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湖廣一帶有一位鄉紳,當官積蓄了千金,就派人要去贖回祖產,告訴兒子說,現在的時價已經高出原來的價格好幾倍了,等於漲價了,所以用贖回的方式比較便宜。他的兒子年紀才十二歲,首先聽了以後,默不作答,後來慢慢地問父親說了,已經賣給人家幾年呢?他父親說,已經有三十年。又問了,有幾戶人家買這些田地呢?父親說,約二十幾戶人家。又問了,小戶人家買這些土地,要花費多少雜費傭金呢?父親說,做中間的牙人,牙人就是現在講的中介商,做中間的牙人,大概要收取多少費用,要收一些費用。兒子就說了,他說,我看到大明的法律,田產賣出五年以上,就不准再贖回了,父親為什麼你不遵守朝廷的律法呢?
有一個門客就說了,古代官宦人家家裡都養一些讀書人,這叫門客。有一個門客就說,贖回祖先的田產是為了爭一口氣啊。兒子就說了,你只一味的就是拍馬屁逢迎,難道父親當了官,另外再買田地,不算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贖回這些田地呢?父親就說了,我要贖回祖產,鄉裡的人誰敢不從呢?兒子說了,我就是怕鄉裡的人,因怕父親的勢力,不敢拒絕,就勉強讓父親贖回來,這是有損陰德的事情。他兒子有智慧,你靠勢力去把它贖回來,這就是損德,就是有損陰德。他父親就說了,小孩子知道陰德也是好事,我現在就將他們所花費的雜費跟原價一並還給他們就是了。
兒子就說了,給予雜費事小,我們家要購置田產很容易,但是小戶人家要購置田地困難。就像現在有些家庭,要靠十畝田的收入才能夠過日子,現在被我們贖回了,所得的贖金教他另外去買,他可能只能買五畝田地。因為他父親有講說,贖回的價錢比較便宜,現在價錢已經漲了。所以你現在雖然把雜費還給他,他再拿到這個雜費,他買不到土地,他可能還你十畝,現在只能買五畝了。現在被我們贖回了,他所得到的贖金教他另外去買,他也只能買到五畝田地而已,怎麼忍心看到他家裡有一半的人挨餓呢?於是就勸他父親不要贖田,多積些陰德,以留給後代子孫。
父親想了很久,說了,兒子所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在我們祖墳旁邊的是十八畝地,一定要贖回來,做為祭祀用的田產,就「祭田」。兒子又請求父親按照『時價』,就現在的價錢,立契約做公平的買賣,不要說是贖回田地,要說按照現在的價錢把它買回來。父親就照他的意見去做了,鄉裡的人都很感激他們的恩德,都很感激他的恩德。所以經常在猛將祠這個地方廟祈禱,希望神明能保祐他們。
後來兒子十八歲,聯聯捷報登科,以部司被擢,提拔擢升為嚴州太守。有一天騎馬要去迎接诏書,皇帝的诏書,經過橋的時候,所騎的馬跌倒,他掉到河裡面去了,忽然看到猛將用手把他扶起來,把他接住,好端端地坐在橋的旁邊,橋邊。這個時候才知道鄉裡的人,經常為他們禱告所感召的,後來他的兒子活到八十多歲善終。唉,富貴人家以勢力來威脅他人的事,實在是不勝枚舉。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子弟呢?去推動湖廣一帶這些少年的慈悲心呢?每一件事情都能對父親善盡勸谏而獲得福報,我只知道這非常地困難。這位『鄉紳』,鄉裡的紳士,不知道種什麼樣的陰德才能生出這樣的兒子。
這一篇故事,這個古代的因果故事非常好,善有善感,也勸他父親能夠積陰德,他自己本身也能夠消災免難。那麼這一段,從這一位鄉紳的兒子,他考上登科聯捷,就是連連登科,擔任嚴州太守,要去接皇帝诏書,騎馬不小心摔倒,掉到河裡面去,被猛將把他接住。淨老法師說,了解事實真相就可以改造命運。所以這位鄉紳的兒子,就是改造命運。他可能是要溺死了,那他改變命運了。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全是前生注定的。古人說得很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讀聖賢書,學佛陀的教誨,智慧開了,了解事實真相了,你就可以改造命運。改造命運是有理論的依據,有很好的方法。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有四篇文章,是給他兒子的家訓,叫《了凡四訓》。
我在新加坡去演講的時候,招待我,請我去的,新加坡的一位很成功的慈善家郭博士,還有傅來成居士。郭來興居士,這郭博士,一般新加坡人家都稱他叫郭居士,那他跟他太太郭夫人,他們曾經在早年的時候,年輕的時候也是窮苦潦倒,幾乎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後來跟我形容為什麼今天能夠否極泰來、改變命運,得到富貴的果報。他就是當時跟他太太,郭博士跟他太太快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一天到廟裡面去,剛好看到廟裡面有結緣的經書,有一本《了凡四訓》。
