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攝善法戒是一切善法應當學,你看了可以注意自己,是否有沒做到的地方,但是不要因而起世間心,如果你起了世間心、世間意,罣礙了,那這書就不好。讀佛書也是一樣不可以著在名相上,有時候著在名相上還好處理,若著在知見上就完了。大乘實相講,般若如同大火炬,四面碰觸到的都被它焚燒;又說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所以要小心,怕你學了落在知見上。
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裡。」差一點就差了幾千裡,「是則龍女頓成佛」他知道自心是佛。《法華經》講龍女知道自心是佛,頓悟的當下就成就了;「非則善星生陷墜」要是搞不懂,沒有弄清楚,就像善星比丘,妄說一切法空,雖然已得到四禅定,但是他的知見出了問題,以為撥無因果,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差一點就差那麼多。
所以學大乘要理事雙融,不可執理廢事,也不可執事廢理,執事廢理增長無明,執理廢事增長邪見。理就是我們的理性、佛性。如果只在事相上做,那還不行,還要會理;如果會理而不行於事,那這個理也不圓。所以理事要雙照,會入了要理事雙泯,泯就是泯除的意思,雙照則理事雙顯,顯發出來的意思。
淨土宗為什麼能三根普被,就是因為本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道理,這是剛才講的大乘佛法的基礎,要去體會,把它搞清楚弄明白。
五祖弘忍禅師跟六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任你千般造作,總在有為法當中,不入無為。神秀大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懂得三十二部經論,五百人的首座,底下教五百個人,他是北方的高僧,為什麼不得法?因為總在有為裡面,總在知見裡面。神秀大師的漸修也不簡單,但總是不明心,所以五祖沒有把法傳給他,而傳給慧能大師,有他的道理。我們今天為什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還能夠往生淨土,就是本著自性本來是佛之理。
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的六信,信願行這個信,要具足六個條件:第一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再來才信他,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無虛願,所以是先信自再信他,才來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才有後面的因果理事。我們要是不明白,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你這大乘的基礎就沒有了。現在外面有些課程,帶你從三皈五戒十善到深入的一些止觀,才來講心性,這是一個漸次的方式,但是你要入到大乘、入到一乘上面去,若不信自心是佛,就入不了,任你前面學得再好,就是進不了門,仍舊是隔了一層,因為有所作為、有所造作。眾生很習慣學習師父的作為,我很想回他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動念、不要造作,你動念、造作就入不了,你認為有一法可取,有一境界可入,進不了。
所以佛常說:「以無門為法門。」無門是真的門,真的行門,我們講的道理是深了點,體會起來會有一點困難,但是不要因為怕難而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