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設我得佛”釋
第一節 “設我得佛”是願
一、願——希求義
設我得佛——“設我得佛”是願,願者志願希求之意,希求成佛度生。
第十八願總共三十六個字,第一句是“設我得佛”。“設我得佛”這四個字,是顯示阿彌陀佛因地之時法藏菩薩的願。願就是志願、希求,自己志願將來成為怎樣的人物,要達到怎樣的功能,就是一般所講的立志。阿彌陀佛所立,不是為了功成名就、大富大貴那種世間志向,也不是為了得到小乘的聲聞、緣覺,而是要成為天上天下獨一無二的佛;而且這尊佛,是要能夠救度十方眾生的佛。所以“設我得佛”是法藏菩薩至高至偉、無與倫比的志願。
二、誓——願成義
“不取正覺”是誓。誓者誓約之意,謂“若眾生稱念不得往生者,我絕不成佛;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則誓不取”。
“‘不取正覺’是誓”,有願未必是誓,因為發了願,這個願將來成與不成,並沒有另外賭注的約定;但是有了“不取正覺”這個誓約,就是有了保證,也就是如果十方眾生稱念他的名號而不能往生,他就絕對不成佛。這個約定就是誓。
“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則誓不取”,如果不能使我們十方眾生往生,而他的福德智慧已經圓滿,能成佛了,他依然捨掉佛的身份。為什麼呢?一般是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能夠成佛,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但是,法藏菩薩不是因為這樣就要成佛,他是必須具備使十方眾生都能往生的功能,他才取佛果、取正覺,不然的話,再怎樣他都不成佛。所以“誓”和“願”不同,也就是,誓必包含願,願則未必包含誓。
第二節 “設我得佛”細解
一、“設”與“若”同
“設”與“若”同。異譯之《如來會》多言“若我成佛”,《莊嚴經》亦言“我若成正覺”。故大師三段本願取意文,為易解故,皆言“若”。
“‘設’與‘若’同”,“設我得佛”的“設”,跟善導大師解釋“若我成佛”的“若”,意義是相同的。
“異譯之《如來會》多言‘若我成佛’”,《無量壽經》總共有五種譯本,文字各不相同,可是都在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其中一本叫作《如來會》,也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跟《無量壽經》是同樣內容、不同版本,是不同的人所翻譯不同的文字,所以叫作“異譯”,它裡面的四十八大願,大部分都用“若我成佛”這四個字。還有一部異譯的經典《莊嚴經》,也說“我若成正覺”,也是用“若”這個字。
“故大師三段本願取意文,為易解故,皆言‘若’”,所以善導大師這三段的本願取意文,為了讓一般淨土行者容易了解,所以也都用“若”這個字。
(一)不定之詞
“設”與“若”皆不定之詞。何故置不定之詞?略有二意。
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克難量,故且置不定之詞。
二者重願難成:所發乃十方諸佛未發之願,所度乃十方諸佛難度之機,如是本誓重願,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詞。
“‘設’與‘若’皆不定之詞”,就“設”與“若”的意義來講,都有不定的意涵;“設”是假設,“若”是如果。
“何故置不定之詞?”為什麼法藏菩薩當初發四十八願,一開始用這個不定之詞?
“略有二意”,大約有兩個原因。
1.因位期果
“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克難量,故且置不定之詞”,第一點,在因地的階段,期盼未來的果報。還在因地的時候,能不能達成這個果報,因為未來變化多端,誰也不敢驟下定論,所以暫且把不定之詞擺在前面。
2.重願難成
“二者重願難成:所發乃十方諸佛未發之願,所度乃十方諸佛難度之機,如是本誓重願,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詞”,第二點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什麼?法藏菩薩所發的這個願,是十方諸佛沒有發、不敢發的願,因為這個願所要度的眾生,包括十方諸佛難以救度的根機,最典型的說明就是《悲華經》所言,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隨著因緣果報相聚,投生到娑婆世界,十方諸佛難以救度,所以這些眾生都被千佛捨棄。被千佛捨棄的眾生,唯有法藏菩薩為我們發下誓必救度、若不能救度他就不能成佛的誓願。所以,這樣的本誓重願,在因地所發的這個深重誓願,是不容易達成的,“故且置不定之詞”,這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