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門,不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另外的,不能算在這裡面,那是個特別法門。「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就是說明,佛法的修學必須要解行相應,行門與解門相輔相成才能夠得利益。要說到有行無解能成就的,除了淨宗念佛這個法門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所以淨土宗稱為特別法門,你不解也沒有關系,就是老實念,成敗的關鍵在老實。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要圖,用現在的話說,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一定要親近有修有證之人。在現在末法時期,證果的人已經見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學這才不會錯。善知識的標准,我們末後這一句,可以做為一個准則,那就是開正知見。什麼叫善知識?他的知見純正,也能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這樣的標准,才可以稱之為善知識。正知見,正的標准,一定要與經典相應,經典是最重要的一個依據;如果他所說的,他所教的,與經典上的理論、方法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夠接受,就不能夠跟他學,這是其一。其二,他雖然所依據的,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經典,這《大藏經》上有的;他的解釋與經義有偏差,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跟他學。那就是前面講,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這不是善知識。其三,他所依據的是正法,是佛的經典,講得也沒錯,與我們自己根性不相應,我們也不能學他的。那個經沒錯,意思也沒錯,方法、理論都正確,我做不到。想想這一生當中,修學那個法門沒指望,這也不能跟他學。所以親近一個善知識,這相當不容易!
古人常講,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師大德都是這麼教導我們,必須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又可遇不可求,怎麼辦法?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況,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找古人。今人善知識我們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為善知識,為指導的老師,過去的例子很多。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善知識的是孟子,這是儒家的。孟子找誰做老師?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個時候過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還流傳在世間,他就專門讀孔老夫子的書。讀不懂,有疑問,請教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的弟子,專學孔子,他學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還要高。我們問:為什麼他有成就?為什麼夫子親自指導的學生不如孟子?這個道理很簡單,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麼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學生,雖然經過親自指導的,他不做,他不肯認真學習,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學《金剛經》,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不但我們要趕上古人,我們應當要超過古大德,你得有這個志氣。怎樣才能超過?真干,真干就超過。以《金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認真去做,這叫修行證果。修行證果,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修行證果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上所講的不是別的,就是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一開端所表演的,入捨衛大城,著衣持缽去乞食,這是日常生活。整個《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學會,你就成佛了。你過的是什麼生活?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叫證果。我們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們每天吃飯,佛也吃飯,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具足四相四見,佛是沒有四相四見,不一樣就在此地。離開四相四見,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點都不迷惑了,這種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充滿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極樂無二無別。所以佛菩薩過的是極樂的生活,我們過的是極苦的生活,一樣的生活,我們不會轉變。這個經上就是把這個道理方法教給我們,怎樣去轉變。生活一轉變,境界就轉變,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佛菩薩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這是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在我們佛門裡面,以古德做老師的,成就最顯著的是蕅益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我們都很熟悉。《彌陀要解》就是他寫的。蕅益大師學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識,最後他找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可是大師的著作在世。現在蓮池大師的全集,我們也很容易找到。專讀蓮池大師的書,依照大師教訓去做,真做,認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為淨宗一代祖師,有這樣殊勝的成就,親近一個老師,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廣學多聞,這個話沒錯,絕對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是走這個路子就壞了。所以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初學的人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聽一個人說法,他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說法,他就亂了,他就兩個想法;聽三個人說法,他就三個想法;再聽多了,他那個腦子裡亂七八糟,一團漿糊,那沒救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這個世間道場多,修學的人多,為什麼一個成就的都看不到?