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屠太守感夢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屠太守感夢錄

  【原文】林少穆[1]先生跋屠太守書後:

  信哉!天人感應之理固昭然不爽也。余友錢塘屠潛園太守,於辛巳秋得危疾,醫者誤投藥,幾殆。自誓以濟人利物為忏悔地,他事一不系懷。

  一夕,觀自在菩薩,感應入夢,謂:“太守夙世為楚中某官,遇事公而刻,殊傷仁厚,雖無私,亦減祿位,又多戕物命,宜得短命報。幸病中誓願堅固,念念以利濟為懷,無毫發怨尤,冥中以他福折除,當可益算。陰律惟救生可延生且加祿,當益勉之。”寤後,遂舉家戒殺,廣放生命。是冬即迭拜袁州、九江之命,即蒙起用,不次殊遇。明年春,病亦頓愈。

  太守念佛法以自利利他為大願,欲人人鹹獲戒殺放生福報,而又慮人人之不盡征信也,故為《好生錄書後》一篇,第暢明吾儒不殺之理,而於感夢一事未嘗及之,其於立言之體固當,而於覺世之意,或有未盡。余故復為詳述之,使人知感應之故非荒誕無據也。

  近時風俗奢靡,無故飲食酬酢,刀幾必赤。惟歸安張蘭渚[2]中丞獨守此戒。前撫吳日,嘗為《戒殺文注釋》,以勸吏民。有議之者曰:“大臣行政以己饑己溺[3]為量,煦煦之仁,似非急務。”聞者疑之,獨太守折之曰:“惟仁民者乃能愛物,未有愛物而不仁民者。吾方以中丞為師法,何疑為?”蓋太守之笃信,已非今日始矣。

  余又聞太守之先德封公,中年始得子,即立願戒殺放生,冀其子以文學科名顯。太守果以翰林起家,今太守復於症中感夢大士,蓋福德種子有自來矣。願覽其文者,人人勉行之,則仁愛風行,太和翔洽,於世道即有裨益,而文學科名之報,與延生起疾,亦正有如響斯應者在也。道光壬午夏六月,侯官林則徐跋。(錢塘李更生《同善錄全書》)

  遂安洪子泉先生題《立願生生冊》曰:放生方可延生,無力放生,先戒殺,立願自能如願,有心立願即回天。

  【注釋】[1]林少穆:即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符撫,又字少穆、石麟。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等,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

  [2]張蘭渚:張師誠(1762-1830),字蘭渚,浙江歸安人,清朝大臣。少登科第,歷任封疆。巡撫江蘇,見殺業甚伙,屢出示勸戒,遇放生河,嚴禁捕魚,署中不宴客,不殺生,長齋奉佛,棲心淨土。擇前賢淨土論說,輯《徑中徑又徑》一書,普勸念佛。六旬余,乞假歸裡,靜居斗室,一意西馳。臨終,誦彌陀經畢,才舉佛號五聲,寂然而逝。

  [3]己饑己溺:出自《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別人挨餓、落水就像自己挨餓、落水一樣。舊時形容在位者關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並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

  【白話】這是林則徐先生在屠太守《好生錄書後》一文後所寫的跋文:

  天人感應、因果報應的道理是昭然不爽、絕對可信的。我的好友屠潛園太守,在辛巳年秋天得了重病,醫生誤用藥,幾乎要不行了。自己發誓從此以濟人利物為己任,以此作為忏悔,別的事一概不再掛懷。

  一天,感應到觀世音菩薩前來入夢,菩薩對他說:“你前世在湖南某地做官,做事雖然公正,卻過於苛刻,有傷忠厚,雖然不是為私利,也應削減福祿、官位,又因為過多殺害物命,應得短命之報。幸虧病中誓願堅固,念念不忘濟人利物,不曾有過任何的怨天尤人。地府用別的福報折除,應該可以延長你的壽命。陰律中說放生可以延長壽命、增加福祿,你要努力啊。”醒後,於是命令全家戒殺,大量放生。當年冬天就先後被任命為袁州、九江知府,再次蒙受朝廷起用,實在是殊遇。第二年春,病就痊愈了。

  太守了解到佛法以“自利利他”為大願,希望人人都能獲得戒殺放生的福報,卻又擔心人們不相信,所以寫下《好生錄書後》這篇文章,用來暢明我們儒家也要奉持戒殺放生的道理,而對於感應觀音菩薩入夢這件事,不曾提及。太守寫的這篇文章,體例嚴謹,但是在勸世的意義上,還有不全面的地方。所以我在這裡把這件事敘述清楚,使人知道因果感應的道理,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近來風俗奢侈靡費,隨便吃喝飲宴,就要殺生害命。只有歸安張師誠巡撫,獨自堅守不殺生的戒律。他在擔任江蘇巡撫的時候,曾經寫過《戒殺文注釋》一聞,用來勸戒百姓。有人議論說:“大臣應當以百姓疾苦為己任,婦人之仁,好像不是那麼迫切。”聽說的人都心生疑慮,唯獨屠太守辯論說:“只有對人民仁愛的人,才能愛護生命,沒有愛護生命而對人民不仁愛的道理。我現在正要向張巡撫學習,你們疑惑什麼呢?”原來太守的堅定信念,已經不是一朝一夕了。

  我還聽說太守的父親,中年才得子,就發願戒殺放生,期望自己的兒子以文學科名而顯達。太守果然以翰林起家,現在太守又在病中感得觀音大士如夢,看來福德善根種子早已經種下了。希望讀到太守文章的人們,人人勉力奉行,那麼,仁愛之風盛行於世,祥和之氣擴充宇宙,對於世道人心大有補益。而文學科名的福報,延壽病愈的效果,如此殊勝的感應,也絕非偶然了。道光壬午年六月,侯官林則徐跋。

  遂安人洪子泉先生題《立願生生》冊說:“只有實行放生才能益壽延年。沒有財力放生的人,可以力戒殺生,發誓放生,這樣做就能如願以償。有決心、立善願的人們,就能感天動地,挽回天意。”

  (《感應篇圖說》)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為人父母做到這點,就不必擔心兒女不孝順
下一篇:三舅殺業招感的凶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