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法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修道人,他心貫注在道上,世間什麽事情他不關心,他沒有時間去過問,是非人我他統統都不曉得,他心專注在功夫上,這是一個真正的修道人。

  2 正如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麽不見他人過?因為他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個人自己都守戒,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這樣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無诤』,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3 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現在外面、在行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見到一切人的過失,不會說。

  實在是不見別人過失。像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曉得,為什麽不見世間過?觀法如化,哪來的過!沒有過,也沒有功;沒有惡,也沒有善;心境是平等的,因為他根本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善惡、是非、真假,統統都沒有。一切善惡是非真假,是你們世間人在虛妄分別;修道人再不搞這個東西,根本就見不到了,他當然不會說別人過失,不譏他過。

  4 我也見到有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為什麽?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淨,他怎麽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5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因為見世間過是什麽?就是前面所講的他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貪瞋癡欲諸想,他才見到。否則的話,他怎麽見到?自己照顧自己都來不及,哪裡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

  6 六祖給我們說破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我們今天是專門看世間過,不見自己過是專見別人過,這在菩提道上沒有指望,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曉得。

  7 這就是說明佛眼睛裡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眼裡頭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個什麽境界,不要問別人;你修行,你覺得你有沒有證得菩薩果位?你看看這一切眾生是不是菩薩?如果全都是菩薩,你自己明白你已經是菩薩了。如果哪一天睜著眼睛一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修行,修了不少年了,看看眾生還是凡夫,那你一定是凡夫,不必問人。你知道你自己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如果眼睛一看全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好人,你是好人;如果你看到他都是壞人,自己是壞人,這是真理。

  你看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看到世間這些過失,那不是修道人,一點功夫也沒有,凡夫一個。為什麽說看一切世間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心變現的。我們的心好了,變現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禮敬諸佛。但是一切眾生裡面的確有順法性的,有違背法性的。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為善,不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為惡;善我們贊歎,惡不贊歎,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一點之外,沒有絲毫差別。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那個行善我們贊歎,造惡不贊歎,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樣的。

  8 正如同六祖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過太多了,什麽叫不見?不是你眼睛沒看見,不是耳朵沒聽見。眼也見,耳也聽,眼見耳聽為何不見?心清淨,沒有放在心上,這個見和就同解了,同諸佛菩薩,不是叫你同一切人。同諸佛菩薩,同真心法性,叫你在這裡同。不是叫眾生在妄想上同、在分別執著上同,那個同不了的,那是妄。我們要跟真同,跟真心同,跟本性同,這就同了。只要這個一同,下面五個就迎刃而解,一絲毫的困難都沒有了。

  9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自己過失,不見別人過失,這個人開悟了,再能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這就是忏除業障,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態度。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都是不知道修忏悔法。忏悔是大小乘行門裡面的總綱領。

  10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所犯的種種過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見,他不就變成白癡。那為什麽叫不見?見如不見,絕不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修行人總比不修行人聰明,怎麽可能修成白癡?哪有這種道理。見如不見,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世間過。大師後頭又說得很明白:「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要見到別人的過失,你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掛在口上,常常說這個過失、說那個過失,大師說你「自非卻是左」,左是下降,你已經墮落、已經下降。在中國過去講,右面是升,左面是下降。我們上講台,從右面升,從左面下降,左你就下來了,就這個意思。又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做的不是,我不跟他一樣,我不非,我不錯;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樣,自己戒律再嚴,還要批評別人、瞧不起別人,說別人過失,我自己就有過失。這個六祖說得好,真正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要修行,成就功德,要真正忏除業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怎麽行。

  11  為什麽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這個裡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學,有功;不如法的修學,沒有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應,不守法就不相應,那哪裡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師教人,特別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囑咐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生輕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貢高我慢。持戒,持戒後面得的什麽結果?得的貢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從定開慧;他持戒,持出貢高我慢來了,這成什麽話,這哪裡是功夫?

  但是那個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個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裡面有漏福報。我跟諸位同修說,我不說人天福報,我說六道裡的有漏福報,為什麽?不見得他的福報在人間享,這個我們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餓鬼身都享福。

  12 我們在歷史記載裡面都曉得,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極端的不善,甚至於時時刻刻要致他於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當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諸佛如來,純善無惡。這個觀念怎麽產生的?無分別心裡頭產生的,他沒有分別,純孝之心,純孝就是純是善心、純是愛心、純是服務的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這個意思。

  一切眾生有沒有過失?沒有,確實沒有過失。你要認為他有過失,我們自己看錯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觀察,他哪有過失?他的那些行為,不是隨順法性,就是隨順煩惱,法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在經上大家常念,「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一念覺,煩惱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煩惱。他是覺、是迷,是示現給我看的,是幫助我、成就我來的,他有什麽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道上去行,這是真正的菩薩道。

  13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麽?是我們講的隨緣,能隨緣了。耳順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有不見世間過才耳順;還見世間過失,你這個耳怎麽順法?你看人家修行這個功夫境界,怎麽向上提升的?「

  14 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天天看到別人的過失;眼睛看別人過失,耳朵聽別人過失,嘴裡頭說別人過失,這叫造業!天天不斷在造業,念佛還想往生,這不可能的事情!

