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9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小注第四段看起。

  【以無分別執著心,修一切善法。則合於諸法如義,成法身之因。福慧雙嚴,成報身之因。圓修一切,得方便智,成應化身之因也。既是稱性圓修,故能性德圓明,三身顯現,而成無上正等覺,故曰得也。】

  這一段完全落實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修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的特色就是離相離念,所以無分別執著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就是經上「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合起來說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修一切善法,他不說行一切善法,而說修一切善法,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修、在善法。這一句它的范圍非常廣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無論是現前的利益,將來的利益,來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之事,這都是善法。

  經文裡面用一個修,這正是顯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了錯誤,那就是損人利己,無論是思想見解、所作所為,莫不是以自利為先,先求自利,能夠而後想到利益別人的,實在講已經是非常難得。所以佛用一個修,修是把我們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修這個字意思很深。它的標准確實跟其他的經論不相同,它的標准是以諸法如義作標准,這個標准高。在一般佛法裡面講,高過人天的標准,它沒有說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說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標准。它沒有說合於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菩薩的標准,這裡說要合於諸法如義,這個高,這個標准是如來果地上的標准。我們在經文裡面讀過,「如來者,諸法如義」,所以這個標准是究竟圓滿的標准。這樣高的標准,我們要是能夠得到少分,能夠得一分、兩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們也能夠明了,《金剛經》跟《華嚴經》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成法身之因,我們要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得用這個方法來修,這是把大意說出來了。

  我想同修們聽了之後,一定還有疑問,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修法?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經文末後一句是證果,也就是這一生成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想同修們都能夠明了,凡夫在一生當中,要想證得無上菩提,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生活當中。一切善法是什麼?老實念佛。什麼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牽掛放在心裡。你只要牽掛放在心上,你並沒有放下。我們舉個明顯的例子,你現前還有很多的產業,你還有很多的資金,你說我念佛要走了,我得要交代給哪些人,讓哪些人去繼承,讓他們去做些什麼事情。你要有這個念頭、這個舉動,問問你放下了沒有?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隨它去吧!與我不相干,那個心才真正干淨。我走了以後,我這個房子要交給誰,我銀行存款要交給誰,要去干什麼事情,沒放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這樣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問題!所以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現在就無所住,現在就沒事,你的心才清淨,才能相應,你那一句佛號才叫做老實念佛。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許多念頭在,不老實。諸位要以這個標准來觀察,老實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鳳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實人,希望我們自己就是的,這是真正了不起。統統放下!利益眾生之事,那是佛菩薩的事情,一切佛菩薩安排,我們不要操心,我們操一點點心就不老實。佛菩薩如何安排?前面說過了,佛菩薩無念,世上一切事感應道交,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缺失都沒有,佛菩薩心中離相離念,這是一切善法。這是沒有一樣不善,只要能離相離念,沒有一樣不善,可以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統統圓滿,圓修圓證。心裡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還漏了不少,還有好多你還沒想到。所以你看看,一切放下,清淨心現前,這個善就圓滿,這樣才能夠與諸法如義相應。否則的話,心裡頭還有念頭在,一絲毫念頭在,就不相應。這是希望同修們學《金剛經》要深深的去思惟。

  第二句是「福慧雙嚴,成就報身之因。」如來果地上三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現之身。因為《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報身,度報身的菩薩,你要是不現同類身,你怎麼能度他?一定要現同類的報身,這才能夠度法身大士。報身怎麼成就的?福慧雙嚴,修福修慧這兩項都修圓滿了。我們受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圓滿,福慧修圓滿。福慧怎麼修法?還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離分別執著,慧圓滿;修一切善法,福圓滿」,福慧是這樣修圓滿的。一切善法,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前面跟諸位講過,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樁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們一生生活行為,這裡面也圓滿含攝著自行化他。菩薩教化眾生,不一定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利益眾生的一種手段而已,手段是無量無邊。不用這種手段,太多太多,那用什麼方法?用示范,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為一切眾生做模范。穿衣做個穿衣的模范,衣服整整齊齊、干干淨淨,吃飯給一切人吃飯做個模范,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眾生的榜樣,那叫身教;講解是言教;心裡面就同諸佛如來一樣,不捨一人,不捨一法,這是意教,可見得度化眾生是身語意三業都圓滿。這個福慧才是雙嚴,嚴是莊嚴,成就報身之因。這樣講,實在講非常的微細,而在目前我們的心境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應該要把分別執著要看淡、要看輕,要漸漸離、漸漸捨。在一切所為當中,要把大乘佛法盡心盡力的幫助它光大,要把念佛這個法門全心全力的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們現前應該要做的,要認真努力的去做,這都是真正在修行。

