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的生活會毀掉無數年輕人的未來。在河北省首屆公民德行教育論壇上,來自河北大學的中醫女博士陳松鶴老師,用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剖析性開放對人特別是女子身心的傷害,發人深省,令人警醒。
我們每個人都想養生,都想長壽,那養生的根本是什麼?還沒有養呢,你就把它給破壞了,哪來的養生?中醫上說有兩個本,一個是先天之本,一個是後天之本,先天之本是父母給予我們的生命的精華,就是腎精,相當於一顆種子,所有的生命潛力都在這個腎精裡面,那這些先天的腎精在後天是不可以補充或替代的。所以養生就是節約,省著用就活的時間長,你浪費用就早早走人。後天之本是脾胃,想一想你會不會吃啊?後天五谷飲食充養的是脾胃,相當於樹木的雨露和陽光,這樣身體才能夠茁壯成長。
我們從一個受精卵開始,從父母的一點精血開始,叫做一點陽氣,在母親的腹中,日吸陰血,每天一點一點的吸取母親的陰血。母親的血是由腎精和後天的水谷精微變化出來的,母親把血供給胎兒,我們就長出五髒六腑、四肢、腦髓,直到出生六七斤重的嬰兒。等我們出生之後,就喝媽媽的乳汁,又稱為白血,也是血變成的,所以女子在哺乳的時候,沒有月經,因為血水被升提到不雅词不显示裡了。這時腎精就促使我們身體的生長發育,我們的個頭、骨骼、腦髓、五髒六腑就生長起來,其中五髒六腑多余的精華輸送給腎髒珍藏起來,腎髒就象一個國庫,等你以後應急需要能量的時候,再從中提取精華。
腎精的功能還用於生殖,古人說男子二八(16歲)遺精,女子在二七(14歲)的時候來月經,雖然這時具備生殖的能力,但是這時我們的骨骼和五髒六腑正蓬勃發是育的時候,正需要腎精的不斷充養。如果這時動欲傷精的話,就等於是從人的腦髓、骨骼、五髒六腑裡面漏洩腎精,來滿足欲望,那他的五髒六腑會長好嗎?表面看五髒什麼也不缺,但是功能下降,還有記憶力迅速下降,無精打采,骨骼不長,失去學習的能力。所以古人說男子必三十而娶,女子二十歲以後再嫁,否則過早抽取他的精液、縱欲傷精,他怎麼能夠正常生長?女子破陰過早,也必會傷陰血。女子分泌的白濁、男子遺出的白精都是腎精所化。
腎精是我們身體最寶貴的東西,你想事業有成,你想打下一片江山,你想事業有成,你靠什麼?靠腎精,沒有腎精什麼活都干不了。傷精的面色,中醫一看就知道,眼圈黑黑的,沒有精氣神。古人說,精氣神,人之三寶,你精沒有了,氣和神沒有載體了,氣和神渙散掉了,毫無斗志。
那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心念的不清靜,有邪念,只要你動一動邪念,雖然這個精液沒有流出來,但是已經不在原有的位置了,等同於失精,女子也是這樣。我在學校裡經常也遇到大學生找我看病,我說你們有不良的習慣是嗎?他們說,是的,自己真的知道錯了,頭發一把一把的掉,沒有精力學習,我說,現在你一定要痛改前非,還可救,若不痛改,一概不予中藥治療。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心念的純淨對人體腎精的保護非常重要。
女子已婚正常的生育是自然的瓜熟蒂落。可是墮胎呢,就是強硬地把這個瓜殼破掉,瓜籐斷掉,硬拽下來。農村人都知道,小孩想吃小甜瓜,青青的還沒有長熟就偷偷拽下,扯掉後瓜籐就干枯了,還能再長嗎?人體的經絡就自此斷掉了,然後還要把死胎取出來,挖去一塊有生命的精華,這塊精華也是女子腎精精華之所在啊!所以墮胎首先損傷的就是腎精,這個腎精包括先天之本——元陰元陽,會出現腎虛的狀況,腰酸、骨關節疼痛、怕冷、怕熱,自汗、盜汗、尿頻等等。就像一個國庫迅速抽空,女子一生的防御能力全面下降,隱患重重,年紀大時,很多疾病就接踵而至,無法想象。傷腎以後,就是傷肝和傷脾。肝脾腎三髒都損傷,肝髒的血少了,干涸了,你就脫發,月經量非常少,視力模糊,看不清楚,而且會煩躁易怒,生無名之火。對脾胃的損傷,表現為面色非常黃,越墮胎越變成黃臉婆,女人的美要靠氣血的充養,如果這些都損傷了,還拿什麼來美?黯淡而沒有光澤和血色、乏力、怕風,甚至很多人因此就失去了工作的能力。
另外,墮胎會對經絡產生嚴重的損傷,大家都知道在小腹,肚臍下三寸處,氣功上叫做下丹田,這是男子精室、女子子宮的所在之地。有三條重要的奇經八脈從子宮開始起源——任脈、督脈和沖脈。稍微有一點氣功知識的人都知道,任督二脈的循環被稱為小周天,這是全身陰陽二氣匯集的地方,被稱為陽經之海和陰經之海,都起自胞宮。還有一條叫做沖脈,它是全身的血海,對於女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女子是主血的,女子就是用沖脈和任脈的陰血來充養胎兒。另外與子宮相關的還有一條經脈,就是帶脈,在腰中環繞一周,猶如瓜籐一樣,維系著胎兒,胎兒長出來就像個小瓜,小瓜怎麼沒有掉到地上來?是瓜籐拽著呢!如果一次一次的損傷,就會使帶脈像瓜籐一樣斷掉。三次損傷以後你即使再懷孕還能維持住胎兒嗎?再加上氣血的損傷,胎兒就會掉下來——滑胎。當然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但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體質就是最好的,能夠經受住這樣的損傷。流產使子宮的內膜,變得坑坑窪窪的,到處都是斑痕,這就不是軟床了,不適合種子的茁壯成長,而且陰血不足,土地已經沒有養分了,加上嚴重的附件炎,就導致不孕症。西醫婦產科也認為墮胎三次以上可以懷孕,但沒有辦法生產出正常的寶寶。目前國內調查60%不孕症是人工流產和藥流引起的繼發性不孕。
傳統醫學認為墮胎是對氣血的巨大耗竭