  15 諸佛菩薩所以從凡夫修成佛菩薩,沒有別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我們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報,回報決定不能求;「我對你好,你一定對我好」,不可以存這個心。我對你好是應該的,你至於怎麽對我,絕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成就,這樣才真正像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的道業才能增長。

  16 !《十善業道經》裡面,佛教菩薩,給龍王說的,就是給我們大家說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看到這一句,很動人,非常受感動。一切世間苦,就是十法界。什麽法?「晝夜常念善法」,我們心善;「思惟善法」,我們思想善;「觀察善法」,我們行為善。又勉勵我們,務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都是基本的教誨,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如果我們生活在順境,所接觸的都是善知識、都是善人,這個不難。必須在逆境惡緣:逆境,生活的環境不好;惡緣,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都是來給我們找麻煩,毀謗我們,嫉妒我們,傷害我們,侮辱我們;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麽辦?常念眾生善!記住,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在逆增上緣裡面提升了自己境界,那也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們提升,我們怎麽可以埋怨別人?惡緣裡面,諸位要曉得,他本來不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怎麽會惡?中國古時候教學,《三字經》頭一句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泛指一切人,性本來都是善的,他為什麽變成不善?偶爾迷惑了。為什麽以不善的行為對我?他誤會了。決定不可以怪人,聖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念念都是別人錯,我對;聖人念念別人對,我不對。別人毀謗我,他為什麽要毀謗我?是我做得不好;他為什麽要侮辱我?是我做得不夠好。時時刻刻回過頭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決定不可以說別人不對、別人有過失,那我們永遠沒有自新的機會,我們到哪裡去修?

  17 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蕅益大師教導我們,「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他們兩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一切物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平等,沒有善惡,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好惡。善惡、邪正、是非、好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起來的,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於外面境緣不相干。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幾個人認識事實真相?唯有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徹底忏悔了,真的回頭了。縱然看到別人過失,也合掌令歡喜,決不敢輕易批評,說不定那是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麽知道?肉眼凡夫,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太多太多。道場裡面古德常講龍蛇混雜,道場裡面確實有凡夫,但是也有聖人示現在其中,你知道哪個是聖?你知道哪個是佛?哪個是菩薩?那我們怎麽對待?我們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諸佛菩薩,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養,我們就沒有過失。這是真正忏悔,真正回頭,他的行持決定是這個樣子。回過頭來的人,他的思想變了,行為當然也變了。思想剛才說,他的根本善,心善,念頭善,所以他的言行一定是善。

  18 但是這個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在『謗法與無信』。這一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了它。我們信佛,真信了嗎?這常常說,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這一萬個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過三、五個。你要問什麽原因?不信!那三、五個往生的,他為什麽能往生?他信,他不謗法,難。我們說是非、說長短,批評道場、批評四眾(四眾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常常在一塊聊天,不知不覺的就是是非長短,這叫謗法。幾個不謗法的?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她什麽都不知道,那個人不謗法。所以往往他們修行能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為什麽?她不謗法,她真信。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在謗法,不知道、不覺得,還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都是正確的。六祖常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六根接觸的都是世間過失,牢牢記在心裡,時時刻刻在評論。諸位要曉得,這對於往生是很大的障礙。還有這種念頭,還有這種行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

  19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這兩句,實在是真正提醒我們。《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道之人,若還常見世間種種過失,可見其妄心並未消除;換言之,「能所」沒有捨離。果然「能所」亡了,所見世間眾生見同不見;能所雙忘,當處是道。古人所謂「十字街頭不見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個時候,世間與出世間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須問自己,對待別人過失是見或不見,即能考驗。果然確實不見一切眾生過失,自己則有相當好的境界。若自己還見一切眾生常犯過失,則不是眾生有過失,而是自己的煩惱心所與境界相應,所以,是自己的過失,而不是眾生的過失。

  20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天天念佛,天天修行,還天天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功夫怎麽可能會得力?才修一點,口業就全漏光了。修的沒有漏的多,所以你一生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21 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如果能夠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你的道業有成就;道業不能成就的人恰恰相反,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這個人無論他怎樣勇猛精進,都不能成就,根本上犯了錯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都是別人的不對,我沒有什麽不對,這正是自己的大過失。看到別人的好處、善處,我們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不善處,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正過來。於是,「世間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不善人造的不善事,他是來教我的,讓我反省的,未必他做的真不善」,我們常常用這種心態來學習,這一生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不是難事,難在我們自己不知道怎麽樣修學,我們學錯了。所以決定不可以惱害眾生,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性德,對於真正不善的人,要用真誠至善去感化他。

