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雲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雲何可通。
答: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以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較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雲何為三。
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墮陷也。
——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這是《淨土十疑論》裡面的第八個疑問,叫“十念往生疑”。
十念往生,是通平時和臨終,這是依據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而建立的淨土宗的核心思想。第十八願是代表著四十八大願的核心,是阿彌陀佛至極的慈悲心、智慧心、善巧方便心的高度的結晶,是把往生的條件在行門上放在了一個無條件的這個界面上,平等普度一切的大願,是要靠這個十念往生願加以徹底地彰顯。
那在佛的果地上,代表著大慈悲心的顯露,但是站在我們業力凡夫造業的因果層面,卻是難信之法,所以就在我們的立場來看,就覺得很難相信。這一問的問題,也是從這個角度加以施設的,
我們這些業力凡夫無始以來..... 無始,是佛教常用的概念,指沒有開端,表明我們的本覺妙明真心,一念無明妄動,生起了覺明之心,能覺和所覺就馬上進入無明的心意識,進入無明大夢,從這個無明大夢來看,就用無始來 表達。就好像我們昨晚上睡覺做夢了,那什麼時候開始做夢,我們是不了解的,如果了解了什麼時候,哪一時刻做夢,我們還在醒覺狀態。所以什麼時候滑到夢境,我們不了解,就叫無始。
無始以來我們在無明的狀態當中,有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鼓動身口意三業,造作了無量無邊的惡業,這些惡業的種子使我們在今生盡形壽遇不到佛教的善知識。
遇不到善知識,當然就不能了解人生的真理和智慧,不能深信三世因果,不能了知自己本具佛性,這些輪回因果、自性的佛性、彼岸的極樂解脫的境界一概不知。
今生,在無明的業識心裡面,又有著厚重的貪瞋癡三毒煩惱,這三毒煩惱又鼓動著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又重新造作一切的罪業。
就像現在多少人不信因果,不聞佛法,殺盜YIN妄酒,沒有哪個惡不造的,而且造的惡業形成惡性循環,越來越惡劣。只要看最近的一些造惡的事情,那很讓人覺得心很狠毒。十七歲的小男孩求愛不成,竟然用一個汽油打火,把對方的臉都毀容了,諸如此類,他都可以這樣去做,完全是一個厚重的貪瞋癡的顯露。
對於這樣無惡不造的眾生,為什麼在臨命終時,十聲念佛就能成就往生,一往生就離開了三界輪回,無量劫三界輪回的惡業再也不受果報了,這在道理上怎麼能夠說得通呢?
確實,這個問題問得振振有詞,難道這個因果就不受嗎?看看這個回答,這個難信之法就得要用不可思議的佛法,藉以解釋清楚了。
首先,要認可一個眾生輪回的生命業力的事實。眾生無始劫以來,他是善還是惡,這些業力種子的多少,以及強弱的程度,在我們這些凡夫有限的認知范圍當中,是不能了知的。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眾生的善根也是不可思議。
佛經裡面常常說,佛會告訴我們,眾生生在這個世間,之所以難以得道,修道難以成功,就在於我們的念頭。我們舉心動念大多數都是穢濁的念頭、罪惡的念頭,一念來,一念去,幻起幻滅,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八億四千萬也只是一個法上的表達,就是有天眼通的天人觀察我們的念頭,都說不清,而且念念不住,念念不息,生住異滅,非常地迅速。
從因果的界面來說,不僅行為因果是存在的,更細微的因果是在念頭上建立的。
一個善念就能得善果報,一個惡念頭就能得惡果報,念頭的善惡果報的因果,如響應聲。比如你向山崖大叫一聲,隨著你所叫聲音的聲波強度,回音也有多強,如影隨形,影子隨著你的形體,絲毫不爽。
所以,為什麼佛法重視念頭,善護念,念頭要無住,又要身心無住。為什麼強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菩提心?你就智慧觀照,不住在一切法上,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而般若又是真空妙有,又要修一切善法,直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善護念,善住其心。
我們知道自己的念頭這麼多、這麼罪惡,我們就會驚覺、震驚、覺悟起來,就會生起大慚愧心,知道輪回的根本原因是在念頭。
在念頭當中,站在出三界的角度來看,有漏的善,你尚且不能離開三界,更何況一天到晚都是罪惡的念頭,哪能離開三界呢?