  底下說「圓修一切,得方便智,這是成應化身之因。」應化身純粹是他受用身,決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這個身相都是應化的,何況其余。這個修法要注意圓修,要懂得圓。怎樣是圓,怎樣不圓,先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有分別不圓,有執著也不圓,有好惡不圓,有高下也不圓,你懂得什麼叫不圓,圓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修一切,一切底下有善法,修一切善法,這個地方是省掉了,從修一切善法裡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後得智。所謂後得智,就是對於人情事故這些事理你都明了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復雜,每個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復雜,你不接觸你不知道,接觸之後都明了了,這叫方便智,叫後得智;我們現在所謂心理學。心理學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種不同類的人,他們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樣。由此可知,佛菩薩度化眾生確實不容易,不但一切人無量無邊的想法他知道,乃至於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個種類就更多,數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沒有一個不清楚的,所以他的應化才能夠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三身的修法都離不開經上講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前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這一句的意思,在本經上就用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來顯示,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這個意思;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跟此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個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講修一切善法。說法不一樣,義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師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下悟入,《金剛經》後面就不必講,完全通達明了了。這個綱領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你提得起觀照。境是物質生活環境,緣是人事生活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總不出這兩大類,對人、對事、對物。什麼是提得起觀照?就是時時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剛般若 經》上的教訓,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環境當中,能想起佛的教訓,能記住佛的教訓,能夠實行佛的教訓,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著,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 經》上,我們這才讀一卷《金剛般若 》,《大般若 》總共六百卷,這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像這種重復,給諸位說,太多太多了,重要的這些句子重復百遍、數百遍以上。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他真的不怕麻煩嗎?確確實實不厭其煩,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復到幾十遍、幾百遍,佛只有一個慈悲心,希望我們把它記住,道理在此地。這一部《金剛經》念下來,這個意思重復了很多遍,我們總會認識到,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講什麼,其他的想不出來了,「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這個想得出來,「無住生心」,那就行了,你這個《金剛經》就沒有白念了。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那你就是修般若 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離相不曉得怎麼離法,你就想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念不知道怎麼離法,你就想到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離念。說得這麼具體,這麼明白,非常難得!

  這種就叫做稱性圓修,離相離念就稱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圓修。「故能性德圓明,三身顯現」,宗門的話說,這樣你才能夠明心見性;學教的人,你這樣修學才能大開圓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亂。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三身自然就現前,這個時候就叫做「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經上講「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這麼一個意思。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顯。

  【行廣大行者】

  在大乘經上,佛菩薩常常教給我們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無一不大。怎麼個大法?心量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大;有分別執著就不大。我為一家人修福,這個心量並不大;我為我們一國人修福,這個心量還是小;我今天為全世界的人祈福,全世界這個地球在太空,也小得很可憐,你這個心量不大。所以佛菩薩一發心,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心量大。所以我們要以佛菩薩做榜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都要發心去度他們,要發這種廣大心,你修的就是大行。修大行從哪裡修起?

