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一段「三寶略釋」。三寶簡單的說有「別相三寶」,有「一體三寶」,三寶的名字是佛、法、僧。佛有法、報、應化三身,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這個常講的。法有四種,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有「教理行果」。諸位要曉得,每一部經不管這個經大小,不管這個經淺深,統統具足教理行果。如果這部經裡頭不能包括這四個意思,這不能稱為佛經,只要是佛經的話,一定具足這個四分,教理行果。
僧,「三乘賢聖」,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裡頭有賢有聖,賢聖的差別不一樣。菩薩裡面,賢人是初住菩薩到十回向,聖人是初地到等覺,三賢十聖,菩薩的賢聖。小乘裡面的賢聖,四果是聖,四向是賢;初果向是賢,須陀洹就算聖;二果向是賢,斯陀含是聖。三賢各個階層的賢聖不一樣!賢是在修學的位次,聖是證果的位次。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你在學校讀書沒有畢業,正在學習這是賢,你的課程讀完畢業,拿到學位了,這是聖。好比我們現在世間的學校的制度,你在大學念書稱為賢,哪一天你拿到學士學位,你就是聖,小聖。再繼續念書念碩士班,碩士班的學生,賢,學生都是賢;碩士班畢業,拿到碩士學位了叫聖,中聖。如果再念博士班,博士班的學生,賢,這是賢位;博士畢業,拿到博士的學位了,上聖。上中下,所以三乘賢聖!佛、法、僧三寶!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壇經》裡頭不講佛法僧,他講覺、正、淨。我初讀《壇經》的時候,我就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說法?別人都是講佛法僧三寶,他為什麼講覺正淨?必定有緣故。這個緣故,很可能在唐朝那個時候,大家對於佛法僧的概念模糊了,只知道這個名,不知道名詞的含義,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受用。六祖大師有智慧,大慈大悲,他把三寶的意思給我們顯示出來,讓我們很容易得受用。他給人傳授三皈,他不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他傳授三皈的時候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是這樣傳授的,諸位在《壇經》上就看到了,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所以佛法僧三寶,我們要是多加幾個字,大家更清楚的認知,什麼是佛?覺而不迷是佛。什麼是法?正而不邪是法。什麼是僧?淨而不染是僧。這樣一解釋大家就明白了,不會再說佛教是迷信!否則的話,他不了解這個意思,你說佛,他就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你說法,他就想到經典,你說僧,他就想到出家人;換句話說,完全著了相,著了相不知道意思。所以社會大眾就產生一個誤會,佛教是迷信的!
六祖大師這個說法,這個錯誤的觀念立刻就化解了。所以人家問你佛教是什麼,你就用六祖大師這個話告訴他,佛教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簡簡單單十二個字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正法!這是常識,這是學問。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三寶略釋」。「別相」前面跟諸位簡單介紹過了。下面講到「一體三寶」。
一體三寶裡面,佛是什麼意思?「湛然智照,靈明覺了」,這是佛。就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德能,現在科學裡面的術語講能量。這個能量不是從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成的,是你自心、你的真心本來就有的,本有的,佛經上常常講的「法爾如是」。這個不關修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沒有生死;不來不去,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不增不減,你覺悟沒有增加,你迷惑也沒有減少。所謂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性德!一切眾生個個具足,平等平等。湛然是清淨,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自性真心的本體,它沒有形相、它無處不在。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從體上講的。真心、本性是宇宙人生自他的本體,它是一不是二。
什麼是法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這是法。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相,就是唯心所現,這是實相!「清淨圓妙」,這個相真的是一塵都不染,圓滿微妙,或者說圓融微妙。妙就是我們無法想象,不可思議,妙!這是一體三寶裡頭的法寶。實在講佛法僧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家的,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所以佛是從體上看,法是從相上看,僧是從用上看,從作用上看。
僧寶,「理智不二,和合無違」。你要真正參透、明白了,宇宙之間是一個大和。日本的文化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的祖先很聰明,把他們的民族命名為「大和民族」。這個大和的思想是中國儒道跟佛法的精髓,先人(就是祖先)用這個來教導後世子孫。後世子孫如果都懂得這個意思,都能夠把它落實,日本的天皇就是佛經上講的金輪聖王,全世界的領袖,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為什麼?你推動和平,世界和平,世界是一家。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民族,我愛我的國家,我愛全世界就像愛我家人一樣,大和!
祖宗雖然提出來,後世沒有做到。我們不要瞧不起祖宗,不要認為祖宗那個時候沒有科學技術,他們的精神文明,我們後人真的無法想象。他們的智慧、學問,心胸、見識真的是博大精深,與法性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