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九面,第六行,約報身明如,請看經文: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我們還是請看小注,這個地方是說佛的報身。通常我們在贊佛偈裡面,贊歎佛的報身,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是比喻,比喻佛身的高大。實實在在,要以我們凡夫的知見來看,的確是不可思議。釋迦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的時候,所現的是劣應身,就是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從大乘經裡面讀到,諸佛如來的報身,報身是智慧成就的,智慧圓滿,報身就現前了。報身的相不止三十二相,經上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這個地方「長大」,是用須彌山來做比喻。
【身如須彌,故曰長大。】
這是指佛的報身。在這裡我們又看到經文裡面用的是「如來說」。
【正明報身與法身一如也】
這是就報身明如。諸位從這個地方,要很細心去體會。報身如,應化身如不如?也如,無有一法不如。底下講:
【上來】
是指前面一大科的經文。
【約名號、約果德、約諸法,以明如。】
都是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實在是說得非常的圓滿,「皆是法說」。
【此約報身明如,則是喻說。】
前面都是法說,這個地方是從比喻上來講。
【恐聞法說不了然,因喻而得了然也。】
了然就是清楚、明白。由此可知,世尊說法的慈悲善巧。這個地方我們也要能夠體會、學習。請翻過經本:
【法身有二義。一、法身即是清淨自性,名為自性法身。此即佛與眾生所同具,所謂同體之性。約眾生言,又名在障真如,亦名在纏法身。】
為什麼講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麼說「如來者,諸法如義」?如果我們明了,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有情眾生稱之為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所說的動物、植物、礦物,把宇宙間一切的現象統統都包括了。動物有情,它有情識,所以叫它做佛性;植物與礦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諸位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世尊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圓滿的一切種智。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才真正明了什麼叫做同體大悲,什麼叫做無緣大慈。今天這個社會上,有個人對我們很好,我們就懷疑了,他是什麼居心,他為什麼這樣對我好,有什麼企圖?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就是這麼好。為什麼這麼好?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諸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我們學佛的,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弟子,學佛什麼?首先要學佛的存心,要學佛的用心,我們心跟佛不一樣,那叫學什麼佛!佛對人真誠,我們要對人真誠;佛對人平等,我們對人要平等;佛對人慈悲,我們對一切眾生要慈悲。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個地方做起,這才叫學佛。眾生跟佛的自性是無二無別,那為什麼他叫眾生,他不叫佛?他雖然有清淨自性,但是他有障礙。因此他的清淨自性不能顯露,這叫在障的真如,他有障。前面跟諸位說了,他有所知障、他有煩惱障,我們通常講二障,或者說他有三障:惑障、業障、報障。亦名在纏的法身,他有清淨法身,一切眾生個個具足。佛與大菩薩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自性、他的法身,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不過現在有一點障礙,他自己沒有發現,沒有發覺。那怎麼不平等!第二個意思:
【一切諸佛,長劫勤修,福慧莊嚴,自性圓滿顯現,此名出障法身,亦名出障真如,又名報得法身。】
前面這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性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雖然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你的障礙去不了,所以一定要有修德。諸佛如來「長劫勤修」,我們要注意這一句。修行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不是幾天、幾個月、幾年就能成就的,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一定要發長遠心,要勤苦的修學。修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做法修正過來。無量劫來的習氣、毛病無量無邊,所以說煩惱無量誓願斷,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佛在本經上所講的四相四見,不出這個范圍;所以我們抓住這個綱領,你要會應用。這個是煩惱的頭緒,煩惱像個網一樣,這是綱,你把這個綱抓住了,認真去斷。斷煩惱也得要會,所以修行要會修。宗門裡面常說「從根本修」,那就是會修的。煩惱的總綱抓住了,修學的總綱也要把它抓住。佛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破四相、破四見,這是把修行的總綱領抓住了。用什麼方法破?《金剛經》教導我們那個方法,實在是巧妙極了。先叫我們發心,真的跟四弘誓願沒有兩樣。佛一開端就說,這個話是須菩提尊者說出來的,也跟佛說的沒有兩樣。「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先要講發心,真正覺悟了,那個心就是菩提心。什麼叫真正覺悟?不想再搞生死輪回,不想再為煩惱束縛,這個人真的覺悟了。
