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佗經》雲:“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五濁中的眾生濁。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也是很渾濁的,這裡依然分內濁和外濁。內濁是我們七識的渾濁,就是行陰的渾濁,外濁是外在的山河大地等無情眾生和有情眾生的渾濁。因為我們都有內在的渾濁,所以才會招感到有眾多外濁的環境,遭遇承受這種種的惡濁事物。
1.什麼是行陰
行陰略難察覺,因為隱藏在想陰粗重的意識流背後,是比想陰要微細很多的意識流,如果我們對自己想陰的意識流都無法察覺、無法觀察、無法及時發現,卻說能意識到有行陰,有七識這不現實。
當我們說“五蘊皆空”的時候,這是《心經》裡的句子,非常有名氣的,可是這五蘊都不能發現,如何能知道有五蘊的存在?對我們而言知道五蘊,也僅是知道有這個名字,其真實意義並不重要。各位要曉得這是修行境界,能發現有五蘊是要有強大的觀力才可以實現的,而想擁有強大的觀力,就要有配套的強大定力,而強大定力又需要有配套的足夠強大的清淨戒行,於是說五蘊如何如何,這五蘊的發現尚且難之又難,沒有足夠的修持是沒有資格探討和評論的,所以對我們而言說這些修行境界多是人雲亦雲而已。
五蘊都無法觀察,說五蘊空,這境界就更高;說“五蘊皆空”這個觀的工程量就相當強大,幾乎是天文數字一般的大工程,所以在修行境界上來說:差一絲毫,那是要經歷非常久的真實修持才有可能拉近的。而如果走錯了方向,尋錯了路,這一絲毫的修行境界,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隔山隔水隔世界一般遙不可及了。經文裡佛陀說“理可頓悟”,但是“事要漸修”,道理可以一瞬間明白,比如五蘊皆空我們都聽過,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老幫子都是虛妄的,可是做一下試試就發現:色陰能做到嗎?對自己的堅固認識,對色身的堅固認識,對物質現象的堅固理解,我們能放下看破,放開乃至駕馭嗎?
到了行陰這就真得不愛說了,說了也不得利益,我們勉強理解個大概就好。行陰是什麼意思?經文中說到“猶如野馬,熠熠輕擾”,這是如同遼闊的草原,遠遠的看到一群野馬,遠到已經看不清是野馬了,可是通過馬毛的反光,可以看到一片反射的光點,熠熠閃爍著,我們看到這種閃爍的光,就知道這是一群馬在經過。
2.行陰的誤認狀態
行陰的微細狀態也就如這種遠處閃爍的光點一般,很難企及也很難去觀察。再如現在我們在電視電影等視頻裡看得到快鏡頭,比如一條江河,播放足夠快的時候就會發現江河的水面完全是平的,就算有船劃過也沒有任何反應,這種船劃過就像是行陰的奔騰不息。而我們觀察到的水面的平靜,就是我們的觀察能力了,也就是我們的觀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觀察到水面的平靜,卻很難觀察到劃過的船只,更難觀察到水流的波浪。觀察不到就會認為是平的,是清淨的,所以在修行境界中,往往很多時候都會出現這種誤認的狀態。
這種誤判在修行中幾乎充斥每個角落和每個階段,看《五十陰魔》就會發現怎麼能有那麼多錯誤?前面已經那麼厲害了,可是還是錯誤,就算犯了那麼高級的錯誤,還會在後面犯非常低級的錯誤。各位可要知道,修行境界可不是我們理論上說的高低境界,這一層山水足夠讓人迷失其中了。因為內在的七識不斷奔流著這種熠熠輕擾一樣的意識流,經文裡佛陀取名為“幽隱妄想”。隱是隱藏不容易被發現,幽是幽暗。就像在幽暗的環境裡隱藏的東西,本身在幽暗裡就很難發現東西,何況還在隱藏著,這幾乎是看不到的。而我們卻時時刻刻都在承受來自七識的擾動,可是我們卻毫無察覺,這種對生命認知能力的低下,讓有情眾生深陷在虛妄的囚籠。
3.行陰的意識流就是種種心念