  22 修到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作善作惡,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變成白癡?白癡不是佛菩薩。怎麽又清楚又平等?我們再用一個比喻說,譬如鏡子,鏡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丑都在裡頭,它並不是沒有好丑,確實有好丑、有善惡,統統都有,鏡子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平等的。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清淨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那個現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裡頭統統平等,這才與一真、與如來比較靠近一點,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記住,真正修行並不是每天拜幾百拜,每天念幾千聲佛,每天念幾卷經,不是!那叫裝模作樣,那不管事。該怎麽輪回還是怎麽輪回,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學佛要轉心、要變境界,要在這上做真實的功夫,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曉得,到自己功德圓滿的時候,什麽圓滿?一個惡念都沒有了;不但惡念沒有了,善念也沒有了,心才清淨。清淨心中本無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惡什麽都沒有了,乾乾淨淨,從這個性德裡面現出來的報身叫圓滿報身。那個報身是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也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依正莊嚴都是本來具足。

  23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離般若波羅蜜,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們出家人來講,持戒精嚴,持戒非常嚴格,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裡面就不舒服,這個人不持戒,這個人破戒,心裡面就有一點瞧不起他,動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沒有功德。為什麽沒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也不是,你還能得定嗎?你心還能清淨嗎?雖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為什麽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別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煩惱。所以他那個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沒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淨,來生生人天福報,身相端正,相貌長得好是戒清淨,是得福報,他得福報。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別人持不持戒,別人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別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別人都當作佛菩薩看待。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他為什麽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淨,已經達到圓滿;我是凡夫,我心不清淨要學戒律。人家心已經清淨,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示現的,像濟公活佛一樣,他示現的。我們不能跟他比,我們把他當佛菩薩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這些道理、這些事相、方法,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我們也讀到也聽說,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現行,心裡面煩惱又生起來了。這就叫做業障,這就叫沒智慧,離開般若了。所以一念瞋心起,菩提種子,菩提是覺悟,覺悟的種子沒有了,又迷了。

  24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個什麽?許多人念《華嚴經》,對善財童子羨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麽多善知識,我一生一個也沒有遇到。其實,善知識一天到晚圍在你的周邊,你不認識。善財童子認得,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你要不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講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就是善財童子。我們今天看這個人有毛病,那個事又不順眼,你到哪裡找善知識?你到哪裡找佛菩薩?所以必須要曉得,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要離開相看性,都是諸佛菩薩。要是對於一切現象都不執著,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為,統統增長智慧,哪裡不是道場?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生活之間。《金剛經》跟我們講出總原則、總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再展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無實無虛,教我們過一個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三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諸佛菩薩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有苦樂憂喜捨,不正常!離開苦樂憂喜捨,那個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曉得,「處處皆是道場,事事增長菩提」,增長菩提是增長智慧。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想到惠能大師當年見五祖忍和尚,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好羨慕。我們心裡面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讀到這裡曉得,他為什麽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須要知道境隨心轉,我們是佛心,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你要問,我什麽時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眾生個個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這一切眾生都是惡眾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惡眾生。為什麽?相隨心轉。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惡嘛!你再仔細觀察,他不惡,把自己的煩惱心所、惡心所降伏住,你再看,他就不惡了。你能夠在惡法裡頭看到善,染法裡面看到淨,為什麽?染淨不二,善惡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們今天做不到,沒入這個境界,不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換句話說,不曉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這個裡面。所以念念增長煩惱,不生智慧,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25 語業有這四大類的過失,所以佛在《無量壽經》,把這個放在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戒學人說得更徹底—「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是最徹底的。真正修道人自己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了,那裡還有心思看別人過失?諸位要曉得,看別人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怎麽會看到別人過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今天這一段講到戒律,真正要想學戒,學《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奠立堅定的信心,深信因果。修行的方法在《感應篇》、在《陰骘文》,了凡先生的功過格,就是依《感應篇》編的。《感應篇》的實踐,我們今天講《感應篇》的落實,就是功過格。所以這個地方的結語很好—「非戒不能修心行故」,這句話重要!

  26 從什麽地方入門?從禮敬入門。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存真誠的恭敬心?有沒有如理如法的一個態度,過去所講的禮節,今天我們所說,應當具備良好的態度。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要真干,以真誠的心、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看到這個人到處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這話有沒有說錯?這聽起來沒錯!實際上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處處見世間過。你為什麽會見到世間的過失?普賢菩薩為什麽見不到?難道普賢菩薩沒有我們聰明,我們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賢菩薩都沒有看出來?普賢菩薩比我們看得清楚,比我們看得明白,然而普賢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人家高明在此地,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禅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跟普賢行願相應。不見不是沒有看見,沒有看見,你的眼睛有問題;見了之後,不要去計較它,處處想到別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計較別人錯誤的一面。錯誤是正常現象;他要不錯誤,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會犯過失,這是正常現象。既然是正常現象,何必掛在心上,何必計較?所以不見是不計較,決定不放在心上。

