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九面,第三行看起,看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一段是世尊對須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說的。一開端說了兩個「如是」,正如你所說的。後面這一句又特別的強調,不僅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人是第一希有,就是聽到這部經,能夠做到不驚、不怖、不畏,這比受持標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說的我們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說的標准,可能我們每一位在座統統都具足,這是佛贊歎我們甚為希有。我們看下面小注裡面所說的:
【《天親論》曰】
天親菩薩有《金剛經論》,就是《金剛經》的注解,注解裡面這樣說的。
【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
有些人聽了這個經,感覺得驚慌,為什麼?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獲至寶,所以佛法叫三寶,這得了寶,這是無量的歡喜,要依教奉行,這統統都放下了、都不要了,這還得了嗎?這《金剛經》是不是佛說的?是不是魔講的?有這個疑惑,他就驚訝。說怖,怖是恐怖,沒有前面的疑惑,聽了佛說的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這怎麼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畏,由於驚怖,不肯修學。】
對這個法門畏懼,而不敢依教修學。我想我們在座的這麼多同修,聽了《金剛經》這三個字都沒有,我們的確是不驚、不怖、不畏,縱然是做不到,聽了也很歡喜,也相信這真是佛說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世尊這句話,對於我們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啟示與鼓勵,希望我們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層,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
隋朝,天台家的智者大師,也有《金剛經》的注解,他在注裡面這麼個說法:
【初聞經不驚】
聽到《金剛經》不驚。
【次思義不怖】
明了佛在這個經上說的義理,不怖了。
【後修行不畏】
合《論》《疏》觀之,把天親菩薩跟智者大師所講的話,會合起來看,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不驚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
能夠理解,經上講的意思我們懂了、明白了。
【不畏就是受持】
我們敢做,也就是說身心世界我們敢放下。為什麼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確的,放下才是對的,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換句話說,若不放下,決定不能證果。這是講通途法門。即使在淨宗來說,淨宗是許可我們帶業往生,但是你還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時候再放下,現在阿彌陀佛還沒來接我,等他來接我,看到阿彌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著這個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很危險、很可怕,因為這個念頭,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說老實話,障礙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天天盼望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到最後阿彌陀佛沒來。為什麼沒來?因為你有堅固的執著。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著少煩少惱,要想著開大智慧,要想著得大解脫,這個東西從哪裡來?放下就得到了,幾時放下了,幾時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那就是須菩提尊者贊歎的第一希有。
【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
佛說法,前面我們讀過,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實在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菩薩絕對不會欺騙世人,欺騙世人是煩惱起現行。連小乘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都斷盡了,不會欺騙人,何況是如來。所以,對佛所說的話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就有福報,這個人就有福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句句都是最要緊的話,比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所講的還要重要。因為《金剛經》是所有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裡面沒有委曲婉轉,句句都是直截了當,我們聽了,
【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這個望是希望,真正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我們就能夠有機會逐漸的去明了經義。經義怎樣明了?當然最方便的是聽講。《華嚴》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聽講是幫助我們解最好的一個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聽講的解,聽別人說的,這個解是皮毛的,不夠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證,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境界,我們自己要親自證得,那個解才叫透徹,才沒有問題。所以這個信解行證,證什麼?證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實不虛。如何證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這樣解得才透徹。
