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三面,第六行,從第十段看起:
【非識、非有、非無,此三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相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即空。】
這一小段還是解釋《起信論》裡面所說,「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解釋這幾句。這幾句很重要,它將一切法的真相為我們說破了,也就是諸法實相。「總謂一切法」,這一切法裡面,不僅僅說的世間一切法,出世間的一切法也不例外。世出世間合起來講,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六凡是世間,四聖是出世間,它的實相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是彼此相待相形,相待就是相對的。從什麼地方對起?從見相對起,因為有見分這一邊,就產生相分的那一邊。假如我們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還沒有法子體會,我們可以用更淺一點的比喻來說。想像,想是見分,一想就有相,那個相就是相分。我們想一個人,心裡那個人的相就出來了,相待相形建立的。我們想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相就現前。想是見,是一邊,相是另外一邊。也許大家以為,這個想像是好懂,因為你有想,它就有相。所以有定功的人,我們世間人講有天眼通的人,你在那裡打妄想他知道,他怎麼知道?因為你妄想當中現相,他就看到了;你在想什麼想什麼,他都見到了。你睡覺在作夢,你夢裡干什麼事情他也看到了,為什麼?夢中有相,夢也是妄想變現出來的。所以你作夢,夢中有現相,旁邊有功夫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你作夢在干些什麼。而不知道我們現前,擺在眼前的,我們有身體,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森羅萬象,這些現相從哪裡來的?也是從妄想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就沒有一切法。這個道理很深,事情很復雜,《華嚴》上講無量因緣,不是很單純的,無量因緣。但是總的原則,都是相對建立的。
我們表面看到,好像有、好像存在,事實確實不存在,當體即空。我們看到這個相明明存在,我們沒有看到當體即空,沒錯!你沒有看到,是因為你粗心大意,你沒見到,你心裡面的妄想執著從來沒有間斷過。諸位要聽清楚,沒有間斷過。沒有間斷,就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沒間斷過,於是幻相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如果這個念頭斷了,這個現相就沒有了,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叫覺?迷的念頭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妄想變現的,妄想是迷執;迷執沒有了,這個現相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只要有現相現前,你自己就要知道,我的迷沒有斷,無明妄想沒斷。怎麼知道沒斷?這現相現前就沒斷;斷了這相就沒有了。你有沒有破無明、有沒有斷妄想,這東西還得要問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面前,這個事實真相,後面還有詳細的說明。
【當知般若 ,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為般若 耳,安可執著名字相。】
佛給我們講般若 ,這是佛家的名詞,般若 從哪裡來的?也是跟一切諸法相對而建立的。佛法也是因緣生,既是因緣生法,無不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不例外。因此,佛所說的這些名相,不能執著,體會到它的意思就可以,執著不得,一執著就錯了。我們學佛,要緊的是明心見性、破迷開悟,這才是我們學佛真實的目標,一著就錯了。這是說明為什麼不可以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相對建立的。因為眾生愚癡,佛才說般若 ,般若 是從愚癡對立建立的。癡迷,佛才說般若 。
【前雲明了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雲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
源流是一樁事情,像泉水一樣,它的源頭在哪裡?泉水從什麼地方來的?怎麼流出來的?用這個來比喻妄想執著的根源,這是無始無明。前面經文為我們說「無有定法」,這是清除我見的源頭。這個地方再給我們講「破除攀緣妄想」,讓這個源頭就不起作用。由此可知,正因為妄想執著,那個無明才擴張,愈擴張愈大,愈擴張愈深,無明是這麼起作用的。
【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
這是把源流的樣子說出來了,也就是根本無明的現象,根本無明是什麼樣子?這個地方說的就是。一切眾生,這是迷,無明不斷的在增長、不斷的在擴張,這是講我們現前眾生相。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從本以來」,從本以來,有些地方講無始以來,意思完全相同,從本以來就是無始以來。「不了達」,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不明了、不通達十法界的道理,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不了解。十法界的理跟事是什麼?「唯一真如」,理是真如,事也是真如,一如無二如。「同體平等」,體是真如,那怎麼不平等?