錯就錯在這裡。所以現在道場跟中國古時候道場不一樣,如果諸位細細去考察一下,中國古代的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一個道場無論修學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決定是一個法門,決定是依據一個理論,所以它有宗派。賢首宗的決定是依《華嚴經》,不會去依其他的經典,決定是修法界觀,所以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是一門深入,他能成就。喜歡學《華嚴》的,到他家去,《華嚴》是專科大學。喜歡修《法華》的,你不能來,他會介紹你到天台山去,那個地方是法華宗。我們在古德《語錄》裡面可以看到,祖師接觸學人,談談話之後就指點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到某個地方去,給他介紹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載就成就,這個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裡?你的興趣,你的愛好,跟我這一門不相應。我知道哪些法師修學這個法門,給你介紹過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們不能成就,就是道場裡面都是大雜燴,端出來的菜是大拼盤,什麼都不是,他怎麼會有成就!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
晚近,我們在台灣看到的,只有台中蓮社,李老師主持這個道場,淨土法門,一門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師招待請他吃飯,絕不請他講開示,講經當然更不必談了。為什麼?怕你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你在這裡一講,把我這裡聽眾,學的幾十年淨宗的信心破壞了,那還得了!保護我們大眾,老師有責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見面,大家給你頂禮、給你供養,絕不請你講開示。我們在晚近這麼多的地方,就看到這麼一個道場,愛護聽眾,保護信徒,這是真正善知識。如果聽說你是淨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揚淨宗,李老師會請你講開示。為什麼?來給同修們做證明,這個路子沒錯。古時候的大德都明白這個道理,都懂得教學的重要性。禮貌上的往來,知道謙虛自己,贊歎別人。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看到的,這是佛門往來的禮貌。
我過去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來聽過幾次,這是一位善知識。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楞嚴經》的教義,禅宗涉獵很多。聖一法師是參禅的,他那個道場是禅宗道場,真修!一般禅宗道場,看到寺廟招牌是禅寺,那裡面沒有人參禅。他那個裡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裡面坐香,非常難得,是一個真正的好法師,好道場。他聽我講《楞嚴》,聽了幾次,勸導他的信徒,當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勸他們聽我講經。我講經這麼多年來,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只有這麼一次,只有這麼一個人。其他的法師聽到,都勸他的信徒不要去:「淨空法師講經,也不是講得怎麼好,也是胡說八道,不要去!」聖一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他的信徒來告訴我,他師父介紹的,來聽我講經。很難得!我對於聖一法師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請我到大嶼山去參觀,去看看他那個道場。他招待我之後,請我到禅堂裡面講開示。我不能講念佛法門,人家參禅幾十年了,我說參禅有什麼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壞了嗎?我到禅堂裡面,我選擇《六祖壇經》裡面一段,跟他們講開示。贊歎聖一法師,贊歎道場,贊歎他們的同修,贊歎他們的法門,這就對了。必須要把自己所修所學的統統擺在一邊,成就他的道場,為他們的老師做證明,你們走的這個路子好。他那邊的同修私下來問我:「法師!禅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參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機不如你們,你們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法師與法師,道場與道場,禮貌!這個要懂。所謂是「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已經修行那麼多年,值得贊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都有成就,這要懂禮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請我到他的道場,要我給他的信徒講開示。演培法師是近代修學法相唯識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彌勒淨土,將來希望生兜率內院的。他請我去講開示,我只好選擇《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參訪彌勒菩薩那一段,來贊歎他。鼓勵他們道場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師的教導,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我決定不能贊歎彌陀淨土好,那成什麼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佛門的禮節,過去李老師傳授給我、教導給我的,到哪個道場,人家修的是什麼法門,決定要贊歎,決定要成就。使他們這個信徒同修,對於自己的師父格外有信心,別人都贊歎我們的師父,都贊歎我們修學的法門,增長他的信心,增長他的願心,這是不違背佛法,決定不可以自己贊歎自己,去貶低別人,那就錯誤了。那個就叫做什麼?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壞佛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古時候的道場,每一個道場都有他的學風、道風。這個道場跟那個道場的學風、道風決定不一樣。譬如兩個都是念佛道場,都是依據《阿彌陀經》,兩個地方念佛決定不相同。這個道場依據《阿彌陀經》,依據蓮池大師《疏鈔》的;那個道場是依據《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的,兩個講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兩個道場念佛可能也不一樣,這個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較慢一點,那裡可以念得快一點,不一樣!兩邊合不起來;合起來,念習慣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習慣,他起煩惱。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點、拉慢,他也不習慣。每一個道場道風跟學風都不一樣,那叫做道場。但是現在我們見不到了,只好各人學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門深入,除一門深入,沒有第二個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同一個原理,同一個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這個就是正知正見。《金剛經》上說的話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無有定法可說,但是決定要契機契理,就會有成就,所以法門無量無邊。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來愈深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金剛經》上,文字看起來都不難,沒有什麼生字,都認識。可是它的意思不好懂,往往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佛跟須菩提尊者一問一答,不曉得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莫知所雲,意思的確是很深。讀了這些注解,稍稍能夠體會到一些。你愈往裡面去想,愈發現它的深廣不可思議。我們看注解:
【此節經義極深。當知開經以來,屢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說,遂執為我見等真實是有。此見橫梗於心,正是我見。豈非反加其縛耶。】
經義的深,深在什麼地方?我們看不出來,我們也無法體會。江居士在注解裡面告訴我們,佛在這個經上講四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說相是講現相,如果我們用唯識學這個說法,大家就很容易明了。四相講的是相分,四見講的是見分。相從哪裡來的?相從見分變現出來的。四相把所有一切現相都包括在裡面。世出世間,出世間我們講一真法界,世間法裡面講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和一真法界都離不開四相。可見四相范圍非常非常的深廣,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相是幻相,決定不是事實,《金剛經》前面講得太多太多了。而四見也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不是正知正見。佛屢次提出一切眾生病根的所在,這真正是病根。佛說的次數多了,唯恐凡夫不能明了佛說法的真實義;錯會了,以為真的有四見、有四相,那就更錯了。你以為真有這個事情,你不但四相四見不能破,反而增長,成為一種堅固的執著。這樣學佛,反被佛法害了;佛法沒能幫助你,反而害了你。其實不是佛法害了你,是你自己不善於修學,被佛法害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不容易,這就是前面講,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道理在此地。怕的是在經教裡面產生誤會,錯解了佛的意思。
四相四見,佛說得再多,但是要曉得,那只是幻相而已,決定不是事實。不但是清淨心中、真心本性裡面沒有,即使是現前的境界也沒有。要是說自性當中無有此物,我們聽到了也許還點頭,可能是沒有。要是說眼前這個境界都沒有,我們就大惑而不解了。明明擺在眼前,怎麼說沒有?經文前面講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三心不可得,就是講四見不可得。這是心裡面產生的見解,三心不可得,你就要知道四見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你以為它存在。四見是能生,四相是所生,而這些現相怎麼說呢?前面我們剛剛讀過沒多久,諸法空相。這些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業果相續之相。我們所能夠感受的這個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也了不可得。《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金剛經》到最後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前面講過。《講義》二百四十面,我們這個本子的二百四十面,一切有為法,就是這個表解裡面所列的,一切法。哪些是有為?法相宗把一切法分為五大類,前面四類是有為法。第一類心法,我們講八識,這是有為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總共有九十四類,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說明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色法都是假的。《金剛經》後面講「如露亦如電」,那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短暫;換句話說,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那個閃電之光,一剎那就完了。前面我們曾經報告過,它存在之短,不是像閃電那麼長的時間,沒那麼長的時間。佛在《仁王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個已經是很短很短了,我們已經無法想像。而實際上呢?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一剎那不止九百生滅,億萬生滅,那是真相。我們看到的是億萬生滅的相續相,一剎那當中所看到的是相續相。所以,四見跟四相都不存在;佛為什麼要說?前面經文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那佛就不能不說了。因為你貪著其事,佛才說;佛雖說,你要曉得,佛所說的全是虛妄不實的,決定不要把它坐實了。這個地方這一段意思,就怕凡夫把佛所講的坐實,這就變成我見;本來沒有我見的,現在是增長我見。這就是錯解如來所說義,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反而被佛法束縛了。
【此經於一切法,屢說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在《金剛經》上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
【以明相有性空之義】
這個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這一定要搞清楚。
【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
經上佛這個說法,這種方式,我們一般人講,這是經上說的,善巧方便,佛的言語善巧方便。實在說,佛這種說法就是圓音說法的方式,他一句話裡頭,性相、理事、因果都圓滿包括在其中。譬如我們講四見,「我見者,即非我見,是名我見。」這個說法就是善巧,這個說法就是圓滿。你要真懂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可以用這個句子去念,你一念就覺悟了,就不迷了。為什麼不迷?這個句子一念就曉得,相有是假有,性空是真空,假有也叫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明了這個事實真相,就叫開悟。明了事實真相,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你會過得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滿,馬上就得受用。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你的生活充滿了真善美慧、智慧。無論你現在的生活是富有,或者是清寒,都是真善美慧。為什麼?相是假有,你不會在意,你不會去分別執著,你不會去計較,所以你的生活永遠是知足的,永遠是常樂的。