  27  六祖惠能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那個范圍大,「世間」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裡頭都沒有過。齊居士給你講故事,出家人住在那個道場,她說半夜一點、兩點鬼出現,青面獠牙嚇死人,鬼有沒有過?沒有過。鬼出來嚇我,為什麽不嚇別人?一定我有過,他沒有過。我們能夠這樣想法,改過自新,這些鬼都變成護法神了,他護持你,他不會把你趕下山。會把你趕下山,什麽原因?你有過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趕下山。趕下山,還不知道反省,還不曉得回頭,那你這一生就沒指望,你決定還是搞輪回,決定還是要墮落。知過要改!看到別人的過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哪裡有過失?別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過失;自己沒有過失,決定看不出別人有過失。

  28 世法、佛法都從謙虛裡頭得益。《易經》謙卦裡面所講的「滿招損,謙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樣。只有真誠恭敬謙虛的人,他能夠得到。驕傲就是滿足了,佛菩薩給他東西裝不進去,他是滿的。像個杯子,你要問人要水喝,你這個杯子是滿的,裝滿東西水倒不進去。空虛的,那人家的東西就送給你了。人決定不能自滿,必須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長處,有我們做不到的,你能從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長處,每個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處,自己貢高我慢心就生起來了。所以惠能大師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所見到的世間人,個個都有長處,禮敬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見自己的過失,所以他的煩惱能夠分分斷,這才能做到真精進。

  29 所以要記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那不僅僅是教禅宗的,《壇經》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則,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得受用。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一個斷情偽、去愛惡的好方法。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六祖所以能在一生當中成就。我們今天的毛病是,不見自己過,只見別人過,所以你怎麽用功,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三千個大頭,還是搞六道輪回,還是墮三惡道。這是什麽原因?我常講的,你口善,你的身善,口念佛口善,身拜佛身善,你的念頭不善,你的心不善,你的心、意還有愛惡、情偽,所以你不能往生!

  淨空法師開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二)

  30  普賢的十願合起來就是「孝敬」,圓滿的孝敬。稱贊,與性德、與善,與社會大眾有利益的稱贊;與社會大眾沒有利益,與自性不相應的,他不說話,決定沒有毀謗。這就是《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說他的心多好!心裡頭沒有一個惡念,只有善念,沒有惡念,這個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你們同學見過許哲居士(注:現居新加坡,今年109歲),李木源居士問她:你對於一切人好人、壞人怎麽看法?她那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她看到好的,記在心裡面向他學習;看到壞的,她說:我就像看到馬路上走來走去的人一樣,沒有放在心上。你們在馬路上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有沒有把他記在心上?沒有放在心上,過眼雲煙,不落印象。她看到壞人壞事心裡頭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完全是善好的,決定沒有丑惡。這是在我們的現前,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什麽做不到?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去檢討。

  人家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正覺心現前。正覺從哪裡看?人家問她什麽是宗教?你對於社會上許許多多宗教是怎麽看法?她說,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這是正覺心。她要求皈依三寶,不是我們勸她,我們沒勸她、沒有拉她,是她自動發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麽人送她一本《認識佛教》,她讀完之後非常有興趣,她要發心皈依三寶。傳授三皈,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為什麽?她五戒圓滿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圓滿,你說這個人的生活多幸福!多麽美滿!幸福美滿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內學,從你內心裡頭求,不是從外頭;從外面求,那是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教我們從內心去求,不要從外面求。佛法稱內學、稱內明,唯有從內學,才能轉外面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許哲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我們看這個世界不清淨,她看世界清淨;我們生活在穢土,她生活在淨土。諸位細細去觀察、去體會,好好的學習。

  31 。《壇經》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外頭人有沒有過失?沒有。天地鬼神、諸佛菩薩都沒有過失,所有過失都在自己,這叫回頭了。你說那個人不好、那個人可惡,為什麽還有很多人喜歡他?要是他真的可惡,不應該有一個人喜歡他,為什麽喜歡他的人還不少?所以自己從這個地方,要回頭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惡的標准不在外面,是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之處。

  32 我們展開經卷,一定要曉得「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別人」,我們要明白這一層道理。教我的,我就得認真好好的學;不是教別人的,別人認不認真與我不相干。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三藏十二部是諸佛菩薩教導我的,我要發心作佛弟子,我要發願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干。這樣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學佛而不能成就,就是這個地方觀念顛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責備別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找別人麻煩,這樣造了一身的罪業,最後的結果三途輪轉去。虧還是自己吃,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33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世間過,就跟我前面跟諸位講的,像許哲居士一樣,決定不把世間過失放在自己心裡,自己心地純善、純淨,沒有絲毫過失。人修行到這個程度,隨時可以走,隨處可以走,決定去好地方,這個人才有智慧、才有見識,所作所為純正。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意思就在此地,我們要得「甚深自在」。甚深自在講到極處,生死自在,這才是真自在。生死不自在,其他自在都是假的,全都落空了,生死自在。