相雖然很多,無量無邊、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古德從比喻當中為我們說出,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的器皿可以有無量種,各個差別不一樣,但是它的體質都是黃金,沒有兩樣,從體上看,平等的,從相上看,也平等的,相都是金,不管變成什麼樣子都是黃金的相。一般人講,體平等可以接受,相怎麼平等?相怎麼不平等!你著相就不平等,你在相上起分別、起執著,就不平等;不著相,相平等。金手镯是金的相,金耳環也是金的相,都是金的相,怎麼不平等?如果你起分別執著,手镯不是耳環,耳環絕對不是手镯,你是著了相分;不著相分,統統是金之相。體是黃金,平等的,相都是金之相,那還是平等,相也平等。理事都平等。我們現在迷了,在這裡面起妄想、起執著,這個妄想執著「念念相續」,它不間斷。妄想執著的念雖然很短暫,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生滅不住,這個事情麻煩,它不能斷掉。「未曾離念」,前念滅,後念立刻就生,沒離念,「謂之無始無明」。這一段文非常之好,第十二段、第十三段,這兩小段把無始無明的樣子、無始無明的來源,為我們說出來。文字不多,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初學佛,無始無明很不容易搞清楚,很難了解這個事實,難得小注裡頭說得這麼詳細、這麼明白,用字不多。如果沒達到這個境界,說實在的話,這個話說不出來,不容易!
【今欲返本還源】
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要返本還源,為的就是明心見性,為的就是找回自己。宗門裡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要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那個是自己的本能。這個意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要把自性找回來,那就成佛了,這叫做返本還源。
【故必須從根本解決】
這是最直接的、最聰明的、最為第一的,不從枝葉,從根本。根本我們現在曉得,根本就是妄念,現在要直接從根本上下手。
【以斷其念】
把妄想執著破掉,斷妄念。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很多,不但宗門知道,教下的人也知道。可是怎麼樣?「難哉難哉」,真難!這說得很清楚,你試試看,你把妄念斷掉,你斷,看你斷得了斷不了;不但斷不了,愈斷愈多。不斷好像我還沒有妄念,這一想斷妄念,妄念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多。難,真難!
【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就是因為太難,所以佛給我們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佛為我們說了無量法門。這些法門干什麼的?都是斷妄想雜念。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知道,你要不知道這一個原則,說老實話,你就不會用功,你用功往往就用錯了。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無論在家、出家,一入佛門就教給你持戒第一。為什麼教你持戒,把持戒當作第一門功課?它重要,因戒生定,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因定開慧,就開悟,就悟入心性;你不得定,你就不能開智慧。於是大家很認真去持戒,戒律持得非常精嚴,能不能得定?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他觀念錯了。他分別戒律、執著戒律,要把分別執著破掉才行。你用分別執著去持戒,你怎麼會得定?戒律持得再好,他所得的是人天福報,有漏的福報,他很善良,不做惡業,他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諸位念《壇經》就曉得,六祖大師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持戒,一般人把意思弄錯了;持戒是自己持戒,沒有叫別人持戒,我自己守規矩,沒有叫別人守規矩。我持戒,他都不持戒,那個又破戒,他心還能定得下來嗎?他怎麼能得定?他不能得定,不但不能得定,自己修的是不錯,持戒了,起心動念都不善,「這個破戒,那個造罪業」,你說糟糕不糟糕!心還是被境界轉,不是為好境界轉,被壞境界轉,這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持戒。佛講持戒沒錯,我們這個持法,三世佛見到都搖頭,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戒叫做清涼,誰得清涼?自己得清涼。特別是大乘;小乘的戒在相上,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小乘戒比較容易持,完全在事相,著相,小乘修行相當困難;大乘戒在心地,論心不論事,在心地,心地清淨,所以他容易成就定慧。跟小乘比較起來,大乘是捷徑,修行的徑路。佛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因為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哪一個人適合於哪一個法門,只要適合於他,所謂是契機,就很容易成就;修學一個不契機的法門,就非常困難。這種例子,大小乘經上都說得很多。所以法要對機,若不對機,就很難得效果。底下緊接著,哪一種法門讓我們也能隨順而入?下面一定要說到,不說就很對不起我們。
【《起信論》雲: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真的說不出來,真的是一,一怎麼說?二才可以說。諸位要記住,說也是相對相形的,沒有相對相形就說不出。因此言說相不可以執著,要離言說相,道理就在此地。
【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說都不能說了,你怎麼能令一切眾生隨順而得入,就是證入?怎麼能令一切眾生入這個境界?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
