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7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數第四行,注解第五段看起。

  【末世眾生,斗爭堅固,業重福輕,障深慧淺。然而尚有受持讀誦者。則正像之世,大有其人可知。特舉末世,以示不可輕視眾生。此攝受之平等也。】

  末法時期斗爭堅固,這是我們現代人普遍都看到的,證明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說的預言真的兌現了。本經我們曾經讀到佛所講的五五百年之後,這個說法大乘經裡面可以講很普遍,每五百年是一個大的轉變。我們世間人常講,一般人的命運五年一轉運,而五百年運數是大的轉變。佛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佛法分為三個時期:所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像」是相似,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變化;而末法變質就更大。佛陀滅度之後二千年,就是屬於末法時期。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已經是三千零二十年;換句話說,末法一萬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以現代西方人的講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也處在第六個五百年間,佛法變質愈變幅度愈大,斗爭是愈來愈堅固,沒有一處不斗爭。斗爭堅固並不是專指我們佛教,整個社會無論哪一個階層,無不是斗爭堅固,佛看得很清楚。

  我們想想,為什麼現代人犯這些毛病?為什麼從前人不犯這個病?過去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解脫是證果,不是簡單的;往後有「禅定堅固」;有「多聞堅固」,多聞是講學;有「塔廟堅固」,大家興建寺廟,雕塑佛像。像中國敦煌、大同造這些佛像幾千尊、幾萬尊,都屬於塔廟堅固。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淪落到斗爭堅固?從整個歷史上來看,五百年是一個大的階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推究其原因,就是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古時候受持的人多,讀誦的人多,講經說法的人多,大家都明理,所以都能發憤向上。現在人不受持了,也不讀誦,也不說法了,天天在干什麼?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分別執著,當然斗爭堅固。這些道理,我們不能夠不明白。所以古人總結一句話說,今天世界為什麼這樣動亂?一言以蔽之,不讀聖賢書之過。聖賢書不念了,這是根源之所在。我們明了根源,要挽救劫運,要自度度他,從哪裡下手?唯有從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下手,這個可以度自己,可以利益眾生。不要看自己一個人力量很微弱,不盡然,一個人也能發揮巨大不可思議的力量。諸位應當想想,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在鹿野苑也只度了五個比丘;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起家,不過是一個老師五個學生而已。五個學生就能創教,就能把佛法弘遍全世界。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要有五個人,怎麼不能夠興教?世尊能創教,我們有五個人也能續佛慧命,也能夠復興佛教,這在理上講得通的。事上能不能做到?這五個人果然一條心,都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行了,就能夠興教。

  雖然在這個時代,我們業障習氣很重,福報很薄。不要看現在的社會富裕,物質生活享受是古人所不能比,那是另一樁事情;談到福報,說老實話不如古人。古人一生生活得悠游自在,真的是過人的生活;現在人富有,過的不是人的生活。是什麼生活?機器的生活,人都變成機器,自己做不了主宰,不但心隨境轉,身也被境轉,身心都得不到自在。古人可以說他得自在,他能夠過自己希望過的日子,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讀自己喜歡讀的書,那才叫人。現在你喜歡偏偏做不到,一定要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所以現在人生活之苦,比古人不曉得要加重多少倍!現在的人身心不安,生活有壓力,精神有壓力,社會有壓力,的確是身心都不安穩,這就是福報沒有從前人那麼重,古時候人福報重。障深,業障那就不必說了,我們前面講得太多,我們的煩惱、憂慮、牽掛,不曉得有多少。外面五欲六塵種種的誘惑,我們不要說古時候,想一想二、三十年前跟現在比一比,誘惑的力量增長多少倍,這個是障。沒有智慧應付生活環境,怎麼不墮落?怎麼不被環境所轉?

  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居然還有受持讀誦《金剛般若 》的人,這個不簡單,這是佛對我們的贊歎。末法時期有這些人,那麼正法、像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一定很多很多,大有其人可知。所以過去世眾生業障輕、福報大,原因就是受持的人多,讀誦的人多,演說的人多。我們要想改良社會風氣,要想化斗爭堅固,提升到解脫堅固、禅定堅固、多聞堅固,沒有別的方法,唯有自己認真努力依教奉行。認真努力的宣傳佛教,使這個社會、這個地區,讀經聞法的人愈來愈多,這個社會的風氣自自然然就轉變了。佛在此地特舉末法時期,這是教導我們不可以輕視眾生,末法時期也有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一類眾生。在濁惡、五濁惡世,他能夠不被環境污染,遇到正法,他能夠信受奉行,這個原因我們也很清楚,那是他無量劫的善根宿福,這也是顯示出佛度化眾生的平等。

