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今天我們的話題,簡單的說明一下“菩提心”,因為我們在佛法之中最常見的詞語,也說明了在修行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作為。菩提心裡面還有一個環節,是什麼呢,就是得從四無量心開始,慈,悲,喜,捨這幾種作為要進行真誠落實。
這個行為上的造作非常關鍵。學習佛法,理解之後就應該去造作,光學習佛法,口頭禅不行動,把佛法變成了佛學。這樣是深入不了內心的體悟。同時也對我們的往生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經典誦的再熟,理解的再深刻,要是往生憑這單方面是不夠的。必須,理通徹,行動也得無礙。
四無量,這個無量,就是我們所要發心的對象是沒有分別無執著,范圍也沒有任何的局限。慈,悲,喜,捨,這四種的造作,就是不需任何局限。
慈,簡單的說,就是智慧的表現。悲,是救拔,出離,拔苦的表現。喜,情願,贊歎,相互取代。捨,內心的回歸,放下,安住的表現。所以說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必須要建立在這些方面的基礎之上,否則也是無濟於事。
這個廣大無量的菩提心,可想而知其義是多麼的廣泛,也包括六度萬行。說簡單也簡單,說廣泛,恐怕我們這一生也難以講完。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修行的過程是在生活中所磨練,遇到的事物都是有所不同,同時內心的煩惱由此而生,所以對應的方式也就千差萬別,這時更需要智慧的體現,來對事物的清楚觀察,然後圓滿地造作。
總而言之對待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具有廣大無量的菩提心這盞明月,來打破我們內心的無明與邪惡。
阿彌陀佛,釋桑吉。祝大家六時吉詳,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