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2016年7月9日慧淨法師講於圓光佛學院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的主題是有關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引用的資料是《善導大師全集》,善導大師的著作有「五部九卷」,五部就是《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贊》、《般舟贊》。《觀經四帖疏》總共四卷,所以叫做四帖;《法事贊》有兩卷;其他三部各一卷,總共叫做「五部九卷」。五部九卷當中,在淨土宗裡面,《觀經四帖疏》是很重要的一部書,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教理的匯歸,是核心。

  如果以經論來講,淨土宗的主要經論是三經一論。「正依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所謂「正依」就是主要根本的依據,其他經典即使有談到極樂世界,也是屬於「旁依」,也就是從旁輔助解釋。

  主要的論就是《往生論》與《往生論注》,要了解《往生論》,就必須看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所以講到《往生論》其實就是指《往生論注》。再來有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和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

  《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集淨土宗之大成,是淨土宗開宗立教的一本書。善導大師寫這一部《觀經四帖疏》,不只是正確地解釋《觀無量壽經》,把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把阿彌陀佛的佛心,正確地、暢快地流露出來,同時也將當時對《觀無量壽經》以及對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錯解誤解,加以糾正過來,成為一本淨土宗模范的正確說明教理的一部書。有關淨土的教理,如果跟《觀經四帖疏》所講的一樣,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不一樣,就不正確。

  不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同樣看《觀經四帖疏》,如果沒有傳承,也就是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也看不出《觀經四帖疏》的重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曾經聽人講解過《觀經四帖疏》,一聽之下,他所講解的還是跟他以往講經的方式一樣,就是依文解義,至於這部《觀經四帖疏》的架構、核心點在哪裡,他是不知道的。因此,還是以經文來文文句句地解釋《觀經四帖疏》,經他這樣解說,《觀經四帖疏》的特色就沒有了,就跟一般的經疏一樣了。有感於不曉得架構、不曉得核心重點,不曉得它的宗趣、宗旨在哪裡,解說就會產生偏誤,所以我就編寫了這本《觀經四帖疏綱要》,來指出《觀經四帖疏》的架構、核心與宗趣、重點。

  在我們出版的《善導大師全集》裡面的附錄中有這本綱要,因為這本隨身書比較輕便,可以隨身攜帶,所以我們現在就以這本隨身書來講解。

  這個綱要是以十三段來說明的,現在請大家翻開這本隨身書第三頁,從第二段開始。

  第二段的小標題是「彌陀指授,諸佛證誠,楷定古今,尊信如經 」。

  在這裡怎麽說是「彌陀指授」? 「彌陀指授」就是說這部《觀經四帖疏》,固然是善導大師寫的,其實裡面的內容可以說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指點,親自傳授給善導大師的,而且是經過十方諸佛來證明的,證明這部《觀經四帖疏》是合乎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也合乎十方諸佛的本懷。所以這部《觀經四帖疏》是真實的、如實的流露出佛所要講的。

  楷定古今,就名詞來講,「楷」是模范,就動詞來講是楷定、糾正的意思。「定」就是所謂的判定、一錘定音、確定這個教理的是非。「古今」就是善導大師以前的、還有當時的一些大德們對於《觀無量壽經》的誤解,乃至對於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錯解,都把它糾正過來。

  「尊信如經」是說我們對於這一部《觀經四帖疏》要尊重、要尊敬,要把它看成就如同佛所說的經典那樣,來尊敬它、敬重它、信受它。

  善導大師為什麽會寫這部《觀經四帖疏》呢?主要在於那個時代的佛教界對於《觀無量壽經》非常重視,非常重視的原因是《觀無量壽經》裡面有談到十三種定觀,很得一般想要修行的人的喜好,所以那個時代幾位有名的大德都有注解《觀無量壽經》。

  最有名的就是隋朝的慧遠大師, 此處的慧遠大師不是東晉時代的廬山慧遠大師,是另外一個。這個慧遠大師當初在長安蓋了一間淨影寺,所以後來的人尊稱他是淨影的慧遠大師。他的著作很多,有幾十部,每一本著作都受到後人的器重、也常常被引用。慧遠大師有寫一部《大乘義章》,當中有一篇就是〈淨土義〉,把十方佛土、十方淨土歸納分析成「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這三種都是淨土,只不過高低差別很大。