要想信、解、受持,不驚不怖不畏是先決的條件。我們這道場,同修們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聽這個經,驚怖畏確實沒有。會不會有人聽這個經懷疑驚怖呢?有。我就見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這些大學教授看到《金剛經》,這個怎麼回事,都搖頭,恐怖!我們聽了反而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他深厚,確實證明了佛所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無法理解的。世間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嚇死了,那還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會恐怖。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裡面講「如來說」,底下有「非」,有「是名」。在科題裡面,「闡明觀行離相義」,這是說明離相的道理,為什麼要離相。第一段是就般若 來說明,般若 是名字,前面教給我們受持,第一個是離名字相。
【第一波羅蜜,指般若 言。】
波羅蜜一共有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一共有六種。六種裡面哪一個是第一?般若 波羅蜜第一。般若 是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智慧?離相就是智慧,著相就迷惑了。《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我們應當能體會到一些,著相就迷,著相你就有分別、就有妄想、就有執著,這就迷了。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要時時刻刻保持著心裡頭干干淨淨,本來無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剛經》的境界。這個境界,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入了,離相就入,著相就不入。般若 的意思是這個。「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圓滿,我們中國人講到家。布施做到圓滿,就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持到圓滿,就是持戒波羅蜜。怎樣才叫做圓滿?才叫做到家?你做這個事情,心裡頭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裡想著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幫助多少人,你這個不叫波羅蜜,裡頭沒有波羅蜜。為什麼?著相修福。
波羅蜜這三個字就是離相,離一切相就是波羅蜜。離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羅蜜;離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如果裡面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波羅蜜就沒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乃至於般若 ,都沒有波羅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這是修福,果報還是在六道輪回裡面,在六道輪回裡面享福報而已。人間、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報的不少。他那個福報從哪來的?就是修這五樣東西著相,乃至於修般若 也是如此,著相就變成福報;如果離一切相,那叫波羅蜜,那才是究竟圓滿。
布施一塊錢,布施一分錢,如果心裡不著相,他這個福德是究竟圓滿的。那個福報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都講不出來。為什麼那麼小的東西會得那麼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沒有邊際。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萬、一千萬,那個福報很小很小,就那麼一點點。為什麼?他不稱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劃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沒有辦法突破他的界限,執著愈堅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憐,這個我們同學要知道。連兩個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個福就那麼一點點,不管他怎麼修,也就那麼一點點。由此可知,無論修學什麼法,我們就是以這個六度來說,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進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報的大小,與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報。佛在本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那個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裡頭沒有界限了,沒有分別了,沒有執著了,這個心,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修的那個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虛,福等沙界,他得這麼大的福報。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經上教導我們的,沒有別的,拓開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無念心量就大。
【如來說,表其是約性而說。】
所以經文上沒有說佛說,他講的是如來說。如果說佛說,那是就事相上說的。說如來說,是從心性裡面說的。
【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
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哪裡來的第一波羅蜜?哪裡來的般若 波羅蜜?由此可知,說般若 、說第一波羅蜜,這是假名,佛為了為我們說法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的名相。名相是我們交換意見的工具,它不是真實的,你要執著就錯了。所以我們可以用它,萬萬不能執著它,一執著就錯了,一分別就錯了,一動念頭就錯了。
【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
