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雲:“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這句話說的是,如果有人遭遇到了王難這樣的苦惱逼迫,因此被判罰死刑,在臨當行刑處死的緊要之時,因其稱念觀音菩薩之力,行刑的刀具會壞成一段一段的。
1.難以避免的王難苦
這句的結構和前文的結構也是一樣的:當如何如何的時候,念觀音菩薩,解脫這個苦難危急。本句裡提到了一個較為少見的名詞叫做“王難苦”。我們知道人生有種種的痛苦煩惱,其中有的可以避免,我們努力就可以不受這些痛苦;而有些痛苦是沒辦法避免的,是在你本人的能力范圍裡解決不了的事情,比如這個王難,和隨後的陷入軍陣中的兵難,這都是本人能力所不及的痛苦。
王難就是國王頒布政令形成的苦難。比如秦始皇時期的兵役苦、徭役苦、賦稅苦,國王這樣管理國家,而作為升斗小民是沒能力抗衡這種大范圍波動的,就像有的人進到一個很大的行業裡,整個行業不景氣,他就說:我是否福報也不好呢?不然,應該行業狀態好一點的。這就類似於這種王難苦了,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影響全局的,不能以此衡量個人的福報等等,所以遭遇到王難了,這也是很多時候不可避免的。
舉全國之力在做一個錯誤的事情,一個小民如何抗衡呢?在古代為了做好民眾管理,會有非常嚴格的戶籍制度,包括保長制、連坐制,及更苛刻的行伍制。幾個家庭被捆綁在一起,除非有正常的理由,不然誰都不能少,不能缺,如果有人私自逃跑了,捆綁的這幾個家庭被連坐,一起接受嚴厲的懲罰。所以沒人敢跑,也沒條件跑。不像我們對古代那種散漫的認識,不然誰交賦稅和兵役徭役呢?這也算是一種王難了。亦如《水浒傳》裡的阮氏兄弟,因殺了方臘奪了冠上的一顆寶珠,被國王知道念念不忘,全國通緝,就為了這一個珠子,這也是王難;亦如文字獄也是王難。
佛教傳到中國以來,從漢朝開始到建國,期間經歷了三武一宗的四次大的滅佛運動,這也都是王難。在這樣時期的學佛人就苦難了,被驅趕出寺院,每個地區只允許保留為數甚少的寺院,配比的僧人也不多,沒有名額的僧人全部被驅趕還俗,不肯還俗的,敢有抵抗的,就地殺了。那些多出來的寺院、財產被抄,佛像被砸,經文被焚燒,寺院被破壞乃至荒廢,那時的僧眾為了保存佛法的火苗,各種渠道轉錄經文,乃至我們知道的敦煌莫高窟近代發現的一批佛教寶藏,有很多的經書。在那時候保存經文真是非常大的任務,我們現在看到經文很容易,隨物質的極大豐富,印刷經文已經不再困難。各位要知道通過三武一宗,乃至還有後來的十年浩劫,你所看到的經文可能每部都是侵染了無數血淚才走到現在的,這也依然是王難苦。這些經文若無價值,何必無數人付出生命的代價保護呢?所以各位來學佛了,要知道你所看到的經文都是釋迦佛的法身捨利,看不懂,我們就不知道佛在哪裡;看得懂了,才能知道佛在做什麼、佛在哪裡。我們若想學明白佛法,佛的法身捨利都不知道怎麼開啟,豈不是拿著金碗要飯?
2.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在共業懲罰下不被傷害
亦如此句經文,遇到了憑借個人力量不能抗衡的王難了,並被判罰死刑了,馬上就要結束生命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想著靠個人的力量去扭轉抗衡,這就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是典型的蚍蜉撼樹、螳臂當車了;此時若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王難還是王難,雖然政令不會朝令夕改,但行刑的武器會壞掉,得繼續存活。
所以會念觀音菩薩聖號,這人就有福了,可以做到災難不臨頭,就算有共業被招感在共業懲罰的環境裡,但因為能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共業裡的別業不同,也可以保障自己在共業懲罰下不被傷害。
比如同樣是地震、海嘯這樣的共業懲罰事件,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活,有的人卻沒辦法活,有的人要付出代價才能生,而有的人全家被連根拔起?就是這個共業和別業的問題,別業就是區別於共業的業力,也可以叫做個業,就是個人所造作的業力。因為個人造作的業力和大眾造作的業力並不完全相同,所以他在共同懲罰的事件裡,可以獲得所謂的僥幸。
很多人報有僥幸心裡“這事輪不到我頭上,我應該沒他那麼倒霉!”可是這種真是撞大運一樣的幾率,我們不要去追求這種幾率,而是要考慮如何追求百分百的幾率。想不遭受共業就要做好自己的別業,於是當一大群人都在大快朵頤的吃著各種屍體,我們不去觸碰,在殺業大規模成熟的事件裡,我們就可以獲得那份僥幸。
但如果別業做的不夠好,可能我們也會被連帶受傷;如果別業做得夠好,連毫毛都不會受傷。這就是因果法則了,我們沒傷害眾生,只要自己不去追求受傷,不會有眾生能傷害到我們;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王難苦的出現?當在輪回裡,我們在各道中起伏不定,總會有些時候冒出頭來,混個人模狗樣的,混個小有地位的,或者如我說在輪回裡誰還沒出人頭地、囂張、輝煌過呢?所以千萬不要得理不讓人,你以為得了什麼理,死死的咬著對方,這種壓迫凌霸就成了被壓迫凌霸的因。亦如很多人經歷過夢魇,也就是民間說的鬼壓身,為什麼呢?你要忏悔無量劫來生死輪回中造作過的對他人的欺凌壓迫。
