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了解如來藏,為你的修行插上翅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來藏是梵文Tathāgatagarbha的漢譯,意謂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自性清淨之如來法身,眾生身中原本就具足如來那樣的智慧德相。換言之,如來藏是佛所具有的清淨實性或眾生身心中所潛藏的佛性。如來藏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常住不變之佛性,因被無明、妄想、煩惱所掩蓋而未顯現,所以叫“藏”,藏是潛藏,未顯現之意。故如來藏實際上是佛性的異稱。 從如來藏的體性而言,如來藏與法性、佛性、清淨法界、佛的法身、真如、實相都是同義詞,這些術語是同一個意思,只是用法有不同側重面而已。

  如來藏不是有為緣起法,而是無為法。如來藏自性為空,寂然清淨,不生不滅,恆常不變,周遍法界。眾生與諸佛本具的如來藏具有相同的體性,平等無別。差別僅在於,佛位的如來藏已經出纏,其體性、相狀皆清淨無染。而凡夫位的如來藏被無明煩惱所纏縛,在相上有染污,還沒有出纏。

  如來藏是眾生身心中本具的,不是修行得來的,不管眾生修不修行,如來藏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眾生身中,不增不減,你修行,它不會多一分,你不修行,它也不會少一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所謂的成佛就是“無所得”。眾生身中原本就有如來藏,眾生原本就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只因為其如來藏被無明煩惱覆蓋才成為凡夫,若將無明煩惱統統除去,讓如來藏脫離種種塵垢纏縛,回歸其寂然清淨的本來面貌,那麼眾生就成佛了。盡管如來藏是眾生本具的,不是修行所得,但若不修行,如來藏就不可能自動出纏,所以要讓如來藏出纏非修行不可。修行的過程即是如來藏脫纏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得到什麼了?真的什麼都沒有得到。因為如來藏一直就在你身中,從未失去過。既然不曾失去過,就無所謂得到。成佛是“無所得”境界,好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修行時拼命向外求,以為有什麼可得,以為成佛就是成神成仙,好像有多麼稀奇神秘似的。其實,佛(法身佛)即是寂然清淨的如來藏心,而不是別的什麼。所以,求佛道是向自己的心中求,而不是向外求。禅宗的明心見性、即心即佛、頓悟成佛就是根據如來藏思想提出來的,將如來藏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眾所周知,大乘佛教的修行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來藏即是成佛之因,是成佛的根據。如來藏思想也稱為佛性說,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歸宿。大乘佛教的修行人,不管修的是哪個法門,都應該了解一下如來藏思想,雖然這是佛教知識,但了解一下對修行會有幫助。譬如,淨土宗修念佛法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修行目標。一般淨土宗信眾都知道念佛修行是為了求生西方淨土,至於去西方淨土干什麼,並非人人都明白。去西方淨土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永生,而是因為西方淨土有良好的修學環境和條件,在那裡可以親耳聆聽阿彌陀佛和善知識的教誨,可以繼續修學深造,直至最終成佛。成佛後慈航倒駕,再來裟婆世界度眾生,就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所以,往生西方淨土不是念佛修行的最終目標,成佛度眾生才是修淨土宗的終極目標。西方淨土只是漫漫修行征程中的中轉站,而不是終點。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念佛不是光動動嘴皮子就行,還要發菩提心和慈悲心,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宏願。要明白去西方淨土是去求佛道的,不是為了去享樂的。若懷著去西方淨土享樂的念頭念佛,那念佛喊破喉嚨都無用,因為以自私自利的心態念佛與佛菩薩慈悲度眾生的願心不相應。只有當你的願心與佛菩薩的願心相應時,念佛才會有力量,才能有成就。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法門,簡單易行,容易成就。如果念佛修行人能多少了解一下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搞清楚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那麼,念佛的效果會更好,會更容易成就。

  如來藏思想很復雜,三言二語說不清楚,但它的要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中國佛教的核心教義是如來藏思想,可以說如來藏思想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其中有六個宗派是以如來藏思想為理論依據而立宗的,它們分別是:天台宗、華嚴宗、禅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這些宗派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占據著主流地位。若抽去如來藏思想,中國佛教就無法成立。可見,如來藏是中國佛教的理論支柱,也是中國佛教賴以生存的命根子。這麼重要的如來藏思想,你能不了解嗎?