  【此經最能消除業障】

  這是前面說過了。

  【末世眾生,不可不奉持此經。】

  這是江居士特別囑咐我們。業障是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業」是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障」,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的智慧福報。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錯了,錯了就產生障礙,智慧不能現前,現前的是煩惱;福德不能現前,現前的是惡報,現這個東西,這叫做業障。業從哪裡來的?業從起心動念來的,罪從心起,還得將心忏。如何忏法?心清淨,業障就沒有了。諸位要記住,你心不清淨,你的業障沒有辦法消除;心清淨,業障就沒有了,所謂「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清淨心生智慧,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 現前,那什麼樣的罪業也消除了。這部經確確實實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它的方法妙極了,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好!無住就是放下,就是捨棄。把什麼捨棄?把妄想捨棄,把執著捨棄、分別捨棄、憂慮捨棄、牽掛捨棄,你統統都捨掉了,你的業障就沒有了。這些統統叫業障,也就是本經教你把業障放下、把業障捨棄,業障就消除,就沒有了。末法時期眾生業障特別重,特別重就是更要放下、更要捨棄。所以說末世眾生不可不奉持此經,奉持此經這個意思也講過多遍,不是教你拿這個經天天念,天天念有什麼用!是要遵照經上的教誨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做到心無所住,你的心清淨了。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念阿彌陀佛的心,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勸導一切眾生要放下、要念佛,我們要生這個心。能這樣做的就是奉持此經,就是信受奉行受持此經。

  【此經為三寶命脈】

  佛法的興衰,換句話說,就在學佛的人,你能不能放下?學佛的人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樣,在家學佛是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出家人樣樣都放不下,在家學佛人看到你們出家人放不下,那為什麼我要放下?社會沒有學佛那些人看到,你們學佛的人都放不下,我何必要放下,所謂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們在經一開端,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給我們做了示范,給我們做了榜樣。不能不懂這個意思,這就是三寶命脈。

  【故勸現前當來一切眾生,力為弘傳,盡未來際,不令斷絕。此咐囑之深長也。】

  咐囑的意思很深很長。力為弘傳,要認真努力去弘揚,到處講經這是弘揚。傳是教學,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不能叫它中斷。弘傳,我們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都有責任。世尊當年在世,典型已經建樹。弘法不錯,是出家人的重要任務,也是首要的事業;否則的話,你出家干什麼?修行,在家人一樣修行成就,在家人成等覺菩薩、成佛多得是,成佛、成等覺不一定要出家,出家就是要續佛慧命。換句話說,出家人就是這三句話,「力為弘傳,盡未來際,不令斷絕」,我們是為這個出家。出家要做不到這三句,那就是我們有過失。在家人有這個因緣的,也要發心力為弘傳。從世尊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代,在家居士建道場、弘法傳法,每個時代都有這些長者大德居士出現,他們對於續佛慧命有很大的功勞。像近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佛法確確實實是在家居士挽救的。中國出現了楊仁山居士,全心全力的弘傳大乘,搜集遺失的經典。他的學生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傳法,培養弘法人才。你們諸位同修曉得,我們佛門裡面太虛大師,太虛大師也是內學院的學生,歐陽竟無居士的學生。居士裡面有不少大德都是內學院出身,這是救了中國的佛教。在台灣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國有高向如老居士,每個地區都有這些大德,建道場、講經說法、培養學生。今天我們在此地,李木源大居士他的功德不亞於楊仁山,不亞於李炳南,這都是菩薩化身不是凡人。凡夫人他想不到,他也做不到,這是經裡面所說的,應以居士身而為說法,他就現居士身出現,真正做弘傳的大業。這些人是真正受佛的囑咐,續佛慧命,為佛傳燈。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自己一定要發心效法,要立志、要發願。請看下面經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這一段是「結成經功」,總結《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佛叫著須菩提,凡是經典上稱名,都是提醒注意,下面有重要的開示要說。假如一個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這段話正是說的我們大家,我們現在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後末世,佛滅度之後末法時期,就是指的我們這些人,這個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叫我們。我們被佛叫了,下面這幾句話想想我們做到沒有?受持,我們有沒有受持、有沒有讀誦?我相信讀誦的人有,大概不少;受持的人可能就少,但是那個功德之大是在受持。如果讀誦而不受持,有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功德小、功德不大,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只是給我們菩提道上種遠因而已。正如同我們過去世生生世世當中,我們的確讀誦沒有認真受持,如果認真受持,現在怎麼會坐在這兒聽經?早就作佛、作菩薩去了,哪裡還當凡夫?喜歡讀誦而很難受持。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沒有辦法做到。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捨不得放下,你的錢財捨不得放下,你的產業捨不得放下,你的親情捨不得放下,捨不得放下的事情太多太多!這就是沒有受持。受持就是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放下,應無所住,我們雖然也生心、也布施,而行布施,可是就是放不下,這就沒受持,有讀誦沒受持。如果這一生還是這個辦法,還是不能出三界,依舊要搞六道輪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夠再遇到這樣一個法會,這個法會不容易遇到!很難遇到的,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受持。