  34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過尚且不見,怎麽會見善知識過?我們想一想,惠能大師在五祖黃梅道場八個月,五祖黃梅有沒有過失?如果惠能在那個道場也常常聽別人講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為也未必以為然,那他就不能覺悟了,五祖不會把衣缽給他。傳法的弟子必定是對老師有十分誠敬之心,老師才把衣缽傳給他,這必然的道理!為什麽?有一分疑惑,你誠敬有虧,誠敬有虧你的道業不全,祖師把衣缽傳給你,傳錯了人。傳錯人他要背因果責任。這些事情如果我們很冷靜細心去想一想,不難明了,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學習。

  35 決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都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從這裡下手。儒家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吾師」,真實教誨。三個人是什麽?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來教我的,善人為我示現善行,做好榜樣,我要向他學習;惡人為我示現惡行,示現惡的果報,提醒我,警覺我。我見到之後要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行?我將來會不會受這個惡報?」警惕自己,認真反省,斷惡修善,那個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們對他都要恭敬供養。

  36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們是專門打聽世間過,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麽會清淨?

  37 六祖在《壇經》裡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話說得這麽清楚、這麽明白。真正修道人,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真正修道人,這一生當中只順從別人,恆順眾生。無論是什麽人、無論是什麽境界,學著順從、隨順。佛家常講隨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學著隨順。要學什麽?我隨順一切眾生,我隨順一切境緣,可不能叫境緣隨順我,那就壞了。你們想想境緣隨順我,壞在哪裡?增長我執,增長我見。我執跟我見是煩惱裡頭的根本,根本的根本,這一關不能突破,你永遠搞六道輪回。不論你怎麽修法,不論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的果報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

  38 所以無論用什麽身分,無論用什麽行業,總而言之一句話,儒家所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世間再凶惡的人,善學之人、會學的人,都是善知識。再凶惡的人就是《華嚴經》上甘露火王所示現的,那個火王是凶惡到極處,他前面加甘露。誰能在火王裡頭嘗到甘露?會學的。會學的人,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就是會學的。

  39 真正做到像六祖講的標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你什麽時候能夠入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思想行為,統統沒有過,你要能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雖然沒有明心見性,大概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說你禁得起大風大浪。這個大風大浪有善的、有惡的,善的大風大浪看看你會不會動心?起不起貪念?生不生愛欲?惡的大風大浪你生不生瞋恚?

  40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能不接觸,那是事,事沒有障礙,心裡頭沒有,痕跡都不著,就是《壇經》上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見色,阿彌陀佛,聞聲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還是阿彌陀佛,這樣就成功了。一句阿彌陀佛,把順逆境界、善惡之緣全部擺平了,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懷疑才叫淨,不夾雜才叫淨,懷疑夾雜心就不清淨了;相繼就是不間斷。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講的三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如何能做到淨念相繼?一定要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外面境界你要能放得下,你要能不受干擾。接觸外面境界心就亂了,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修行你怎麽能成功?

  為什麽接觸境界會起疑惑、會夾雜?說個老實話,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你迷惑!怎麽治?讀經、聽講。現在讀經有困難,所以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多聽。

  41 所以,同樣是學佛人,同樣是念佛人,我們兩個,兄弟兩個,同參道友。我下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去,我這個兄弟未必有這個決心,那過失在我這邊,不在他,他沒過失。誰懂這個道理?真正把這個理參透了,才是《壇經》裡面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別人過」;他是講「不見世間過」,那范圍更大了。我們要從這些地方,細心的去反省、去檢點、去觀察。

  42 我以清淨心對人,別人以染污意對我;我以平等心對人,別人不會用平等心對我。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要想通!真正想通之後,那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不見世間過」。世間人用虛假、染污、貢高我慢、不平等、自私自利,正常的,六道人就是這樣的。他不是佛菩薩,你怎麽能把他看作佛菩薩?他的性是真的,他的相是虛妄的,我們要懂。他是迷失了自性才造作惡業,起心動念與性德完全相違背。我們如果沒有這個緣分接觸到如來聖教,想想看,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跟他們一樣嗎?我們也是輪回心,也是造輪回業。

  43 《壇經》上不是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不到世間過失,世間那些五逆十惡,搞三途地獄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為什麽說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覺悟了。身治則天下治。所以末後的結論,「為天下者」,這「為天下」用我們佛門的話,就是你發願度眾生的人,發願什麽?眾生無邊誓願度。從哪裡度起?不在眾生,在自己;自己真的度了,一切眾生都度了。這個道理你慢慢去想,你細心去想,是真的,不是假的。