那麼,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臨終能夠遇善知識,十聲往生,這樁事情也不是很容易能夠產生的。
無始劫以來的善惡業的種子這麼多,能夠感得臨終遇往生善知識,十念成就者,都是宿世的善業強,才能感得的。遇到善知識,在你臨終講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你還要相信,相信之後,還要有至誠的願出來,然後實施信願念佛之行,十念才能成就。
如果無始劫以來,你惡業的種子占主導地位,你所現行的都是惡的境界,善知識是逢不到的。沒有善知識這個增上緣為你宣說淨土法門,那十念往生淨土就沒有討論的前提了。
前面講,無始劫以來的惡業應該很重,臨終十念應該是輕的,這是我們凡夫的認知所認為的,實際上並不是這麼這樣一個結論。
現在站在大乘圓頓的道理上,作一種校量。臨終十念和無始劫的惡業相比,哪個重,哪個輕,是不能確定的。業力的輕重,不在於時間的長遠,也不在於它是多還是少,而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校量。
第一,在心。就是能造業的那個心是什麼。
第二,在緣。造業的緣,增上緣是什麼狀態。
第三,在決定。造業的當下,你是用決定心,還是有間心、有後心。
從這三方面,才能校量出哪個為重,哪個為輕。重者先牽,業力重的就牽引神識到哪一道裡面去。
首先來看,在心。我們世間的眾生在造惡業的時候,他所依據的造業的心,是虛妄顛倒的心而生起來的。虛妄,就是我們造的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
《楞嚴經》就首先辨識我們無始劫以來有兩種心,我們常常是認賊為子,一個是虛妄的心,就是我們無明的業識的心,“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業力凡夫都認這個心意識為我們的真心,用這個識心來修道,這是外道的普遍的特點,永遠不能得解脫。這種心是顛倒的心。
那麼,虛妄顛倒的心,就是它能造的因,既然是虛妄顛倒的,它的力量就弱。而念佛人的心是什麼,是在臨命終時,聽往生善知識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而生起來的。這是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逢的這一刻。
阿彌陀佛,從事相上來說是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往西邊的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極樂世界的教主,從理上說,阿彌陀佛全體就是我們業力凡夫介爾一念的性德,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寂照不二,全體的是實相、一真法界、佛性。
我們聞說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這真實功德就是實相的功德。實相的功德不可捉摸,但是絕對存在,無形無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真實功德就把它凝聚在名號上,這個名號就是實相,名號就是我們全體的自性的功德,全體自性功德,這就是真心了,由阿彌陀佛實相的名號生起了我們真實的心。
如果阿彌陀佛名號是本覺,我們能念的心就是始覺。所以,這個心有虛實的差異,造罪惡的心是虛妄的心,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心,這兩者的力量有天淵之別。
佛教常常有一個比喻,叫“萬年暗室,一燈點亮”。萬年,就是時間很長,無始劫以來那麼長的時間,有一個黑暗的屋子,這萬年暗室就代表虛妄顛倒的心。“日光暫至,而暗頓滅”,日光暫至就代表我們真實的心,始覺的心,我們的心光暫時到了這個暗室裡,黑暗的這個狀況頓然就充滿光明了。你不能說,這個日光只是一秒鐘就來了,這黑暗怎麼就沒有了?這黑暗可是無始劫以來這麼長的黑暗,怎麼這麼短的時間的日光一來就滅掉了呢?你能用時間的久近來考量嗎?從道理上說,時間很長的黑暗,這麼幾秒鐘的日光不可能把黑暗滅掉,但實際上就能滅掉。為什麼能滅掉,因為黑暗是虛妄的,日光過來是真實的,真偽是不能並存的,有黑暗就不會有光明,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
真心現前,虛妄顛倒的心就沒有了。而實際上,全體虛妄顛倒的心就是妙明本覺的心,全體的波就是水,全體的虛妄也是真如,這就是從真起妄的情況。
所以,真實的始覺的心,就顯得力量大,而虛妄顛倒的心,萬年的暗室就顯得弱。
請看下面: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比較業力的輕重的第二個要素,就是在緣,緣就是外在的條件。在心是能造的因,在緣就從外面條件來看。
我們世間的惡人在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的、無明的、癡暗的心,緣虛妄的境界。虛妄的境界就是... 我們為什麼造罪?無非是追逐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這五欲六塵是我們妄心所顯現的虛妄境界,所以能緣的是虛妄的心,所緣的也是虛妄的境界,全體都是顛倒,由顛倒的境緣造作的罪。
那念佛之心,是從善知識那裡聞到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名號,它有清淨的功德。清淨,就是這句名號遠離一切煩惱的污染,是阿彌陀佛斷盡無明,乃至無明習氣都斷盡的清淨心的結晶。它是真實的功德,是阿彌陀佛契證諸法實相,以他的大悲願力,導引無量劫積功累德的修行,這種功德所莊嚴結晶的名號。所以,這句名號就是真實的這種境緣了。
我們從這句名號生起的真實心,系緣無上菩提心而生。這句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無上菩提心的結晶,以他在果覺的層面成就的菩提心,來引發我們因地本具的菩提心。
我們眾生也有菩提心,這個菩提具有著無我的智慧、大慈悲和善巧方便,我們眾生也本具這些德能,只不過被分別煩惱所遮蓋,現在阿彌陀佛名號所彰顯的菩提心,把我們本具的菩提心給誘導、開發出來,激活出來,以本質境,顯發帶質境。