  如果你真的覺悟,真的想不再搞六道輪回,希望我這一生在六道輪回裡面是最後身,最後一次,下一次我要再來,一定是菩薩再來,絕對不是生死凡夫。你要是這樣的覺悟,那你是真的開悟了,你真的明白。怎麼做到?放下就做到。所以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沒有把握,這事情求自己,肯不肯放下。實在有真的放不下的事情,想想佛在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不可得。想想放不下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也了不可得;由此可知,你自己牽腸掛肚放不下的,那個事實真相是什麼?妄想而已。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你真的是可憐憫,不是事實。能執著的我、所執著的一切法是事實,那世尊點頭,你放不下是應該的,它是事實;哪裡曉得你以為的事實全都落了空,佛才講,可憐可憐,這真可憐!一場空。理透徹了、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沒有放不下的。為什麼?知道不過是一場空而已。本經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人生是個夢,六道也是個夢,十法界也是個夢。什麼時候你在夢中覺悟過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經典裡面最重要關鍵的字眼「受持」,真的要是受持,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諸佛如來都說不盡。佛在此地說『我若具說者』,具是具體說明,大家聽了不但懷疑,恐怕心要狂亂,決定不能接受,哪裡會有這種事情!其實我們要是這個經從頭到此地一直聽下來,有前面的基礎,我們能夠信得過。為什麼?受持此經就是稱性而修、全修即性,真如自性的功德是一切諸佛都不能夠窮盡的,這是事實。我們看底下這個小注:

  【此結成前五次較顯功德】

  較是比較,顯是顯示。本經到此地,一共是五次較量顯示受持讀誦的功德不可思議。

  【垂誡學人,顯示經旨,兩種深意。】

  垂是上對下,誡就是教誡,教導我們,教學的意思,顯示《金剛經》的宗旨義趣有這兩種深意。

  【狂亂、狐疑,皆垂誡學人語也。】

  此句都是教誡我們。

  【狂亂指妄談般若 ,未解真實義也。】

  學般若 ,妄談般若 ,確實有這樣的人,不但現代有,自古以來就有。

  【惑亂眾心,故曰心則狂亂。狐疑,將信將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實義,不能生起決定信心。】

  這是說明佛門裡面在家出家,都是因為沒有受持只有讀誦;換句話說,學習並無心得,所謂是口耳之學,儒家所謂記問之學,道聽塗說,這樣才發生誤會,把經義講錯了,叫人聽起來懷疑,狂亂、懷疑。這些現象,它的根源,它的後果,我們都必須清楚的理解。

  【世尊此言,是誡行人當知此事本非言說所及,惟證方知。】

  般若 確確實實如此,一定要你自己親證。怎麼證法?就是放下。你放下了,你就知道、你就明了了;你要是不放下,一切諸佛給你說,都叫隔靴搔癢,很不容易體會。你放下一分,你就體會到一分;你放下二分,你就體會二分;你愈放得多,你愈體會得多。所以這個事情一定要從放下才能見效,讀沒用的,研究討論怎麼搞都沒用的,這叫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你讀遍三藏十二部,讀得滾瓜爛熟,從後面可以背到前面,你要不能放下還是沒用。佛法你懂不懂?你一點都不懂,你所懂得的是皮毛文字。文字懂不懂?文字還是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文字也沒懂。必須真正做到,親證境界了,然後聽佛講經的文字,你真的就懂了。這是佛法的難處!給諸位說,所謂難處,也真正是佛法的易處,佛法是不二法門,難易不二。為什麼說難?不肯放下就難。念上幾百年,背熟三藏十二部,沒進去、沒懂,這不是難嗎?為什麼叫易?放下就容易了,真的放下了,一部經沒讀,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一部經也沒讀,他什麼經都懂,易處!六祖惠能容易,學教的人好難!難易在哪裡?肯不肯放下。惟證方知,諸位要曉得,什麼叫證?放下就是證。下面教給我們:

  【必須一切不著】

  不著就放下,一切不執著。

  【真修實行】

  真修修什麼?把那個放不下的把它修掉,修是修正;不肯放下是錯誤,把它修正過來,我從今天起一切放下。所以真修就是無住,實行就是生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真修就是應無所住,我們的病就是住,處處要住,這個很糟糕。這邊的居士林,發心印二千本《金山活佛神異錄》,這個小冊子是一個同修送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我就發心印。結果李木源居士說我們居士林印,印了二千冊,印出來了,可能在外面結緣。諸位同修仔細去看看,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那個行持就是真修實行,什麼形式都沒有,真的是得大自在,心裡頭干干淨淨、一塵不染。