心是覺悟了,醒過來了,可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怎樣把它斷掉?「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我們修行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妄念不息,煩惱習氣不斷,如何把它降伏?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裡?佛的答覆很好,佛自己做了個榜樣。他老人家的意思說,「像我這樣就行了」。這個話須菩提尊者懂,我們不懂。須菩提尊者一天到晚跟佛在一起,他怎麼不懂!我們去佛遠了,去佛三千年,佛的生活行持我們不知道,經本裡面所記載,我們看到半信半疑,真的是這樣嗎?所以不能不詳細的講解。把這些理事都講清楚,都講明白了,我們細細想想、細細思惟,有道理!我們才肯接受,才歡喜依教奉行,承認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甘心情願做佛的弟子,向佛學習。佛的生活行持,就是無住生心。
佛怕我們對這句話的意思還不清楚,所以特別詳細說明。無住,無住說的什麼?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叫我們不要住外面六塵境界,不要執著,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而行布施」,布施是我們整個的生活范圍,布施就是放下、捨!穿衣,穿衣怎麼捨?衣不是照樣穿嗎?捨世俗人要考究、要什麼樣的料子、要什麼樣的款式,那你就是著相。佛也穿衣,穿衣他怎麼無住?佛絕對沒有想到,我要選一個什麼料子,沒有!他心清淨。人家供養什麼就穿什麼,這個多自在,毫無分別。托缽吃飯也沒有分別,隨眾生供養,飯菜好也一樣,也沒有歡喜心,今天托缽托的飯菜不很好,也沒有煩惱,這就叫捨,這就叫布施。所以布施的范圍很廣大,不是說我們拿了錢到寺院裡面捨財幫助別人叫布施,那你把布施的意思看得太小太小了。布施是捨,衣食住行,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這叫而行布施。妄想分別執著都捨掉了,剩下來什麼?一片清淨心。清淨自性就現前了,就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之間,它就現前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自性都現前了。我們的自性為什麼不現前?在生活上,任何一個環節,點點滴滴都執著,都用的是分別妄想執著。合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歡喜也是煩惱,動了心;不如意的生瞋恚心;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這就叫障。把清淨自性統統給障住了。障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自己無量劫來煩惱習氣裡面生出來的,纏裹了法身。我們有法身,法身不能現前;障礙了自性,清淨自性不能現前。一定要懂得長劫修行怎麼個修法,佛在這個經上都告訴我們了。換句話說,告訴我們怎麼做人,告訴我們怎麼過日子,怎樣去工作,怎樣去應付這些人事,《金剛經》是給我們講這個東西的。
有一些不明了佛法的人,說我們學佛的人是迷信,說我們學佛的人消極,說我們學佛的人忽略現實。你們諸位聽聽《金剛經》佛所講的話,哪一句話迷信?哪一句話消極?哪一句話忽略現實?實在說,說迷信、說忽略現實是他,不是我們。你真正明了體會到了,佛法是最講究現實的,沒有比佛法更講現實的,學了馬上就有用,馬上就得好處。依照佛所講的道理、原理原則去做,就是福慧莊嚴、福慧雙修。我們還用經上的話來說,無住是慧,生心是修福,所以這一句裡面是福慧雙修。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就是福慧莊嚴。我們天天念回向偈,「莊嚴佛淨土」,拿什麼莊嚴?拿我們的修持,無住生心莊嚴淨土。這個樣子,自性圓滿顯現了。當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一分功夫得力,自性就現一分,兩分功夫得力它就現兩分。所以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時間很長,這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三大阿僧只劫,那是從圓初住講的,圓初住以前不算,要連前面都算,那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量劫,長劫勤修。這麼長的時間,難道他不厭倦嗎?他不疲倦嗎?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無有疲厭」。你要問為什麼會無有疲厭?因為他法喜充滿,天天覺悟,月月覺悟,他怎麼不歡喜!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天天覺悟、念念覺悟,那個自性愈來愈圓滿,這個才真樂!除此之外,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裡頭沒有樂只有苦,佛給我們講的三苦、八苦。細細去觀察,確確實實三界統苦,唯有覺悟才樂。初禅,不是一下就出去,分分出。所以無明煩惱分分斷,清淨自性分分證,因此長劫沒有疲厭。
有很多人對我很同情,常說:「法師,你天天講經,你很辛苦!」其實他不知道,不講經真辛苦,日子好難過!講經一點都不辛苦,不要說兩個鐘點,我現在的能力,一天講八、九個鐘點,不辛苦,愈講愈快樂。樂在哪裡?覺悟。我們俗話講,教學相長。講經的法師大概都有經驗,沒有講之前要做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所預備的東西統統用不上了。不曉得從哪裡來的這些思路,自自然然講出來了,悟處!所講的不是你自己准備的,這個有多快樂!答問也是如此,樂!有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不知道,因為你一問,我自然就答出來了。答了,最後想想,答得很好、很不錯,究竟從哪裡答出來?不知道!這裡頭有樂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當中,你生活裡面有樂趣,工作裡頭有樂趣,處世待人裡頭有樂趣,你就不疲不厭,你與佛法就相應了。總而言之一句話,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什麼利益?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幫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他的事情,我們最要緊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再看底下一段:
【約性言,法身非相,不落長短大小數量,故曰則非大身。】
這是從體性上說的,說「則非」,從性上講的。
【從相上說,那叫報身,故曰是名大身。】
《金剛經》這樣的句子很多,這樣的說法,裡面的用意很深,它是把性相、理事統統說到了。更與我們顯示一個很深的意義,就是諸法一如,法身跟報身一如,法身跟應身一如,法身跟化身一如,「是名」裡面就含著這個意思。
【離一切障,淨德滿足,曰自受用報身。】
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離一切障,你不離障不行,雖有性德沒有修德,性德透不出來,不起作用,一定要修。修什麼?離障而已。障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所有一切業障的根源。不僅僅是宗門裡面講要從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念佛也不例外,離一切分別執著。這種念頭起來了,馬上就覺悟,我的老毛病怎麼又犯了?妄想分別執著起來,自己馬上要覺悟,老毛病又犯了。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念要覺,不覺就迷了,老毛病又犯了,念念要覺。覺了以後怎麼辦?念佛最好。念佛的好處,前面講得太多了,念佛就作佛,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佛,佛境界現前,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果報;念菩薩,菩薩法界現前。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所以決定不能念貪瞋癡,念貪瞋癡所現的境界是三惡道。不可以念親情;怕初學佛的人聽到這個,「學佛的人都無情,這個佛還能學?」他不知道親情重的人離不開欲界,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親情我們要不要關照?要!在事相上要盡心盡力去照顧,心裡頭不能有,要用清淨心。換句話說,你要是懂得佛法,你才佩服佛的高明。我們要用真心對待親人,真心是清淨心,不能用妄心對待親人。妄心是什麼?妄心是分別心、是染污心,情執。情是迷,理是智。真心裡面沒有迷惑,佛以真心對人,對一切眾生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我們用這個心對諸佛菩薩,用這個心對家親眷屬,用這個心對一切眾生,這就對了,這就不迷了。你才能出離六道輪回,你才能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才能夠離障,才能夠淨德滿足。這是自受用的報身。
我們要問:「佛有自受用報身,我們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只要依照佛的原理原則去做,你就得到了。報身是智慧身。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沒有智慧。世智辯聰不是智慧,為什麼?佛法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文的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正覺了,我們世間人有沒有覺悟?不能說沒有。現在這個世間,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很有智慧,不能說他不覺,但是佛法那個標准是「正」,他雖然覺,他不正。正的標准是什麼?情識斷了就正。他還有情識,所以雖覺而不正,這叫世智辯聰。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見思煩惱斷了,所以他的覺才稱之為「正覺」。菩薩,這個菩薩是講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正等正覺」。法相宗裡面所說的,他跟諸佛如來同生性,我們凡夫跟諸佛如來是異生性,我們用的心不一樣。破一品無明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真心,他也用真心,他真心是真心一邊的同生。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本性,用的是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叫異生性,不是同生性。由此可知,圓初住菩薩在相宗裡面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同生性,用真心。由此可知,佛的標准正確、合理,合情合理。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要懂得離障的重要性,非離不可。我們前面所念到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意思是非這麼做不可,不這樣做就不行。真肯這樣做,你就得自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簡單講,你所過的日子充滿了智慧。凡夫過日子充滿了煩惱,苦不堪言。你能夠學會《金剛經》這個原理原則,你的生活、你的日子,充滿了智慧,那怎麼不快樂!你就得自受用,現前這個身就變成報身,智慧身。
【謂修因證果,自度已竟,即出障報得法身。】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好,「一體三身」,他這句話跟《金剛經》這一段的意思完全符合。諸法一如,如果三身不是一體,那就不如,那怎麼能叫一如!三身一體才是一如。修因證果,整個佛法,《華嚴》、《法華》,這是大家曉得的,一乘了義的大經,都離不開因果。因果是佛法的根本,通常我們講解「修善因得善果」,這句話講的是原則,細說無量無邊。六道是世間善法,四聖是出世間善法,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要超越十法界,那個因果才圓滿,這樣才能夠證得出障的報身。如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我們今天沒有破無明,沒有見自性,我們要是認真修行,如理如法,可以體會到相似的報身;破一品無明,是分證的報身,那就不一樣。我們應當從名字位,現在聽講經是名字位,真正用功是觀行位,觀行就是真用功。用功有所契入,就入了相似位,這是我們一般人用用功確確實實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得受用;不要說在相似位,觀行位就得受用。