在我們中國古代,我們在書裡面讀到,孔夫子的學生顏回非常的清寒,物質生活很缺乏。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喝水連個杯子都沒有。孔老夫子對他的贊歎,「回也不改其樂」,他的生活非常快樂,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他樂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覺悟了,真的明了了。所以他富貴,他能夠安樂在富貴裡面;貧賤,他安樂在貧賤裡面,貧富對他已經沒有影響了,那個樂叫真樂,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過的是智慧的生活。我們今天沒有智慧,過的是煩惱的生活。不但貧賤你煩惱,富貴也煩惱,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衣食住行樣樣都不缺乏,一天到晚生煩惱,這就是過的六道凡夫的生活,人家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
佛說這些話,真正是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極處。字字句句提醒我們,字字句句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所以他說話的用意,就叫我們觀照本空。不但性體本空,所有一切現相也是本空。入這個境界,你就得解脫了。現在人念解脫也行,解什麼?把那個結解開。過去我看到台灣電影的招牌,有個電影叫「心有千千結」。解什麼?你把那個結解開了,這個對煩惱講的。你的煩惱,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解是解這個。脫是脫什麼?脫生死輪回之苦。你的憂慮苦惱統統沒有了,這是解脫。這樣的生活,就是佛與大菩薩的生活。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統統解脫了,都能夠回歸到諸佛如來的生活。《金剛經》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方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給諸位說,就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們給我們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沒有改變他的身分,沒有改變他的行業,做工的一樣還作工,上班的一樣天天上班,做生意的天天還做他的生意,他們都過的解脫的生活,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佛教導我們的,就是把我們從凡夫生活如何改變成諸佛如來的生活,這是佛法。所以《金剛經》講完之後,有很多人問我,還講什麼經?最理想的是講五十三參。也就是說,怎樣把《金剛經》的理論,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我們真正得到受用,五十三參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讓我們在這裡面如何來學習,則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也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這個不是一句口號,是事實。頓得解脫,頓是快,馬上就得到了。
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我們佛門常講,一聞千悟。「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不僅是前面四相,四相是講所有一切現相,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四見,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四見也是相有性空。四見之相,跟四相的相不一樣。四相的相,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四見之相,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在佛法裡面講,這個色叫無表色,表是表示,它沒有表示的,可是它還是有個相。
【今曰,佛說我見等。其偏執於有相邊,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故曰:不解如來所說義。】
我們從這一句裡面,去體會到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沒有別的,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實在的;既不是實在的,你又何必去執著?你又何必去分別?分別跟執著都是妄想,都是錯誤的,大錯特錯!如果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現前的生活,剛才講了,無論是什麼樣方式的生活,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圓滿,都是真實的解脫。如果有分別執著,也是頓得,這個時間太快了,不只一剎那,剛才講了,一剎那的億萬分之一,它就轉變了,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從哪兒來的?從分別來的,稍稍有一念分別,就把一真變成十法界;稍稍有一點執著,就又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執著來的;離開執著,六道輪回沒有了;離開分別,十法界沒有了。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有妄想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從哪來的?從分別來的;有執著,就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你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馬上放下了。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剛經》實在是好,它的確是整個佛法在理論修學上,重要的綱領、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宗派,在理論方法上決定不能夠違背《金剛經》。我們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門如果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亂,你將來往生是實報莊嚴土,那個成就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一段經文,「佛說我見等」,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上有些句子,是如來說的,這個地方是佛說的。佛說跟如來說意思不一樣,凡是如來說,都是從體性那一邊講的,著重在體性上;佛說,是偏重在現相上,它有這個意思。這樣的說法,都是圓音說法,都是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才知道《金剛經》裡面說話,不是一會兒說佛,一會兒說如來。這種講法是,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這個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講四相,四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比這個地方要淺,在唯識講,相分,相分是見分變現的。如果從唯識來說,唯識家他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見是真的,「唯識」,唯獨是識,識是能變。識就是見分,就是此地所講的四見,能變,相是所變,所變是假的,能變是真的。《金剛經》這個話,對他們講就最好了,「你認為能變的是真的。能變還是假的!識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就說到這個地方。所以後半部唯深無淺,它這個教義深。