那麼,這是真實的心,緣真實的境界,那就是我們本具的覺性,本覺為真實。虛妄的心,緣虛妄的五塵境界,生出的是偽。一真一偽,功能作用就有天地之差別了,不得相比。這又有一譬喻,真偽的差異,從我們現象界的道理和一個不可思議的本質界的道理來看,就越出了我們一般的認知范圍。
這裡比喻毒箭,當被一支有毒的箭射中的時候,箭頭帶著毒性深入到肌肉骨髓裡,一定是等待著死亡了,嗚呼哀哉!這就比喻我們虛妄的心,緣虛妄的境界,一定是死路一條。但是,有一種鼓聲,在《楞嚴經》裡面都有表達,有一種藥叫滅除藥,塗在鼓面上,在打仗的時候,擊這個鼓,如果有被毒箭射中了的士兵,聽到塗了這個滅除藥鼓的鼓聲,箭就自然會出來,毒就會給它化解掉。這個滅除藥的鼓聲,就比喻成本覺的真實的境緣。
那你不能以為,這支箭射得很深,毒已經滲透到肌肉、骨頭裡面,那肯定不能出來,但這個滅除藥鼓的不可思議,就能一聞鼓聲,箭就能出來,哪怕是射得很深,毒就能化解,哪怕是最劇烈的毒。這就是在本覺真實的境緣上的不可思議的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緣阿彌陀佛的名號,緣無上菩提心,所生起的真實境緣,就能夠在臨命終時,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能帶業往生。
第三個要素,在決定。就是你當下造業的心和念佛的心是什麼狀態。決定,就是他是確定不疑的,沒有猶豫不決的心。
一個業力凡夫在造罪業的時候,他常常是有間心、有後心來造的。有間心,就是心有間隔;有後心,就是在這個念頭之外,還有其他的念。那造業的心為什麼是有間心、有後心呢?由於他不是對真實功德的因果所產生的,他是帶著對五欲六塵的貪戀,想得到這些東西,但內心深處,他又有良心上的譴責,又有不安,又有怕做這事情的種種後果,有恐懼,他一定是患得患失的。所以這時候,他有間隔的心、有後心,他造的業,雖然顯得很重,但本質上還是很輕的。
一個淨業行人在臨命終時,他念佛求往生的心是無間心、無後心的。特別是《觀經》講的下品三輩,是五逆十惡的罪人在臨命終時,已經見到了地獄境界現前,地獄猛火現前,已經看到他即將要下地獄的境界,就在這十分恐懼的時候..... 這種惡人可能平時跟他講地獄,他會哈哈大笑,以為沒有,到臨命終時地獄境界真的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時候由於他多生多劫的善根,被這種劇烈的痛苦、恐懼所逼出了一個善的種子,善的種子現前,就遇到了往生善知識。往生善知識一跟他介紹阿彌陀佛的威神,十力、四種無畏、無量的慈悲,告訴他:“唯有阿彌陀佛才能救你”,這時候他的心就調動起來了。對他來說,只有一條活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不能往生淨土只有到地獄裡面去,他別無選擇。這時候,他臨終念佛的心非常猛利,就是突圍的心,這時候就沒有其他的惡念來間隔,這叫無間心。他念佛的時候,就在這十聲念佛的當下,他的神識就出來了,捨離了這個業報身的壽命。這時候,念佛當下,捨壽命,神識馬上就到了阿彌陀佛的蓮台上了,在這中間沒有其他的念頭,也沒有其他念頭在這個念頭的後面,就叫無後心。
這在淨土往生公案裡面,多有表述。唐代的張善和,他就表達了無間心、無後心的情況。
張善和一生以屠牛為業,殺牛的惡業肯定是要報的,所以臨命終時就有很多牛包圍了他,要跟他索命,這是地獄境界現前。他一看這群牛來索命,就趕緊叫他的妻子:“趕緊去叫比丘師父來!” 原來在每個村莊、集鎮都有寺院,他的妻子馬上叫來一個比丘。這比丘一看他所表述的情況,就告訴他:“現在唯有阿彌陀佛能救你啊!地獄境界現前,你趕緊念佛求生淨土!” 張善和也挺有善根,一聽就叫妻子拿火來,就要點香,但他都沒有時間點了,一手拿著香,一手拿著火,就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非常猛利地念。念了幾聲,就跟比丘師父說,牛沒有了,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就說:“佛來了!” 就走了,往生了! 這時候,就是無間心、無後心。
這時候,臨命終時的善念猛利,臨終一念叫大心,它能夠把你一生的業力(善惡業)全都給抵消,就帶著這一念猛利的、突圍的心,帶著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接引的力量,馬上往生。
你看這一點,唯有淨土法門才有這種勝妙,地獄境界和淨土境界就在這念佛的前後,加以了一個本質上的轉換。
十法界當中,最苦、最糟糕的法界,就是地獄法界;十法界最好的法界就是佛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法界。在這十聲念佛當中,頓然把地獄的境界轉換為佛法界了,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風吹來朵朵蓮華,蓮華上有化佛菩薩,接引這個地獄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就是臨終猛利的心、決定的心,所顯現的極大的轉換功能。這在一般的通途教理當中,怎麼也難以解釋。這就有兩個比喻:
第一個比喻,一條繩索非常粗大,十圍之索,十個人才能圍的那個繩索,一千個人想把它弄斷,都弄不斷。但一個小孩子,一個童子有一把利劍,一揮,這條一千個人難以把它弄斷的繩索,他就能夠把它截為兩分,截開了。“十圍之索,千夫難制”,這從世間的善惡因果來看,確實是這個樣子。但童子揮劍,他有一把利劍,這把利劍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十念往生的利劍,這是阿彌陀佛無量的願力所凝聚的寶劍,你有寶劍在手,只要十聲念佛,就當下往生。
這就比喻,你在念佛的當下,如壯士屈伸臂頃,捨娑婆世界,就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那你不能執著,這麼粗的繩索,一個小孩子怎麼能搞斷呢?一千個成年人都搞不斷,你一個小孩子怎麼能搞斷呢?但是小孩子握了這把寶劍,就能弄斷。你不能用可思議的世間的道理,來否定不可思議的出世間的道理,因為這把劍不是小孩子的力量,這把劍是阿彌陀佛磨砺出來的一把劍。所以,這就用力少,收效大,小孩子一揮,這條繩索就斷了。
第二個比喻,也是加深我們對這個道理的理解。業力的重和輕,一定要從它本質內涵去談,一定要站在不可思議的佛法立場去談,一定要站在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威力這個層面當中加以觀照。