這幾句話,是《起信論》上的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我們把隨順這個意思也搞錯了。我們這個隨順變成什麼?隨便!那個不行,那不是隨順。你看看,人家說的這個隨順的標准,什麼叫隨順?用這個標准來看,我們從來沒有隨順過。雖說,無有能說可說,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有能說、有所說的,沒有這個念頭;雖念,也沒有分別有一個能念、所念,沒動這個念頭。雖念,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確實沒有停過,一句接著一句念,心裡面干干淨淨、一塵不染,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的」,從來沒有這個念頭,這叫隨順。諸位要曉得,能夠這樣隨順,你的念佛功夫那叫理念。理念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了不起的功夫!這是講在念佛上。如果用在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雖念,無有能念可念」;可念就是所念,無有能念、無有所念,這個修行的功夫就得力。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在這裡面成就了。這種成就比念佛難,為什麼難?念佛,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確實我是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我一天念幾千聲佛號,一天念一萬聲佛號,確實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搞其他的法門,不行!你還是凡夫,你不能見性,你不能超越三界。我們念佛有能念、有所念,照樣往生,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能所不斷能成就,只有淨土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你找不到第二門。這一門真是把我們救了,我們離開這一門,說老實話,沒救!離開這一門,你一定要做到能所雙忘,你才有希望,只要有能、有所,你就沒希望,這一生還得繼續搞六道輪回。「若離於念,名為得入。」由此可知,隨順實在講就是離念,離念才隨順,有念隨什麼順?這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把隨順兩個字的定義給我們說出來。由此可知,他這個境界實在是高。
【心雖無法】
這是真的,真心確實無法,一法不立。我們佛門裡也常常有這麼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就是清淨心中一法不立。
【而法從心生】
十法界森羅萬象是從心生的。心是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從體起相,相從心生。相雖然無量無邊,體是一個。
【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
一就不可說。
【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
有念就是妄念,必須念無能所,那就是無念;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就很難懂了。剛才講性跟相是一不是二,你懂不懂?如果再不懂的話,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那我懂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知道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性相就不二。無念是性,念是相,無念跟有念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比較深一點,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受用無窮,我們才真正得自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受用。也就是說,經論上講的隨順、隨喜我們懂了,我們可以做到,做到了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你要是不懂、不明了,我們過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的日子,這個日子不好過,佛菩薩的日子得大自在。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是真理,這就是自性,宗門所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的境界、是怎麼回事情?很少人聽說,也很少人給你講,我們這個機會不錯,在這個地方看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的樣子,說一個總結的話,「萬法一如」。所有一切相對的,到他這裡都圓融,所以說都會歸到自性。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真妄一如,真妄不二。為什麼?真是體,妄是相;真是理,妄是事;體相不二,理事不二,真妄就不二。從理事不二裡面又出現了一個事實真相,事事都不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真法界的現象。從事事無礙上我們明了了,是非不二、邪正不二,不二也可以叫一如,是非一如,邪正一如,那看得更微細、更透徹了。諸位要曉得,心裡頭決定沒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才一如,才不二;稍稍有一點執著、有一點分別,善決定不是惡,惡決定不是善;邪決定不是正,正決定不是邪。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二,不一,萬法不一;心到清淨平等,萬法不二。你不二就是一,你懂不懂?你能在這上透過,就有受用,如果不會,老實念阿彌陀佛吧!
