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易二道判”之文
《易行品》“難易二道判”之文: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這兩段文雖然簡短,但可說筆力萬鈞。為什麼?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歸納為這兩個法門,同時用比喻來顯示:就像世間的道路,有難行的道路,有易行的道路。
陸道水道喻
在這裡,龍樹菩薩用陸道和水道,也就是走路和乘船來比喻,因為那時並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汽車、腳踏車,當時不是牛車、馬車、騎象、騎驢,就是坐船。但牛車、馬車、騎象、騎驢也是在陸地上行走,都不如在水上乘船快,而且乘船是船在水上航行,人輕松地坐在船上。所以,陸道步行就非常辛苦,即使是馬拉松健將,要行走千裡之路也非常辛苦,何況身體不健壯、老邁或是小兒麻痺、腳有問題,就更沒辦法行走。再者,千裡迢迢,跋山涉水,也有種種不可知的危險。所以,陸道步行總是辛苦的、艱苦的,困難重重。水道乘船則易至而快樂,所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這麼輕松,這麼快速。
龍樹菩薩把釋迦牟尼佛說的無量法門歸納為兩個法門;法門無量,歸納起來只有這麼兩條路。“菩薩道亦如是”,“菩薩道”就是佛法中的大乘法門,淨土宗念佛往生是大乘法門之一,菩薩道也和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這裡所講的“勤行精進”,就是難行道,也就是“陸道步行則苦”。為什麼?在這兩段法語之前,龍樹菩薩談到勤行精進的內容是“諸、久、墮”。“諸”就是要勤行精進無量法門,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久”就是要經過長久的時間才能證入不退轉;在這當中,如果不勤行精進,所謂“不進則退”,就有退墮的可能:這叫“諸、久、墮”,這是屬於“勤行精進”。就根機而言,走勤行精進之道的人必須根機銳利,勇往直前。如果根機不銳利,不能一直勤行精進,就會退墮。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這就是易行道。“信方便”能夠易行而快速地到達不退轉地。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所以,這裡所講的易行道,“水道乘船則樂”,是指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而這裡指的是“信”的本身還是另有一個易行的方法為所信的內容?我們看下面這段法語就可以一目了然。
二、“稱名易行疾至”之偈
《易行品》“稱名易行疾至”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由這兩段法語,我們可以作下列幾種領解:
(一)欲疾至,非疾欲至
“欲疾至”,非“疾欲至”。
有關前面這段法語的偈頌,有的版本是作“若人疾欲至”,但是如果就前面“難易二道判”之文來看,應該是“若人欲疾至”,疾至不退轉地,剛好前後文都一致的。
此偈顯示信之具體內容,亦即“易行道”易行疾至之法即是“稱名”。稱名即是“易行”,稱名即得“疾至”。既容易,又殊勝。
難易二道判所講的“以信方便”的“信”是信什麼?什麼是信的內容?由這首偈可以很具體地知道“易行疾至”的方法就是“稱名”,所謂“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所以,稱名就是易行,也由於稱名是易行,所以疾至不退轉地。這樣看來,既容易,又殊勝,只要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很容易,很簡單,不復雜,不艱難;同時,又能在今生今世就進入不退轉,也就是必定往生,必定成佛,而且快速成佛。
(二)此土此生不退
疾至不退轉——非一萬劫或一大劫,非多生多劫無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
並不是要經過一萬劫或一大劫才能到達不退轉,也就是不需要經過一萬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精進勤行六度萬行;也不是一般成佛從初住開始,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達不退轉。不必經過多生多劫無邊的生死,而且,也不是往生到其他的國土才不退,而是在這娑婆五濁惡世,今生今世就能獲得不退。
這個證明在哪裡?就是龍樹菩薩這兩段法語,“不退轉”之偈以及接下來的解釋之文。“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前面講“若人”,指的還是善惡凡夫,不是證果的菩薩。可是接下來,龍樹菩薩就把念佛願生極樂的人稱為菩薩了,就說“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若菩薩想要此身到達不退轉地,也就是想要肉體還在此世間,還未離開娑婆,斷氣之前就能到達不退轉地,而且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就應該“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這段文是在《易行品·十方諸佛章》講的,而這裡的念十方諸佛,是不是要在此生此世獲得不退轉就要念十方諸佛的名號?當然不是,這在後面會有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