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的情懷來看,我們要注意一點: 淨土宗祖師在修持的行法上面,特別注重持名,這一點可以看成是我們淨土宗祖師在行門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傳承。
慧遠大師說,“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他那時候已經是以《佛說無量壽經》做為蓮社修行的宗旨了,不是像日本學者所說的,東林蓮社修行的經本是《般舟三昧經》,不是的。當時《無量壽經》已經流傳了二、三百年了,慧遠大師不可能不了解這部經典的,更不會不知道《無量壽經》是以持名作為特色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談到,定善和散善雖然是佛說的,但是望佛本意,唯在眾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這一點善導大師揭示的非常到位,確實是這樣。
你看前面十三善是沒有談持名,那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應韋提希的請求來說的。然後到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都沒有,只是到了下三品才開始把持名張揚出來。
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可不就是下三品的根機嗎?正對我們的根機啊。所以,持名才能夠彰顯阿彌陀佛那種大慈悲、大威力,持名就能轉地獄的境界為淨土的境界,持名就能讓我們十聲乃至一聲就能往生,持名能夠使五逆十惡的人、破根本戒的人都能得到救度,這是大慈大悲。
以持名念佛為主的修行方法,無論是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尤其在印光大師那裡,都是一脈相承的,沒有搞其它,沒有說非得要觀想,非得要觀像,祖師很少去談。
印祖對這四種念佛都談到,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唯持名念佛最究竟。你持名念佛到一心不亂,實相的妙體自然顯現;持名持得相應,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自然現前;持名持得相應,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自然現前。
持名念佛一法,含攝前面三種念佛,不需要去借助觀想。中國大陸淨土宗的傳承是專一持名,不必再帶觀想。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點,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
所以,無余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在唐代有個大行禅師,他早年是修禅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佛說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
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淨,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琉璃地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的經歷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裡,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
這就證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裡面,不需要非得定心地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到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
《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淨土真正的依報莊嚴。所以我們對持名一法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持名好像不夠。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建立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我們淨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