【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
這個念就是起心動念,不管你動什麼念頭,只要有念,就是業識。業識是什麼?阿賴耶識的三細相,第一個無明業相。這個念,法相宗裡面所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念就是不覺、就是無明,所以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無明業相。性體裡面確實沒有,真如本性裡面沒有念,沒有起心動念。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跟真心本性沒有關系。就好像陰天,雲彩很多很濃厚把太陽遮住,我們看不到太陽,這個很厚的雲層就像業識,太陽上確實沒有雲層、沒有雲彩遮住,這個雲彩跟太陽不相干,就是這麼個道理。
【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
這就說明白,業識不管它怎麼起、不管它怎麼動,就是無論它怎麼樣的活動,與真心、與本性都沒有關系。
【能大師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出他的見地,他真的見到了,清淨心本性裡面,本來就是清淨的,從來就沒有染污的。五祖忍和尚同意了他這句話,對,沒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過;就像太陽一樣,從來沒有雲彩遮住過。我們今天心性不能現前,被無明煩惱障礙住,這是我們現在的現象。無明煩惱是個什麼東西?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個妄念,它不是真的。可是這個妄念如果繼續不斷,它就起作用。什麼作用?障礙本性,本性的作用不能現前,它起這個作用。我們看看,無明妄想、無明業識,或者講一念無明,它是什麼東西?這一樁事,世尊在《楞嚴經》上也講得很透徹,但是《楞嚴經》的文字深,這個地方淺。它這一段寫得是真好!我們沒有辦法不佩服。《楞嚴》那一段看不懂,看這個看懂了。
【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
這就講了,一念無明是什麼?一念無明的真相就是這個。《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實在講是極短暫的時間,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思惟。這個經上世尊做比喻,凡是比喻只能比喻個大概,沒有辦法比得恰好。比喻裡面所說的,我們就無法想像。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平常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是無明,這叫妄想。所以那個妄想不要想錯了,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叫妄想,哪裡是這個,佛講的不是這個,這種妄想太粗了,佛講的這個妄想,是一剎那裡面九百生滅,是這個,你根本就不曉得,誰知道這個現象!當處生、當處滅,剎那不停,這是它的現象、是它的樣子。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
麻煩就在這裡,十法界六道輪回是這麼變現出來的。他那個妄念不停,「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前面念滅盡,後面它又起來,剎那九百生滅。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不相同?十法界是講大的;細說每一個眾生都不相同,每一個現象都不相同,這就是那個念頭在變。它要是不變,不都相同了嗎?生跟滅都相同。它會變,這一變就不相同,這就是世尊在大經上講的無量因緣。因為無量因緣,現無量的現相,這現相不相同。我們講堂坐這麼多人,沒有看到兩個人的面貌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念不相同。念要是相同,你兩個人的面貌一定相同,相就相同。什麼人的面貌相同?佛的面貌相同,因為佛沒有念,所以現出的相都一樣。菩薩的相很接近,但是還是不相同,為什麼?菩薩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斷,那一念生相彼此也有差別,所以菩薩的相大同小異。羅漢的相就各個不相同,為什麼?羅漢無明沒破,只斷見思,無明沒破,所以他那個念差別很大,羅漢的相貌各個不相同。何況凡夫?道理在此地。
「念念相續」,實實在在講,要把這句話講清楚、講明白,就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或者叫連續相。我們眼前擺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認為真有,你錯了。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怎樣做,現在總算是明白了。受持,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心裡頭干干淨淨,一法不著,這叫受持;我自己受持,做出樣子給大家看,那叫演;別人來問,我跟他說明,叫說;這叫受持演說。那就是真正修般若 了,真正修金剛般若 波羅蜜,真修了。諸位要聽清楚,教你不執著名字相,不是沒有名字;教你不執著言說相,不是沒有言說;教你不執著心緣相,不是沒有森羅萬象;必須在境界裡面明了不二,經上常講的懂得會歸自性,這才叫真正修般若 行,這叫大乘。我們不明了這個真相,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懷疑,不知道佛為什麼要教我們這樣做。譬如剛才我舉念佛這個例子,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斷,手上掐珠不斷,心裡頭決定沒有能念、所念這個念頭,能所兩邊都離。我們阿彌陀佛句句不停,不著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不著空相;心裡頭又若無其事,能念、所念都沒有,不著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正在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這叫真會念佛,剛才講這叫理念,往生的時候生實報莊嚴土。著相念,有能念、有所念,願心懇切,信心堅固,願心懇切,生凡聖同居土,都能往生。這個後面會講到。
【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