宇宙萬相,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代人講宇宙森羅萬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哲學家,還有宗教家,他們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從哪裡來的,他們能搞清楚嗎?已經搞了幾百年,到現在還沒搞清楚。再往下去搞個幾千年、幾萬年,還是搞不清楚。他為什麼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錯了。什麼方法搞錯?他用心意識去研究,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相。要怎樣才能找到真相?離心意識,真相大白,就顯露了。這就是為什麼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有辦法解佛所說義,佛所講的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見性,沒見性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武則天也作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她沒有說願解諸佛真實義,她沒有這個說法,那個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武則天知道。她如果說是願解諸佛真實義,她這一首偈子這兩個字可以把它改掉。她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子作到天衣無縫,一個字都不能改動,她作得好!稱性而談的。一切萬相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法裡面,第一個依靠的就是真如本性。如果諸位學過唯識,唯識研究得很仔細,唯識裡面講九緣生法,這是粗說。《華嚴經》講的是無量因緣,法相宗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歸納成九大類,叫九緣生法。九緣的第一個就是本性,離開本性什麼都沒有,本性能現相,識能夠叫這個現相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如果識沒有了,只有心,心現出來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它裡頭不會變了。十法界是會變的,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的。所以一切相皆緣性起,起是生起,都是依真如本性而現起的。
【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
佛所講的一切法相名詞,都是緣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
【故曰是名】
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名是說的這個意思。
【明其相不離性】
相不但不離性,
【仍應會歸於性】
我們今天對這個相不離性,不知道,不曉得這樁事情,這是迷。不知道將一切相會歸自性,就是不得受用。這個受用是諸佛如來的受用,我們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經上常講的,法身、般若 、解脫。法身、般若 、解脫,我們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不知道將一切法相會歸自性。什麼時候你能夠將法相會歸自性,你就得受用。怎麼歸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得要反問你一句。我們在這個講堂,講了不少天的經,每年都來講個一、兩次,你都白聽了。你要真聽懂了,你怎麼不會會歸自性?你一定會,就是《金剛經》自始至終佛也教導我們。你要還是不會,還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剛經》末後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相信你也會念,那就是會歸自性。一切法展現在面前,馬上想到這是假的,夢幻泡影。花擺在這裡,我可以看、可以欣賞,我絕不執著它,絕不要得到它。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空性。
一一法你都能會歸自性,你的煩惱沒有了。煩惱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會歸自性,所以就生煩惱。妄想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一切現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就打妄想了。曉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還有什麼妄想!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心就清淨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煩惱沒有了,再也不執著了。什麼東西你得到不會歡喜,丟掉也不會心痛。為什麼?當體即空,有什麼好歡喜的,心就清淨。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一樣,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哪裡就現身,你看多自在,這真正解脫,真正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有不少人常常心裡頭懷疑,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觀音菩薩是什麼時候人?他是做什麼的?他會起這些疑問,這麼多的分別,就是不曉得相不離性。觀音菩薩哪有相,沒有相才能現一切相。我們眾生為什麼不能現兩個相?執著這個相就是我,所以就不會變第二個相。如果不執著這個相是我,就會變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大病。凡夫為什麼會有六道輪回?就是因為你有堅固的分別執著,所以你沒有辦法超越輪回。
【此節經義,深極要極。】
深到極處,重要到極處。
【第一波羅蜜三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
他為什麼不驚不怖不畏?為什麼稱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顯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一體。原來相就是性,他這個驚怖畏當然不生了,絕對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自自然然成為第一希有;因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權教菩薩做不到。
【般若 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為諸度之母故。】
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