又比喻千年的積柴,堆積了一千年柴火,這就比喻成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以一豆火焚,一豆火,像豆子那麼小的火,去焚燒,很快就能把這一千年積累的柴火燒干淨。千年積柴代表煩惱,少許的火,火就代表般若智慧,名號就是般若智慧的結晶,無量光。名號當中,無量光把我們能念佛的心光給再現出來,母光和子光顯現出來,那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的積柴,在般若智慧火面前,也很快就能燒干淨了。所以,在很短的時間,煩惱的柴薪就會燒得一干二淨。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墮陷也。
這一段,加深對臨終十念成就和無始劫以來惡業輕重的比較,又有一個比喻了。
就好像有人一生以來,還是信因果,修十善業道,按他自因自果的招感,應該能夠生到天上去,十善業道是生天的善因。然而,這個善人在臨終之時,卻起了一念決定邪見,這個“決定”就是前面講的無間心、無後心;這個“邪見”就是撥無因果,這是大邪見,沒有輪回,沒有因果,常常世間的哲學都是大邪見。尤其是撥無因果的邪見,是墜到阿鼻地獄的惡因。
這就比況,他一生是修十善業,臨命終時卻被一念的邪見,而且是決定的邪見所引導,墮到阿鼻地獄。這時候,他決定的心,實際上也是緣惡的境緣產生的,惡業虛妄,但是他臨終時的心很猛利,就能夠消解他一生修十善業的這個善業,這一念決定的邪見,令他墮到了阿鼻地獄。
那臨終這一念就很重要了,臨終這一念是決定邪見的心,讓他到阿鼻地獄,由於它猛利故。那麼,拿這個來比況,臨命終時如果用猛利的心來念阿彌陀佛名號,佛號是真實的,引導的能念的心是真實的,而且它是無間、無後的心,這是無上的善業。由此,就能夠消解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得以往生極樂淨土。
如果說,你臨終念佛,不能夠滌除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往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這個觀點是無有是處的,與淨土不可思議的因果道理是不相應的。
所以《觀經》講,至誠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由於念佛的時候,心猛利故,就能伏住無始劫以來的惡業,乃至於可以滅除無始劫以來的惡業,決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需要懷疑的。
這裡談到的十念往生,前提有一個心態,就是至誠心。你的力量的生發是:
第一,你的力量猛;第二,你顯發的心是至心,至心就是至誠心。
這個至誠心,在佛門裡面談,就是在這至誠心當中,是無有妄念的。所以淨土的祖師大德都在探討,這十念是一個什麼樣的十念?鸠摩羅什大師談到十念的心態,就有一個比喻。
比喻有一個人,遇到一個冤家債主,拿著一把刀要殺他。這個人一看,冤家非要殺他,他就逃命,那冤家對頭拿著刀在後面就追,這是生死關頭了!這時候有一條河,橫在面前,這個人就在想,這條河我怎麼渡過去?我是穿著衣服就直接撲到水裡游過去呢,還是把衣服脫掉再跳到水裡去游?他這時候就在思惟我該怎麼過這條河。不脫衣服跳下去,雖然時間不會浪費,但是怕身上的衣服浸在水裡厚重,妨礙游泳過去。如果要脫衣服,又怕時間耽誤,後面的殺人者拿著刀上來了。這時候他就思惟,是脫衣渡,還是不脫衣渡?這時他全體的念頭就這一個念頭。這時候家裡有沒有存折,存折多少錢,怎麼處理,不會在他的思惟當中了,生死關頭。
所以你看,臨終十念是這種狀態的十念,這種狀態也就是無間心、無後心,這種狀態就是至誠心。
這十念往生,有個前提,叫“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十聲很好念,而且這十聲你不要執著到底是多少聲。
有人曾經問昙鸾大師,說臨終十聲到底是多少聲?是不是非得要念夠十聲才能往生?其實也不要這麼機械地認為,十聲念佛只是表明你業事成辦這個道理,就是你感通佛力,往生的淨業已經成辦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十聲,也許七聲、五聲、三聲乃至一聲。但一說,一般的凡夫都得要追究到底是幾聲,昙鸾大師就給他幽了一默:“到底幾聲,這個口訣,不能傳六耳,等到什麼時候我們兩個人,單獨來告訴你”。追問到只能是幽默一下了。
十聲念佛,表明業事成辦的道理。業事成辦,實際上乃至一聲,你只要感通上了,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就好像這個開關你打開了,全體都亮了,開關沒有摸到,還是黑的。所以,要摸到這個開關。
重要的是,要注意“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兩句話。至心,就是至誠心,你當下這十聲念佛,是至誠心去念,唯有至誠心才能感通得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淨土的莊嚴,是從至誠心裡面出來的,至誠心才能感得至誠心,至誠心不能跟虛妄的心產生感應,至誠心裡面就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世間人在一念不生的至誠心狀態當中,都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效果。
漢代的李廣,他是抗擊匈奴的英雄。他有一天在守衛邊境的時候,他是身先士卒,每天都要去巡邊防。有一天晚上,看到好像有一只老虎在那裡,他就拿箭一射,由於是晚上,他拉弓一射,第二天早上就叫士兵把那個老虎去找過來。士兵天亮就去找,沒有找到老虎,再一看,原來是一塊石頭,在草叢裡面像老虎的樣子,李廣在月光之下就認為它是老虎,一箭射過去,那個箭全都射到石頭裡面去了。這神力,神箭哪!李廣自己看了都大吃一驚,這是我射的?如果再叫他射,怎麼也射不進,但是在那個晚上,他認為就是一只老虎,射過去,就射到石頭裡面去了。這個事情一傳開,尤其傳到匈奴那裡,都害怕之極,一聽到那李廣在守這個邊境,他們都不敢來侵略。
這個至誠心,當那些寫書法的人進入那種狀態的時候,他能寫出神品,如果離開那種狀態,他是沒有辦法的。
西方文化也談那些俠客,晚上在月光底下騎著馬,到了很遠的地方,等到他住客棧,再第二天早晨一看,原來他昨天晚上過來的是一條大河,但在月光底下,他怎麼就騎著馬過來了呢?就是不能動念頭,在無念的狀態當中,不可思議的現象就出來了。