實在講不僅是講理,理裡面有事,就是眼前的現象。說得親切一點,我們的身相,我們日常生活周邊環境的現象,環境不外乎人事的環境,跟我們往來的人,物質環境,我們衣食住行的受用,是什麼?就是「念念相續,隨滅隨起」,沒有東西,猶如空花。空花,佛在經中常常用這個比喻,空中確實沒有花,什麼時候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害病了,就看到空花,諸位害過眼病的人,就有這個經驗,看到空中會有花,看到燈上會有個圓影,眼睛害毛病就有圓影,空中就現花。好眼睛的人看不到,空中沒有花,燈上也沒有圓影。這是說明假的不是真的,你看錯了,是你的幻覺。
「幻有無實」,幻覺好像是有,實實在在沒有。諸位要曉得,實實在在講沒有這個身,不但沒有這個身,也沒有這個心。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沒有!起心動念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這都是有為法,《金剛經》後頭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但這個身沒有,我們能夠思惟想像、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沒有,這給你說的是真相,給你講的是事實。你現在生活得這麼痛苦,活得這麼可憐,原因在哪裡?你把幻有不實的東西當作真有,無量無邊的苦惱就從這個地方生的,冤枉不冤枉!本來沒有的事情,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過苦日子,你要是豁然明白,那你就得大自在!這才曉得事實真相,然後你在這個世間,天天玩耍,天天游戲,游戲神通,快快樂樂,永遠沒有苦了。為什麼?你過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你把你自己提升了,過佛菩薩的日子,不再搞六道輪回了。「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真的沒有關系,因為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就覺了,所以念不怕,怕你不覺。覺了,你就是佛菩薩;不覺,你是生死凡夫,就在這一念之間,眾生跟佛的差別一念之間。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歸源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徹底明了事實真相,只有一條路,確實沒有二路。這一條路是什麼?離念而已。這個離念難,太難!所以佛開方便門,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為我們開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裡面: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
一切諸佛贊歎這個法門,不是沒有道理,不是隨便贊歎。諸佛如來智慧已經究竟圓滿,他哪有隨便贊歎、哪有錯誤贊歎,他說的話決定真實。這才曉得,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法門,它是斷念方便之方便,所以它是究竟方便、徹底方便。它方便在哪裡?
【不念他念而念佛,這就是方便的方便,亦是轉換一個念頭。】
他沒有斷念,他把念頭轉了。所有一切念頭我都不念,我就念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什麼就現什麼,念佛就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十法界,剛才講,那個相在那裡變化,無量相變化,變化的因就是念頭,因為念頭不同,所以形相不同。他專念佛,他就變成佛的相;念菩薩,就變成菩薩相;念貪就變餓鬼相,餓鬼是悭貪;念瞋恚、念嫉妒,就是地獄相;念是愚癡就是畜生相,念什麼就現什麼相。所以念佛,是把念頭轉到第一殊勝:念佛。
【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
宗門教下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止觀這個原則,念佛比修止觀還要來得親切。為什麼?下面說了:
【蓋作觀,可說是智念。】
修止觀、修禅定,禅定是般若 ,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知道,中國禅宗所修的是般若 波羅蜜,不是六度裡頭的禅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一開頭就說出它的宗旨,「大眾總修般若 波羅蜜多」,一開口就說出來了,中國的禅宗是修般若 。所以禅宗以《金剛經》印心,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所以止觀是智念,把念頭轉成智慧了。一切言說相、名字相、境界相他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他是智念。
【念佛是淨念】
念佛不是智念,是淨念。
【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我們過去這個念頭是污染的、是不清淨的,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雜念、染念都換過來,變成淨念。所以這個法門叫淨宗。
【一心念之】
念佛的秘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秘訣。怎樣得到一心?這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的,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淨就是不疑、不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就成功了。
【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治是對治,把從前那些雜亂的念頭統統改過來,改成純一之念。所以它親切,這個法門殊勝。
【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
從字面上來翻譯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從字面上翻成中國話,阿彌陀佛就翻成無量覺。
【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無有一法不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也。】
