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的記者采訪本煥長老,問他怎樣看待出家。本煥長老答道:“社會的事、大家的事情很多,也不能個個都出家。”
記者欲要反駁,說:“可是現代人有很多煩惱,小孩子要努力考大學,畢業又要擔心就業,找到工作後還要擔心買房買車……”
本煥長老沒等他說完就說:“這個事沒辦法急的,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果。有了福德就能成功,沒有福德就不能成功,慢慢來,著急也不能成功。”
本煥長老略帶地方口音的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現代人煩惱的根源:著急。
因為著急,所以人們總是為更快、更早地達到目的而心浮氣躁,不能順遂心願時還要哭爹喊娘、罵天咒地。可是花開有花期,樹綠有節氣,一棵小苗永遠不可能在一天內開花結果。做成一件事,就像培植花種,縱然盼它發芽、盼它開花,還是要耐心等待一個溫度、水分、時間恰到好處的時刻,早一點不行,晚一點也不行。本煥長老的一句“慢慢來,著急不能成功”,其實是在叫人以養花的心生活,靜候一個恰當的契機,和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真心想要的所求相遇。
一位學僧問禅師:“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禅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禅師說:“得要二十年。”
學僧很是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禅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禅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道:“為什麼?”
禅師說:“你只在意禅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行走的步調會紊亂,匆忙趕路的過程中,雙腳觸及地面的力度就會減輕,如此生活就會有失踏實,進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質量。為此,禅師才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盡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於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滿是憤懑,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為人態度從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諧處眾,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亂不濁,冷靜就難,淡定受喜。如此,即使不盤腿打坐,也可洞悉天地自然奧秘。因此,面對記者的抱怨,本煥長老只給“慢慢來”三字告誡。這一點,對於普通人而言,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需要。
普通人中少有人能獲得養尊處優的機會,除了兒時可以享受父母的照顧,一旦成人,便須自謀生計。可是謀生計者幾乎每一天都在爭分奪秒,忙忙碌碌,然而,事事窮緊張,卻始終不知如此疲憊究竟為甚。以“慢慢來”的心,換一種生活方式,放慢腳步,有條不紊地走向自己的那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