  【久久方能相應,不可狂也。】

  就是一定要一切放下、一切看破,把我們的一些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這樣才能見到功夫。千萬不可狂妄,人一發狂就完了、就錯了。世間法裡面,孔老夫子曾經有個比喻說,這《論語》上講的,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那樣,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之才之美,「若驕且吝」;假如他犯了兩個毛病,一個是驕傲,狂妄就是驕傲,一個是吝啬,吝啬就是執著、悭吝、貪吝。夫子說:「其余則不足觀也」,他那個如周公之才之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裝出來騙人的,不是實在的。真正是實在的,決定沒有驕慢,決定沒有執著。如果他還有執著,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實在講,一般人裝模作樣,欺騙一般眾生容易,欺騙有學問的人不容易。不管你什麼大德,他一看你,你還有傲慢的習氣,還有分別執著,他對你就是敬而遠之。為什麼?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沒有真實的修行功夫,你沒有實德。

  【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

  問題是你功夫達不到,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真性;你有二分功夫,你就有二分真性,一點都不騙人。我們看末後這段經文: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經義是指教科書,這份教材不可思議。我們現在講教材,這教材不可思議。依照這個教材去做,果報不可思議!請看小注,注解:

  【「當知」兩句,正是規誡狂疑者之詞。】

  佛說應當要知道。一個是學了一點般若 ,自己以為有智慧了,這個智慧差不多跟佛菩薩一樣了,真的生起狂妄之心,這種心態往往就妄談般若 。妄談般若 的人多!諸位仔細看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我們節錄節得少,他講義寫得很詳細。他說在唐宋的晚年,把般若 講錯的人就很多,那個時候就妄談般若 ,何況現代!為什麼會把般若 講錯?講錯了是什麼?講錯了就是惡取空。般若 ,一切都不執著,尤其《金剛經》上這幾句話,「則非、是名」,常常被人家誤會,這就是犯了很大的毛病。唐宋之後,許多大德不敢講《般若 經》,就是怕聽經的人錯會了意思。不要認為吃飯者則非吃飯,是名吃飯,那個問題多了;殺人者則非殺人,是名殺人。你這不是無惡不作了嗎?這叫般若 ?妄談般若 !真的學《金剛經》發生這樣誤會的人很多很多!撥無因果、無所不為,這將來必墮阿鼻地獄。佛不害人,他自己害自己,他自己錯解了佛的意思。所以江居士說般若 一定要講,但是要講一定要細講,決定不能讓人有誤會。為什麼?這個經是三寶命脈,是我們得度的根源。我們能不能往生,實在講與這個經大有關系。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一切業緣要是不能徹底放下,你怎麼能往生?放下就是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受持不是指別的,就是叫你一切放下,法相、非法相都不可住,兩邊不住;教你生心,一心念佛,這是決定得生。《金剛經》的原理原則就像數學的公式一樣,佛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可以帶進去,都可以讓你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當知。

  【果報,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擔如來及當得菩提。】

  荷擔就是續佛慧命,把弘法利生的擔子我們真的擔當起來。什麼人能夠挑起這個擔子?受持《金剛般若 》的人有這個能力。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金剛般若 》,你就能夠擔起真正弘法利生的擔子。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得要看破,都得要放下,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這就是繼承佛的家業,繼承佛的事業。第二,當得菩提,當是將來,不是現在,你將來一定成佛,得菩提就是成佛,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句話說,這個果報,現在能夠繼承佛的家業,續佛慧命,將來一定成佛。

  【經義,專明離一切諸相,方能證性。】

  這是本經的教義。本經教義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非常簡單、非常容易,「要離一切相」,法相要離,非法相也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離,絕不可以執著。相有沒有?有。心裡面不能有,心裡面有這些相就壞了。叫你離相,不是離外面這些事相、形相,不是!是叫你離心上執著的那個相。心要清淨,用心要像一面鏡子一樣,佛的心、菩薩的心像鏡子,不落痕跡,都不著。不但那個相離開的時候,鏡子裡面沒有,鏡子不著相;正在面對面照的時候,鏡子裡面何嘗著了相?我們每天早晚都照照鏡子,照鏡子有沒有想到,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跟鏡子一樣,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決定沒有絲毫染著。這個心就是佛心、真心,就是本性。眾生用心,實在講是照相機的底片,照一下裡面就落一個,再照一下又落一個,裡面是骯髒、一塌糊塗。