【諸度因有般若 在內,皆稱波羅蜜。】
諸度是講前五度。布施因為有般若 ,所以布施就是波羅蜜了。般若 是什麼?諸位要記住,離相。前面佛給我們講的,有個總綱領,記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 ;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個布施就是波羅蜜,因為它前面有無住;應無所住而持戒律,那個持戒就是波羅蜜,如果持戒還有住,不叫波羅蜜。持戒只是世間的善行,果報在三善道,不是波羅蜜。如果是波羅蜜的話,要離相、要無住,持戒才是波羅蜜。應無所住而修忍辱,那個忍辱就是波羅蜜。由此可知,應無所住就是般若 波羅蜜,就是第一波羅蜜。
【是諸度不能離般若 】
諸度,這五度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法門。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六大類,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謂一切法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而實際是包括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有一切的活動,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薩講,叫菩薩萬行,萬行歸納六度,明白這個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修要抓到綱領,什麼是總綱領?般若 波羅蜜是總綱領。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學無住、要學不著相,那就對了。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就錯了,那不是學佛,那是在世法裡面修一點善法。這一點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圓滿的善,還是偏邪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你仔細去觀察才知道。世間有許許多多人把假善當作真善,修假善果報還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來生才能得人天福報。所以單單講一個善,善有真假、有虛實、有大小,不相同!這裡面學問很大,不是含糊籠統的。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佛法,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能得到!真實的智慧,一定從清淨心當中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 。你心不清淨,你怎麼會有智慧!心要怎樣清淨?離一切相就清淨。一絲毫還沒有離開,你那個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你就會造業,你就會墮落。這是世尊為什麼在這個經上,自始至終這樣的強調離相的重要性。
【是諸度不能離般若 ,般若 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
這是說明兩者的關系,因為般若 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開的。從事裡面顯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顯出來,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
【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
總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義,全不能執著。事不能執著,理不能執著,假名也不能執著。學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這個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無論在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裡面,都要保持清淨,這個人叫真用功,這個人就是真正學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國大家曉得,完全把形式擺脫掉了,古時候有個濟公活佛,人家這叫真修行。但是一絲毫的跡相你也看不出來,看到這個人瘋瘋顛顛;他的心真清淨,一切境緣當中他都不染著。濟公確有其人,《高僧傳》裡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賣的小說不一樣,小說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的。我們一般人都被小說欺騙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濟公,要看《高僧傳》裡面的濟公傳,那就沒有錯了。
【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 。】
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正是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就是沒有離開般若 。四十九年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沒有一個字執著,沒有一句話他有分別,他不是從分別心裡面說出來的,不是從執著裡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不是從有意思裡頭說出來的。我們天天還在研究,這一句經、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佛沒意思,你去研究什麼?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意思,這是佛經難懂的地方。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佛說出來,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要是有意思說,就一個意思,不會變成第二個意思。你看世間人寫的文章,它就是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個解釋,那個話叫死話,說死了。佛沒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經,古來大德做注解的,一百個人注就一百個講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講法?因為它有無量義。就是我們自己讀經,我們的智慧沒有開,功夫不到家,因此我們讀誦進展很慢。但是累積這個時間,一年一年做個比較,你一定會發現,同樣讀這一部《金剛經》,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樣。一年比一年進步,從哪裡發現?看到這個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廣,可見得它是無量義,它要是一個意思,你怎麼會有這種境界出現?所以這一部經,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專門學《金剛經》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念上三大阿僧只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處,所以他讀得開心,讀得快樂。如果只是一個意思,念了會疲厭,人會疲倦會厭煩,沒意思念這個東西;就是因為它有無量義,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厭,永遠都不會厭,你真的入進去之後法喜充滿。