【遍一切境,光明普照,曰他受用報身。】
自受用報身裡頭講求的離一切障,就是無住的意思。他受用報身裡面講,「遍一切境,光明普照」,諸位想想看,這就是生心的意思,就是而行布施。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佛菩薩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一舉一動,他的生活行為,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生活是生活的好榜樣,工作是工作的好榜樣,待人接物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榜樣,這就是布施。你要曉得,布施這個意思多深多廣!我們佛弟子,我們的一切要跟我們附近的這一切大眾,要做他們的榜樣,你這才叫學佛,這才叫佛弟子。我們一舉一動不能不謹慎,不能給人做一個壞樣子,要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這是而行布施,這就是「遍一切境,光明普照」。光照是什麼?表現一個好模樣,這就是他受用的報身。我這個身、我的一切言行造作,是他受用,他可以學我這個榜樣。我們佛弟子供養佛菩薩的形像,用意在哪裡?不能不知道。我們如果連這個意思都不明白,別人說我們迷信,我們沒有話講,沒有話反駁。為什麼造的佛像,這個相一定要塑造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曉得,相好是果報。果從哪裡來的?從修因來的。看到果我就要懂得修因,我就要向佛菩薩學習。佛不在世,形像是我們的好榜樣,讓我們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就想到他是怎樣存心,他是怎樣用心,怎樣待人接物,怎樣生活。具體表演,說明《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你看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五十三尊佛,示現在世間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無非給社會各種行業做一個好榜樣。人人都能這樣學習,這就是佛化世間。化穢土為淨土,化娑婆為極樂,這就是此地講的光明普照。所以要懂得他受用報身的意義。我們能不能做?現在就要做,不但是講能做,一定要做!
【法身現報身之相,原為利他。】
不是為自己享受的,自己的享受是心清淨。諸位要懂得,清淨是最高的享受。什麼叫清淨?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雜念、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不是說我要有多大的名氣、多大的權力、多少的財富,不是這個;那個東西是煩惱,不是享受。真正的享受,要懂得自受用報身是離一切障,清淨,淨德滿足,那叫真正的享受。唯有佛法,能帶給我們人生最高的享受。表現的一切是他受用,他受用報身。所以要曉得,我們現在現這個身,這個身是業報身,我們都是業報來的,但是可以轉,把我們業報身轉成為法報身,不是不能轉。如果不能轉,我們佛學得有什麼意思?轉煩惱為菩提,就是轉迷惑顛倒為大智大覺,我們這麼轉法。什麼叫迷?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是迷。什麼叫覺?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就是覺,你就從這裡轉。如何轉迷成覺?轉自私這個念頭念一切眾生,只想一切眾生的好處,一切眾生的利益,不要再想自己,把自己給忘掉。這是轉的方法,轉的起點,從這裡轉。
今天這個世間,科技文明相當的發達,人民的富庶都超過前一代。但是他們的日子過得比從前人苦,不如前一代。原因在哪裡?迷,迷得太深;換句話說,雖然富有,他不快樂,富而不樂,這個很可憐。為什麼不樂?因為他不覺。樂從哪裡來?樂從悟來的;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由此可知,今天舉世眾生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佛法,唯有佛法能夠幫助他破迷開悟。於是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現前要做的哪一樣工作最重要?弘揚佛法最重要。哪一種方法叫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弘揚佛法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我們要拼命去做,要認真努力去做。你們聽了,想想是應該做,「我能力不夠,我文化水平太低!」這些話都是似是而非,不是真實。佛法,我們凡夫有什麼能力宣揚?一定要靠三寶加持。如何得三寶加持?真誠學習。我真心為佛法,真心為眾生,你就得三寶加持。與你這個世間文化水平毫無關系,不相干!發心要緊,你只要肯發心,你就生智慧,你有智慧,你就能克服重重的難關,你就能夠把佛法順利的推行,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
【可見自報、他報,亦是不一不異。】
自受用、他受用報身,界限在哪裡?沒有界限,顯示出一如的意思。不僅我們在佛的三身上看到一如,從自身上看到,從自身、從一切眾生,自己與一切眾生這個地方看出一如,這才能開智慧。
【一切法,本是真如自性,隨緣所現。若不著諸法之相,則見諸法時,便見諸法之性。】
為什麼?性是體,法是相,性相從來不離。古人有個比喻比得好,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只要不著相,哪一個器不是金?都是真金。著相就見不到性,不著相就都見的是性。著相,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離相,十法界是平等的,原來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外頭有個一真法界,那你就又搞錯了,那哪裡叫一如?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一起的,是一不是二,這個諸位要懂。離一切相,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著一切相,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可見得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的差別在一念之間,一念覺、一念迷。