  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覺會胡作夢,會亂作夢。為什麼那個夢那麼亂、那麼多?就是亂七八糟的影相,在那個時候你控制不住,它現形了。清淨心的時候不作夢,就沒有夢境。我們中國古人也講,至人無夢,至人也是儒家講的聖人。世間的聖賢人,他心清淨,他沒有染著,所以他睡覺不作夢。從作夢也能夠考驗自己的功夫。沒有學佛的時候,做的夢都是奇奇怪怪的,常常做惡夢,從夢中嚇醒過來。學佛念了幾年佛之後,惡夢少了,可是夢裡面還是亂七八糟,雖然有一點小功夫,功夫不夠。再念幾年佛,心更清淨了,惡夢沒有了;雖然有夢,夢的境界很清楚,很安和,這都是好境界,不亂,夢中境界不亂,像日常生活當中有條理、有順序,不是亂作夢的。這些地方都能夠勘驗自己修持的功夫。如果常常夢到誦經、拜佛,這好事情。這是什麼?你的功夫比較得力,連夢中對於自己修持都沒有忘記。清醒的時候念佛,作夢的時候還能念佛,這是好境界。你們將來發心講經,醒的時候給大家講經,作夢的時候也在講經,講經的習氣,我們平常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它確實有這個關系。但是夢中惡的境界不要恐懼,好的境界不要歡喜,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些人做了夢,夢中境界總是念念不忘,還來問我,我說:夢!你還要問,問什麼!你還執著這個干什麼?連夢都放不下,現前的事情怎麼能放下?這個真的叫顛倒。夢中夢到佛來了,也若無其事,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若無其事就好,《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不要說是夢中見到佛,就是你在打坐定中見到佛,或者你走路看到佛來了,也若無其事,也不要大驚小怪,「我見到佛了,佛給我摩頂,我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依舊搞六道輪回。為什麼搞六道輪回?你著相。這個要緊!所以要放下,一切都不執著,好的境界不執著,惡的境界也不執著,這就對了。離一切相,一切諸相統統要離,方能證性。性是什麼?性就是真心,性就是清淨心。

  【分分離,便分分證。】

  證得圓滿就成佛。離,慢慢的離,先練離見思煩惱,從粗重的先練,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先從這兒離。大乘經常常讀誦,我們的看法、想法逐漸逐漸正確了,跟佛的看法、佛的想法接近了,我們這個邪、錯誤的知見就遠離了。以前我們確確實實把這個身當作我,把一切萬物看作是真實的,這就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現在明白了,知道身相是五蘊和合的假相,知道一切萬法緣起性空,確確實實是剎那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相續相,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看破了。這個看法、想法跟佛一樣;這一切都放下了,我們跟佛的做法就一樣了。看法想法跟佛一樣,但是做法跟佛不一樣還是不行,不管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的做法也跟佛一樣,佛是一切都放下,他生在帝王之家,一般人迷在名位上,爭名奪利,搶著去作皇帝。人家皇帝到手了,不要了,放下,妻子兒女放下,財富放下,產業放下,他做給我們看,他樣樣放下,最後只剩下三衣一缽,天天到外面去托缽,什麼都放下。他不是說叫我們放下,他不放下,那我們不能相信他的話。你說放下好,你為什麼不放下?他果然放下,他真得自在。分分離,就是分分放下。一定要真的放下,放下一分就證一分,你就體會到一分,你就領悟到一分。

  【皆應離名字】

  知道名是假名,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心緣就是妄想,更不能夠執著。

  【離名字、言說、心緣諸相,微密契入。虛相遣盡,淨德自顯。】

  這是功夫,完全在日常生活裡面去做,對於社會所有一切境界恆順眾生,在這裡面修隨喜功德。隨順一切眾生,事上隨順,相上隨順,心裡面不隨順;心裡面干干淨淨、一塵不染,是這個隨順法。心裡面清淨,一切放下,那個隨順跟諸位說,是真實智慧的隨順。如果心裡面還有執著,還放不下的,那個隨順是情執的隨順,這裡面決定生煩惱。如果是充滿智慧的隨順,那決定生菩提,它不生煩惱。微密契入,這四個字好!只要這樣做法,這才叫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 》。

  虛相遣盡,虛就是假相、虛妄的,所有一切相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統統把它離開,沒有了,捨盡了,自性裡面淨德自顯。淨德就是經上講的信心清淨,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彌陀經》上所講的,阿彌陀就是自性淨德,一切皆是無量。淨德自顯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完全透出來,障礙沒有了。