  事淨土,是指一般的凡夫,雖然還有貪瞋癡的煩惱,可是他累積了很多清淨的善根,然後回向往生淨土,他所往生的地方就叫做事淨土,也就是說從外表來看,是眾寶所莊嚴的。

  相淨土是已經斷了煩惱的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示現度化眾生所生的國土,妙相是很莊嚴的,是清淨沒有污垢、沒有煩惱所感得的國土。

  再來是真淨土,真實的淨土,是十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佛所住的淨土,所謂實報莊嚴淨土。

  慧遠大師將極樂世界判為事淨土。為什麽慧遠大師把極樂世界歸類為事淨土呢?這是因為他認為往生去的是凡夫,還有煩惱、還有罪業,只不過他們以念佛的因才能往生,所以那種淨土叫做事淨土,也是屬於應化土,所以它不是高級的真淨土。

  當然他判定的也有矛盾的地方,什麽矛盾呢?他認為九品中不論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都是菩薩。上上品是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薩;上中品是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上下品是地前,也就是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這些不是斷了一品無明以上的菩薩,就是破思惑與塵沙惑的菩薩。判定中品上生是三果以內的羅漢,中品中生也是已降伏煩惱的內凡夫,中品下生是世間的修行善人。另又分判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修學大乘法門的,只是依照他們所犯的過失輕重,分為這三品。

  慧遠大師分判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事淨土,阿彌陀佛是應身佛,往生去的上品、中品、下品的身分,都是大乘根機的身分。既然判定極樂世界是事淨土,上品生者怎麽會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呢?所以,這是彼此矛盾的錯誤。

  另一位大師是鼎鼎有名的天台宗智顗大師,他判淨土有四種,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而判定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判定阿彌陀佛是應身佛。這跟慧遠大師差不多,也是錯誤的。

  還有三論宗的祖師嘉祥大師。他所分判的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也跟慧遠大師、智顗大師相去不遠。

  這樣的話,就導致一種現象,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不是報土,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是報土的話,凡夫不能往生、凡夫無分,凡夫只能往生事淨土,也就是凡聖同居土。這樣的錯誤解釋導致一般修行人就不求生極樂世界了。

  此外,最大的一個錯誤、傷害比較重的,則是攝論宗。攝論宗的大德們是依據無著菩薩所寫的《攝大乘論》裡面的一段文章來解釋《觀無量壽經》的念佛往生。怎麽解釋呢?解釋為「別時意」,也就是說,念佛往生不是指這一輩子,不是在今生今世,是現在累積這個因,等到將來功德夠了、因緣成熟了,才能夠往生。好像持續不斷累積一塊錢,就能夠成就一千塊、一萬塊那樣。

  「別時」這種錯誤解釋對淨土宗的影響非常大,大到什麽地步呢?同在那個時代,善導大師的徒弟懷感大師,就寫了一部《群疑論》,《群疑論》裡提到:「攝論至此百有余年,諸德鹹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也就是說,從《攝大乘論》這部論傳到了中國以來的一百多年期間,凡是看到這部論的大德們就不修西方淨土、不念佛、不求生極樂世界了。

  善導大師非常的感慨,為了糾正他們的錯誤,讓淨土法門能夠正確的弘揚,讓更多的人能夠念佛,所以就注解《觀無量壽經》,這就是《觀經四帖疏》的來源。

  善導大師很謙卑地說我們是生死凡夫,智慧是很淺短的,所謂才疏學淺,而佛經是從佛那麽高的境界所流露出來的,教理是很深妙的,我們不能隨意地依自己的智慧、學問或所理解的來解釋,必須透過佛來指導。

  再來,就是所要糾正的對象都不是泛泛之輩,都是一宗的開宗祖師,他們的學問、道德、修行,都是到了讓世人肯定的境界,要糾正他們的錯誤是很不容易的。另外,還要扭轉一般信眾的觀念,讓一般信眾重新恢復對念佛往生的發心,也很不容易。針對這兩個不容易,如果沒有佛來做權威性的指點、證明的話,要扭轉這個已然形成的局勢是相當困難的。