  44  清淨平等心是定,定還不是目的,還是手段。修定的目的在哪裡?是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開慧就是此地講的,悟了,「心得悟了」,這是德。我曾經見過修禅的人,一般人講這個人禅定功夫不錯,不倒單。我去訪問見了他,他的話很多,說些什麽?都是批評別人的是非長短。我就知道了,他的禅定沒有功夫,智慧沒有開,煩惱習氣現行。我們從《壇經》,《壇經》也是個很好的標准。六祖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眼睛裡面所見的都是別人過,他的目的在哪裡?我們見到了、聽到了,知道,把那些人統統都批評之後,自己的身分地位提高,這是標准的損人利己。顯得自己高超,那些人都不如他。明眼人,不要說真正覺悟的人,就像我這種人,我一看就把他的心思看穿了,批評別人的目的是抬高自己。這樣的禅德我見過一次,下一次再不去見他了,不是真正的大德。

  我這一生當中見聞不廣,都在經教裡頭,交友見聞不廣。宗門大德我只看到一個,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的聖一法師,今年也有八十歲了,他今年八十一歲了。這是我一生所見的禅宗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有智慧、有慈悲,不說別人過失。我沒有聽到聖一法師說哪個人的不是,沒聽說過。他真正做到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見到別人不是處,他絕口不說,不贊歎就是了,真的有禮敬,沒有贊歎。我們在外面參學,經教讀得多,漸漸的熟悉了,這是標准。與這個標准相應的,真善知識;與這個標准不相應的,假善知識,不是真善知識。

  45 經典裡頭有說,佛講的「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很多很多拉雜事情,你的心不清淨,這對你的傷害太大太大了,為什麽?你不能往生。怎麽樣得清淨心?放下!連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過是他的,他有他的業報,佛菩薩都管不了,我們哪能管得了?這個道理你要參透,你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就是真正能往生。

  事情管多了,沒有不墮地獄,為什麽?因為你沒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錯了。管對了是你的功德,管錯了是你的罪過;做對了是應該的,應該要做對、應該要做好,做錯了,那你是不應該的。

  46 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一天到晚都看到別人過失,這就完了。學佛就要學跟佛一樣,佛見不見世間過?不見。什麽叫不見?不是佛沒有看到,不是佛沒有聽到,佛不會把這事情放在心上,我們要學這本事。佛的心永遠清淨、永遠真誠、永遠平等、永遠是覺悟、永遠慈悲,佛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這要學。

  47 佛真慈悲,序分裡面就把行門的綱領說出來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做了沒有?這是總綱領。細說的,就是經裡頭每一品都有,這四十八品,品品都有,我們沒有去做,就沒有行!你怎麽能往生?佛真慈悲,在一切經論裡頭講到行,他都講「身口意」,而在《無量壽經》裡面,他講「口身意」。為什麽?口業最容易犯。把這個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壇經》上六祖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我們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歡批評人,喜歡說人的過失,這個罪過很大很大,果報在拔舌地獄。

  為什麽?說別人過,別人聽了他會傳,傳的時候他不是忠實的傳,他會加油加醋,所以愈傳愈訛。你說這人是小過失,別人傳出去就是大過失,你要負責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評人一些閒事,自己沒有肚量,不能包容,沒有慈悲心。儒家教人,這是最原始的,中國老祖宗教人,堯舜禹湯那時候教我們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希望別人批評我們嗎?我們不希望別人批評我們,我們就不能批評別人,尤其我們不希望別人在我背後批評我,我就不能在背後批評別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把這個做為第一堂課,有沒有想到?所以對人,要常常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華,別人不見得跟你一樣。你能做的事情,別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為別人著想,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別人,沒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強,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樣,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給人為難。給人為難,你就給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所以,起心動念要多替別人著想。尤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要常常能想到,現在社會不安全,要常常能夠為社會安全著想。凡是會引起糾紛,會引起矛盾,會引起社會不安全,這個話不能說,這個事不能做,這個念頭不能生。我們雖然是個平民百姓,我們對社會就有貢獻,對社會就做了一樁好事情。這種好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真是好事情,不會給社會帶來麻煩,不會給團體造成糾紛;你在家裡,家和,你在團體,團體和睦。為家庭、為團體做個好榜樣,這個人叫菩薩,這個人叫真正修行人。

  所以這麽多年來,我們提倡兩句話,「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你有沒有想到,我們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別人做好樣子(范就是好樣子)?如果這些行為不能做為大眾的好樣子,我們就要改,我們就不能做。喜歡說是非,喜歡批評人,這是眾生的劣根性,這個劣根性要知道人人都有,我自己也有。年輕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犯得非常嚴重,所以我讀《了凡四訓》,我感受就很深。了凡先生那些毛病習氣我統統具足,有過之而無不及,讀了之後才知道錯了。認真反省改過,再也不敢批評人,也不敢說人。