  【先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

  從這個地方修起,入門之處,下手之處。境是環境,緣是人緣,就是講我們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先學一個不住、無住。無住要記住,就是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境緣有沒有?有。我們一天到晚都不能離開,它礙不礙事?不礙事。你要從心上放下!這個做法是很難,是不容易。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劫以來,攀緣成了習慣,現在叫我們捨離,都感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好,老毛病、老習氣一下換,還不太容易,就這麼回事情;實在講,換過來好。世間人,一天到晚牽腸掛肚的事情有多少!出了家,自己家裡事情不想了,道場的事情一大堆,信徒的事情也一大堆,還是牽腸掛肚,沒有放下。無住就是放下。這一句講,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這個意思。統統放下!放下之後,境緣上這些事還管不管?照管不誤。放下怎麼還管?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放下怎麼個管法?放下是智慧來管事。沒有放下的時候,諸位曉得,你是煩惱在管事,你對人對事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癡慢。諸位細細想一想,是不是這個事情?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心裡頭憂慮的、牽掛的都是貪心,貪不到生瞋恚,愛發脾氣;貪到了歡喜,不就是天天搞這玩意。佛叫我們放下,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這些東西,面對著現實的生活是智慧,這裡頭不是感情是智慧,理智用事,不是情識用事,大大的不一樣。絕對沒有說一樁事情做錯了,樁樁件件都是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你所修的是什麼?是福慧雙嚴。你在生活當中,你是做的這個。

  我們今天貪瞋癡沒有放下,連念經都造業,其他的就不說了。怎麼說念經都造業?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們下面大家在共修、在誦經,維那師把磬敲錯了一下,下面人聽了就生煩惱,樂眾木魚少敲了一下,兩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連念經還有這麼多毛病出來,還都沒有放下,斤斤計較,都是在那裡分別執著,搞這個。所以這是錯誤,佛教我們放下。這是修學入門,修行第一個階段,從這個地方去練,所謂是歷事煉心,先把它看淡,少分別、少執著、少計較,從這裡下手。

  【後則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

  這是功夫深了,這是已經契入境界。像本經所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或者是說我們念佛人得一心不亂以後,那就是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這是說這個境界。

  【使知能執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

  前面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嗎?哪有這個道理!這個地方所講的心,就是指的妄想、妄念、意識心,一個念頭生,生的念頭滅了,念頭滅了,底下念頭又生了,這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沒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實的。所以三心跟你講的是妄念,不是真心,是妄念。我們今天生活當中,做主宰的是妄念當家,不是真心;如果真心當家,那就好了,你就作佛、作菩薩了。佛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念;凡夫用妄念,不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你要記住,我們今天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是第六意識,能執著的是第七識,都是妄念,都不是真心。一定要認識清楚,虛妄不實,那不是真心。

  【又說諸法緣生】

  諸法,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有相無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幻有是假有,所以本經後面用比喻來說明,「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電」,露跟閃電是比喻短,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促。並不是長遠的住在世間,很短,短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剎那生滅」。我們所見的幻相,是它虛幻的相續相,生滅的相續相,確確實實不存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是講的真相。由此可知,能執著的心,所執著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因果不空,大菩薩們對這樁事情非常清楚,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講因果可畏。菩薩怕什麼?菩薩什麼也不怕,菩薩怕因果。這一點我們要能體會到,因為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我們而生其心,佛才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而行布施,因為因果不空。這就是教你一定要斷惡修善,為什麼?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

  【發廣大願,則不取法。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

  末後這個結論結得好!我們一般凡夫在平常細想不到。由此可知,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研教注解作論,來發明經義,對我們後學貢獻實在是太大太多了。發廣大願,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諸佛菩薩發心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願大、廣大。那要用《金剛經》的標准來觀察,大不大?不大。為什麼不大?著了相,著了相就不大。這個地方告訴你,發大心大願要離相、要離念,就大了。所以你發廣大願,要緊的是決定不能夠執著在法相上。世尊在這一次法會裡面,把這樁事情全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佛修行不著修行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度生不著度生的相,在這個經上我們都看到了。佛不執著,這就是他不取法。行廣大行,雖然一切法不執著,也就是說一切法沒有放在心上,可是這一切法他統統做,他沒有一樣不做。我們凡夫日常生活當中所做的,佛菩薩都照做,沒有一天閒著。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非法是空,不著空。發願不著有,修行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