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迷的時候,有分別、有執著。修行修什麼?在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一切物質、人事環境,把分別執著的念頭捨掉,這叫真用功、真修行。離開妄想執著,一切皆是,這一段經上講「一切法皆是佛法」,用宗門的話來說,一切法皆是自性。因為一切法的體就是真如自性隨緣所現的相,隨什麼緣?念頭。這是世尊常在大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妄想執著。心能現,識能變,因此才給我們說破,「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佛成佛的道理,就是根據這句話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裡想佛就現佛境界,想菩薩就現菩薩境界,想什麼就現什麼境界,隨緣所現。要緊的是不著諸法之相,你就清淨自在,快樂美滿,你就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一著相,那煩惱就來了,執著愈重,你的生活就愈苦,苦樂是這麼來的,是這麼回事情,它不是真的。
【譬如報身,亦即出障法身顯現之相。不著報身之相,便見法身之性,兩不相礙。】
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我們佛法裡面不叫做本體,我們佛法裡叫做法身;法是一切諸法,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是從它生的。它是能生,諸法是所生,能生的這是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佛法名詞叫真如,叫自性,叫真心。名詞用得很多,經典裡面隨便翻翻,幾十個名詞術語,說的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佛說這麼多的名詞?佛教學用意很深,教你不要執著名字相。他說一個,怕你執著名字相,說很多名字,都這一樁事情,這名字是假名。不要執著名字相,你才能見到真如,才能見到本性。由此也能夠體會到佛教學的善巧。
【報身雖相好光明,而不礙自性清淨。】
正如經上所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兩句話意義也是深廣無際,我們要會聽。是不是面貌很好?面貌當然好。是不是身體很好?身體當然好。身體面貌為什麼會好?世法裡面看相算命都知道,相隨心轉。你心好,相貌就好;你行好,你身體就好。我們身形相貌是從哪裡變?心變的,唯識所變。你心清淨,身當然清淨。心清淨了,身體像一部機器一樣,人心清淨,這一部機器運作正常,正常就好、就健康。一生煩惱,機器裡面就有阻塞,就發生故障。你要曉得,人身體這些故障從哪裡來的?從煩惱來的,從貪瞋癡來的,從憂慮來的,這個不是好東西。中國世俗也講得很好,「憂能使人老」,老就是不正常,老化了。為什麼老?憂慮。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把憂慮捨掉了,天天快樂,沒有憂慮,他就不容易衰老。為什麼?他這個機器運作正常,沒有故障。什麼事情值得你憂慮?憂慮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一憂慮,問題解決了,那好事情,所以那個憂慮叫白憂慮,不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叫我們捨,捨得干干淨淨,我們自性裡面智慧德能漸漸都透出來了,那是真的、本有的。
我們再把這個意思,落實到我們現前生活上,我們用真誠、清淨、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我們的相、我們的好、我們的光明,遍照大地,遍照一切眾生。現在我們地球上的人都曉得,這個地球已經遭到嚴重的污染,科學家提出了警告,那個警告是真的,不是假的,報紙上都登過的。如果地球上環境污染要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居住。最嚴重的是水污染,將來水不能喝;空氣污染,不能呼吸了。五十年很快,不長!我們今天看看這個世界,大家是不是認真努力去改善環境污染?有沒有效果?看不出成效。原因何在?我們曉得,但是我們說出來,人家不相信,不學佛之過,不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懂得佛法,改善環境的污染,從哪裡改?從我們心上改。人人都修清淨心,環境自然就轉過來了。但是這個話科學家不相信,他不會接受,唯獨佛法講得透徹。那怎麼辦?地球上五十年不能居住了,我們移民,我們移到極樂世界去,那個地方清淨,只有這個辦法。這個地方人不聽話、不聽勸告,我們只好移民。這個要曉得,佛講的話真實,一點都不假。相隨心轉、境隨心轉,環境也是隨心所轉的,所以要懂得我們的相好光明,會影響別人,會影響世間。
【且因自性清淨,所以相好光明。】
所以大家要真正得福報,福報決定不是財富有多少,你要這麼想法,你就錯了。福報是什麼?我們的生活沒有缺乏,這個福報就很圓滿。我每天吃得很飽,穿得很暖,有房子住,可以遮蔽風雨,那就是福報。不缺乏!財用不缺乏,聰明智慧,身體健康長壽,這是真正的福報。這種福報從哪裡來?從自性清淨心裡頭得來的,所以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是相好光明。
【推之一切法,相雖不一,性則不異,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個地方說佛法就是講的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一切法皆是真如。
【得此報身之果,猶曰非身、是名,是佛不住此身相也。】
這是把經上用的「即非、是名」的深義,為我們表示出來。佛得這樣的果報,並沒有執著:「我得這樣的果!」沒有這個執著。如果他有一念執著,那他是凡夫。為什麼?四相具足,四見具足。在過去我們以為法身大士不執著了,權小菩薩應該還有執著,讀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須陀洹,證得須陀洹,也沒有感覺得我證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心裡頭干干淨淨,若無其事!於是我們才真正懂得,為什麼他們才叫做正覺,為什麼世間人叫世智辯聰,雖覺不正!原來人家入這個境界心清淨,若無其事。佛成了佛,報身圓滿現前,也若無其事,也沒有執著。佛不住身相,住是執著,不執著!
