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古八德全書》義的故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嫠清捐產

  秦始皇的時候,巴郡地方有一個名叫清的寡婦,她的祖先曾經發現一個產丹砂的山頭,她們世代都因此而得到許多利益。

  清雖然守寡,但她卻能守好家業,並善用錢財來保護自己,因此沒有人敢侵犯她。當時秦始皇計劃修築巴蜀一帶的長城,必須征用民夫上萬人。

  清因此上書秦始皇,說自己願意捐出所有家產一百多萬錢,來建築數百裡的邊城。如此一來官家不用花錢,而人民不需離鄉背井,並且還有工資可以拿,因此沒有多久城牆就修築好了。秦始皇因此而嘉勉她,還特地築了一個懷清台來表揚她的義行。

  各位讀者,由內地征調民夫到邊地修築長城,這是使秦始皇被稱為暴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寡婦清的行為卻能使內地人民不需離鄉背井,也使邊地人民有事可做,間接養活了許多人,因此無論於公於私,她的行為都是很值得贊揚的。

  鄭弘上章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姓鄭名弘的人,他拜與他同鄉的焦贶為師。當楚王英謀反的案件爆發之後,焦贶因此被連累而入獄,可是在押解的途上焦贶就死了。

  當時焦贶的許多親人也都因此而入獄,許多以前的學生朋友,全都改名換姓來避開嫌疑,唯獨鄭弘一人沒改。鄭弘並且剃去了頭發,背著腰斬的刑具前往皇宮裡為老師焦贶申冤。

  顯宗皇帝受到感動,於是就赦免了焦贶的家人,鄭弘還親自為焦贶辦理喪事,又送老師家人回到鄉裡。鄭弘的義行受到人們的贊揚,朝廷因此命他為驺縣的縣令,他對人民非常仁慈愛護,官譽顯揚,後來還升任太守、尚書令,最後還當了三公之首的太尉。

  各位讀者,鄭弘對待老師焦贶,真可說是仁至義盡。一個仁義雙全的人,為官自然是勤政愛民;而勤政愛民的官員,在英明的君王在位時自然是官運亨通,這也是老子所說的:並非我喜歡當官,而是朝廷人民要我當官,我乃是不得已才出來當官的,如此自然不會有敗亡之時。而守義者必能盡仁,這句話說得真是不錯。

  李楊保城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姓李名侃的人,他的妻子楊氏很懂大義。李侃原本在項城這個地方擔任縣令,當時正好碰到反賊李希烈來攻城。

  李侃原先認為項城兵少財乏,想要棄城而逃。楊氏則告訴他說:“你身為縣官,如果不願死守城池,那麼這座城就變成敵人的城池,錢財糧食都變成敵人的資糧,百姓也將成為敵人的戰士。

  因此我們應該重金募集不怕死的鄉民,一起來抵擋外侮,如此地方或許還有救。”李侃聽了覺得很有理,於是就召集所有兵士和百姓,並且對他們說:“我在這裡當官,看起來好像是這裡的主人,但事實上,年限一到我就離職了,但是你們是生長在這裡,祖先的墳墓也是在這裡,所以應當死守自己的家鄉。”大家聽了都流著眼淚答應了。

  於是李侃又說:“凡是用瓦石擊中敵人的,就賞一千錢;用武器殺死敵人的,就賞一萬錢。”因此募集了好幾百人,後來終於把敵人打敗了,保住了城池。

  各位讀者,保護城池是當政者的責任,臨陣捨棄人民而逃,這就是置人民於災難而不顧,這是非常不義之舉。戰亂之時,生死成敗本就難測,但逃避一定比面對未來的有生機,因為逃避者即是等候死亡的來臨,而面對者卻是尋找生機,一出一入相差甚大,而怕死者就能不死嗎?實在應該三思。

  敬益歸田

  元朝的時候,有一個姓魏名敬益的人,他的為人好義博施,他的家產有十六頃的田地。

  有一天,他對他的兒子說:“我買下了四周村落的田地,這四周的村民都因此而無法生存,我真是替他們十分難過,如今我打算把田地都還給他們,你們只要能好好的保守剩下的那些田地,你們也不至於挨餓受凍。”

  於是他就集合四周所有的村民,並且告訴他們說:“因為我買了各位的田地,以致大家生活不得溫飽,這真是我的過失,所以現在把田地都還給大家。”

  所有村民聽到他的話,都很驚訝而不敢接受,魏敬益還再三的勸慰他們,最後所有村民才感激的接受了。

  各位讀者,所謂買賣就是銀貨兩訖,一個願買一個願賣,價格合適就成交了。但是真有仁心的君子,他不僅是價格合理,還會主動關心對方的處境,這與一般人只在意利益相差甚多。也正因為如此,當時元朝的丞相賀太平知道此事後,感歎的說:“世上真的還有這種人!”而“這種人真的那麼難當嗎?”如果凡事都能以利人為優先,那麼你也可以成為所謂的“這種人”(《古八德全書》)

 

上一篇:每個人頭頂都有光,邪YIN的人頭頂是什麼光?
下一篇:人間天:縱風雪孑然,仍不悔行程,以報無盡慈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