亦如《楞嚴經》的《精研七趣》裡提到兩種情況,一種是繼續發揚,就像過去很凶狠的,死後投生依然是凶狠的角色;另一種就是玩過度了,過去很凶狠,但死後投生為非常軟弱的角色。就像蚯蚓那樣的,誰能知道他過去很凶狠呢?現在無爪牙之利、無筋骨之強、無體魄之健,沒有任何可欺凌他人的資本了。所以當我們被夢魇了,可能會想:我也沒干過什麼壞事啊,怎麼就會這樣呢?但從輪回裡來看,你絕對不是什麼好餅,不要楚楚可憐裝無辜,若沒前因絕對不可能出現如此的後果;出現這樣的結果,就一定是有前因的;你認可與否,承認與否,知道與否,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忏悔這個不知道幾百輩子前給自己預定的破船票。提到不可抵抗的王難,要思維是否我們現在乃至過去生得理不饒人,乃至得寸進尺,欺凌壓迫他人?如果現在也有類似的情況,就要抓緊忏悔掉,不要有一日觸犯了王難苦,那時候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求告無門;想得起念觀世音菩薩這是有福之人,若想不起稱念觀世音菩薩就可能在王難裡消身隕命了。
3.學到真實有效的佛法,滅諸有苦
壽終這個詞是很含蓄的了,就是活到頭了,想活也沒可能了。我們每個人因為過去世的業力關系,投生在人世間後,會因為種種因緣的限制,而大致形成了一個正常壽命范圍。如果我們一生的行做沒有造作大善大惡,沒有惡習,沒有不良嗜好,能很好的保持身心健康,是可以活到這個預設的年歲的,也就是壽終正寢了,但很多因素制約了我們不能壽終正寢。其中最粗暴的影響因素就是大善、大惡,如果各位想知道什麼樣的善可以增加壽命,什麼樣的惡可以減少壽命,那就要好好地學習佛法,知道佛教裡的善惡觀點,知道什麼是佛教裡的善,什麼是佛教裡的惡。這些可能與我們認為的世間善惡是有差別的,所以千萬不要拿世間雜學裡的狡辯當佛法的標准,那就自己糊弄自己了。所以我們執持的各種所謂的我認為、我理解、我想、我覺得,都可能是不靠譜的,符合佛教教義的善才是真善;與之相悖的就是惡了。佛教提到的善很多,惡也很多,可能我們一下子想斷惡行善也做不完全,且有的惡習已經根深蒂固的形成習慣,想一下子改除也不容易,要給自己一個期許,並要努力的約束自己。所以當世人說佛教消極避世,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正經的修行是什麼,如果知道修行要面對無量劫積存的習氣、惡習、陋習,就知道學佛是面對無量劫的積極,亦如我們積極的消業,積極的培福。
很多人剛剛接觸佛法,覺得佛教的教義很簡單啊,不就是斷惡行善嗎,有多難,多深呢?什麼是惡,怎麼斷?如何才算是斷了,斷得干淨了?什麼是善,怎麼算是真善,是否做成假善了?這就如學佛的人幾乎都知道往生極樂需要信願堅固,要信得真,願得切,可是什麼樣的信才算是信,才不算迷信,才不算疑惑信?什麼樣的願,才能滿足往生的標准?才算是真正的願,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求生極樂?如果只知道求生極樂靠信願,後續的內容都不清晰,不知道,這個答案可以是很標准的,但在幻海迷局裡來說就是零分的答案。
換句話說,你知道的那個答案很標准,但抱歉零分。也就是說,你以這個答案想求得一個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學佛是因為遭遇到了各種解不開的痛苦憂愁了,靠自己的力量無能為力了才投到佛門裡,或者有的人以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學佛,有效果就是賺了,沒效果就算了,這種心態或許可以理解,但不夠真,不夠深,不夠至誠;想見效,要逼迫自己更深刻的需要佛法,更深刻的需要佛菩薩的救護,要逼迫自己以各種角度對佛法形成依靠。而不是拿一個什麼方法試一試,沒效果,不學了,然後轉頭和別人說:別學那玩意,沒啥用,你看我也學的很努力,結果不也沒什麼用嗎?就成了一個負面的案例。
沒學明白這本身沒什麼罪過,但成負面教材就有罪過了。就像有天看電視,中間有買藥的廣告,其中有個廣告非常好,然後問我母親要不要試試看?結果母親說不試,因為我認識做廣告的那個人,他一嘴的不靠譜,說話水分太多,他做的廣告就不能信,不能聽他忽悠。這個人千辛萬苦的做了廣告,讓更多認識他的人直接否定了產品效果。
就像學佛沒學明白,沒得到利益,別人一看,你看他傻不傻?學了那麼久還沒有任何效果,學那玩意有啥用?所以你不想成為負面的案例,不想讓認識你的人一看你就否定佛法,要麼你不要讓他知道你學佛,要麼你就要敦促自己學出個樣子來,要給佛菩薩爭點臉。所以你要麼就別學佛,學了,你就要努力,要爭取拿到效果,才不枉費遇到佛法一遭,不枉費佛菩薩辛勞一場。
想學好佛法,學出效果,要學明白教義,讀經學習這是非常快速的途徑方法,千萬不要做那種磕頭蟲,只知道燒香拜佛,佛是什麼不知道,菩薩是什麼不知道,這個菩薩有什麼殊勝能力不知道,那個菩薩有什麼不一樣的履歷,也不知道,一問三不知,我們學啥呢?所以讀經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知道佛菩薩,了解佛菩薩,從而明白什麼事情可以滿足佛菩薩的救度標准,如何才能契合佛菩薩的救護,這才是見效的根本。希望大家也都能學到靠譜的佛法,學到真實有效的佛法。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