整個六道就是一個虛妄的局,就像一個六層樓一般,你認為一樓是真實的,那麼直到六樓就都是真實的。如果自己在一樓,認為一樓是真實的;但是不認為二樓是真實的,這種認知能力更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學佛人還在一樓裡糾結二樓是否存在,乃至猜測三樓會是什麼情況,或者研究一下六樓。在一樓有在一樓的原因,如果一樓是真實的,那麼六樓必定是如此真實,所以一即一切,一樓即是一到六樓的全部縮影。如果我們能把腳下這一樓弄明白,也就是根植於當下的生命歷程,研究明白這一段生命的要義,一樓到六樓也都是如此而已,只不過住在二樓有了不同於住在一樓的原因罷了,在二樓有了不同於一樓的風景罷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區別。
如此這般是什麼境界呢?一即一切,反過來一切即一,再推開就是小中見大,倒推過來就是大中現小,不相妨礙,不相凌奪,共存共生,同在同現。所以一切世界四土眾生,完全都是一心展現。上至諸佛等妙覺大菩薩,到大乘行者諸聖位菩薩,到辟支佛阿羅漢,天道乃至地獄,整個十法界分存於四土中,而這十法界也好,四土也罷,完全都是一心現前,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無有六道,無有輪回,無有生死,無有高下分別。
此一心覺正淨便是佛境界現前;此一心妄想一動就是諸菩薩的變異生死;此一心繼續向下搖動,更甚就有了辟支佛和阿羅漢的諸般境界;再向下動了貪離心則招感呈現天人境界;動了契嗔之心則招感阿修羅境界;這心有了欲念貪愛則受胎卵身命;有了貪嗔癡三念對應展開三惡道境界。就像我們現在可以上網搜索任何東西,但決定於我們的搜索詞條是什麼,搜索風景、醫院、美容、健身、娛樂,搜索什麼會出什麼,這個搜索的詞條就如動了的那個心念,被搜索展現出來的種種內容,就是招感而來的種種對應境界。
當我們面對百度的時候,各位想一想要搜索什麼呢?當這個心裡釋放了某個念頭,對應境界則展現開來,推延下去成為漫長的生死輪回路,所以學佛到某個階段,就會很注意於觀察自己的內心,這內心到底釋放了什麼念頭?於是阿羅漢就很會約束內心,知道了十二種心念會招感十二類生,會跌入六道輪回,所以阿羅漢看心很緊,他自然不會入輪回;如果他需要入輪回了,只需要調整心念,動某一個心,招感對應境界,進入對應環境,承受對應的生命狀態,這是主動輪回。
對行陰來說,我們無法觀察他,那麼生死就不可能遏制,因為行陰釋放的意識流是各種各樣的,這些意識流說白了就是種種心念,當然也包括了種種妄想,這個深度如果都不能挖到,輪回是根本不可能出得去的。於是再繼續挖就發現,豈止是行陰這樣,在行陰背後還有一個識陰更隱蔽,識陰釋放了更強大、更龐雜、更微細的意識流,斷了七識沒發現八識,以為自己能出輪回,可是背後推手還在,這輪回的車輪就會繼續滾動下去。
4.超越渾濁的行陰裡的意識流,直出輪回
眾生濁就是因為內在行陰裡的意識流太渾濁,這些念頭都會開啟對應的生命狀態。這就相當於在七識這裡,就如電影《X戰警》的教授進入了電子大腦一樣,每個小的屏幕都是一段即將和正在發生的生死,而這生死不是別人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眾生濁是因為我們正在和即將步入這些龐雜而又紛繁多樣的生命歷程。於是才說“我們和一切眾生都是有緣的”,因為任何一個有情眾生都是遍歷種種生死,只是在這裡我們有了一個短暫的接觸,而在那裡還有另一種接觸,在另一個生死中或許就會有更奇特的生死接觸,如此一來生死之苦不是我們想象和感受的那麼簡單和平直了。就如同一時間有幾萬個自己,在幾萬個不同的環境,遇到了相同或者不同的人事物,展開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和經歷,這就是輪回路。
所以要發心出輪回,不要再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了,不要再拖累眾生陪同我們輪回生死,遍歷痛苦煎熬,要發願往生極樂,乘佛威神度生死河,過涅槃岸登般若山。這淨土法門對末法的我們實在是太好了,可以依賴此路直出輪回,成就般若智慧,成就三不退,不管上根中根下根,不需要走通五陰境界,不需要觀察到想陰、行陰、識陰,不需要戰勝內在的諸魔境界,直出生死,了然超脫,豈不快哉?
今天就到這,阿彌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