他們兩個就把這本《了凡四訓》帶回家熟讀,了解以後,學習袁了凡先生的方式,發願行善。他們就開始做布施,從小錢開始布施,到現在在新加坡企業做得很大,也做到馬來西亞去了。所以他說《了凡四訓》改變他的一生。所以他跟我講,佛寺有它的功能,除了講經說法以外,有很多人走投無路,絕望透頂的時候,他已經走投無路,絕望的時候,往往都會求三寶、佛菩薩、神明的加持,他就會到廟裡面去祈求平安,祈求能夠如何去改變他的命運。
所以老法師說,袁了凡先生他十五歲的時候,遇到算命先生,孔先生,雲南人,給他算得很好,說他是當官的命,叫他好好去讀書,參加考試,將來官可以當到縣長,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五十三歲那一年就要壽終正寢。算他的流年,他每年什麼狀況,讀書參加考試每年考第幾名,都給他算得很准。那時候考取秀才,國家有俸祿給他們,我們現在講的叫工資、薪水,給他生活費。他那時候,了凡先生那時候是一年九十石米,九十多石米,他吃不完,還可以賣,做別的事情。他十五歲開始,那是到三十五歲剛好是二十年,每年考試第幾名,收入多少,一點都沒有錯,所以他真的相信了。
相信以後,他妄念就沒有了。因為想也沒有用,所以他就不打妄想,幾乎像入定一樣。三十五歲那一年,在棲霞山碰到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在禅堂,跟他坐了三天三夜,雲谷禅師很佩服他,以為他真的有很深的禅定功夫,其實是袁了凡先生,是被命算定了,所以干脆不要想了。所以雲谷禅師以為他沒有妄念,很佩服他。但是了凡先生是老實人,他就跟他老實說,我沒有定功啊,我只是命被人家算准了,算定了,二十年一點都沒有改變。所以我就不敢打妄想,不敢空想,因為想也沒有用,尤其是算他五十三歲就要死掉了。
雲谷禅師笑一笑,哈哈大笑,他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個凡夫。所以他才改名叫了凡,了,就是他要了斷這個凡夫,叫了凡先生,這名字取得也很好。了凡先生就向他請教了,禅師就教他了,他說,真正的功夫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發慧,你有定功,智慧就開了。如果你不是從戒定慧上修的,因為袁了凡先生不是從戒定慧修的嘛,他是算命給他算出來的,所以他不能改變他的命運。要怎麼去改變命運?用戒定慧就改變了。所以如果你不依戒定慧,你在六道輪回裡面。
後來就告訴他了,了凡先生就問他了,怎麼改命呢?他說,當然可以改。他說,你現在的命運是你前世修的因,你前世所積的善因,這一生得善果,你前世所造的惡業,這一生受罪,你得苦報,是這樣來的。他說,你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這個運就好了。雲谷禅師就教他了,他給他一本《功過格》。在明朝那個時候很流行《功過格》,《功過格》從什麼地方來?老法師說,從《太上感應篇》,就是我們現在在研討這《太上感應篇》,一百九十多條。這《太上感應篇》裡面大部分都是惡的,善跟惡加起來一百九十多條,將近兩百條。我算過是一百九十八條,你就照這樣去修,惡的要斷,善的要修,你帶回去好好真干。
他回去發心,第一件事,先行三千善。他這個念頭一動、一發,第二年參加考試,就不准了,孔先生算他應該考第三名,結果他考第一名。所以他一發願、一行善,業力馬上改變。結果他考第一名,提升了,收入增加了,他信心就堅固了。這三千善,好事,十年圓滿,有感應啦。命裡面沒有功名,他最多只考上,命裡面只說他考上秀才跟舉人,沒有講到進士。後來他行三千善以後,他考上進士了,他命裡面沒有的啊。命裡面沒有兒子,後來有兒子了。
所以命是可以改的,不是不能改。怎麼個改法?「端心正意,不為眾惡」,你就改了。沒有學佛的時候自私自利,學佛之後心量拓開,不為自己,為別人著想,為整個社會著想,為整個國家著想,為整個地球,全人類著想,這樣福報大。像老法師在英國威爾斯大學,最近我們看傳過來的資料,威爾斯大學校長以及威爾斯親王都見到老法師,而且正式揭牌,英國漢學院正式成立了。老法師就是為全人類著想,為全中國著想,為全地球著想,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福報就大了。
老法師說,量大福大,你心量拓開,福報就大。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的福報大。他為十方三世一切苦難眾生著想,沒有為自己,所以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福報也是圓滿的。我們如果想要求福、求智慧,應該跟佛陀學習,佛是最好的榜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看到這位鄉紳的兒子改變命運,他就是能夠勸他父親不要做傷天害理,不要做損陰德的事情,也就是不要「乘威迫脅」,不要「縱暴殺傷」,所以得到善報。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九七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