覺個什麼?覺悟到本性本來無念、本來不染,本無分別執著,這本來無的,那你就真的覺了。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沒覺,你還在迷。幾時在一切法裡面都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常講的,你真的放下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覺了。「故曰,更親切。」更親切到這裡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確實比智念來得親切,也就是說比修止觀、修禅來得親切、高明。法門如是的殊勝,多少人錯過了,你要問為什麼錯過?他不知道,所以不識貨。金剛寶石從眼前過,把它當作碎玻璃,沒看在眼裡,不知道那是無價之寶,真的是當面錯過,非常可惜。
【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
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贊歎,道理就在此地。修其他的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一定要到念而無念,才得受用、才算是成就。念跟無念還是二不是一,你就不得成就,你就得不到受用。換句話說,你過的日子還是生死凡夫過的日子,你不是佛菩薩。如果你真的到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那恭喜你,你過的是菩薩的生活、是佛的生活,那個沒有話說。在凡夫真難,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分別、都是妄想、都是執著,理擺在面前做不到。念佛這個法門,行!沒到這個功夫,沒到這個功夫就帶業!只要你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我真正相信,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個地方真的有極樂世界,真正有阿彌陀佛,真正有許多念佛人都到那裡去往生,我真正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信具足了。我願意去,我願意捨棄現前的六道輪回,我願意捨棄現前的十法界,要有這個願。有很多人學禅,禅是明心見性,又有一些人學密,即身成佛,這是什麼?十法界放不下,明心見性、即身成佛都在十法界。淨宗的眼光遠大、志氣宏偉,十法界叫我作佛、作菩薩,不要!我都把它放棄,我都不稀罕它,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去見阿彌陀佛。六道、十法界統統放下,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有那麼一點財產算什麼,你的財富能夠跟大梵天王比嗎?差遠了!大梵天王,經上講「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做得到,他有,你有多少七寶?銀行保險箱那麼一點點大,我看裝一箱就不得了,那算什麼!人家那個七寶,大千世界來裝,都放得下,你迷那麼一點點就太可憐!一定要統統放下,放下了,你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力加得上。你不肯放下,抗拒,佛力想加持你,你障礙了,佛力加不上,統統放下了,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接引往生。你的功力要好,接引往生隨時可以去,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可以去,不一定要等命終,隨時能去得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是帶業往生,前面講念而無念,沒有能夠融成一體,沒這個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把你提拔到阿惟越致菩薩,此地講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菩薩?圓教初住地位。圓教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江味農居士這個講法,我並不贊成。為什麼?因為他講那個地位太低了。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還有退轉。阿鞞跋致是不退轉,不退轉應該是什麼菩薩?八地,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永遠不退轉。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是一樣的,阿鞞跋致是《彌陀經》上說的,阿惟越致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意思都一樣,翻譯的不相同。淨宗許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七地以上,這個講法我想想很有道理,不過分,如果不是七地以上,諸佛菩薩那樣的贊歎,好像有點過分,他才是圓初住,贊歎就過分了,七地菩薩的話,那贊歎沒有話說。我們從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應當肯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這個話不是我們沒有理由,隨便在這裡推想的,因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跟佛都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體質相同,皆是紫磨金色身。相貌相同、一切受用相同、智慧神通道力相同,居然跟佛差不多。你要曉得,初地菩薩跟佛是差太多了;七地、八地跟佛差不多,我們點頭相信,真是差不多,靠得很近,初住差太多了。
這是我們細細去想,我們根據經典。世尊滅度之前,為我們後學說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無量壽經》這是法,根據經典裡面所說的,不像是圓初住,真的很像是圓教八地菩薩,他的一切跟佛就差不多,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這樣子,這個我在講堂上多次跟諸位宣講,絕對不是自己能力,是享阿彌陀佛的福,阿彌陀佛把我們提拔上去享福。如果不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我們自己往生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信的地位,這個要知道,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圓教,那個地方最低的地位是初信位的菩薩,憑自己功夫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是初信位的菩薩,阿彌陀佛拉一把,把我們拉到八地菩薩那兒去了,這個要知道。所以到那個地方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四十八願加持的。這個便宜占大了,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無量法門裡面統統沒有,你去查《大藏經》,你查不到,唯獨這個法門,所以它是無比的殊勝,得一切諸佛的贊歎。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發願修學這個法門,這的確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就。如其不然,你決定不能信受。凡是信受,這一生當中去往生的,都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就了。我們往下看: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