【故菩薩修因時,應無所住,而生六度之心。】
這是《金剛經》上,佛苦口婆心一再勸勉我們,不只三次、四次,太多次了,一再重復提醒我們。六度,就是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布施,就是你能放得下、你能捨。世間人樣樣都想得到,我能捨。每個人都想得,這個世間就離不開紛爭,離不開斗爭。如何能叫大家都不爭?捨!所以佛菩薩做個榜樣,統統捨,用這個來感化人心,大家都捨了,這個世間就不爭了,沒有斗爭就和平,和睦相處了。佛教給我們持戒,持戒是守法,這些意思都要懂得。不要想到持戒就是五戒、十戒這些戒律,那你想的范圍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規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規矩、人人都守禮,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菩薩要做樣子給眾生看,不單單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勸人家做,人家怎麼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捨、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無論大小事情,無論對人對事,要有耐心。精進是求進步。所謂不進則退,時代永遠向前進,我們要進步。進步從哪裡學?改進,改正錯誤我們就往前推進了。禅定就是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個人有定功,外面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你能在這些境界裡面不動心,這叫禅定。般若 是智慧,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般若 。佛教菩薩修行六條綱領,佛教的名詞叫六度。
我們要遵循這六條綱領過日子,遵循這六條綱領去辦事、去工作,遵循這六條綱領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光明遍照。由此可知,佛法裡頭沒有一個字、沒有一句是空話。字字句句都落實到我們生活上,然後你才體會到,佛法給我們的是真實的受用。世間所有一切學術,都沒有佛法這樣的實在,沒有一個字是空話、是沒有必要的,沒有!我們在學校裡讀書,讀了幾十年,所學的東西到社會上實在講所學非所用,用不上。縱然能用得上,幾分之幾而已;不像佛法,佛法你能夠用上百分之百,甚至於你會用的還不止,會用是百分到千。這個原理你把它擴大應用,那不可思議,不止百分之百;就看你是不是真懂,你是不是真的會用。所以無住生心是無量法門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我們的小標題,這是科題,這以下是明因。如來在果地,菩薩在因地。我們現在修學,我們是初發心的菩薩,諸位不可以自暴自棄,要直下承當,要信心不逆,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注解上說:
【如是,指上法法皆如一大段。】
經文裡頭,菩薩亦如是。菩薩學佛,一切跟佛學,佛是我們的好樣子。
【謂佛為菩薩准繩】
准是標准,繩是繩墨。現在在外國見不到了,中國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繩,從前木匠要鋸木頭,他有一個墨斗拉一條繩子,那一邊釘子釘上,把繩拉直,彈一條線,然後鋸子照這個鋸;這個繩就是那個繩子,換句話說,它也是標准的意思。准繩,是標准的意思。佛是菩薩的標准,是菩薩的現在人講樣板,佛是菩薩的樣板,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樣板。你能把這個意思體會到,你是真正學佛;你要不懂這個意思,不能夠做一切眾生的表率,不能做一切眾生的榜樣,你沒有學佛。沒有學佛搞的什麼?搞的是佛學。學佛、佛學,顛倒了,你搞佛學,你不是學佛,所以現在人講佛學,我們知道他顛倒了。所以麻煩大了,你看你們念的佛學院,佛學院顛倒了,你們搞佛學,你們沒學佛。正名,名字應該是學佛院。你們是學佛的,學佛的是菩薩。佛學院是凡夫,裡頭是六道凡夫,一個菩薩也沒有。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回去佛學院勸勸他,招牌改一改,學佛院。名不正則言不順,孔老夫子對於正名非常重視,名正言順。
我那個時候一出家,我就向台灣佛教會,我寫了一個報告,請他改名稱,他們認真開會,但是會了以後,他又沒有改。我叫他改什麼?改「佛陀教育」。因為現在大家把佛教誤會了,都以為佛教是宗教,所以我那個時候提倡要做正名的工作,用現代人的,不能不麻煩,「佛陀教育」,大家看到這個,這個名詞很新鮮、新的,不至於誤會。我們接受的是佛陀教育,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教育。寺院庵堂本來就是佛陀教育的機構,推行佛陀教育的。但是現在很不幸,寺院庵堂跟廟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個,這個糟糕。廟裡面是奉祀鬼神的,把佛菩薩也當鬼神看待,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夏蓮居老居士提倡「學會」,我覺得很有道理,我一看到馬上就采取。我們這個淨宗,我現在不叫蓮社,不叫什麼寺,我用淨宗學會,開班研究的是淨宗學院,用現代的名詞,大家一看就懂這個意思。希望其他的宗派都能夠把名字改一改,認真考慮考慮,符合這個時代。不改就不能進步,要改革!
