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文/皆仁法師
百丈大智禅師《叢林要則二十條》中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有人對此就表示不理解了。因為遇到被冤枉或者被誤解的情況時,平常人的反應是立刻出聲為自己申辯。為何禅師要求“不辯”,也就是不為自己辯解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禅門的故事:
大慧宗杲禅師的《宗門武庫》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法演禅師在白雲守端禅師門下參學的時候,深受白雲禅師器重。
他曾經任過磨頭,也就是打理磨坊的事宜。
後來有人嫉妒他,造謠誹謗,說他每天在磨坊飲酒吃肉,而且還蓄養莊客婦女。
寺院內風言風語不斷,傳到白雲禅師耳中。
白雲禅師把法演禅師叫到方丈查問其中的緣故,法演禅師只是喏喏,並無一語為自己辯解。
白雲禅師氣得當時就給了他一巴掌。
法演禅師神色不動,無嗔無怼,作禮離開了。
白雲禅師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看著他,怒極說:“你趕緊滾出去。”
法演禅師回答道:“等我算清賬目,請人交割。”
有一天,法演禅師帶著賬本呈給白雲禅師說道:“我在磨下‘沽酒買肉’之余,還剩下三百千錢歸入常住。”
白雲禅師聞言大驚,這時才知道是有小人因嫉妒法演禅師而造謠。如果真如謠言中所說每天飲酒吃肉,蓄養莊客婦女,哪裡還有那麼多錢歸入常住帳中呢?
此時,法演禅師也終於洗脫了不白之冤。
如果法演禅師在白雲禅師質問他時,極力為自己辯駁,後果也許是越描越黑,不但冤屈難解,還要背上一個不敬師長的罵名。
正是因為法演禅師忍辱功夫到家,超然是非之外,在洞悉其中因由之後,用事實說話,這才得以洗脫冤屈。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其實有兩層意思:
一、從世間法來看:
一般人在蒙受委屈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為自己辯解,其實在心理上就已經居於劣勢,而在為自己辯解的同時,思維模式毫無疑問已經落入對方的套中,就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在這種理智不清的情況下,能夠為自己辯解清楚才怪呢。
只有超然是非之外,用局外人的心態來觀照整件事情,明白個中的緣由,這樣才有可能跳出思維的定勢之外,用事實為自己洗脫冤屈。
二、從出世間法來看:
其實世間無常,一切都是緣起的顯現,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執著的?
對修行者來說,人我是非只是世間浮塵罷了,不需要對其執著。
尤其當蒙受冤屈而為自己辯解的時候,人我的執著就會生起,並且急劇地爭扯、對立,嗔心也會隨之而生,正如經中所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很有可能讓你以前所有的修行功夫都毀於一旦。
對於修行者來說,這可是極為可怖之事。
一如龍山和尚詩雲:“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對於修行者來說,如果還在人我是非中打轉,那就需要反省自己了。
也許會有人質疑說,那既然不辯是非,那是不是經義不明也不需要辯論了?
這裡說的是不辯是非,經義那是另作別論的,不能混為一談。議論經義,是就經論義。而世間是非,那可是人我之爭。其中差別,大家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