你在工作的時候,感覺到疲倦累了,你《金剛經》念一遍精神就恢復了,體力就恢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精神體力會恢復?因為他不著相了。你為什麼會累?著相,著了我這個身體,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這一天已經做了八個鐘點,應該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無我相、無人相,我也沒有,人也沒有,工作也沒有,一天做到晚他怎麼會累?不累!機器二十四小時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沒有叫疲倦,它沒有叫厭倦。為什麼?它沒有念頭,沒有妄念。人也是一個機器,為什麼比不上一般的機器?因為他有妄念在,他要是沒有妄念,他比那個機器還能干。那些人造出來的機器,比不上身體這個機器。所以這身體機器反而不如人造出來的機器,就是因為有妄念,有妄念就沒有般若 。
【則菩薩道、菩薩行。】
這個經上講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薩道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就是菩薩的行為。
【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這是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提倡修行的要領,五個項目,以後又把五德加上去,這就變成六個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養,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夫子的學生在閒談的時候,大家互相評一評我們老師有哪些德行?結果同學們公認老師有五種好的德行:溫良恭儉讓。老師很溫和、溫厚;恭敬,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節儉,在日常生活當中一點都不浪費,夫子的生活很節儉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讓,對一切人都能夠忍讓。溫良恭儉讓,夫子有五德。世間聖人都具足這五種德行,我們學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聖太多太多了,假如連這五條德行都沒有,那還學什麼佛?所以我們拿這五條做基礎,從這個五德裡面建立佛法。
佛法的建立第一個是「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叫三福,淨業三福。世尊在這三條末後,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的很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他怎麼修行成佛的?這三條是他的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諸佛絕對不是修一個法門成佛的。這些諸佛在因地當中所修的,個人修個人的,是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可見得這是共同的基礎。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在這上面奠定基礎。如果沒有三福,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決定不能成就;如果你要是有成就,那釋迦牟尼佛這句話不就變成妄語?由此可知,三福重要。我們學佛的人要不能把這三條十一句做到,你學的什麼佛!念佛能往生?不見得!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太多太多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基礎沒打好,沒有從基礎上修。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他沒有打地基,所以他房子蓋不成,蓋不到一半就倒了。這就是為什麼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因此這個三福要細細的來講求。我過去用專題講過,好像有錄音帶,題目就是「淨業三福」,非常非常重要。學佛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
「六和」是六和敬,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團體獨立去生活,也就是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大眾,我們生活一切所需都要靠大眾,我們穿的、吃的、用的一切,都要靠許許多多人來供養。不能離開大眾,要跟大眾在一塊相處,要怎麼相處法?佛教給我們這六條,這六條是與大眾相處基本的戒條,決定要遵守,不遵守不是佛弟子。學佛有很多假佛弟子,不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三福、六和沒做到就是假的,就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一定會把它做到,真正去依教奉行。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我們現代人常講的建立共識,也就是說我們大家對事、對人,看法、想法要接近,愈接近愈好,因為接近就沒有爭執,我們意見就相同,人與人相處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所有一切糾紛,乃至於發展到戰爭,你要問什麼原因?見解不相同,意見不相同。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見解、思想不相同,勉強湊合在一起,那個不能長久,那個裡面有問題,戒律再怎麼嚴只是控制一個外表,一旦控制不住就爆炸,問題就發生。所以這一條非常重要。