  【法與非法,既皆不取。】

  法跟非法兩邊不住,兩邊不著。

  【則我人眾壽,四者皆無。】

  這才真的把四相空掉了。四相要這樣離法,四見也是這個離法,你要懂得怎麼離。不但離四相、離四見,我們再看下面兩句,他這種修行方法真是妙。

  【則法與非法,了不可得矣。】

  不但法了不可得,非法也了不可得,它沒有著,這裡面初學的同學免不了有一點懷疑。「法」,法是有邊,我們不執著,這個好講;非法是空邊,空邊它本來就空了,那有什麼不好?空是好,執著就不好,執著有個空,麻煩就大了。三界之內四空天人,他為什麼生到無色界,他執著空。我們這些人生在欲界、色界,為什麼?因為執著有。執著一切色相有,離不開色界;執著七情五欲有,離不開欲界。諸位要曉得,七情五欲是妄想,哪有這回事情!可是打這個妄想,麻煩!這個妄想一打,離不開欲界。這是嚴重的錯誤妄想,沒有辦法離開欲界,六道裡頭最苦的是這一環。由此可知,色界天的妄想比我們輕,無色界天的妄想比色界又輕,六道輪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就是脫離六道輪回的方法:空有兩邊都不著,就超越六道。

  【而常住真心,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

  真如本性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諸位要曉得,只有平等才一真,二就不平等,唯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這個是都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了了而得,了是明了。

  【即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

  實相是諸法真相,諸法的真相是平等相,是無有高下之相,這統統現前了。《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那就現前了,你就看到,你就接觸到;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證果了。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個意思很深。前面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這是《般若 經》與其他經很不相同的所在。般若 最忌諱最怕的是著相,是坐實,這最怕了。說修一切善法,你就著了修一切善法的相,這就壞了。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同修,無論國內、國外,大家都懂得斷惡修善。你再仔細一觀察,斷惡的人著了斷惡的相,修善的人著了修善的相。這有什麼不好處呢?我們世間人看這也不錯,滿好!這是好人。沒錯!他是好人,斷惡修善是好人,記住,這是六道裡面的好人,出不了六道。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出六道,不要做好人,要出六道。要出六道,佛教給我們一切不執著才可以出六道,就怕執著;一執著六道出不了。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一面說,一面就把它否定掉,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決定不能執著。我們看注解: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約能修邊遣。】

  能修的是我,我斷惡、我修善,無我,把我這一個念頭要放下,善盡管去做,不能有我的念頭,這叫學佛。如果修一切善法,我修善法,我要得善的果報,有因有果。你修善因得善果,能不能得到?能得,三界六道有漏的善因善果,不能出離六道。如果以無我來修一切善法,這個果報就不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都有我,可見得超越六道輪回了。這是從能修邊上教你放下。

  【非善名善,是約所修邊遣。】

  我們所做的善事,那個也不能執著。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干的這個事情,善事。我們大家在一起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這是善事。如果把這個當作一樁善事看:「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我們又著了相;這一著相,這個善事又變成三界六道裡頭有漏的善事。豈不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金剛經》上說,他沒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說一句法;要有人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他把所有一切善法沒有放在心上,事情有沒有做?天天做,他做了四十九年,他怎麼沒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落。這是說明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頭示現種種身、示現種種法,他不住,符合了《金剛般若 》的精神、《金剛般若 》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所兩邊都離開。

  【有能有所,便是分別執著,我相仍在。】

  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分別執著有粗細不同,我們六道凡夫分別執著非常粗。四果羅漢、辟支佛,佛在經上常講,他們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超越三界,永脫輪回,他們沒見性。為什麼?他法執未破;我執已破,法執未破。我們要問:「他法執沒破,誰執著法執?」那還是有個我,如果要沒有我,你想想看,誰執著法執?可見得還是有我執。有我執,佛為什麼說他我執破了?粗的我執破了,微細的我執沒破。所以講無明,有講界內、界外,三界以內的無明他斷了,三界以外的無明他還存在。這別說阿羅漢,菩薩,等覺菩薩,圓教等覺菩薩,經上常講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最微細的執著,我們要問:「誰執著它?」還是有個我在,那個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細。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到什麼時候我執才斷得干干淨淨,完全沒有?成佛,成佛沒有了,我執、法執統統干淨了。只要有絲毫的見解在,那就是分別執著,我相我見仍然存在。