去年有一個感動國人的例子,一個母親看到她的兒子要從陽台上掉下來,那麼遠的地方,小孩看到母親來了,他就要去迎接他的母親,就從陽台上掉下來了,掉下來的過程中,這個母親就飛快的,也不知道有多少速度,就把這個小孩給托住了。這種母愛在緊急關頭,就出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
《列子》裡面講,有個商丘開,他做食客,相信他的主人能夠使富者貧、貧者富,他就很聽話,很相信,他心無二念,就出現從高台上跳下來,他也不受傷,進入水裡面也不被淹死,而且還真的把水對岸的珍寶給他帶回來了,進入火裡面去運東西,一點都不受傷。他就是很老實,至誠心。於是搞得其他人以為他有道,向他請求道術。商丘開說:“我沒有道,我就是唯恐我的真誠心不夠”,所產生了這些現象。所以,孔子都贊歎這個商丘開,至誠心能夠感天地、泣鬼神,驚天動地。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結果,哪能僅僅是水火不入呢?
我們要了解,至誠心就能感格。我們為什麼十念往生還往生不了,就是虛假的心,機心在這裡起作用,於是就感通不了,那真的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啊!你只要至誠心一感,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至誠心。
在至誠心裡面,是清淨的,能夠開發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顯發,就對這個不可思議的出世間的大法,能產生信心,這就是信,是至信。“至心信樂”,這個至,是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就是你的信心,是清淨的信心,是沒有懷疑的信心,至信。
由至信產生一種樂,這種樂就是信心歡喜,大喜遍湧心。通過信解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極樂世界超出三界的功德,知道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在今生能夠解決,這種生起稀有難遭之想的大慶幸心,他就歡喜。所以,有些念佛行人一談到念佛就很歡喜,眉飛色舞,手舞足蹈,這種人都能往生的,這是他的善根。
如果有的人念佛,念得有氣無力,念念念呢,覺得是不是真有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是誰啊?他跟我是什麼關系啊?他會知道我嗎?他會解決我的問題嗎?他越念越有懷疑,就像在東林寺十天百萬佛號閉關,有一個居士談體會,她就越念越有懷疑,越念越枯燥,開始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念成了“哪有阿彌陀佛,哪有阿彌陀佛......”,她的懷疑的心就出來了。懷疑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有這懷疑的心,就越念越沒有味道,越沒有味道呢,懈怠的心、放逸的心,所有不善的心都出來了。他就沒有做到至心信樂,這種念佛也絕對不能往生啊!
“欲生我國”。欲,就是發願,欲是希求的意思。建立深信,才能夠引發切願,懇切的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種種的苦難,有沒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啊?有沒有三界火宅不容一刻的停留啊?生死大事,我們還在這苦海當中掙扎,是不是如救頭燃啊?這種緊迫的心,能不能出來啊?這個“欲生”,把願求極樂作為我們生命當中唯此為大的一件事情。在這個世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滿足,都是虛妄的,都是苦難的,都是輪回之本。從心理上一定把它截除、把它放下,也不需要在這個世間多活幾年。
最近有些居士一提到2012冬至那一天會怎麼辦,於是他就想到怎麼辦的問題,聽說要准備壓縮餅干,他准備更多的壓縮餅干。壓縮餅干有什麼用呢?這時候你為什麼不准備“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心態和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呢?這才是最好的准備啊!極大的苦難一旦現前的時候,就乘著這種苦難、這種因緣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這個世間肯定是災難不斷的,災難這個苦果是來自於我們每個人的念頭。試問我們的每個念頭有幾個是善念?都是惡念哪!惡念一定會得惡報的。這不要去問人,也不要去預測,從我們對心性當中的考量,都會推出來啊!由因可以推果,由果可以溯因,這個因果是可以進行考量的。
所以,臨命終時,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來莊嚴這句名號,乃至十聲,最低限度要念十聲,那最高限度呢?越念得多越好,多多益善。我們用這個“乃”,不要以為第十八願,只是念十聲就好了,於是我有多余的時間就去喝茶,去擺龍門陣,去摸麻將,去卡拉OK,那你這樣都沒有做到至心信樂。
至心信樂,是要我們盡形壽多多念佛,要像善導大師那樣,一天念七萬聲、十萬聲佛號,要這樣去念。只有把你整個的生命時間,你珍貴的命光都用在佛號上,才能表達你的至誠心。如果你覺得時間很難打發,做些無聊的世間事情,你的至誠心就有問題了。
其實,我們淨土宗祖師都在表范多多念佛,念得越多越好。平時念佛就是練兵,臨命終時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
我們的心,念念都在阿彌陀佛上,那臨命終時這種心理定勢的感格,一定是跟阿彌陀佛名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的,阿彌陀佛自然而然就會現前。自然而然現前,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擺平,但只要我們感得阿彌陀佛臨命終時現前,阿彌陀佛一來,他一定會放光,光明的注照就能使我們無始劫以來惡業的種子不起現行。而佛光使我們念佛的淨業的種子,乃至於無始劫以來的淨業種子,得到串習、得到現前,心無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這一點不要有懷疑。