  因此善導大師發心寫這部《觀經四帖疏》之前,就請佛來證明。怎麽請佛證明呢?在注解的前一天,特別誦三部《阿彌陀經》,同時念三萬聲南無阿彌陀佛,祈求十方諸佛以及阿彌陀佛、清淨大海眾,來顯現、證明、指導。結果他所祈求的通通呈現了,所以這一部《觀經四帖疏》所感召的靈應事蹟超越一般的靈應,是非常殊勝的。這只要看《觀經四帖疏》後面善導大師所寫的「跋文」,就可以了解,實在是非常令人贊歎。

  那一天晚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以及眾寶所成種種顏色的寶山,千重萬重的呈現,而且種種光明從天照下,地面一片金色,種種殊勝的景象都出現在他的面前。經過當天晚上這些靈應之後,隔天他就開始動筆撰寫《觀經四帖疏》,撰寫的每一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親自來指導玄義跟科文,教他玄義的內容以及科文要怎麽判怎麽寫,一直到這部經的玄義科文都寫好了,才沒有再夢到這位聖僧。

  《觀經四帖疏》寫完之後,他就再度祈求發願,接著連續三天,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種種瑞相再度呈現在他眼前,加以證明《觀經四帖疏》是合乎佛心、佛願的,是如同佛所說,可以尊敬供奉如同經典的。

  所以,可以說這部《觀經四帖疏》是這一位聖僧所寫的,因為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來指導,指導它的玄義的內容和科文。那麽這一位聖僧是誰呢?可說是阿彌陀佛。因為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誰會來顯現在他的夢中呢?

  佛菩薩本來都能夠在一念一時之間示現到十方世界去,顯現成佛度眾生,並不是說現在到了東方,就不能到西方,要等到東方回來之後,才能到西方,不是這樣的。有一句偈語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意思就是說,佛是超越時間、空間,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只要人有誠心,當下就會有感應的。不管這個人是在什麽時代、什麽地方,東西南北十方世界都能夠同時、同樣顯現的。

  自古以來相傳,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謂「佛佛相念,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夢中的聖僧當然很可能就是阿佛陀佛。因此這部《觀經四帖疏》就等同是佛所說的,也由於《觀經四帖疏》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心來解釋整部《觀無量壽經》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善導大師跟阿彌陀佛、《觀經四帖疏》三個,是非常親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我們如要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必須先了解他的四十八大願,要了解他的四十八大願,必須要先抓住他的根本,所謂「本立而道生」。那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在哪裡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掌握到了第十八願,就掌握到了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同時也掌握到了阿彌陀跟我們十方眾生的關系,尤其是阿彌陀佛跟念佛人的關系。

  這一點,善導大師知道、也掌握到,所以他完全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根本願第十八願來解釋整部《觀無量壽經》。這種提綱挈領,一舉全收的解釋,便是這個夢中聖僧所指點的, 完全契合釋迦牟尼佛、合乎十方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本懷。所以不只是《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十方如來的本懷經,《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也是,因為這兩部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體系、同內容的,只是解釋的角度不一樣、架構不一樣而已,但是宗旨是一樣、毫無差別的。

  八百多年前的日本,有一位法然上人,他是日本淨土法門的開宗祖師,他有寫一本書叫做《選擇集》,在《選擇集》後面跋文的地方,就極為崇敬地贊歎善導大師以及這一部《觀經四帖疏》。他贊歎說:「每夜夢中有僧指授玄義,僧者恐是彌陀應現。」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指授它的玄義,這一位聖僧應該是阿彌陀佛所應現的。那麽「可謂此書是彌陀傳說」,可以說這一部《觀經四帖疏》是阿彌陀佛所傳授的、是阿彌陀佛所說的,「何況大唐相傳雲,善導是彌陀化身也,可謂此文是彌陀直說」,也就是說《觀經四帖疏》是阿彌陀佛直接講的,「欲學者一如經法,此言誠乎」,也就是說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後面跋文,很鄭重地寫一段話說:「欲學者一如經法,一字一句不得加減。」意思是要學這部《觀經四帖疏》的話,就要把它當作是在抄經一樣,一句一字都不可加減,法然上人認為善導大師這樣說,是正確的,是真實不虛的。

  《觀經四帖疏》的受到重視,不只是日本淨土開宗的法然上人,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幾位祖師,譬如蓮池大師以及印光大師,都非常崇仰善導大師。

  蓮池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寫一本書叫做《往生集》,裡面就很深心感伏善導大師巍巍崇高的德行,蓮池大師贊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設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俦也,猗欤大哉。」