  【世尊之意若曰】

  世尊的意思大概是這個樣子,若曰就是大概是這個樣子。

  【前所謂法即非法者何耶?】

  這是一句問話,為什麼說法即非法?法是如來所說一切法,為什麼說佛所說的一切法即是非法?佛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佛法是緣生的,佛哪有法可說,佛實在是無法可說。如果真如本性裡還有法,那就壞了,你清淨心當中又被污染。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沒有法的。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實在無有法可說。佛既然無有法可說,你還把佛說的這些廢話,印成《大藏經》廢紙一堆,把這個當寶貝,你就錯了,你全錯了。《金剛經》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故也】

  經的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不能夠想。思是想,不可以想的。議是講解討論,不可以說的。你能夠想的不是經義,你能夠說的也不是。所以這個經你要去研究,那不叫冤枉!經怎麼可以研究?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跟大家說,經沒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話就是死的。死東西它才有意思,經沒有意思。所以一百個人講,有一百種的意思出來;一個人講,《金剛經》我也講了不少遍,每遍講的意思都不一樣,它怎麼有意思?沒有意思,它起作用就無量義;要有個意思,那就是死的,就坐實,就死了。所以經是活活潑潑,經只可以讀,不能研究討論,不能思惟想像。思惟想像是妄想、打妄想;研究討論是胡說八道。那就是前面講的,妄談般若 。不可以思,不可以議,佛居然有思有議,跟我們說了這麼一大堆,這是什麼?這是如來無住生心。可是在他是生心無住;我們很糟糕,我們生心馬上就住,這就壞了,不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我們能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聽了之後,聽了之後也無住,那就是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聽經,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就是微密契入。諸位要是這四個字不懂的話,你反覆想想我這個講法,這就叫微密契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兩句話的反覆,實在講,根在哪裡?根就是無住生心。無就是無住,應無所住,說聽就是生心。諸位要記住,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這樣就微密契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說話給別人聽,是不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別人說話我們聽,是不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要是在講堂上聽經是這樣的,離開講堂真的有說有聽,不就又完了?又回到老習氣那裡去了!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接觸,都是這個樣子,這才叫真正受持《金剛般若 》,才是真正的微密觀照。穿衣吃飯也是如此,吃飯吃而無吃、無吃而吃,我們做不到,我們是真的有吃。金山活佛妙善一吃,別人盛飯送給他吃,供養他很高興,他也很歡喜,好!你供養他,「來!我來,我吃你一碗」,那個人又添一碗,「行!我吃你一碗」,一個不空過,一下吃了十八碗。這不就撐壞了?旁邊樂觀法師看他這個樣子,「活佛你行嗎?」活佛悄悄跟他講,告訴他:「你是一個研究經的,你懂不懂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懂這個道理,再多都是一,不要說十八碗,一百八十碗他也沒覺得脹。人家是入這個境界,沒有多少!我們是著在多少上,人家多跟少是一,這個很厲害!有一天他也試驗,盛飯送給樂觀法師吃,吃一會兒,又給他添,連續添,他也吃了十碗;「你覺得怎樣?」他也沒有覺得什麼!可見得都是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個妄念,妄念在作祟,妄念沒有了,一多不二、萬法一如,這才入了微密契入,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厲害了,不肯放下,沒有看破不肯放下。《金剛經》之妙,這樣少的經文,這麼樣簡單圓滿的開示,一點不羅嗦,沒有委曲婉轉,直截了當告訴我們,真正懂得它的意思,體會它的意思,依教奉行,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是經義不可思議。

  【前所謂佛即非佛】

  佛即非佛是講果報。

  【當知果報亦不可思議】

  成佛了,凡夫著了成佛的相。佛有沒有著成佛的相?沒有。佛沒有著成佛的相,菩薩也沒有著成菩薩的相。如果著了成佛的相,著了成菩薩的相,他還能分身嗎?他還能應化嗎?不能。所以他這個相沒有了;相沒有了,才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想什麼相,他就變成什麼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眾生想出來的。凡夫認為這個相是大人之相、是貴相、富貴相,佛就現這個相。佛沒有相,所以他能夠現相。我們為什麼這個面孔不能改變,執著!我這個相就是這樣子,不是這個就不是我,這個相就不能改、不能變,道理就在此地。執著,著相!佛在此地教我們離相,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從小乘須陀洹起就離相,可見得離相就是證果。證果是什麼意思?證果就是離相,不是別的,證果就是離相,離相就是證果。所以說「佛即非佛」。「當知果報亦不可思議」,這個解釋很精簡,實在講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真正的去體會,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奉持金剛般若 。從來不念《金剛經》一個字,也是圓圓滿滿奉持金剛般若 。如果你做不到,你每天把《金剛經》念上二十遍,與受持毫不相干,這個要知道。