下面,就來探討當時流傳在隋唐之際的一個觀點。這觀點來自於攝論派,攝論派真谛三藏翻譯的,當時成為攝論宗,有很多義學比丘學這個流派,法相唯識方面。他們就在探討淨土法門,十念往生有一個判釋,就談到“別時意”的問題。
說:十念往生淨土,不是今生往生,而是作未來世往生的一個因,叫“別時意”。別時,就不是今生,是其他時候。他為什麼做出這麼一個判斷呢?就有一個基本的推論,說:往生淨土,你只是發了願,但完全沒有修行。《雜集論》談到,有人如果發願生到阿彌陀佛的安樂國土,即得往生。這個即得往生,不是指今生,而是指來世或者是未來的多少世。還有經典當中講,“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就是聞到無垢佛的名號,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經文都是別時之因,就是在其他時候成就的因。就好像一文錢,能夠積攢到一千文,不是當下積攢,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最終積攢到一千文錢。別時意,是由於當下他都沒有修行。
這個觀點,站在通途佛法的角度來談,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願行相資,才能到達成佛的寶所,你有願,沒有行,怎麼能說你能往生或者尤其說你能成佛呢?那這裡要辨識一個情況了。
只是有發願,沒有修行,是別時之意,這在道理上是成立的。但是,你不能把它用在淨土法門的十念往生問題上。十念往生,他是猛利地念佛,當下就是善行了。所以,智者大師在這裡談到臨終十念往生,他是無間心、無後心的猛利十念,他是一個無上的善行。如果把十念往生作為別時意,這裡的錯誤是非常大的。
這個觀點在隋唐之際非常普及,如果把淨土念佛往生作為別時意的話,就會構成很多的學佛人不會念佛,為什麼?我念佛沒有作用,當生不能往生,都是未來世才能往生,誰會修一個未來世才能往生,不確定的法門呢?這個觀點如果廣為流行,實在是自誤誤他,錯誤顛倒之極!
這再說得嚴重一點,就是謗法,就有四種過失、罪過。
第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分明談到,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阿彌陀佛現在其前,接引這個往生人念佛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也是談到三輩往生,乃至於《觀經》談到九品往生,都是談當生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哪部經典說,念佛不是今生往生,而是未來世往生的別時意。如果把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稱為別時意,首先跟釋迦牟尼佛的聖言量就有違背,這種違背就是一個誹謗的語言。這是第一,誹謗釋迦牟尼佛。
第二,誹謗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的證成。當釋迦牟尼佛說念佛必定往生的時候,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稱揚贊歎,十方諸佛伸出的廣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表明無量劫沒有說過一句假話的佛來做印證,公證人。
第三,這種說法是誹謗十方諸佛的護念。《阿彌陀經》講,只要信願念佛,就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在通途佛法來看,證到同生性的菩薩,才能得十方諸佛的護念。同生性就是,他是法身大士,才能有資格得十方諸佛的護念。那麼,只要專心念阿彌陀佛的淨業行人,就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
第四,做別時意理解,就會誹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談接引眾生的,都是談當下的利益,沒有談到別時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玄義分,還特別就這個問題加以了辨識。善導大師是在初唐之際了,玄義分是善導大師自己敘述,是在夢中感得梵僧指授玄義的,他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感應的力量在裡面。也就是說,善導大師寫《觀經》的玄義、玄妙的義理,都不敢自己建立一個什麼主張,都是仰靠佛來加持開發本具的智慧,所以夢中梵僧指授,就是在淨土的祖師裡面,都認為是阿彌陀佛夢中指授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這部《觀經》,從玄義分到其他的章節,都是感應的產物,所以一字一句不得加減,等同佛說的。
就在玄義分裡面,也是批評了別時意這個觀點。因為十聲念佛不僅在《無量壽經》裡面談到,在《觀經》的下三品往生都談十聲稱佛,即得往生問題。善導大師就有個判言,以《觀經》中有關往生的經文來看,十聲稱念彌陀名號,就是願行具足,十聲稱佛,就是叫十願十行具足。
為什麼叫願行具足呢?稱南無,“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意。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意故,必得往生。”這六字洪名,南無,主要是願的問題。南無,多義不翻,有皈依的意思,有禮敬的意思,有度我的意思,有救我的意思,有歸命的意思,有歸元的意思,有豐富的內涵。南無,那時候的翻譯是音譯過來的,但是現在不要念成“南無(wú)”了。現在有些人望文生義,自己認為很聰明,一看到叫南無阿彌陀佛,意思就是南邊沒有阿彌陀佛,西邊有阿彌陀佛,他還講得振振有詞,但是你把這個理解錯了。
南無,這裡選擇的是指歸命,歸命就是眾生最看重的就是生命,俱生我執,身見,他就對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現在,歸命的意思就是把生命交托出來,交給誰呢?交給阿彌陀佛,生命都能交托出來,表明他有信心,也有很強的發願。那麼,歸命就具足信願了。