記得道家老子說過,別人都大耗大費,而我省著用,所以我才能長壽。而墮胎則導致氣血的巨大耗竭,所以墮胎之後首先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抵抗力下降,易受邪氣侵犯,社會俗稱“小月子病”,這種病非常難治。中醫古籍說“小產不可輕視,其將養須過於正產十倍可也。”大家都知道坐月子需要一個月,但小產損傷更大,因為是破殼取蒂,所以應該用10個月的時間來休息,而我們社會上流產的少女們,今天流產第二天就去工作。有不少患者因為氣血的損傷,夏天也怕冷、怕風,夏天要穿著毛衣毛褲,用著電熱毯,窗戶關著緊緊的,身體像紙糊的人一樣,全身從早到晚都出汗、盜汗,手腳麻,一走路就心慌氣短,根本就走不了路,上不了樓,低血壓、頭暈到最後就不能工作,還有月經量少,脫發等等症狀。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氣血損傷後,各種邪氣長驅直入,如果再不知道保養,房事不斷,就容易感染細菌、病毒、霉菌、結核桿菌,患婦科各種炎症(急慢性*****炎、盆腔炎、輸卵管炎),性傳播疾病(艾滋、梅毒、淋病、尖銳濕疣)、宮內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症,還易受風、寒、濕氣侵犯,導致產後風,渾身骨節疼痛,年紀大點,就得類風濕關節炎,很多產後風的病人悲傷的感歎:“我們所受的痛苦有誰知道啊!”
少女墮胎有極高的死亡風險
流產嚴重的並發症,第一個就是死亡,全球每年因墮胎而死的有7萬多人。少女墮胎嚴重的並發症多為大出血而死,這種大出血能夠導致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還有嚴重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敗血症,另外子宮破裂、穿孔,都會導致死亡。即使搶救回來,大出血也會留下西漢氏綜合症,垂體缺血壞死後的內分泌疾病,或者是子宮摘除。
流產還會導致心理疾病,焦慮症和術後抑郁症、失去自尊心。我在河北大學講座過一次,一些女同學找我,她們的心理有很多問題,我就開導她。我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改了就好。”美國有個公益獲獎片《殘蝕的理性》是一部以關注墮胎為主題的教育片,一位女子看完墮胎後的血淋淋的小屍體,實在是受不了,精神幾乎崩潰。說實在話,我們在婦產科實習,確實看到垃圾桶中小胎兒的頭手腳。
未婚流產對自身家庭幸福和社會安定的影響非常大,首先是離婚的指數增高,婚前的性行為,會使婚姻滿意度降低。就像一位教授講的那樣,“我們有完全的性自由,卻在性的混亂、性的濫交中--失去了珍貴的愛。”“情欲所帶來的結果,使你分裂、遠離真正的心靈、意念和價值觀,以及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傳統道德的回歸是身心和諧的根本
現在的年輕人浮躁、迷茫、空虛、孤獨,由於內心的空虛才尋找外來的刺激,享樂觀念嚴重扭曲,加上西方價值觀、拜金主義,使他們的是非觀念、倫理觀念完全錯誤顛倒,更談不上什麼人格,什麼氣節。
所以我們應該從傳統文化的美德中尋找答案,首先要學習聖人的智慧來提升自己,要把內心空虛的地方填補上,《大學》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個愚人只會把自己的志向放在“財色名食”的欲望當中,只是滿足欲望,這無異於禽獸。聖人教導我們“治七情,修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在女子德行尤為重要,淑女、賢女、賢母,還有賢妻,都是和諧的源頭。
東方哲學中,認為男女禀賦存在著差異,男性應有陽剛之氣,表現為忠良溫雅。女性應有柔靜之美,表現為柔順貞靜,就是天地賦予你的是柔順。若違反天性,女子的氣血就不順暢,臉上長黃褐斑、膽囊炎、子宮肌瘤,都是肝氣不順暢導致的;而脫發、甲亢,月經的紊亂,則是由於急躁、剛強,小心眼造成的。冰心老人給我們所有女性的題詞,“做一個自愛、自尊、自重、自立、自強不息的新時代女性。”
第二個就是落實孝道,《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德之根本。怎麼理解啊?你疼痛,痛在兒身體,疼在父母的心裡面,所以兒女的身體發膚是父母的。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開放生活導致的德行上、身體上的重要損傷,都是自己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將來的家庭不負責任,對自己的前程不負責任。
9月5號我們中泱組織部長李源潮說“貪官斂財,從來都禍及子孫;廉官清白,多數能蔭澤後代。”這是一個陽德和陰德的問題,中醫講陰陽,陽是指大家看得見的,陰是大家看不見的,男女混亂就是傷陰德的事情,我有位中醫師父,一看就知道墮胎過幾次,一看這個男的就知道有沒有外遇,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是透明的。默默行善,陰德可以蔭及子孫,暗中損人,陰惡也會累及子孫,“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對待這些不明道理而做錯事的人,我們不能只是難過,更要幫助他們。在此呼吁從傳統道德教育入手,尤其是從提高青少年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始,另一方面讓她們接受傷精傷德的教育,充分認識到危害,這樣一反一正的教育,就可以達到身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