佛法給我們講精進、進步,永遠領導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結果社會眾生走在前面,佛法落後了,你怎麼教化他?你怎麼能領導他?不進步決定不可以。佛法在原理原則永遠不變,方式、手段是常常在革新,時時在變的。所以我在外國,我沒有到外國去之前,有些法師出國,我們比較談得來的,我就勸他到國外不要建中國寺廟這個形式的道場,要建外國的形式,因為你度外國人。中國這個樣子的道場,拿到外國去,人家一看,這外來的文化,他不容易進來。所以建他們本土的那個式樣,他就很歡喜進來。佛菩薩的形像面孔要塑外國人,這是我常常提倡的,讓他一看,這尊佛是我們美國人,那個菩薩是美國人,他自然就進來了;他一看是中國人的面孔,他不拜中國人,他心理上就有個排斥,不能接受。你們細細去觀察,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像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一看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是泰國人。你就曉得,佛菩薩沒有定相,沒有一定的相,隨類化身。所以我們中國人把佛教傳到美國去,佛像還是中國人,這是決定行不通的,這是錯誤。他們外教也不懂這個道理,基督教,我從前也遇到幾位牧師非常感慨的給我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年了,中國有十億人口,基督教徒才多少?不到一百萬。一百年,十億人口的地方還不到一百萬,他們認為這是很大的失敗。他失敗的原因沒找到,為什麼?教堂建的是外國的樣子,我們中國人一看是洋鬼子,當然就不進去了。如果他的教堂建成我們寺廟一樣宮殿式的,那人就不知道進去多少。這個要懂得!佛法有智慧,佛法懂得。兩千年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完全就中國本土化、現代化,著重這兩句。你要不懂得本土化、現代化,你弘法工作就行不通。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符合現代化。
我第一次在北京見趙樸老,我就向樸老談過這個問題,中國也要建立現代化的道場。現代化道場,這個理想的道場是什麼樣子?學校。像美國的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現代交通便捷,中國佛教十個宗派只要建十個道場就夠了,十個大道場,要建現代化的道場,弘法利生。古道場保留下來那是歷史,那有價值,做為觀光旅游,中國觀光旅游的資源世界第一,我覺得這非常非常好,完全做為觀光旅游。真正弘法利生、修學,做這個工作是要另外來建道場,建大學城。這是我們要做社會的榜樣,不但做給中國人,做給全世界的人看,你才能夠普度眾生。
【初心菩薩,亦應如是體會法法皆如之義,而於法無住也。】
真正明了法法皆如,你自然就放得下。我們今天對於名聞利養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法法皆如,所以你才有情執。真正把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智慧就生起來,自然就不會再執著了。
【如是。如,諸法一如。是,一切皆是。】
佛的經典一開頭「如是我聞」。換句話說,佛要教給大家的,要教給一切眾生的是什麼?如是而已!千經萬論,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如是」兩個字;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為法界眾生所說的一切佛法,也是這兩個字,兩個字就包括盡了。這一段很有味道。
【合而觀之,便是無實無虛。】
「如」是講本體,我們用現在哲學的名詞來說,是本體,本體空寂無實;「是」是講現象,現象存在,無虛;相有體空,無實無虛。
【一切諸法,無實也。皆是一如,無虛也。】
「廣行六度,一法不廢。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執。」廣行六度、一法不廢是無虛。我們要認真努力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這是無虛。雖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自己絕對不能有個念頭,我是一切眾生的好樣子,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無實也。無實無虛是性德,才能與自性清淨心的體、相、作用相應,相應就是佛菩薩。我們把後頭這一句再念掉,
【虛實俱無,則因如是者,必果如是矣。】