  【故當遣之罄盡】

  遣就是放下、離開,要把它離得干干淨淨,證到等覺的果位還要離,還要放下;他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微細執著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圓滿菩提。這也是說明般若 法裡頭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剛才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我們年歲大了,快要走了,這個家業財產還在那裡操心,給這個、給那個,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沒事,真放下。會不會給後人留下糾紛?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沒有糾紛。為什麼?你做出樣子給人看,你的後人看到你這個樣子會感動,真正放得下。你吩咐這個,吩咐那個,還要立遺囑,還要請律師,你沒放下,你的兒女怎麼會放下?那當然打得頭破血流,個個要爭,你給他的樣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那就是放下,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也放下,這是正確,這是真正得般若 三昧,真放下了。

  【法即無法】

  一如!法跟無法我們看起來是二,他法跟無法是一不是二,一如。

  【無修而修】

  我們思想見解當中,修跟無修是兩樁事,而佛菩薩境界當中,修跟無修是一樁事。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是不是我們無修就是修?你要這樣解釋經義,阿鼻地獄決定有分,將來墮阿鼻地獄,「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我沒錯!」佛沒說錯,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錯。佛修為什麼是沒修?無住生心,修!為什麼說他無修?他不著相。修一切善法,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他心地干干淨淨,無相無念,這是無修,他那個修跟無修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飯,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決定不能夠產生誤會。

  【修一切善法時,便觀照非善名善。】

  這就是他提得起觀照功夫,而觀照功夫《金剛般若 》裡頭講得太多。譬如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你就曉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還是要認真去做,認真的去修善。為什麼?業果不空。

  【若其心中見有善法,即是我見,即非以無我修一切善法。】

  要緊的意思在這裡,不能著,著就錯了。心裡頭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這個念頭不能有。有這個念頭,要問:誰有這個念頭?「我」有這個念頭,我相就具足,我見就具足,你還是四相四見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薩;菩薩沒有四見,沒有四相,你怎麼還有執著?於此體會得,這段經文的意思你就明了。

  【此節經文,實乃結示開經以來諸義。】

  這節經文是總結,《金剛經》開講以來,把全經的大意在此地做一個總結。

  【即是開經以來所說諸義,說了一切義,無非令以無我修一切善法,以證平等之性,至此乃為點明耳。】

  一部《金剛經》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 》的宗旨,也就是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 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講什麼?無非是教我們「以無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這麼一句,佛講了二十二年。你聽了做何感想?這麼簡單,說這麼長的時間。沒錯!是簡單,時間是嫌長了一點,你做到了沒有?如果你做不到,別說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長,都不算多;你要真明了、真做到,那才行!為什麼要麻煩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無我修一切善法,實實在在講沒聽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一切善法?沒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細說。聽懂了,又放不下;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這個情形,佛很慈悲,不放棄,繼續不斷用善巧方便,誘導我們回頭,誘導我們入這個境界,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對於我們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間一般父母也做不到。業障習氣這樣深厚的人,佛能夠不捨棄他,能夠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幫助他破迷開悟,真正是難得。說這段經文是總結全經諸義,這也不是含糊籠統說的,確確實實能把經文精要的地方把它點出來。

