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太橋旦曾堪布:到底是在學佛還是在學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太橋旦曾堪布

  良藥的作用是什麼?當然是治病救人,但如果沒有對症下藥,良藥很可能會淪為毒藥。

  同樣,佛法的目的是什麼?是消除煩惱、解脫輪回。

  如果學佛之後反而增加了煩惱,導致修行人更深地陷入輪回,佛法就淪為了魔法。

  魔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就是讓我們增加煩惱、中斷修行、繼續造業。

  值得警惕的是:對於一位佛弟子來說,佛法很容易淪為魔法,這並非危言聳聽,在現實中有很多表現。

  例如,有些人在沒學佛之前,保持著簡樸節約的生活習慣,基本能做到少欲知足。但是學佛之後,反而添加了一種貪欲——佛堂要富麗堂皇、法器要精美昂貴、供品要美味豐盛等。

  還有一些佛弟子進入另一個極端,學佛之後,對所有生活享樂一概排斥,穿著也不修邊幅、邋邋遢遢,也從不參加親人朋友的聚會,從不看電視,從不旅游,看到別人出國旅游、穿名牌、吃大餐,立刻就心生反感,學佛越久脾氣越壞。

  這都是佛法淪為魔法的表現。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可偏入極端。

  就像火車軌道一樣,兩條軌道的寬窄、材質、承重力必須統一,火車才能安全行駛。如果兩條軌道時粗時細、忽寬忽窄,一定會造成車毀人亡的慘劇。

  還有些佛弟子對持咒、修法的數量非常執著,卻忽視修行的質量,沒有努力減輕私心、對治煩惱和我執,這也是一種偏差。

  所以我們要隨時反觀自心。

  比如我們正准備磕大頭,開始之前要觀察一下:磕大頭是為了利他嗎?是為了成佛度眾生嗎?

  如果是,那就繼續磕頭。如果發現只是想減肥,那就馬上站起身來離開佛堂。

  還有這樣一種現象:某些佛弟子學佛之後,自己的家人並不信佛,於是他跟家人的關系就難以保持融洽了,輕者會覺得無法溝通,重者則會鄙視家人,甚至常對家人發脾氣。

  比如自己正在念佛、持咒,家人過來閒聊,於是就會說:“不要跟我說話好不好?沒看見我在持咒嗎?”

  如果發現飯桌上有葷菜,就會責備家人:“今天是殊勝日,你們怎麼能吃葷呢?”然後把臉拉得長長的,一頓飯一言不發。

  一位合格的佛弟子不應該總去訓斥不信佛的家人,而要做家人的榜樣,這叫作“以身弘法”,這才是如法的行為。

  佛陀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導師,他說的每一句教言都能令我們深得法益、心生感動。為什麼?因為佛陀自身做到了百分之百,對我們的要求不到百分之一;而我們只做到了百分之一,對家人的要求卻是百分之百,這就是把佛法變成了魔法。

  還有些人學佛以後,我慢反而增長了。

  比如說,我們每天都能持咒、念經、做功課,毫無懈怠,不抽煙喝酒、不吃葷、不玩手機、不打麻將。於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對於好吃懶做、抽煙喝酒、玩游戲、打麻將的人心生蔑視,覺得很厭惡。

  這就意味著——我們雖然跳出了懈怠的誤區,卻掉進了我慢的陷阱。

  再比如說,我們修學了金剛乘,看到修習顯教、小乘的佛弟子,馬上就產生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看到顯教的修行人敲木魚,我們就會驕傲地拿出密宗使用的鈴杵;

  如果我們正在修持大手印儀軌,遇到正在修持四加行的師兄,心裡就會有些輕視。

  ……

  這些言行都意味著把佛法變成了魔法。

  社會上還有些人打著佛教的名義招攬生意,或者給普通商品貼上佛教標簽,成倍提高商品的價格。或者豎起佛法的幌子招收信徒、聚斂錢財、中飽私囊,這當然更是把佛法變成了魔法。

  給大家說一個比喻:

  古老的天然紅珊瑚屬於貴重珠寶,常常以克數為計量單位來出售,價格非常昂貴。

  於是有些不法商人施展高超的技法,往珊瑚的縫隙裡塞進一顆鐵螺絲以增加重量,並塗上紅色掩人耳目,然後賣給顧客騙取利潤。

  如果我們學佛之後,反而增強了自私和我慢,就像在珊瑚裡藏進鐵螺絲一樣,這就是把佛法變成了魔法。

  從更深的層次來說,正如《華嚴經》所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為根本。如果我們日夜不停地聞思、布施、持戒、誦經、念佛,甚至能捨棄一切,長年住在山洞裡閉關修行,內心卻忘記了菩提心、失去了菩提心,那麼這些善行就會成為魔業!

  這是衡量佛法和魔法最嚴格的標准。

  因此,身為大乘修行人,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發心與言行,常常反躬自問:自己到底是在學佛還是在學魔?

 

上一篇:體悟踐行這七種禮佛拜佛才真有功德
下一篇:大乘菩薩主張發的大菩提心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