  佛學界一般用“一心三藏”來解說如來藏思想的要旨。一心指無分別、無生滅、恆常如一的心體,即自性清淨心。《楞伽經》卷一曰:“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故一心即是如來藏心,是諸佛和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也叫真心。

  一心三藏中的“三藏”的意思不是指有三個如來藏,而是指如來藏有三個含義: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的意思是如來藏自性寂然清淨,無染無垢,離一切塵垢煩惱而顯現空性,即如來藏自性是無相,是空性,這跟諸法實相是空相、是空性的道理是一致的。顯現空性的如來藏體性周遍法界,實際上即是一切法之“真如”(真如即是諸法實相,即是空性)。

  不空如來藏的意思是,如來藏具足如來的無量智慧德相,具有不可思議的解脫功德,即如來藏的空性含攝種種“妙有”。換言之,如來藏為一切諸法之根本,具一切法,攝一切法,不離一切法。如來藏能派生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稱之為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講的是不執空有兩邊的中道觀,意思是如來藏既是“非一切法”之空,又是“即一切法”之不空,空與不空不可分離,既空又不空,非空非不空,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空有不二,圓融無礙,性相無礙。

  依天台宗智者大師之見,如來藏的三義與天台學的“三谛”相契合。“三谛”是天台宗的基本教義,意謂在一心中觀緣起法,即空、即假、即中。事物皆由因緣和合所生,故為假有;因緣所生的事物沒有獨立實體,虛假不實,故名為空;空、假不可分離,非空非假,即為中道。空、假、中的三種道理真實不虛,是佛教真理,故名“三谛”。於一心中同時觀悟“三谛”,稱為“一心三觀”,此乃天台宗的著名教義。按照天台宗的“三谛”來解釋,如來藏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空如來藏即是真谛(即空),不空如來藏即是俗谛(即假),空不空如來藏即是中谛(即中)。

  說如來藏的佛經很多,若都寫出來要列一長串,在此不一一開列。只給大家提一下《圓覺經》和《楞嚴經》,這是專門講述如來藏“性空妙有”思想的兩部佛經,是如來藏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建議文化程度較高的佛友可以讀一下,無論對增加佛學知識還是修行實踐都大有裨益。《楞嚴經》卷四涉及“一心三藏”思想,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一心三藏”這個術語,但佛陀對“一心三藏”的義理有詳細闡述。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楞嚴經》卷四中,開首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提出的兩個問題:一是,若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無為法,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一切有為相,而且次第遷流,終而復始?二是,地、水、火、風、空“五大”皆周遍法界,然“五大”之性互相陵滅,如水火不相容,為何兩者都可以周遍?在回答富樓那的第二個問題時,佛陀開示了如來藏三義,即佛學界所說的“一心三藏”中“三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的含義。佛陀用“虛空”作譬喻來解釋如來藏三義。虛空代表如來藏。虛空之體無相,非是萬物諸相。無相的虛空即是空如來藏。虛空雖空,但卻不排斥萬物諸相在其中發揮作用。虛空有日照就顯現光明相,烏雲聚積就顯示黑暗相,風吹時就有動相,雨後天晴就有清朗之相,地氣凝聚就現出濁重之相,塵土飛揚就現出陰霾之相,水澄清就會映現諸相。虛空中顯現這七種不同的有為相,即是不空如來藏。這七種有為相是從日、烏雲、風等七緣所生呢?還是虛空自有呢?如果是從日、烏雲、風等七緣所生,那麼就以日照為例,既然顯現的是日的光明相,則十方世界應當同是日的光明色,為何在虛空中又可以見到一個圓日呢?如果是虛空自有光明,虛空應恆常自照,為何半夜和雲霧迷漫之時,不生出光明呢?由此應知,此光明相不是定屬於日,也不是定屬於虛空,但卻不離日、虛空而有。這即是空不空如來藏。接著,佛陀說明了真妙覺明之如來藏心與諸有為相的關系。佛陀說:你若循感空之業而去覺明,則有空相顯現;若循地、水、火、風各不同的業而去顯發覺明,則有各不相同的四大相顯現;若諸業一起發明,則諸相一齊顯現。怎樣一齊顯現呢?佛陀用一個絕妙的比喻來說明:如在一處水中映現出日影,兩人同時觀察水中日影,然後各自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行走,則各有一個日影隨著兩人而去,一隨東行,一隨西行,事先並沒有確定的所行之處。你不應當诘難說:此日影只是一個,為何各有一日影隨兩人同行?各自隨行的日影是兩個,為何水中只顯現一個呢?這樣婉轉說一說二,其實都是虛妄計執,並沒有真實的憑據。

  《楞嚴經》卷四後面部分,佛陀對如來藏和如來藏三義做了進一步解釋。在此不再詳述,有興趣的佛友可以自己讀一下經文。若能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楞嚴經》,必定受益匪淺。都說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讀過《法華經》和《楞嚴經》後方知此話不假。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如何才能找到好姻緣呢?
下一篇:人間天: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至心稱念可保佑你平安吉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