世尊叫我們怎樣建立見和同解?佛說:「你們的看法、想法都錯了,我是正確的,你要放下那個,要跟我學」,行嗎?一定會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你沒有什麼了不起,你那個看法錯誤的,我是正確的,你要跟我學。沒有不打架的!佛法高明,高明到什麼?教我們把名字相、言說相、境界相統統都放下,每一個人心裡頭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這就見和同解了,這個高明。佛沒有說你要學我,我要學你,咱們大家都不要學,只要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統統放下,沒事了,天下太平,高明到極處,不能叫人不佩服!所以佛不牽著人鼻子走,不叫人學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佛法裡面一入門就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自性三寶,高明!沒有說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哪一個人,沒有!
佛是自性覺,這個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以前都迷惑顛倒,從迷惑顛倒裡面回過頭來,從今而後依覺悟,不迷了,這叫皈依佛,是你自性覺,不是叫你皈依釋迦牟尼佛。所以他講得叫你沒話說,真的我們心服口服,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皈依法,法也不是經典,佛沒有說「我說的法都是正確的,你們想的都是錯誤的」,佛沒這個說法。佛叫你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見是一切眾生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佛的正知正見透出來了,為什麼透出來?因為他一切障礙放下了。眾生的正知正見為什麼透不出來?因為你們有煩惱、憂慮、牽掛,你放不下,這些東西把你自性裡頭的覺正淨障礙住,沒人障礙你,你把它放下來之後,你就覺、就正、就淨了。佛是教我們皈依這個。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我們常講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取我們自己的清淨心,在一切順逆境界裡面都是一塵不染,就是從一切染污裡面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多少人皈依:「我拜某個法師,那是我的皈依師。」我聽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可憐!他本來夠迷惑顛倒了,又加了一層迷惑顛倒,糟糕不糟糕!本來污染已經太多太多,又被一個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諸佛看到這個樣子都搖頭歎氣,你們把我的法全錯解了,這個開經偈要改了,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實真相,我們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佛法裡頭所教給我們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絲毫都不假,你在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兩分功夫就得兩分受用,非常現實。這是說明見和同解,佛法裡頭講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個是「戒和同修」。六和講的戒跟六度講的戒,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這都是狹義的,它有戒條的。六度講的跟六和講的戒是廣義的,廣義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給我們講的戒條,我們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訓,那都是戒、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導的之外,剛才講了,我們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人群,社會有組織,組織裡面有國家,國家有憲法、有法律,我們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圍。每一個地方,有它單行的法規,像美國這個地方,除了國家有憲法之外,每一州它有州的憲法,每一個州都不一樣,每一個都市有每一個都市的法律,這個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個就不一樣。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地方的法令規章一定要遵守,這是守法。這是有條文的,還有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沒有文字的,也要遵守。一個守法的人,一定得到當地人的歡迎。這樣我們才能跟他共住,我們才能把佛法傳授給他,教導給他。所以不管哪一個地方,人總是喜歡守規矩的人、守法的人,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這是佛教給我們跟社會大眾相處,一定要做到。
然後「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身同住,這個裡面也是廣義的,必須要隨和潮流,這樣才同住。不能隨和潮流,人家看到奇怪,奇奇怪怪的,於是他就很難接受,這個社會大眾不能夠接納你。佛教到我們中國,那些弘法的大德們懂得。身同住就是普賢行願裡面「隨喜功德」,他能夠隨緣。印度人穿的服裝跟我們的服裝不一樣,到了中國,他把印度服裝脫掉,換成中國的服裝,我們中國人一看到很喜歡,他跟我們一樣,跟我們中國他能夠融通。一直到建築、建道場,印度道場那個樣子跟中國不一樣,他沒有建造印度的式樣,他建中國宮殿的式樣,使我們中國人一看特別親切,所以佛法到中國來傳教,絲毫障礙都沒有,朝野普遍的歡迎。為什麼?他做到身同住。我跟你們的風俗習慣完全一樣,我隨順你,絕對不叫你隨順我,我隨順你就行了,就成功了。
基督教就不懂這個道理。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在基督教教堂還混過兩年,有一個牧師對我非常好,是美國人,是一位老太太,對我非常好。有一次她很感慨的對我們說,大概我們有五、六個人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很感慨的說,她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年了,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有十億人,他說基督教徒才多少?還不到一百萬。一百年,十億人裡頭,信仰基督教的人還不到一百萬,所以她說起來很感慨,好像很難過的樣子。那個時候我沒有學佛,不曉得什麼原因,到以後學佛才知道,他不能夠隨和,不懂得身同住,不懂得隨喜功德。建的教堂一定要建外國樣子,我們中國人一看,洋鬼子地方,可別進去。他就不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不懂。佛教一到個地方,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界限完全沒有了。