這句話是真的。你要是想修其他法門,要修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的地位,你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從哪一天算起?從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沒有證須陀洹果以前所修的統統不算,要加上以前所修的,那是久遠劫數,不只三個阿僧只劫。這是說,你修別的法門到這個地步,難,太難太難!你修這個法門一生成就。
【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
諸位同修,如果你真的把大乘佛法門門都看到,看到之後就有比較,門門看到之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不但身心世界放下,連佛法也徹底放下了。過去蓮池大師明白了、看出來了,所以他老人家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要了,經教放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放下了,你們誰要修,你們去修。經教法門統統放下,他老人家最後依什麼?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徹底覺悟的人,究竟覺悟的人,他才肯這麼干,不是真正究竟徹底覺悟,他放不下。這個經還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於是乎雖然念佛,又懷疑、又夾雜,懷疑《彌陀經》不如《華嚴》,懷疑《彌陀經》不如《楞嚴》,懷疑念佛不如參禅,懷疑念佛不如念咒,疑心病!這裡頭有夾雜許多,結果一樣也沒成功,什麼也學不好。諸位要知道,自古以來世出世法成就都在專精,你要想成就,你要是不依這兩個字,那就難!依照這兩個字去做,就不難。要專、要精。
【我等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
這是江居士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我們能夠聽到這個法門,實在是大幸。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引用彭際清的話,他說「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不能不珍惜。這個地方「幸聞此法」就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了,怎麼可以蹉跎?蹉跎是猶豫不決,不能夠肯定、斬釘斷鐵,我們要智取。
【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
真切要有行動表現,沒有行動表現不行,這個行動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一念之外,別無二念。若有別念,那都是打閒岔,那都是業障、都是魔障。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跟魔障?一句阿彌陀佛,專念就消除了,不專就被魔障障礙了。
【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
斷念跟其他法門一樣,那是圓滿的成就。因為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念沒斷。
【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兩句務必要做到。】
這是真的,你要做不到不能往生,一定要做到。昨天有個同修來告訴我,蘇居士非常難得,前幾天幫助一個老太太念佛往生了,這個老太太年歲很大,有九十歲,孤苦伶仃。她在病危時候,念念當中捨不得她有一棟房子,蘇居士勸她放下,這一放下,不到十分鐘就往生了。所以對這個世間絲毫貪戀都不行,有一絲毫的貪戀就不能往生。房子放下了,不要說房子我要交代給什麼人,那就糟了,管他什麼人,不要去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誰拿去都好,不要說我要交代這個人,那個人不可靠,完了,你這一生就完了,你還是放不下,還是在打妄想。什麼都不要想,徹底放下!一放下感應就現前,她就見到西方三聖,真正不可思議。這個老太太一生沒有聞過佛法,臨終才聞到,跟第十八願講的完全相應,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臨終遇善知識,善知識一開導,她就覺悟、她就接受、她就聽話,念佛,西方三聖馬上現前,證明第十八願是千真萬確。
此地「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指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對象,六根所緣的對象統統要放下,你的心才專、才精。有一樣放不下,你是生死凡夫,你樣子像是在學佛,其實你沒有在學佛,你還是學生死凡夫,你還是在學六道輪回,這個不可以不知道。這兩句話是《金剛經》上的,《金剛經》上在大原則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怎麼講法?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我心裡面不染著六塵,心裡干干淨淨;而生其心是生念佛之心,生專念阿彌陀佛之心,那你就成功。這兩句務必要做到,江居士的語氣非常懇切,使我們感動。
【念佛真實功夫,真實受用,如是如是。】
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你有沒有得到受用,就在這兩句。你還是要著相、還是放不下,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也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念佛的好處你沒有得到,念佛的快樂你沒有得到,念佛的自在你沒有得到。真正得受用,法喜充滿,真的是自在快樂、智慧充滿,那怎麼會一樣!
