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元曉師雲:『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元曉大師在他的著作裡面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本來就是為了要救度苦難眾生而發。為什麼要為凡夫,因為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向世間自在王如來請問,希望他成佛的時候,國土嚴淨,也能夠幫助眾生修行成就。世間自在王如來就展示十方世界給他看,他看到了十方世界裡面,眾生輪回的現象,無外乎凡夫最慘;他看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六道輪回,凡夫無力斷惑。這是凡夫沒有力量,我們講的力量,不是只有心力,也不是只有我們現在講的,自己的決定力。

  凡夫為什麼無力斷惑?因為帶有很深重的業力,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斷煩惱斷不掉,想要捨貪、瞋、癡捨不下來,越捨越嚴重,越捨越大。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有沒有發現這就是末法凡夫的通病,也是一切世間凡夫的通病!我跟有些居士說笑,我說佛門也是M型化,你愈往下,愈轉愈劣,因為人在受苦難的時候,往往怨天尤人,就會造更多的業,就要受更多的報。

  所以有一句話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環境不好,境界不好,所對的、所做的,甚至所變現的報土,都是業感所現,業感所現的境界他一攀緣,就帶起自己的業習。你看像這娑婆世間,我們這個南贍部洲接觸到的境緣,都是帶起業習,帶起你的貪、瞋、癡,你所看到的文章,字句,都是幫助你起惑、造業,幾乎都是這樣。

  為什麼說佛法是清淨法,是般若,是智照,它的文字能夠幫助你開智能,給你清淨,所以才叫百千萬劫難遭遇,遇都遇不到。不然,就是幫助你著相,像現在常常講的個人主義,這在佛教講就是「我執、我見」,衍生出來就是貪、瞋、癡,凡事都要滿足這個「我」,那你就造很多的業。

  所以凡夫變現的境界,都在污染自己,唯識講:「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起作用—現行就是造作,現行造作以後又變成種子,這樣子輪回循環。造作善的成善種子,惡的成惡種子。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這樣。你起了不好的念頭,造作了不好的事情,是不是又落了一個不好的種子,那是不是愈轉愈劣。佛菩薩發了好心,發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也是起現行,也是起作用,現行又熏種子,所以他愈來愈好,所以是M型化了,好的愈來愈好,壞的就愈來愈差。

  凡夫無力斷惑,因為到後來,被蓋覆得太深,遮障得太嚴重了,凡夫認妄為真,把假的當作真的,以為這是真實,實際上是虛假的,迷在裡面。我們就是這樣迷在自心變現的妄境裡面,所以《楞嚴經》講:「自心取自心。」取了之後呢?本來非幻,本來是真如,是如如,一取相就「非幻成幻法。」本來是真如的境界,就變成了虛妄的境界,所以還是自作自受。法藏比丘看到眾生,被自己的業所迷了,在這裡纏縛住,轉不開來,才發四十八願,先為救度凡夫;凡夫執心很重,執虛妄相,那不如執持我的名號—他把自性化成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阿」翻作「無」,「耨多羅」就是「上」,整句的翻譯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把自性化為一句德號,化為四十八願的願力,救度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讓眾生持念名號得見彌陀。《觀經》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念佛、見佛、成佛時,三際一心無先後。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心,沒有先後,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這四十八願,在日本道隱法師的《無量壽經甄解》裡面講到,他說《華嚴經》對於其他的經典算是實教,真實的教誨,其他的是權—方便。但是《華嚴經》比《無量壽經》,華嚴是權,《無量壽經》是實。再比下去,《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實,其他的經文是權。

  四十八願有五願最重要:

  第一個定成正覺願。

  第二個光明無量願。

  第三個壽命無量願。

  第四個諸佛稱歎願。就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這是他的名稱普聞,這是第十七願。

  還有第十八願,大家都知道十念必生願。

  這五願最重要,是善導大師提倡的,彌陀四十八願的核心。這五願對四十八願,其余的是權,這個是實,是實教,真實的教誨。再來一比,十八願是實,其他四願是權。所以可見,一代時教所說的歸華嚴,華嚴末後歸淨土,淨土歸十八願。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道理由來就是這樣。因為《華嚴經》確實是根本法輪,根本法輪最後結歸的是《無量壽經》,是極樂世界。

  你們去看看《普賢行願品》:「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到這裡結束。無量光佛剎,不會有第二尊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叫無量光佛。