  【此經最初發大願、行大行兩段,是開章明義。以後約略計之,結示已有五次。前後自有其淺深次第。】

  本經一開端,是須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捨衛大城乞食,從著衣持缽到乞食回來,尊者看出門道。看出什麼門道?原來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金剛般若 波羅蜜法完全顯示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是用「金剛般若 波羅蜜」,大家聽到還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換句話說,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顯露無遺,這就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法。別人沒看到,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看出來,他明了了,別人不明了,所以他的請法是為一切眾生啟請,希望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說破,我們大家才明了;要是不說破,我們看不出來,肉眼凡夫怎麼能看出來,佛的生活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生活在無量無邊煩惱當中,他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裡面,這完全不同,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於尊者這一問,釋迦牟尼佛答覆,這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點般若 的氣分,這是我們凡夫得利益,這個用意在此地。

  須菩提尊者啟請的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啟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發大願。這個心怎麼安住?怎樣降伏?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講,發大願、行大行。經一直講到此地,經文已經有五次的總結,講一段佛做一個結論,講一段又做一個結論,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說,每一次所結的意思,有淺深不一樣,愈往後面結得愈深、愈廣。第一次,在我們這個本子經文第三十節。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佛給我們做了這樣一個總結。

  【結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

  這個意思實在講是很深很廣,但是江居士在《講義》裡面告訴我們,前半部個意思有淺有深;換句話說,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後半部是唯深無淺,深的人看到很深,淺的人看到也很深。確實在我們看,這個意思我們也能夠很明顯就看到淺義。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幫助一切眾生,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選擇、沒有執著,對待一切眾生絕對是平等的。學佛的眾生,我們幫助他,不學佛的眾生,我們也要幫助他;贊歎佛法的眾生,我們要幫助他,毀謗佛法的眾生,也要幫助他。如果你這裡頭有分別,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結論,是在第五十一節經文。

  【經文上講,應如是生清淨心一段。結廣行六度應無所住。為令空有不著,俾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現前耳。】

  這是五十一節的一段經文,教給我們廣行六度,也就是學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誨。布施是捨己為人,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多,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你在家庭裡面,為你一家人服務,家庭裡面整理得整整齊齊、干干淨淨,不僅是為一家人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一個好的樣子,給你的鄰居看,給別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樣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樣子,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無限的深廣。你做生意,你經營一個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樣;我們建一個道場,是全世界道場裡面的好榜樣,這叫做修布施波羅蜜。可見得沒有說為自己,真的是為一切眾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規蹈矩,做事情有條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進是求進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緣輕易的動搖,心有主宰,那是禅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要依六波羅蜜。雖依六波羅蜜去做,事上完全照這個做,雖做而不著相,這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在事上這六條做得圓圓滿滿,不著空;心裡面干干淨淨,一個妄念都沒有,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才能夠現前。這是第二次為我們結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三次,在八十六節,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

  這有一大段文,有好幾個小節、小段。

  【結離相方是發菩提心。不但二邊不著,並不著亦不應著。】

  這就是通常講的大三空三昧。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空也不能執著;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執著。

  第四次做總結的時候,是經文第一百二十節到一百二十三節,一共有四段經文。

  【諸法如義,無實無虛,一切皆是。】

  這個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講過不久,我相信同修們印象比較深刻。經義雖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這是從果地上來說明。

  【以示證得清淨心者之境界】

  佛是舉他自己做例子,佛證得法身、證得報身,也不執著,也是心裡頭若無其事,干干淨淨,這是世尊為我們現身說法。

  【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無我的。一塵不立,將微細之分別執著遣除淨盡,乃能證佛所證耳。】

  佛之所以成佛,所謂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這是我們學佛修行最後的目標,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想證得的是這樣的境界。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證得?要一法不住。不但世間法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能不能放在心上?不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這才行。這就是除此地講微細的分別執著,前面我們說過,極微細的是等覺菩薩,那一點不除還不能成佛;必須要除得干干淨淨,放下得干干淨淨,那才圓滿成佛,如諸佛之所證。第五次這就是這一次,從第一五十節到一百五十二節,我們剛剛讀過的。