  我學佛半個世紀了,毀謗我的人很多,造謠生事的人很多,甚至於陷害的。我心裡明白,大概我過去生中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我就是這樣對待別人的。今天他們這樣對待我,這是報復,一報還一報,現在我明白了,我統統接受,歡喜接受,沒有一絲毫怨恨,也沒有一念報復。這個帳消了,一筆一筆都勾消了,心裡很舒暢、很自在、很快樂。他對我毀謗,我對他贊歎,我們帳了了,將來再見面好朋友了,就不是冤家對頭了。所以,我們遇到這些挫折,要知道,好事情,不是壞事情。如果沒有這些業報,將來我們的果報到哪裡消?到三途惡道裡頭消。現前的果報,正是佛法裡面常講,重罪輕報!我們就不要在三途惡道去受報,現在就受報了。所以,你一定要歡喜受報,你一定要感恩,真正的感恩,這一點都不假。

  有些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受很大的委曲,為什麽還不跟他計較,為什麽要受委曲?他不懂這個道理,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懂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明了了,心地坦然接受。我在這半個世紀,我學佛五十二年,這半個世紀,跟我時間久的人你能看到。看到什麽?看到我業障消了,智慧增長,最明顯的看到年年不一樣。最明顯的,你聽我講經,我講經最近二十年差不多都留了有錄音帶、錄相帶。你把它聽聽,比較比較看看,你就發現了,我現在講的跟去年講的不一樣,去年講的跟前年講的不一樣。

  如果十年十年比,那個差別太大太大了。這什麽原因?許許多多人替我消災。替我消災不是說你們念經給我回向,災就消掉了,不是,那個我也很感謝你,你有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災是什麽?是受到這些挫折、麻煩,我能夠接受,心平氣和,這才真的消災。不但沒有報復,沒有怨言,我歡喜贊歎,所以我寫的是「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災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災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毀謗,有一點點怨恨心,災消不掉。我在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淨了,不留痕跡了,「留難」,不留難!災消,福慧就增長,因為它是障礙福慧的。

  48 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麽叫不見世間過?世間一切形形色色的,一概不理會,如果真的不見的時候,那你變成白癡了,哪有這個道理,那是什麽?見如不見,聽如不聽,決定不放在心上。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智慧,這一些境界,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一心不亂。你放在心上,你心亂了,這個心亂的時候,會從口裡冒出來,那就是是非,那就是喜歡說人過失;表現在身體上,那就是貢高我慢。形色傲慢,自以為是,輕慢別人,造業。這一樁事情要怎麽辦?學善財。如果你讀《壇經》,你學六祖,你看看他們是怎麽做法的。你學到了,對你這一生修道是大有幫助。

  49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裡面你忍不住,你忍不住你還退轉,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來生再世再慢慢再修!我們好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頭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不再搞來世,希望在這一生統統報了,什麽樣的苦難我都承受,心地決定不染!

  50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眾生沒有過失,他造作五逆十惡都沒有過失。為什麽沒有過失?就像小孩,二、三歲的小孩造作的惡業,你問他有沒有過失?他無知,無知,你怎麽能說他過失?你要愛護他,你要教他。雖然無知,造作罪業,有沒有報?有報。不能說無知,造作的罪業就沒有果報,沒這個道理。

  就好像我們世間一樣,我不懂法律,我殺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裡頭有這個法律,那刑罰還是要判的。不能說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處分,這講不通。又何況因果報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念善,人天福報;一念惡,地獄畜生。到臨命終時,看你阿賴耶識裡面的善惡念頭哪個強,哪個念頭強,它先跑出來,它就先受報。如果貪的念頭很強,餓鬼道去了;瞋恨的念頭很強,地獄道去了;愚癡,是非、善惡、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無量心,他是菩薩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捨,天道。你來生到哪裡去投生,是你這一生斷氣時候最後那一念,哪個念頭強,就到哪裡去受報。所以為什麽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臨終時候什麽念頭都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起現行,恭喜他,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一念!

  51 我們自己決定要有高度的警覺,現在人說實在話,自知之明很難,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這就所謂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會看別人,他不會看自己。我們想欺騙群眾,行嗎?不行,人家早就把你看穿了,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瞞不過別人。國內有些同修見我面的時候,對出家人有所批評,做得不如法。對我說可以,不可以對別人說,為什麽?破壞佛教的形象是他的事情,你要是到處說,你也破壞佛教形象,往往在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一定要學,「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他有過失,你細心觀察,能夠勸他,他能接受,可以勸,一定要勸;他要是不能接受,聽到你批評還會起瞋恨心,那就不說。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自己不要破壞佛教形象,這個比什麽都重要。他墮地獄,你常常去批評他,將來你自己也墮地獄,你說這不就冤枉!這不是聰明人,這是很愚癡的人,看到別人墮地獄,自己跟他一起跳下去。這就是人家錯了,你再毀謗、再批評,到處在宣揚,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不良的印象,你要背這個因果責任。說的人很多,都疏忽了,都不知道這個因果責任的重要。