  所以這四十八願,確實是,徹上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徹下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得度。所以先為凡夫,凡夫沒有能力斷惑,境緣太差,業障、執著得過深,放不下、捨不掉、靜不下來,要找他來用功修行,就一大堆理由,我有家庭、有工作……很忙。那天跟一位居士講,你要來道場用功;他說:法師,我有家庭。我心裡就想,難道精捨的其他同修都沒家庭嗎?真的就是他的業障在障礙,讓他不能學佛。一想到要來道場聽經、用功,突然出現很多雜事,出現這個障礙,那個障礙,那就要注意是業障起現行了。還有到了道場不要認為會有是非,我們不把是非入到心裡面來,就沒有是非了。本來無是非事,你現在有念,就有是非,看經典都有是非。

  有些人看經不老實,看出是偽經,看《楞嚴經》是偽經,看《圓覺經》是偽經,看大乘經典都是偽經,這就是看出是非來了。祖師大德看經典,斷了念頭,見了性,他看了經典,看一切法皆是真如,皆是不生不滅;沒有是非,是這樣學的。我們要是看是非,就會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順眼。

  六祖大師講:「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自己真如不守自性,在那裡動念,所以是非就是這樣來的,這就是業障。所以到道場,自己用功莫管他人,人家要跟我們講是非,跟他合掌阿彌陀佛,掉頭回避他,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不能說是非,要護持眾生的清淨心,大家在這裡要捨諸亂意,這就是修行用功。

  所以大家要知道去道場念佛、聽經,起了障礙這就是業障,要忏悔,要忏悔過去生自己障礙人家學佛、障礙人家學道,這一生自己要來學,也許真的沒有人障礙你,可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動念,我可能會遇到什麼境界、遇到什麼情況,這是自己給自己作障礙。

  很多人就這樣錯過了,一錯過就是十幾二十年過去了,人生有幾個十年、二十年?所以要珍惜光陰,這是很重要的。兼為三乘聖人,兼為就是附帶的,因為三乘聖人本身已經超脫三界,我們剛講的M型化,他會愈來愈好,至少不會像我們愈來愈差。他得的是三種不退裡面的「位不退」,斷除了三界九地的見思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最低只是退到須陀洹,不會再來輪回。凡夫不一樣,一退就會掉到谷底了。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我們看四十八願裡,只有三、五願是為了度菩薩,度菩薩也包含凡夫,因為凡夫也會修成菩薩。佛用他深妙的觀察力,觀察到凡夫修行的困難,所以幫助凡夫學法,創建極樂世界,創淨土法門接引眾生。那麼有人就問,法藏比丘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他修什麼?這劫數是世間相,因為眾生有三際心,所以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心不能斷。就像《圓覺經》裡面,金剛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世尊,你成佛以後,什麼時候還會再迷?佛就跟他講:「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礦石裡面有金,要把雜質去掉;眾生本來成佛,就如同有金性,如果不加以種種磨治,把它的雜質煩惱習氣去掉,礦石還是礦石。但是,「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所以「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說給眾生聽的,眾生就是落在世間相裡面,一聽就著在裡面,所以佛回答金剛藏菩薩:「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你這樣問不對,起這個念頭就錯了,落在三際相裡,落在世間相裡面。蕅益大師說的,阿彌陀佛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那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

  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為什麼叫無量呢?大家去讀《六祖壇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就知道這就是無量,所以見性的人他知道。我們不見性,就會有一個問題,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修什麼法?告訴你也是念阿彌陀佛,沒有錯的。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念佛成就的,念的是本心。

  稱念阿彌陀佛,就是本心的異名,本心另外的一個名稱,把這個名號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很明顯的就是九法界的凡夫,才會問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十劫以前呢?普賢、文殊有沒有這樣問,他們絕對不會起這種疑惑,因為三際心斷了,非九界的凡夫所能信解。所以我們起這種心念看淨土,那就是妄生二法,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本來跟佛是一心的,但是動了這個念頭,變成兩邊,有生佛對待。所以,佛教給我們淨土,這個念佛的方式,我們有沒有跟佛相應呢?先為凡夫,我們有沒有接受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若還有這個問題,還有這個疑惑,就沒有接受。「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連菩薩都會被「疑」障礙,更何況我們凡夫。要是再疑下去,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又要錯失了,又要再輪回了,所以不要懷疑,首為凡夫得度也。

 

上一篇:淨空法師:了知真相看破放下
下一篇:悟顯法師: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