同樣我們今天到美國也很感慨,佛教傳到美國大概也有一百年的歷史,最早是日本人傳進去的,一直到今天,佛教在美國還是日本主流,大概百分之九十的道場是日本人的。可是度了幾個美國人?不多。可能還不如基督教在中國。什麼原因?建的道場都是中國宮殿式的,日本人也建的是他們神社式的,叫人一看,外國文化。所以那些外國人看到,外國人看我們也是變成洋鬼子,他也不跟我們往來,也不進我們的道場,這個錯了。我到美國去之後,我就勸請許多法師,我勸他他不肯聽,我說你們有能力建道場,應該建什麼樣子?建美國白宮那個樣子。叫美國人一看他就歡喜,他自然就進來了,你不請他他也會進來;那個佛像面孔一定要塑成美國人,他一看,美國人成佛了,才行!這都包括在身同住裡頭,你才曉得佛經裡頭它這個含義是多麼的深廣。你怎麼跟他同住?我們到一個國家去,要跟這個國家的國民同住,要跟它這個歷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夠利益一方眾生。我們講的這些東西,都把圈子講得太小太小,太窄小,所以都不起作用。
「口無诤」,這個好懂,沒有是非,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在一起共修歡歡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跟整個社會大眾相處一團和睦,才能夠影響這些地方,才能夠潛移默化、移風易俗,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末後「利同均」,利同均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財富拉得愈近愈好,平均分配。但是財富決定是不平均的,什麼原因?每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業因不相同,所以他的果報不相同。佛的教化讓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勸導富有的人幫助貧窮的人。利同均是這個講法,不是勉強的。是要叫富貴人明白道理,你過去修的善因;要叫貧窮人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過去世沒有修,使這些貧窮的人也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社會就安定。貧窮的人積極的修善因,我今世貧窮,來世我就富貴,如果這個善因造得積極,我現在貧窮,過個五年、十年之後我就富貴。善因必定結善果,要懂這個道理,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要不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事實真相解釋清楚,凡是勉強都產生後遺症,後面都帶了許許多多復雜的事情,無法解決的。尤其是我們看到現代這個社會,整個世界每一個地區,復雜的問題,嚴重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愈來愈不容易解決,以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解決的。為什麼沒辦法?他不知道問題的根源,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他只看到眼前果報,他不知道果報前面什麼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個結才能解得開,根源不了解,勉強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夠解決問題,對於全世界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復雜的問題,佛法能解決,能夠徹底解決,叫人心服口服。這樣好的教育,可惜沒有人重視,沒有人把它發揚光大,這是真正可惜,佛法確實能救世間,確實能夠挽救劫運。所以我常常勉勵年輕的同修們一定要發心,認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條,必修的科目。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學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這個地方扎根基。然後,戒定慧三學,六度,《般若 經》上所說的,十願,《華嚴經》上所說的,才能落實,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科目並不多,很容易記,每一條都要好好的記住,天天要反省我們做到了多少,要認真努力去做。
【日用尋常處世待人接物,一一無非般若 也。】
這些都講的事,用清淨心來修這些事,全都變成波羅蜜。
【由是可知,法法不離般若 ,法法皆圓,皆可名第一。】
世尊在本經前面表現的著衣持缽,這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皆是第一波羅蜜。釋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羅蜜,吃飯也是第一波羅蜜。我們每天穿衣吃飯是什麼?學了《金剛經》就應該學會,我們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統統都是第一波羅蜜,那你的《金剛經》沒有白學了,你在《金剛經》會上是真正得受用。
【則般若 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
這些言說,緣生的,名相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統統不要執著。
【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
沒有破壞一切現相。佛教我們離相,不是離事相;佛教我們離一切名相,也不是把這些名詞術語都不要了;佛教給我們離言說相,不是叫我們一天到晚不說話,不是的。離的什麼?心裡面的執著相,離這個東西;這些事相擺在面前不礙事。《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妨礙。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這是理事無礙;不但性相無礙,相與相也沒有礙,那叫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你心裡頭的分別執著妄想,從這個地方產生障礙。由此可知,離掉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了。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剛才講了,跟我們的生活融成一片,跟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打成一片,我們處處有礙,他處處無礙,在生活上完全沒有兩樣,但是在心裡上完全不一樣。人家的心是清淨的,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的心不清淨,隨著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癡慢,患得患失,搞這些東西,憂慮牽掛,自找苦吃。本來你沒苦,都是自己找來的,本來你沒有病,病也是自己找來的,這冤枉!佛教給我們,我們只要把著相的病去掉,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無礙;所以不必破壞外面的境界相,用不著。