  【今次乃是明白開示】

  前面從比喻上來說,這個地方是直截了當為我們指示出來。

  【一切法性本來平等,無有高下。】

  經文上說,這是我們不能不記住的,不能不知道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且要常常用這句經文提起觀照功夫,到我們心有不平的時候,把這一句經文想一想、念幾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的心在境界上就平了,恢復到平靜。平靜是真心,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證得真心,但是清淨平等與真心接近。真正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什麼?就是這個,這要認識清楚。不是說我每天讀多少卷經,我念幾萬聲佛號,我拜幾百拜、幾千拜,那是形相、是樣子,不是功夫。功夫是什麼?離相離念而行布施,修一切善法,這個叫功夫。你要是會用,剛才講過了,穿衣吃飯都是功夫,穿衣吃飯都是修行,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會的,古德常講盲修瞎練,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屬於盲修瞎練?發現自己不對,趕快回頭、趕快改過,就對了。《金剛經》是很好的標准,而且是個絕對的標准,是以如來果地上的標准,給我們初學做標准,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別執著】

  為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怎麼可以執著?

  【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

  這是佛舉例舉到極處。前面從人來說,講的是如來法身、報身,這從人身來舉例,達到了頂點。到這個地方以法來說,他老人家舉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通常我們講無上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也是平等法,也是不可得,何況其他一切善法。連如來果地上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家也不執著,我們修一點點善法,有什麼好執著的?世尊得無上菩提,心裡面也若無其事,我們修一點點善法,又何必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錯了。所以讀《金剛經》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去檢點。末後這是總結。

  【用無分別執著之心】

  這個「無」是貫下去的,無分別、無執著的心。無分別是平等心,無執著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那你就覺了,你就是覺者,你就不迷;覺者是菩薩,你就不是凡夫。要用這個心,我們常講菩薩心。學佛人也常常掛在口上,菩薩心腸,菩薩心是什麼?無分別、無執著,清淨心、平等心,這是菩薩。

  【修無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

  用清淨平等心,修清淨平等法。諸位要記住,只要心平等、心清淨,所有一切法都平等、都清淨。這就是前面我們常常引用宗門的修行方法:從根本修。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你不要再去找,哪個法是清淨法,哪個法是平等法,所有一切法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才行。由此可知,離開了清淨、平等,一切法都不平等,一切法都不清淨,佛法也不平等,還有大乘、小乘,還有五乘、菩薩,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都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你的心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佛法也是平等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是善法,而且是平等的善法,這個我們要注意到。

  《金剛般若 》諸位如果會了,你就會修行,你真的會修。不但你會修行,也可以說你會生活,你會過日子,這個話都是實在的。你不通般若 義,你不會生活,你不會過日子,你天天過得這麼苦,天天過得這麼可憐,你不會過。通達般若 ,你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美滿。般若 在現實上,帶給我們的受用就不可思議,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樣的修學,

  【便契法性,便見寂照同時之本來面目矣。】

  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契是契合,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沒有分別、沒有高下,這個與見性就接近了。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你確確實實是朝著明心見性這個方向走,沒有走錯方向。你確確實實是向著明心見性的道路上走,所謂成佛之道,你沒有偏離。便見寂照同時,寂照同時是法身大士用功的綱領,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果地上的境界。從哪裡修的?從無住生心上修的。換句話說,無住的功夫成就了,就是寂;生心的功夫圓滿了,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大士才有的。我們在《金剛經》上學到,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境界,怎麼成就的?原來就是無住生心;用這種功夫成就的,到如來果地上,達到究竟圓滿。寂照是同時的,換句話說,無住跟生心是同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是同時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也是同時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般若 的受用。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宗門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就在此地。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世尊經文講到此地,五次的結示經文,他的用意、他的慈悲教誨很明顯、很深刻。學佛的人常常掛在口頭上,「上報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裡頭有佛恩,佛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不知道!回向偈古人做的,不好不念,只好念一念,什麼恩不曉得,怎麼報不曉得,念了《金剛經》應該要體會到,佛的恩德無量無邊。怎麼報法?依教奉行。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90集
下一篇:學佛感悟詞 學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之三:正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