因果皆如。所以諸位同修,特別是你們出家,在此地培訓班修學的幾位同學,一定要真的學佛,不要搞佛學,要真學佛。要學真誠、清淨、大慈大悲,要擺脫世間許許多多的成見。我舉一個例子,希望你從這個例子當中去體會。現在佛門的陋習太多太多了,譬如我們的經本,將來你們有成就,你們有著作,你們東西出版,後頭有沒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現在全世界都很肯定的關注著作權。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哪一部經典,後頭有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佛是巴不得你流通,勸你流通經法,利益眾生功德無量,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如果後頭有個「版權所有」,只要有這四個字,我這本書絕對不看。我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精力浪費在這上面。你寫得再好,你的心量,你是輪回心,你是世俗之見,大概你這個著作不甚高明。為什麼?你的心量很小,自私自利,你不是菩薩。菩薩的心量廣大,只知道利益眾生,不知道有自己,那個我們可以看,對自己決定有好處。我只舉這一個例子,不能以佛法在這裡面得一點小小的利益,為了利益自己,那就錯了,大錯特錯!這個要知道。所得的一切供養,必須要用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如果這個利養改善自己的生活,錯誤!你有個念頭,改善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你的四相、四見,堅固執著沒有破。
釋迦牟尼佛一生托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改善他的生活,我的老師真的給我做了榜樣。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親近他的時候,他的學生聽他講經說法的二十萬人,受人的恭敬供養。到晚年他的學生,我最低的估計,應當有一百萬人。我那個時候在台中作學生的時候,台灣搞選舉,我跟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要有意思想當台中市長,只要說一句話你就當上,不要去拉票宣傳,學生太多了!」一個學生給你拉五張票,你保證當選!受人尊重。他自己因為是在家居士,他是大學教授,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他有好幾個職務,收入很可觀,就一個人,就孤家寡人一個。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天吃一餐,一餐飯多少錢?台灣錢兩塊錢。那個生活別人不能過,一生沒有改變。衣服,幾十年沒有做一件新的,外面衣服穿得還像樣子,裡面的衣服都補釘的,襪子補了再補。到往生之後,這些東西人家發現了,才曉得老師這樣的節儉,沒有改善。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不疲不厭。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往生前兩個星期,還在講台上講經。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燒飯、洗衣服,身體健康,一生沒有生過病,這個就是快樂。老師不但是言教,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跟他學,學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說:我德行還不夠!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所以我這個承傳是蘇州靈巖山寺的,他教我要學印光大師。
學佛不要搞成佛學,這非常非常重要。要懂得修因,然後才能夠證果;因殊勝,果自然殊勝。李老師大概在七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講經露了一點消息,他在講台上講的,說他往生自在。他說他想什麼時候往生,可以什麼時候去,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剛好那一座經我在聽,我聽到這句話,回去找了幾個同學,比較親近老師的幾個同學。我說:「老師既然有這個能力,我們要留他住世,不能讓他早走。」怎麼個留法?想來想去,老師一生就講經,我們找一部大經給他講,大經只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八個人聯名請他講,《華嚴經疏鈔》是從前上海華嚴印經會印的,一共四十本,我有這一套書,我把這一套書供養老師,請老師講《華嚴經》。李老師在台中講經,講《華嚴經》,一個星期一次,一年四十五次,他忙得不得了,天天工作太多了!他就答應了,他說:好!於是開始講,愈講時間就愈長,講了十幾年,《華嚴經》三分之一還沒講到。同修們就問我,他說這一部經,如果老師講圓滿了,大概要住世多少年?我給他算了一算,大概要一百三十歲,他這個經才能講完。他自己也說過:「我《華嚴經》講完之後,再講一遍《彌陀經》,我就往生了。」所以我估計他應當要活到一百三十歲,以後是提前走了。提前走是台灣社會亂了,因為社會的動亂,他提前走了。十回向品講圓滿,十地品還沒有講,講到十回向品講完。九十七歲,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死自在。知道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叫了生死、超三界。我們看到他一生很辛苦,過的那個日子,他自己快樂無比。你曉得多少眾生得利益,光明遍照世間,真的是學佛,真的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我們要向這些地方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