  你看《弟子規》裡頭講得就很好,「道人善,即是善」,人家有善行,值得稱贊;說人惡,就是惡,說的人就是造惡業。這個道理我剛才講了,你要聽懂了,你就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造不造這個惡業?如果常常造,那還得了!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做人基本的德行是隱惡揚善;就是看到別人的過失不說,看到別人有善事應該要贊揚,隱惡揚善,這是正確的。與人一定要和睦相處、要互助合作,和合裡頭這兩句話,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社會是和諧的,世界是和諧的,一切眾生才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關鍵就是這兩個字。我不能跟大家和睦相處,我就破壞這個社會,破壞這個族群,你說這個罪重不重?你自己去想,你慢慢就會明白。

  你看今天這個世界混亂到難以忍受的程度,什麽原因?就是缺乏這個,現在是一切不和合。我們學佛的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何在?就是帶頭把和合做出樣子來給社會大眾看,這就叫菩薩行,這個人在行菩薩道,這叫覺悟。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情,所以要有善巧方便。

  決定不能違背六和敬,違背六和敬就是破壞和合僧,就是破壞如來正法,戒經裡面的結罪是阿鼻地獄。你能護持正法,是無上的功德,為什麽不做好事?為什麽要把佛法滅掉?不和合就是滅佛法。我們要問為什麽不和?還不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見,彼此不肯放下,就出了這個現象;如果兩個人有一個人退一步,問題就沒有了。退的人覺悟,退的人是菩薩,那個不退的看對方退了,他也會軟下來。彼此不相讓,才會產生這個現象。

  52 善護三業,《無量壽經》上說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到什麽?不見世間過。有些人說,「如果你做人做到這樣,你不是變成白癡了?」那我再告訴諸位,諸佛菩薩、阿羅漢們統統都是白癡。為什麽?他們不見世間過,但他們真有智慧!世間人過失他曉不曉得?曉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見是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不放在表情上,這是修養,這是德行。遇到有機會就教導他,幫助他改過自新,幫助他回頭是岸,決定沒有厭惡、瞋恚,只有愛心,大慈大悲。在三十二相裡面得「美好須發相」,我們講頭發、眉毛、胡須,得這個相。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53  所以《壇經》上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話怎麽可能?世間一切人事物,過失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怎麽會沒有過?看本性就沒有過,看習性就有過,所以看別人要看本性,看自己要看習性。看習性自己才真正知道知過能改,這是佛菩薩跟凡夫觀念上不一樣的地方。

  54 這就是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真谛,真正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他現在作惡他迷得很重,在這個時候你不能勸他,你沒有辦法轉他,只有隨順他,隨他去做,不要理他。用什麽方法幫助他?處處示現好的榜樣,不說,讓他自己看,讓他自己去悟;他不悟沒關系,今年不悟還有明年,明年不悟還有後年。有人三、五年明白了,回過頭來了,善根深厚;有人要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才回過頭來。佛菩薩很有耐心,有的眾生這一生都不悟,來生會覺悟,來生還不覺悟,後世會覺悟,佛幫助眾生是長遠的事,不急在一時。我們眾生沉不住氣,總希望他趕快回頭,往往搞得欲速則不達。沒有佛菩薩的智慧,沒有佛菩薩那樣的耐心。這些「供養一切最勝王」裡面,特別是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

  55 我們中國習慣講氣氛,所以,從你面孔、從你身體健康、從你言談舉止,你修行到什麽程度都知道。怎麽能瞞人?欺瞞是欺瞞愚癡的人,跟你同樣程度的人,不如你的人,真正高人沒有辦法欺騙他,一見,人家就明了。高人,說實在話,你不是真誠心向他請教,他對你笑笑很客氣,絕對不會說你,「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麽?在他的心目當中正常的。你心裡面貪心、瞋恚心、嫉妒心、懷疑的心很重,這是你的煩惱習氣,這業因,那你果報當然是三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善心、善行、慈悲,講愛心,可是你執著沒有放下,一看,人天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6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對人對事對物,只論現行,不論過去。過去他做錯事情,我們也做錯過事情,諸佛菩薩在因地上也做錯過事情,不論過去,只論現前,他現前做得不錯,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常常看別人的過失,這個恭敬心生不起來。恭敬心是自己的性德,不敬是煩惱,為什麽讓自己的煩惱常常起現行,不讓自己的性德流露?這裡面的功過、善惡,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57 佛的一句話說:「癡迷」,第一個因素是癡迷,愚癡、迷惑,你不開竅,你不覺悟。什麽都要去打聽,什麽都要去干涉,這就造業。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卻相左」,左是往下墮落。這幾句話是金玉良言,我們能夠信受奉行,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西方人說,眾生最大的毛病,念念想控制別人,念念想占有人事物,從生到死患得患失,哪裡知道得失是一場空。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安;心安理得,事實真相明白了,心安了。一切境緣當中,他真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成就圓滿功德。

 

上一篇:淨空法師:平常功夫在哪?不動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一切希求的全放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