見也是空的,前面我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以相宗的講法,宇宙人生的現象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相宗的講法。無明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也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不覺心動」。在這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覺心是不動的,覺悟了,覺心是不動;心動了,就不覺。不覺心動,那就叫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什麼叫無明?心動了就是無明。可見得,明是不動的,心是清淨的。佛經上常常用水來做比喻,水在不動的時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東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動,動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東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動了就是無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後,境界就起了變化。在明的時候,那個境界叫一真。我們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的時候、很干淨的時候,像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動,也能照,把那個境界破壞了,它有波浪,於是真正的相貌見不到,你所見的是斷片的,是連續的、斷片的,不是真實的相狀,這就是起了變化,這變化叫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第二個是轉相,第三個是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我們今天講這個,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把一切現相分成兩大類:一個物質,一個精神;在佛法裡面也分為兩大類:一個是色,一個是心。色法就是現代人講的物質,心法就是現代人講的精神,分成這兩大類。這兩大類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無明來的,都是從業相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業相,業就是動,業是造作,是個動相,從業相裡面變現出來的精神,這是見分。八識,心法、心所法為什麼列在有為法?有為就是動的,就是業相變現出來的,它是動的。從見分,就是從精神變現出物質。物從哪裡來的?物從精神上變出來的。因此,心跟物,佛法裡面講色跟心,同一個根源,不是兩個根源,同一個根源。在唯識四分裡面講,自證分,同一個自證分。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轉變;換句話說,精神能變成物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兩個可以互相轉變。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能達到這個境界。現在科學的轉變,是物跟能的轉變,物質可以變成能量,能量可以變成物質。能量能變成物質,現在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了,怎麼個變法不曉得,還不會變。如果能量有辦法變成物質,我們在物質生活上一切的困難都解決了。
西方極樂世界會變,他們想吃東西,東西馬上就變在面前,那是什麼變的?能量變的。能量變成物質,你就受用;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沒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家裡頭干干淨淨的,什麼家事都沒有,麻煩!需要的時候,一切都變現出來,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時候,全部就沒有了。他們那個世界的科學,比我們進步。我們現在只知道物質可以變成能量,原子彈的禍害就是這個變出來的,把物質變成能量,但是不曉得如何能把能量再變成物質。西方世界有,我們經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把它恢復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質的轉變,那就變成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就是更進一步,更提升一層。此地說的是,凡夫之人不曉得「見也是空的」,實在講這是相當高明,連唯識學家都不知道,還堅固執著識是真的,是能變,相是所變,不曉得能所皆空。在《金剛經》上,三心就是能變,萬法是所變,三心不可得,萬法也不可得。萬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復到性空。
【古德有請師解縛者】
這是我們在《禅宗語錄》裡面看到的公案。「縛」就是煩惱,煩惱像繩索一樣,把這個人捆到動彈不得,這很苦惱。請師父替他解煩惱,解束縛。
【師曰:誰縛汝?】
反過來問他一句,叫他在這裡面去反省、去觀照。果然他明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想到慧可,這是禅宗二祖,慧可當時就遭遇到這個麻煩。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裡面有疑惑、有憂慮,心不安。聽說達摩是從印度來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裡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達摩祖師。那個時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門口站著,那個雪淹到膝蓋,你就曉得他站多久。達摩祖師理都不理會他,到最後他看到達摩還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斷一只,用這只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才開口講話,你何苦來?你到底為什麼?這是看到他是真誠心來求教。就問他,你到底為了什麼?他就說「我心不安」,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伸手,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達摩的塑像,一只手伸出,就是這個意思。那就是對慧可的,「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也實實在在了不起,從他這一句話的指引,回光返照。許久之後,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比《楞嚴經》上阿難尊者高明多了。《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心在哪裡?你找出來。」他到處亂找,找不到,找了七處,也算很聰明。我們要是找,找不到七處,他還找到七處。慧可比阿難高明多了,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沒有開悟。慧可在達摩祖師這一句話底下明白了,「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第二句話就說:「我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麼?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當下就解脫,當下就自在。達摩到中國來就度了這麼一個人,這禅宗第二代的祖師。祖師是怎麼傳的?就是真正明了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會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就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去了。所以這個經,確確實實是幫助你徹悟的圓頓大法。《金剛經》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個字,很小的一份東西,真的是一切諸佛傳法的精要。此地引用這個,跟慧可這個意思非常非常接近。「此節經文,正明斯義」,這一段的經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體空寂,本無有縛。】
