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雲:“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這句話說的是,菩薩面對經文有二相,一是喜歡那些雜小的修改得很好的句子,這類菩薩為新學菩薩。一個是能不畏懼艱難,對甚深法義也能進入,並且以無染無著的心,無有恐畏地去受持讀誦經典,讓自己的心清淨,這類菩薩為長久以來就在行持菩薩道的。
我信經文所說,學佛人的這兩種狀態,不是只在講這部經時存在,而是一直都存在,包括現在。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為新學菩薩,能受持讀誦甚深經典的,為久修道行的菩薩。如果逆向思考一下,久修道行的菩薩,必能受持讀誦甚深經典,而新學菩薩,一定會好雜句文飾嗎?如果新學菩薩也能達到受持讀誦甚深經典的程度,也必然成為久修道行的菩薩。所以新學菩薩和久修道行的菩薩,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由學佛人的心態決定。
為什麼同樣面對經典,不同的學佛人會出現不同的心態呢。在我理解來看,應該是學佛的發心不同而決定的,也就是為什麼要學佛的目的動力不同。
如果拿佛法當閒暇時的消遣,發心如此,必然會由自己興趣愛好去選擇經典,讀起來容易的就去讀一下,晦澀難懂的就會產生畏懼心理,敬而遠之;如果一直是以興趣心態去學習,必然在佛法門外徘徊,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最終不免把佛法學成心靈雞湯。這種情況的學佛人俯仰皆是,要及時調整學佛的發心,方不會再與佛法擦肩而過。
如果能在研讀經典中發現佛法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法、永取解脫之法、回歸自性之法,進而調整為回歸自性學佛,這樣的發心必然會對甚深經典無有恐畏。
還有一種是因為受到世間苦難折磨,想遠離世間的種種苦,尋求各種離苦得樂的方法,乃至出輪回之法,或者在危難中,在機緣成熟的情況下用佛法解救了自己的苦難,這類人得到了佛法利益,發心學佛,想繼續深入。
這些人分兩類,一類是可以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遇到甚深經典,也能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類人是久修道行的菩薩。另外一類就是“脫獲善利,多退初心”之人,在起初還感慨佛法的偉大,是真實離苦得樂之法而讀誦經典修學佛法,而在後來遇到自己解讀困難的經典後,就止步不前了,甚至生出疑心,生出退心。如果能不忘初心,始終牢記是佛法救了自己,一定要緊緊抓住佛法的救命稻草,不管多艱難也要走下去,否則又會墮入險境,除了佛法一路別無他路可走,這類人也會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久修道行的菩薩。
反觀我自己的情況,起初是因為興趣學佛,想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那個時候不讀經典,只看大德的文章,遇到看不懂的就放棄,好在慢慢感覺到了佛法是真實不虛的解脫之法,不再為興趣而看,而是為了離苦得樂,但是方法不明確,進步緩慢。後來在危難中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得救,所以深信佛法,算是兩種類型各占一點。而我亦是“脫獲善利,多退初心”之人,好在我能在退初心不久又能慢慢調整過來,遇到甚深經典,也不放棄解讀,所以我相信我也可以是久修道行之人。
在起初讀《地藏經》,最開始也是看不懂,甚至各種懷疑想放棄,後來經過落實人間天老師推薦的三位配合功課,反復讀,終於在讀經中有了些許收獲。從我的經驗來說,起初讀不懂,千萬不能放棄,堅持反復讀,就會慢慢理解,堅持讀下去,理解的部分會越來越多。現在我跟著幻海迷局,在人間天老師的指導下,走上了系統的學佛路,我有信心在學佛路上走到終點!
願我在解讀經典的路上更進一步,深解佛義。繼續練習使用人間天老師教的“九字讀經”法,深入解悟經文,依教奉行。
弟子DC寫於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