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圓瑛大師:念佛一法 具足戒定慧三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

  《楞嚴經》雲:“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

  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嗔癡之惑,造殺盜YIN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亦復如是。

  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

  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缰。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身業作殺盜YIN,乃是意業所驅使。意業不想殺盜YIN,身業自不至犯戒。口業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意業不想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

  《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

  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丑,則被色動。耳根聞聲,無論是贊是謗,則被聲動。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

  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

  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叢裡過,葉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

  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

  如古德雲:“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雲:“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歎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現前。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

  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上一篇:濟群法師:《金剛經》十分殊勝,虔誠讀誦 好處多多!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陀教育與人生最高的享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