  【總之,是經義趣,是專遣情執。】

  遣是離開,是教人離開。這個經的義理歸趣,沒有別的,是專門叫人把情執放下,也就是叫你離一切相,一切都不能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也不能執著?因為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當體即空,這個要知道。佛在這個經上所講的,前面曾經詳細的說過,在筏喻的那段經文上講過。佛說法如筏喻者,這是佛在小乘經上常講的比喻,叫小乘人不能有法執。《金剛經》上也用這個比喻,但是意思深。小乘經上的比喻是過了河就不要船,這個筏就不要了。《金剛經》上,我正在坐上這個船,我也不執著它,這個意思比小乘經上深得多。我們今天要不要用佛法?要用。我用它,我也不執著它。這就高了,這比小乘就高了。小乘是:我現在用它,我要執著它,到我將來過了河,成就了、證果了,我再不要它。諸位想想,他能不能證果?他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證果,他不肯下船。過河,我過了河的時候,我就不要船了,他是牢牢執著這個船,他不下船,他能過得了河嗎?他過不了。什麼時候他把這個捨掉,他就證果。所以小乘人笨,時間長;大乘人聰明,正在船上正在捨,很快的就渡過了。小乘人一定要見到彼岸才肯捨,大乘人沒見就捨,一捨彼岸就到了。捨掉就是彼岸。彼岸是什麼?彼岸是捨。這個岸執著,那個岸是捨。我一捨不就到彼岸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你不肯捨,那你就是在生死這一岸,捨了就是如來大涅盤的彼岸,一念之間!般若 是諸佛的心髓,是成佛的心要,一點都不錯。

  【專遣情執,以證空寂之性。】

  離開情執,真如本性就現前。去找,到哪裡去找真如本性?哪裡去找?沒這回事情,放下即是。

  【果報,即是證得不可緣念之性。】

  這個果報是講佛的果報,無上菩提的果報。無上菩提的果報是什麼?就是不可緣念。前面講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就是的,離開了,那個東西就是真如本性。如果你有言說、有名字,還有妄想,這叫障礙,叫業障,障住你的本性,障住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現前,被它障了。由此可知,佛在哪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哪裡?無上菩提在哪裡?就在面前,真的叫不隔毫端,《華嚴經》上講的。念頭一轉馬上就是;轉不過來,千裡萬裡,一轉過來馬上就是。

  【直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許少分相應。】

  直須,這個詞句用得肯定,直接必須要做到言語道斷。言語道斷,不是沒有言語;心行處滅,不是沒有心行。如果說沒有言語、沒有心行,住到空去了,住到非法相去了,這是般若 最難懂的地方。你說離言說,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你說離名字相,佛經典裡面名相特別多,哪個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又叫我們離,又偏偏要說。所以你一定要懂《金剛經》上那個原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跟我們講名字、言說、心緣,是生心,裡面那一層是無住。生心不礙無住,無住不礙生心。再給你說得清楚一點,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才微密契入。你把生心跟無住看作兩樁事情,你怎麼能入?你入不了門。生心跟無住是一樁事情。言語道斷是離名字、離言說;心行處滅是離心緣。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對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法相、非法相統統離開。怎麼個離法,前面講得很多很多,後面還要講,這個地方不再羅嗦了。這樣才能少分相應,少分相應就是少分微密契入,你真的得受用。

  【心行處滅,不可思也。】

  不能夠思惟想像。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要說是宗門,修淨土、學教不例外。諸位要知道,學教不例外,學教也是學清淨心,不能執著。但是學教的人,法相不能不懂,所以你要多看、你要多聽,多看多聽最重要的,你要能契入。如何能夠在多看多聽裡契入?那就是剛才講,看而無看、聽而無聽,就契入了。你看,執著名字相,你不能契入;你聽,執著言說相,你不會契入。你要一心看、一心聽,不要強記。法相名詞很多,不要去強記,要多看自然就熟了。強記,裡面心緣相,就落在那個裡面。只要多看多聽,不要去記,不要強記,你這個心清淨。在讀經、看經、聽經裡面修清淨心,清淨心修到了,這些言說也聽到了,你不是一舉三得嗎?你要不會用功,你一樣都得不到,就是法相名詞,也會把意思搞錯,錯解如來真實義,搞錯了。你要是會的話,三者都得到。我們常講專心聽,經文上常講谛聽、谛聽,就是這個意思。他會谛聽,三樁事情一時都得到,這個契入。

