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年早餐開示—談觀機(共一集)1999/3/7 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20-014-0307
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將佛法介紹給別人,一定要懂得觀機,這在《內典講座之研究》,曾經有詳細的說明。觀機是一門大學問,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大眾接觸的時候,細心去觀察一切眾生的程度、愛好,現前生活所需要的,他能夠接受什麼,你都能夠透徹理解。然後無論是哪一部經論,當然這要自己的功夫,因為佛家的經論都是講原理原則,任何一句經文,可以長說、可以短說,可以深說、可以淺說,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來說,都不離這個中心原則,這是佛法殊勝之處。換句話說,佛經上字字句句,就好像老師給我們出的作文題目一樣,題目相同,幾十個學生所做的文章,各個人不相同,但是都沒有離開這個題目。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不但對於一切佛弟子是活的說法、活的學習,對於一切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也有不同的說法。說法雖然不同,但是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總目標、總方向一定相同。
我聽說有幾位同修在外面說法,讓聽眾聽了之後迷迷糊糊,幾乎連信心都喪失掉了。他把講演的大綱、講稿來給我看。我看看也還不錯。這是說明,你准備的材料沒錯,這契理,但是不契機。換句話說,好像你燒飯做菜,你做得很不錯,是很好,但是不合那一個人的口味,人家就不喜歡,就不能接受。要能盡合一切人的口味,這是觀機的功夫。我們現在跟各個不同族群往來,逐漸逐漸密切。昨天晚上,李居士送給我一份,印度教訪問的一些數據。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我們去訪問他,他有充分的准備。他對我們做深入的了解,讓我們去訪問歡歡喜喜。中午他要招待我們吃飯,他知道我們吃素。印度人那種飲食,我們就不習慣。他們喜歡吃辣的,大概四川人可以,我們就不習慣。知道我們吃素,特別去找此地的素菜館,找到一個「如意」。這「如意」我們從前也去吃過幾次。找到兩家素菜館來做,接待我們。這就是懂得觀機。
我們去講演,特別是現在「法輪社」這個講堂開了,讓我們年輕的法師到那邊去學講經。記住,我們去講經,不要去講開示。諸位要曉得,講經固然不容易,講開示更難。開示是什麼?是你自己修學心得報告,這是真實的東西。經典是老師所說的,我聽老師所講的,我再介紹給你,要容易得多了。我們想想,佛教最初傳到中國來,這是漢朝漢明帝的時候,摩騰、竺法蘭到中國,給中國人介紹佛法,沒有講開示,講的是經文。但是不是講全部經文,在這一部經裡面,哪一段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就講這一段。在許多經裡面挑選幾段出來,介紹給中國人,中國人聽到就很有味道,很投緣。整部經裡面,不見得全部適合我們的口味,但是總有幾段非常適合我們口味,我們懂得這個原理。
第一部翻譯的經典《四十二章經》。佛沒有說過《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四十二段從哪裡來的?許多經裡頭摘錄出來的。這不是給我們開了一條路嗎?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嗎?我們到任何地方介紹佛法,看看當地的情形,觀察眾生的根機,我們在經文裡選擇一兩段,效法摩騰、竺法蘭的辦法,你決定會成功,而且你准備也容易。
開示難講,自己沒有深厚的基礎,沒有相當的道理,很難做到。我也聽過一些人講開示,大多數所講的都不契機。聽眾聽完之後,給你鼓鼓掌,問你:剛才講什麼?不清楚。他怎麼會得受用。人家鼓鼓掌是跟你客氣捧捧你,實際上一點利益都沒有得到。不如講一段經文,經文是佛說的,縱然我們講的他不能理解,那個經文沒錯,他多念幾遍也就種了善根,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真正把佛法介紹給大眾。
我看到有些初學的同學,在外面介紹佛法,不太妥當,不太切實,我就想到摩騰、竺法蘭,這是最初到中國給中國人說法的方式,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應當學習的。尤其是在此地的同修,在我身旁,將來我們弘法的方向是在全世界,是要面對各種不同的族群,各種不同的宗教,這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我們將佛法能夠落實在這個社會,落實在所有的人群。理固然不能違背,機緣一定要認識清楚,要能夠切實掌握。我們對於社會、對於大眾的幫助,才能收到效果。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努力,才不至於唐捐,這是一定要懂得的。
同學們平常在此地練習講經,每一個同學都有責任認真去做,互助合作。那就是「我要幫助同學們進步,要幫助同學們改正錯誤」,細細去聽,細細去觀察。我們的標准是《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這個小冊子一定要熟。不但你要熟記,你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得純熟。我曾經教過大家,講台上所表演的技術,不僅僅是在講台上學習,因為你講台時間太短了。在哪裡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我們每天接觸大眾,要跟人講話,就用講話來學習講經。我們跟人與人接觸,我們也有很多動作,日常生活當中,就鍛煉講台上的表演。這個樣子,使我們的講台跟日常生活,跟廣大眾生接觸,融合成一體,你才能真正成就。如果只限於講台那個短暫時間,是你學習的一個階段的話,你很難成就。
現在我們同學們多了,一個星期大家上講台才一個小時。一個星期你才一個小時的學習,你要學習到哪一年才能成就?如果你要把生活當中,都納入學習的范圍,你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學習,利根的人,三、兩個月他就成就,鈍根的人,我想一、二年也會純熟。事在人為,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學習,努力精進,不需要人督促。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用心。這個事情實在是難,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時時刻刻勸大眾發菩提心,這叫用心。