【若於般若 義趣未明,雖讀其他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
這是說實實在在話。大乘經,像我們中國人特別愛好的《華嚴》、《法華》、《楞嚴》,都是圓融的經論,這些圓融了義的大經,如果沒有般若 的基礎,你看不懂、你也聽不懂,當然你更不能做到了。喜歡,只是向往而已,實在那個喜歡不是真的喜歡,假的。怎麼說是假的?如果有人告訴你,今天晚上那邊可以賺到一百萬,有一大堆鈔票等著你,什麼《華嚴》、《法華》,丟到腦袋去了,就到那兒去了,這馬上就證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驗的。什麼原因?沒有般若 ,不能透徹的了解,縱然讀誦這些大經,大經的義趣你不能明了。聽人家說這個經好,你也說好,這迷信,沒有搞清楚就相信,那個信就叫迷信;真正搞清楚了相信,那有理論的依據,我不是隨便相信的,我是有條件的。沒有條件、沒有理論依據的,那就是迷信,人雲亦雲,這個信心非常薄弱。這些話就是教給我們要在金剛般若 這個地方打基礎,然後這些大乘圓融的經論就不難了。《金剛經》的好處是經文短,只有五千八百個字,容易讀誦。無論是理,無論是事,經文雖然短,它講得很透徹,一點都不羅嗦,簡單明了,容易受持。我們中國古來這些大德,不管是哪一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可以說多半都是在《金剛經》得受用。所以到以後他選擇的法門,他不難體會,修行能夠有成就,能夠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根基都是在金剛般若 上奠定的,這個幾乎是不可否認的。《金剛經》教給我們什麼?看破、放下而已。
【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
無有一法不圓。佛門當中也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要說講這些大乘圓頓的經論,我們拿外教的經典,基督教的《新舊約》,我去講比他們牧師講得好,他講不過我。他講不圓的地方,我講得圓融,我有辦法把它講圓,他沒有辦法。天主教的經典,乃至於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我都能把它講得很圓融。明白道理就行了,理不能不明白,理是一個理,不要以為佛經這一切經論是一個理,其他的還是這一個理,不是給你說明了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理是什麼?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個。如果你能夠會歸自性,哪一法不圓融?法法都圓;你會不過來,是樣樣都不圓,說老實話,《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圓。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真重要,不能不放下。看破之後才肯放下,真肯放下,那真的看破了,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助緣。
【學者必當時時以此圓義,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然後自己之圓解,庶幾可開。】
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個境界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是一個境界、一樁事情,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佛決定不在這個世間說這個法;佛說出這個法,世間人做不到,你想想看,那佛就是拿我們開玩笑,來吊我們胃口,佛就太殘忍了,佛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凡是在我們世間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可以做到的。怎麼做?《金剛經》上告訴你,放下就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不肯放下。在經教上講,你要求大開圓解,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怎麼樣才通?放下就通了。你今天研教,為什麼研得那麼辛苦?因為你有知見,你有煩惱,經上講的,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就不相應,你的心不清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上面很多灰塵,骯髒得不得了,照東西怎麼會照得清楚?《金剛經》教什麼?把那骯髒東西統統去掉,都不要它。這一不要的時候,那個鏡子就放光明,就樣樣都照清楚了。你要曉得,所有一切的知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全是垃圾,全是污染,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全部障礙遮住。諸位要了解這個事實,決定不要再愛惜你那些污染。眾生為什麼不肯放下?就是對這些污染成了習慣,非常愛惜!佛勸你把它擦掉,捨不得,捨不得,捨不得去掉,所以才落得今天這麼多的麻煩。看經看不懂,聽經也聽不懂,明明經裡面許許多多的意思好得不得了,就是看不出來,就是體會不到。看都看不出來,體會不到,你怎麼能應用到生活上去?你怎麼會在生活上得自在?
末後這一句話好,非常之好!「去其偏執」,偏是偏見,你的見解不圓滿;執是執著,錯誤的這些執著。凡情,凡情是妄想、是煩惱,貪瞋癡慢,這是凡情。這個東西去掉之後,大開圓解就很有可能;換句話說,以清淨心讀經,以清淨心聽經,會開悟。我常常勉勵同修們,我們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慈悲心,只要用這四種心,學佛法、學世法、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不成功的。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不能用妄心。什麼是妄心?偏執、凡情就是妄心,就是障礙。我們必須要認識它,它是障礙,它是虛妄的,它害得我們很慘,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這一生把它認識清楚了,決定把它去掉。怎麼個去法,前面講過很多遍,後面還會講到。這是世尊在這個經上的慈悲,不斷的給我們說;也就是不斷的提醒。知道我們習氣太深,一遍、兩遍不管用,多次的薰習,長時期的薰習,然後我們才會覺悟,才會記住,才會認真去改。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