念阿彌陀佛就是行。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把阿彌陀佛無央數劫積功累德的菩薩大行都召喚過來了,由於這一句阿彌陀佛叫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把他無量的功德,都凝聚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了,當我們至誠念佛的時候,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的菩薩萬行的功德,全轉為了我們眾生的功德,所以當下就是行。你不能說念佛就不是行,念佛是無上微妙的菩薩大行。
所以,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內涵,本質性法義的理解,就能夠作出結論: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不僅是有願,而且當下就有行,願行具足,也就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作了這種探討之後,非常感慨地說道:淨土法門是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是等覺菩薩已還的智慧所不能窺測的,不能測量的。所以,談淨土法門往生條件的問題,一定要援引聖言量,不可以菩薩的造論觀點作為指南,菩薩還有淺深證悟的差異。
在《觀經四帖疏》最後一卷,解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圓發三心的這段解釋裡面,善導大師還特別談到,如果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現在你面前,說十聲念佛,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事,你不能聽信,乃至於十信、十住、十回向、等覺菩薩在面前說念佛難得往生,你都不能相信。淨土一法,一定要以佛的聖言量為主。而且當你在心性上、在智慧層面,在終極的道理上,建立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圓教的道理之後,就是佛現前,說:“我原來講的淨土法門是方便法門,我更有更好的方法傳授給你。” 這時候,你都要向佛頂禮,說我早先聽到你老人家給我傳授了淨土法門,發願終身受持,雖然佛還有更好的法門,我都不敢改變初衷。你有這樣的信心,才叫真實的信心,才叫金剛般的信心。金剛信心,就是不為其他的別教別行所動搖,而能夠破斥其他異解異行的力量。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淨土五經一論》非常熟悉,不是一般的看個一遍兩遍三遍,要反復去思惟,熟能生巧,過段時間再看一遍,過段時間再看一遍。淨土宗的祖師是解釋《五經一論》的權威注解,所以對《觀經四帖疏》、《彌陀疏鈔》、《彌陀要解》要熟悉。這樣,就會對那些其他的宗門教下,站在通途教理的角度來質疑淨土法門的這些觀點,就會有一個辨別是非邪正的能力。這種辨別是非邪正的能力,是來自於我們對聖教、聖言量、《淨土五經》和淨土宗祖師著作的深入了解,所建立的參照系。如果我們修行淨土法門沒有這兩個參照系,我們一定是會遇到很多相似的說法,沒有辦法加以辨識。
比如攝論派講,如果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即得往生,或跟你講,你聞到無垢佛名即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這些都是不可能當生成就的。這裡面你得辨識,你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得往生,往生的是依報的環境、依報的剎土,跟你聞到無垢佛名你即得成佛,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成佛,內涵上是不同的。往生到依報容易,得到正報的佛果,那當然就很難。
我們淨土法門也沒有說:你今生念念佛,你今生就能成佛。而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得阿鞞跋致,進一步能夠修行,快速成佛。所以,求依報容易,求正報的佛果很難。
這就比況,如果想移民到美國去,如果你符合條件,你移民到美國,做一個華裔的美國人,比較容易實現。但你說今生要到美國去做美國總統,可能就比較難了。它的條件比較高了,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大可能。所以,這些都要去辨識。
淨土法門為什麼首先解決我們往生的問題。只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一願,就等於成就一切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想成佛,那是難上之難,幾乎不可能。
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古佛再來,到這個五濁惡世,十方諸佛都要贊歎他,你竟能在這個五濁惡世都能示現成佛,那太難了,太了不起了。在這五濁惡世,一般的人到這裡連人的資格都具備不了的,腳跟都站不穩,都要下三惡道的,你還能夠去破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都斷盡,朗然大覺,業盡情空,這哪有眾生辦得到啊?這是非常難的事情,而釋迦牟尼佛難行能行,竟然辦到了!他是古佛再來呀!世間一個大學者,你能夠做成很好的學問,也不是今生讀書就能做成學問的。
清代的袁枚贊歎黃庭堅,黃庭堅就有一個公案。他年輕的時候,二十歲中進士,文章寫得很好,結果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夢,引導到一個地方,原來他前世就是一個學佛的女居士。再翻開他前世的寫的文稿,他大吃一驚,原來他考秀才、舉人、進士的那些文稿,他上一輩子就已經寫好了,無非他轉為男身之後,就把它再現出來而已。這個公案一出來,袁枚給他一句話叫:“今生讀書方已遲”。你今生開始讀書,肯定方已遲,你不能成為大學問家。能夠成為大學問家,都是多生多劫早已是讀書的種子,他阿賴耶識裡面就有這些信息,今生就把這些讀書的智慧的信息調顯出來,他才能成為大學問家。