發菩提心是用心,發就是用,那個心是真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只要用這個心,你智慧差一點,能力差一點,很容易補救。如果沒有真正的菩提心,你能力再強,方法善巧,你的成就還是很有限。如果你還有自私自利,還有貪瞋癡慢;換句話說,到最後沒有不墮落的。這個事實,不但古書裡面記載很多,如果我們冷靜觀察現前,四眾同修弘法利生,你看看他後來的果報是什麼?也就是說,你看他怎麼死,你就明白了。他死的時候是不是很自在?是不是很潇灑?一生用種種方式可以欺騙一切眾生,最後這一招欺騙不了人,看你怎麼走?我們自己不能不警覺。現在修行人,說老實話,出家遠遠不如在家。在家人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們見到過。可是出家人,站著走、坐著走的,真的,一個都沒見到。自己曉得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你在佛法修學才算是有了成就。成就不是在現前這一生,成就是在來生。這十幾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地區,念佛往生的人,我們親眼看見的。
這一次我到新加坡來,遇到林醫生病重,他得的是癌症。這個人是好人,參加「觀音救苦會」,推動弘法利生的工作。自己得了病,還替別人看病,還幫助別人,這種精神毅力非常難得,沒有人不敬佩。病重的時候,李木源看他,他說:「我最後一個願望,希望能見淨老法師;但是我現在不能走路。」李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好!我去看他。」我送他一串念珠,送他一張阿彌陀佛的佛像,掛在他床鋪面前,他能看得到,勸他好好的念佛,一切放下。他非常歡喜。大概過了三、四天,他就走了。李木源去送他,大家給他念佛。他告訴大家,在臨終最後一句話,他說:「我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金色光明世界他看到了,念阿彌陀佛走了。得癌症那麼樣重,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般人走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他走的時候一片金光,那是佛光。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接引是先放光明,先看到佛光,然後再看到佛來接引。我們時時刻刻要想著將來怎麼走?為什麼人家走得那麼潇灑,走得那麼自在、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沒有別的,就是萬緣放下,對於這個世間,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絲毫留戀,沒有絲毫牽掛。這個身體在世間,念念為眾生服務,念念為續佛慧命、為弘法利生,沒有一念為自己,你就得大自在。我也常跟親近我的同修們聊天閒談,說:「我這一生很幸運的遇到佛法,為佛法工作了四十年,還有這麼一點小成績,我很滿足了,我的事情可以說做完了。」正是往年在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勸我,他勸我很多次,也寫信告訴我,他說:「法師,你不要到處走了,也不要講經說法,這個事情你都做得夠了,現在你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寫書。」他說:「你現在只有這兩樁事情你要做。」培養人才是續佛慧命,佛法不至於到我這兒終止了,後頭還要有後代,還要有人接著去干。但是這兩樁事情,都要有緣分,緣不成熟,想做也沒法子。大家曉得,我是一無所有,你想培養人才,想辦個培訓班,我要有場所,我還需要有人協助,這些我都沒有。但是這個念頭,二、三十年前就有這麼一個願望。我這一生所以能過得自在,就是不攀緣,因緣不具足,我決定不勉強。一生隨緣不攀緣,遵守佛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生隨緣。所以,心地能保持清淨,保持自在,決不給自己找麻煩。到新加坡來之後,也談到這些事情,李木源聽了之後,他就真干,這個我們沒有想到。他真干,我就得協助他;他不干,我就很自在、很快樂,我可以到處雲游。他這麼一真干,我只好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天,多多的幫助他、成就他。他的發心純真,領導有方,所以居士林、淨宗學會道場,叫人看到都能滿意,贊歎的人很多,得到的幫助也多。
海內外四眾同修到這邊來訪問、來參觀,異口同音,都贊歎這是世界第一道場。這一年來,差不多平均海外到這個道場來參學,來看我的,大概每個月有三百多人。人數逐漸多了,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所以我們現在招待產生困難了,積極要建彌陀村。建彌陀村,我們有四百多個房間,招待外面訪問人,住宿就沒有問題。飲食,我們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我昨天說,我們的齋堂天天在興旺,新加坡有好幾個素菜館都關門,經濟不景氣。李木源告訴我,最近這幾個月,我們餐廳裡面增加了兩、三百個人吃飯。我們這個齋堂,吃飯的人天天增加,免費的。無論你信不信佛教,都歡迎你來吃飯。不但有人來吃飯,還有人吃了之後,還帶回去的。李居士看到的時候,「行!可以,隨你帶」。
有些開出租車的,他們到這兒吃飯,吃完飯之後,他還帶一些東西帶去給他的家人。我們看到很歡喜,歡喜布施,所以這個道場是一團興旺的氣象。你們諸位在此地看到,從上到下,從李木源居士這領導人,到下面的義工,每個人見到都是笑臉迎人,都是一團歡喜。中國諺語所說「家和萬事興」,在這裡看到是和睦的現象。上上下下,每一天經常出入一千多人,相處這樣的融洽,這樣的歡喜,相當不容易。有次序、有條理,一點都不亂,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頭,怎能不全心全力的協助他?李居士對我很了解,他要不是如理如法好好的做,他想留我在新加坡,不可能!他知道我很容易會離開,所以做得非常積極,非常認真。我們彼此互相砥砺,我們做的也讓他滿意,他做的也讓我滿意,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希望每一個地區道場,要認真來學習,這個模式足以給現代一些道場做參考。我們特別歡迎,所有道場的負責人、干部到這個地方來訪問,我們提供他一些管理道場、修學弘法的經驗,幫助他們。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