  蓮池大師編輯的這本《往生集》,裡面收集了比較殊勝的往生事蹟, 包括出家人、在家人、也有國王、大臣、尋常的老百姓,甚至也有動物往生、惡人往生,其中當然少不了善導大師的往生事蹟。蓮池大師在《往生集》的每一則故事的後面,幾乎都有按語,他在這本《往生集》中對善導大師的按語,很高度地贊歎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他又假設說,如果善導大師不是阿彌陀佛所化身的話,那至少是觀音菩薩或普賢菩薩這一類一生補處、等覺以上的菩薩所示現。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數一數二的高僧,也是淨土宗第八位祖師,他這樣的贊歎,當然不是隨隨便便的,否則等於打妄語、戲論了。

  民國初年,淨土宗鼎鼎有名的印光大師,更崇仰贊歎的說:「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印光大師這樣的贊歎幾乎是崇高至極的。一般看出家人,再怎麽樣的德行高尚,也還是肉體之身。可是對善導大師,卻認定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是有大神通的、是有大智慧的。

  印光大師又特別寫了一首偈語來贊歎善導大師,他說:「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干,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我這樣子念,大家也許聽不明白,不過這些事蹟都已編輯在《善導大師全集》裡面,也都編在上次我們所看的《善導大師略傳》裡面,這些文句都很好,我本人對這些也都很喜歡。印光大師這一首偈最後兩句說:「念佛出光勵會眾」也就是說,善導大師每念一句佛號,就出一道光明,他為什麽要顯示這個光明呢?目的就是要鼓勵大眾、啟發大眾的信心,鼓勵大眾的念佛願生心,「所說當作佛說看」,我們要把善導大師所講的,當作是佛所講的來看待。

  印光大師這種無比的敬仰、贊歎是不隨便的、不含糊的,必定有他的證量,透過他的智慧思維之後,才敢這樣講的,不然的話,所講出來的,如果太過輕率,或沒有根據,豈不是自損人格嗎?所以蓮池大師也好、印光大師也好,這兩位祖師證量所講的話,更能顯現善導大師是阿彌佛陀化身的份量。

  接下來,我們再看《觀經四帖疏綱要》第三頁:「《觀經》的主題很奇特,令一般聖道門諸宗師難以理解。」

  所謂「諸宗師」主要就是指攝論宗這些大德們,以及慧遠大師、智顗大師、嘉祥大師。但主要還是指慧遠大師以及攝論宗的人,他們都是一般聖道門的修行人。

  剛剛所講的,似乎是在批評,甚至評斷這些大師。這個我們要怎麽看待呢?我們只要曉得古代曾有這件事情就好,然後要回歸到正確的淨土道理。我們千萬不可以鄙視或輕視他們,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畢竟都是一宗之師,一宗之師就是指開創一個宗派的祖師,或者有修行、有道德、有學問,足以做一般人的善知識,所以我們還是要抱著敬重的心。為什麽他們會有錯誤的理解、錯誤的解釋呢?當然一方面是他們局限於聖道門的自力,再來,是沒有師承、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不像善導大師他有法脈,就只差這樣而已。

  有一句偈說:「恆需隱密有三事:隱密自己之功德、隱密他人之過失、隱密未來之計畫」。學佛人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要「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要先從隱惡揚善來,自己的好處功德要掩蓋,別人即使有一點點的過失,我們也盡量要掩蓋。一般人的過失,我們要掩蓋,主導人物、指標人物的過失,我們更要掩蓋。因為一般人的過失不掩蓋,影響不大,但指標人物的過失,把它宣揚出來,影響就很大了。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德高望眾的人的過失,你隨便宣揚出來,大家的信心豈不是都沒有了嗎?除此之外,對於女眾的過失、名節很重要,更加要掩蓋;當然男眾的也要掩蓋,但比較來講,女眾比較處於弱者,更要掩蓋。總之,要掩蓋他人的過失,這樣可以為自己累積福德、消業障、開智慧。

  另一方面,我們要明白,善導大師有他那個時代的背景,有他的立場,他不得不這樣做,也有他的權威性,但是我們不能模仿,如果模仿的話,只有增加罪業。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往生事跡:三字念佛人
下一篇:達真堪布:做人要穩重,學佛也要穩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