  【言語道斷,不可議也。此之謂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裡頭真是趣味無窮。

  【若不知向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中觀照契入,便與經義乖違,哪得果報可證。】

  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為什麼古時候修行證果的人很多,現在人沒有了。你要說用功,現在人比古人用功,不輸給古人,勤勞也不輸給古人。而說到一切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更是古人望塵莫及,為什麼我們今天成就不如古人?我們是錯用了心,錯用了功,這是沒有辦法。大家還要曉得一個事實,科技日新月異,天天講新東西。我們佛門修證這個老方法可不能換新,一換新就糟了,一定要守舊。舊的行嗎?我們那個東西不舊,叫萬古常新,沒得換的,它永遠都新。不必要換第二個樣子,萬古常新,這個不可思議,經上講真是不可思議。佛門這個方法,完全就在修一個清淨心。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執著,這才行。我們學經教,就要這樣用心,要聽、要復講。

  前天廣瑜法師到此地來聽你們講演,出門之後他就告訴我:你們這個方法是谛閒老法師的方法,老方法!老方法訓練講經是講小座。古時候訓練講經人才,就是從聽眾當中選出來的。選什麼樣的人?就是剛才講的條件,你聽而無聽、看而無看;無聽而聽、無看而看,就選這個人,這個人行。訓練的方法?老和尚這座經講完了,明天早晨你來復講,復小座,你要不要去寫筆記?不要。要不要去思惟經義?不要。確確實實不落在第六意識裡面,決不用意識心,明天上台你能講多少就講多少,用這個方法。老和尚在此地講一個小時,你能講一個小時,那一百分,滿分;你能講半個小時,及格了。就可以培養成弘法的法師,不需要准備。現在人學講經是充分的准備,准備是什麼?落在意識裡面去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拿這個東西來講。一切離開那是稱性,少分的稱性,我們一開始少分,有少分就會多分,有多分就會滿分,所以那個修行證果快。現在人不用這個方法,以為這個方法是老方法,要淘汰掉,要用現在科學方法,科學方法可把人害慘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末後這一段:

  【不可思議有三意,這是把它總歸納起來。一、言語斷,心行滅,經義所明者,明此。】

  一部《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就是說明這個意思。

  【果報所得者,得此。】

  得的是什麼?也得的是這個。

  【此本義也】

  這是不可思議的本義。本經所說的、所發明的。

  【二、回映是經有不可思議功德】

  這是前面佛講的,這部經有不可思議功德。並加釋明,再加以解釋,藉以收束極顯經功一段文也。《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確確實實不可思議,這個經的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諸佛稱說不盡。末後這一條:

  【三、顯是經功德及持經者功德,無上無等,非凡情所能窺,非言語所能道也。】

  這句話我們今天在此地聽了,可以說沒有懷疑,可以接受。如果對這個經稍稍有一點受持少分的話,聽到這句話會點頭,會同意這個說法是真實的說法,決不是誇張的,決不是虛妄的。這個經實實在在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成佛的原理原則。無論是哪個法門,大乘小乘一切宗派,包括密宗,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他決定是凡夫,決定不能成就。我們可以肯定,他決定是凡夫,為什麼?小乘初果須陀洹都不行,初果須陀洹就已經放下少分。大小乘菩薩果位那麼多,只是放下多少而已。像我舉這個比喻,你們從一層樓上來一樣,你們走樓梯,你捨第一層,你就到第二層;捨第二層,你就到第三層,菩薩階位五十二層就是這個意思。你捨初信,就到二信;捨二信,你就到三信;捨十信,你就到十住;捨十住,你就到十行;你要不肯捨,你就當凡夫。不肯捨,「我在初住不肯捨,我就是初住菩薩」,沒那回事情,你不肯捨,馬上掉下來當凡夫。不要以為我上了二樓,我不捨我還二樓,不錯!這個地方是實在的。佛法這裡階階都是空的,一不捨一下就滑下去了,沒有哪一層可以攔住你,馬上就到六道裡面去了。沒那回事!一定要知道,這個東西真的俗話常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退就退回去了,就退到凡夫地,沒有底限的,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這個經的功德、作用,實實在在是無上無等,絕對不是凡情所能夠窺測,所能夠看到,所能夠理解,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的。為什麼?它要你放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領會到、真正嘗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喝下去,人家問:這水熱不熱?很熱!到底什麼熱度,他沒有嘗,他絕對不知道。你們這個地方,有很多人會吃辣椒,辣椒辣不辣?不辣!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樣,有人會吃的,很辣他吃不辣;那不會吃的,聞到就不得了,就很辣。各人程度不一樣,必須自己親嘗才曉得;不是親嘗,人家說。世間的小事都不可思議,何況經義,樣樣都不可思議!不但指這個經,經上告訴我們,世間事樣樣都不可思議。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議,一切法的自性就見到了;落在思議裡面,一切法的自性就見不到。所以這個法展開來是一切法,不是這一部經。第三卷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學佛感悟詞 學三十七道品五力之四:定力
下一篇: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71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