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修行的過程涵蓋身、語、意三個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點,身、語、意皈依具足才是圓滿的緣起。

  之所以要在有教法傳承的人面前皈依,是因為這樣做,你的決心將融入無數前輩、同輩及未來學佛者的決心之海中。

  它將不再是你一個人的決心,而是無數人共同的決心,並與佛陀的圓滿智慧一脈相承。

  想象一下,這是多麼巨大的心的力量!

  身、語、意具足,內心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修學者便得到了皈依的戒體。

  身、語、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對佛陀的教誨真心認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幫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寶的護持和引導。

  我成長的年代幾乎看不見佛像、經書和僧侶,人們對三寶的信仰卻沒有動搖,包括我在內,很多孩子也知道向三寶祈禱。

  後來我接觸的人多了,發現並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祈禱。許多人都沒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並且謙遜地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

  我喜歡念心咒,而念珠在當時根本無處可尋。

  記得我們一群孩子常跑到山上去采柏樹籽做念珠。柏樹籽非常堅硬,穿針引線把它們穿成念珠是很費工夫的,而我卻樂此不疲。

  那時候,我常常找個樹叢一窩,靠在裡面先把自己的破衣服補好,然後就開始穿念珠,這樣度過快樂的一天。

  我還喜歡跟村裡的老人學念經文,那是真正的口耳相傳。

  他們不識字,我也不識字,他們把自己聽來的經文一句一句背給我聽,我則一句一句記到心裡去。

  現在回頭看,當時學會的《度母經》和《極樂願文》,念錯的地方實在太多,可因為記憶太深刻,後來雖然努力改正,有幾處還是常念錯。

  從小到大,心向佛法都給我帶來莫大的安樂。

  然而,皈依三寶並不意味著生活從此安全無憂,腳下從此不會踩空,也不意味著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會有人出來替我們搞定麻煩。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確需要膽識。

  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

  皈依三寶,說明你決心無懼地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尋求慰藉、寄托、照顧,除了切實地經驗當下,不再企圖另尋出路。

  藏文中“佛教徒”一詞的意思是“內道者”,即向內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們這個炫耀攀緣、追求散亂的年代裡,“靜默”、“洞察力”、“內省”這樣的詞讓人感到陌生、毫無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礎恰是正念,即貼近自己的身、語、意,時刻保持清醒的覺察。

  剛接觸一件新鮮事物,人們總會感覺振奮,學佛也是這樣,尤其當你獲得一些心靈啟示之後,你心裡會充滿期望。

  學習靜坐、念誦經咒,飲食有節、起居規律,你相信生活從此有條不紊、目標明確,修行將不斷進步,連覺悟都似乎指日可待。

  不過很快你就開始失望,生活的不確定性沒有減少,你也沒有越變越好,相反,你發現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訓練讓你與自己面面相觑,無所適從。

  難道,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場魔術表演,從頭到尾讓你興奮、驚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瑣事的盾牌,因為它可能比你企圖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瑣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這樣,佛陀當年大可不必捨棄王位出家。

  他從小生活在父王為他砌築的高牆之內,錦衣玉食,不知痛苦為何物,然而,當他偷偷跑出宮外看見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後,就決心不再自欺了。

  修行沒有什麼宏大的目標,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一旦開始修行,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無知。無始以來養成的習慣讓我們很不喜歡單純地與自己相處。

  保持清醒與覺察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評判、不希冀、不回避。這簡直讓你感覺走投無路。

  可是,覺察還不止於此,你還要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怎樣試圖尋找退路、出路卻無果而終的。

  說實話,對於剛剛踏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這種感覺並不美妙。

  以前當你不痛快或遇到問題時,你可以焦慮、尖刻、遷怒、自責,可以吵鬧著把周圍的空間填滿,可以不理會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緒的發洩中。

  然而,保持覺察讓你認識到這一切都無從做起。

  自古以來,追求精神修養的人都需要具備一種品質,那就是忍辱。

  “忍辱”在現代人的詞典裡似乎與“怪僻、自虐”之類聯系在一起,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屑於有這種品質。

  但是,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於做出反應,不急於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這有時也被稱為寡欲或甘於寂寞。

  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回避則會加強恐懼。

  不迎不拒使我們放松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

  人們愛把生活弄得擁擠而熱鬧,忙得團團轉,以免和自己獨處。心向佛法的人卻是決心要和自己親密相處。

  修行的過程毫無疑問會充滿挫折,每一個修行人都會一再失敗,一再跌回舊的習氣中。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一輩子都在精進修行,不放棄也不逃避。

  感謝三寶持續給我們以啟發和勇氣,否則,我們無法堅持。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上一篇: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不會感覺累?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