本來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知見,有知有見就錯了,本無知見。我們想到世尊在《楞嚴經》上,給富樓那尊者所說的,富樓那尊者提了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家的問題:無明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給他講了兩句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就說明,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知見。般若 無知,什麼是般若 ?般若 是無知。你有知,你有見,那就是無明,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現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來無知,還得去求知,這就壞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給你講的什麼?無知。《金剛經》是般若 的綱要,還有比這個更簡單的、更扼要的,《心經》。可以說《金剛經》是《心經》的注解,六百卷《大般若 經》是《金剛經》的注解。最精彩、最簡單的是《心經》,《心經》到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你要真正體會到無智無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是什麼?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無四見;無得是無四相,這才是事實真相。法身大士不礙世間一切法,《華嚴經》上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表演的,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生活、他們工作都很認真,都很努力,並沒有把世間事情破壞了。可是他們的心情,都是無智亦無得。他們是以無智無得的心生活,無智無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決定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確實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圓滿。這是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要曉得,本來空,見相都空。現在是不是有?沒有。本來是空,現在還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為有,你看錯了,你解錯了,是你以為有,不是真有。事實的真相,因為本來空,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是什麼?住是把它放在心上,住是這個意思,就是分別執著。不可以住,它是空的,見相都是空的,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淨,心沒有一物,本來無一物。但是業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薩跟我們在一塊,還是一樣要穿衣,一樣要吃飯,一樣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這就是法身大士,這就是諸佛如來,我們學佛就是學這個。
我們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應無所住」;一句阿彌陀佛常常存在心裡,「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佛教給我們轉變,這是說明了,相不會滅的,這個諸位要曉得,相決定沒有斷滅的,相會轉變,會變,那麼你生心就重要了。我們念佛,這個心是最殊勝的心。相宗告訴我們:這一切現相,「唯心所現」,現相是心,心是體,有體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現相;「唯識所變」,現的相,相它會變化,為什麼會變化?識變的,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唯識所變。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識的作用。我們想佛就變佛,這把道理說清楚了,想菩薩就變菩薩,想什麼就變什麼。變得很快,剛才講了,一剎那當中億萬分之一,那個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想佛,變成佛了,可惜變的時間太短了,第二念又回來了,不能保持著常常想佛,常常想佛,佛境界就現前了。我們一念佛的時候,佛境界其實是現前了,時間太短,我們還沒有覺察到,第二念就又回來了。事實真相如此,我們要明白。你把這個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曉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勝。
西方極樂世界,剛才一個同修來問我,自性彌陀怎麼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變現的。彌陀是自性,試問問,哪一法不是自性?這個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無有一樣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覺悟了,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對於往生淨土就不會懷疑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知道我決定得生,為什麼我決定得生?都是自性變現的。理上明了通達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沒有了;事上要叫它變現出來,那就看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我們那個念是能變,境界是所變。可是你念佛想變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個念頭斷掉,這個佛境界才很快現前。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要貪圖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那就不行了。因為你變得太復雜,變得太亂,所以變出來那個境界,什麼都不是。毛病發生在此地,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錯誤的見解決定不能有,末後這個總結,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說,豈非作繭自縛。」如果說佛也是這樣說,你是斷章取義,並沒有把佛講的話真正明了,你沒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剛經》上也講四見,也講四相,你就以為四相四見是真實的,這個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