學佛為什麼要談善根問題,就是多生多劫你跟佛有過緣分,曾經學過佛,阿賴耶識有這個種子。
我們很多比丘一出家,背《楞嚴咒》,幾天就背會了,這不是他有這個種子嗎?要麼沒有這個種子,可能背個幾年也背不會,有些人一輩子也背不下來啊!眾生善根不可思議,你不知道他的善根到底有沒有,有多深厚,所以我們不能輕慢人,也許他學佛時間很短,但是一旦他學佛了,他也許進步很快,一聞千悟,善根起來了。
六祖慧能,就談到: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或沒有智慧。六祖慧能他做一個獦獠的時候,在那裡舂米,誰會知道他有那麼深厚的善根,能夠傳承正法眼藏。一聽《金剛經》“無住生心”,就心花怒放,就大徹大悟,就能傳承禅宗的衣缽,一華開五葉。那六祖慧能的善根不可思議,他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然而一聽《涅槃經》,就能把《涅槃經》的道理說出來,一聽《法華經》,就能把《法華經》的道理說出來,這是他的善根。
由此,我們今生得到人身,能聞淨土法門,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生起一種信心,歡喜踴躍的心,也足以證明我們多生多劫有善根,若沒有善根,我們聽到這句名號是無動於衷的,甚至還會生起誹謗之心的。多少人你叫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去宣傳淨土法門,你都很難開口,他會覺得你這人很迷信。再說你勸他往生淨土,他會覺得好像我們在罵他,希望他早死,都是很難說出來。那有時候他會反駁,哪裡有阿彌陀佛啊?你拿個阿彌陀佛給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他還反駁得很有“道理”。所以這些都是缺乏善根的表現。《無量壽經》對這種人都已經給他授記,這都是從三惡道裡面上來的,業障很重,不相信,要誹謗。
所以,別時意的這些學者,用通途的教理來判攝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尤其是往生的條件,這要特別小心了。往生的問題是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思惟,無量劫積功累德的結晶,是阿彌陀佛願力保任我們往生,他老人家只要我們信願稱名,沒有施設任何的條件。你只要念佛,願行就具足,不是別時意,而是當生就能往生的。
所以,智者大師在這裡希望淨業行者要深切地思惟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大乘圓頓的了義,至頓至圓,了義當中第一了義,以佛的果地覺作眾生的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思惟清楚了,我們對信願稱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的信心,就會確然不拔,不會被其他宗門教下的觀點所動搖。智者大師最後也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淨土法門之外的,跟阿彌陀佛的義理相違背的見解。如果相信了這些異見,就會自然而然地墜到六道輪回,陷落我們的法身慧命,永劫的輪回啊!
今生聞到淨土法門,就得當仁不讓,撩衣便行,一定要解決往生之大事。要知道,今生不能念佛解脫生死,那一錯就成百錯,就在三惡道裡面無量劫都不得出頭,這就是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悲哀。大家一定要辨識這些妨礙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不正確的見解,這些見解,現在表現的形態將會越來越多。
比如我們這些年也聽到,或者也看到一些小冊子,都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城,你要成佛還得要到這個世間來消業障才能成佛,說是化城。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分明講到:這是一個法性土,涅槃的常樂我淨,那個世間無衰無變,只要往生,一生成佛,哪裡是化城呢?化城是《法華經》裡講,為了引誘那些根機暗鈍的眾生,本來是用一乘法來度眾生的,但一乘法他信不及,感覺到五百由旬的地方很遙遠,甚至走路都不想走,不想起步修行,所以佛應這樣的眾生根機,就在三百由旬當中變化了一座城,再告訴這些眾生說:“成佛並不遠哪!你看都能看到前面的城市啊!” 這些人一看,隱隱約約還看得到,好像不遠,就鼓足勇氣,開始來修佛法。這是修藏教的四念處,四正勤,七覺分,八正道分這些。等到通過這些修法,斷了見思惑,證到阿羅漢,就等於到了那個化城。等證到阿羅漢的時候,這時候要跟他講大乘法,要讓他們回小乘心向大乘,這時候就會告訴他:“這個三百由旬的地方還不究竟,是中間的一個化城”。開權顯實,這時候由本垂跡,來講到終極的成佛的目標還在五百由旬的地方。這些行人透過三百由旬的修行,他的腳力上來了,他狹劣的心胸也打開了,這時候就有條件回小乘心向大乘心,一聽到大乘的佛果,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油生向往,這時候他們就進一步修大乘方等經典的理念,進一步侵斷塵沙,乃至於無明惑,最終圓成佛果。所以,這個化城是由實施設的權法,由於它只是一個權法,是為了到達那個成佛目標中間施設的,所以這個權法也就是實法,你不能把這個權法的化城,來指定這是極樂世界的情況。極樂世界是四土圓融在一土的實報莊嚴土,是阿彌陀佛所住持的究竟讓九法界眾生快速成佛的一個剎土。
這些我們都要辨識清楚,如果你不理解這些道理的話,這就有點跟別時意的效果差不多。如果大家都認可別時意,那一般都不會修淨土法門了。如果說極樂世界是化城,一般人也不會修行淨土法門。我很不容易念佛一輩子,還是到了化城,還不究竟,還沒有成佛,那我去干嘛呢?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這些異見。若相信這些錯誤的見解,我們的結局就很苦難了,一定要相信佛語,才能得到真實之大利,了生死之大苦,得涅槃之常樂。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