【妄想是眾生無始來之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
這是修行人不能不知道的。參禅的方法不恰當,不但不能得定,反而發生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著魔。為什麼會著魔?勉強去斷煩惱。說實在的話,著魔的人都是真用功的人,不是真用功的人絕對不會著魔。著魔都是真用功,真想斷煩惱、真想成就,他不曉得道理,不懂方法,盲修瞎練,他搞錯了。煩惱是無始劫來的病根,不是一下就能斷得了。你要懂得它的道理,要用方法來調和,逐漸逐漸去減少,不是勉強一下能斷得了,那就壞了,一定要出事情的。
【因妄想是本心之作用】
這妄想是念,念從心起。
【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
我們常講,你錯用了心,錯在哪裡?錯在分別執著。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個心就用對了,就不錯了。前面跟諸位說,理事不二,你的心用對了;理不是事,事不是理,你有分別、有執著,你就用錯了。性相不二,用對了;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你用錯了,錯在這裡。如果用宗門的話,錯在不知道會歸自性。一如不二就是會歸自性。能這樣用法,會這個用法,這是佛菩薩,佛菩薩就是用這個心。不會用的,一切法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是凡夫的用法,用錯了。錯了,所以成病。
參禅得了禅病,念佛也有著魔,念佛一般講著魔比較少,但是不能說沒有。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告訴我,在我沒有到台中之前的兩年,李老師曾經在台中打過幾次精進佛七。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超過十個人,主七師父的精神、能力照顧不到,所以那是小班制的。每一個人的用功情形,他都要照顧,他都要觀察到;他功夫得力不得力,到什麼程度,這個主七師都曉得。人太多了,他就沒辦法。所以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他自己知道。其中有兩個人著魔,用功不如法,就是此地講的強制斷煩惱,搞出毛病出來了。李老師慢慢的給他調整,差不多一年他才恢復正常,以後再不打精進佛七,他不敢打了。總不能說,好好的一個人到這裡來念了七天佛,就變成神經不正常回去,那怎麼能對得起人!不用功的不會,真正用功的會出毛病,真正用功,用功不如法。你看,老師在旁邊指導,稍稍偏差一點都出事情。我們現在打佛七,絕對不會出毛病,佛七法會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一面念佛、一面是亂七八糟胡思亂想,這個不會出毛病。真正用功念佛不一樣!念佛堂情形不相同。總而言之,決定不要勉強,決定不要刻意去壓伏煩惱,這個不好。
【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
就是把這些雜念妄想轉過來,這就好,不要去斷它,把它轉過來。你要去斷它,麻煩就來了;一轉,什麼事都沒有。
【歸到智念】
智念是用參禅的方法、持咒的方法、止觀的方法,都是轉成智念。
【我們念佛是轉成淨念】
念不要緊,不管什麼念頭,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就好,不要去斷那個妄念,換句話說,那個妄念理都不去理它,第二句就換成阿彌陀佛,這不會出事情的,這是穩穩當當。
【久久自然無念】
時間久了,不要著急,有很多人念佛著急,念了三、四年,「法師,我怎麼還不得一心?」他來問我,念了三、四年,還不得一心。我就告訴他: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得一心,你別指望。他說:為什麼?因為你老是念著要得一心,這個妄念存在裡頭。你要得一心不亂,又夾雜一個「我什麼時候得一心」,就糟糕了,你的一心怎麼能得到?真正想得一心,得一心的念頭沒有了,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所以不能摻雜夾雜有個求一心的念頭,那就壞了,不可以有的。久久自然無念,無念是妄念沒有了,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
【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這個時候,你真的功夫得力、真的功夫成就,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轉凡成聖,你的功夫不但成就,也可以說達到圓滿。這樣念佛往生,剛才講了,你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加持你才是阿惟越致菩薩,你真的變成阿惟越致菩薩,是你真的功夫成就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最低限度是真真實實的圓初住。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