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卷二,第三十面,倒數第七行,從第八段看起:
【持戒能捨世間之欲,修福能捨自己之財。以財、法、無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 即在持戒修福下手。】
我們看這一段,前面說過,持戒的人必定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世間種種的享受他能夠放下,實在講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一個人到中年以後,會深深的體驗到,真實的福報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這才是真正的福報。福報決定不是有財富、有地位,世間人看錯了,以為有財富是福報,有地位是福報,其實不然。一生之中要是生活不快樂,縱然有財富,富而不樂,反而不如貧而樂,那個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得多了,這是要有相當智慧就能夠觀察得出來。
由此可知,古人常講的貧而樂,那叫享清福,清福高!紅塵裡面享受五欲六塵叫紅福,紅塵之福,紅福沒有不污染的,身心都污染,換句話說,那個福是享了,身心都不健康,這就是我們說的,他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簡直不能成比例。真正會享福的,真正會生活的,身心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煩惱,這個人過的是神仙生活,我們佛門裡面講佛菩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決定不追求。何況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樣的透徹,那都是假的,緣聚緣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持戒的人行,持戒的人善根非常深厚,他在這個時代他歡喜守法,願意守規矩,循規蹈矩,這就是持戒之人。修福,實在講那也是大智慧,正是與修般若 相應,般若 是真實的智慧。福與大眾共享,這是真正的福報,這是真實福報。決定不能夠獨享,一家人獨享,一個集團的人獨享都不行,要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人福報就大了,這個福報才叫真實的福報。在世間我們看到富貴之人,富,他擁有財富;貴,他得到地位。這種果報都是多生多劫修善積德而得來的,不是偶然的,一世、二世的修積得不到,果報沒有這樣殊勝,所以這是多生多劫的累積。這種情形只有佛眼看得清楚。
佛給我們提出警告,就在《金剛經》上,佛也說得很清楚:菩薩修福不應受福德,也就是說,世尊教導菩薩要修福不要享福,這個是真實的智慧。為什麼?我們仔細去觀察,讀歷史看古代,看報紙、看新聞,看現代,享大福報的人很容易造罪業。多生多劫修的福,這一生就報掉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夠繼續再修福,往後的麻煩大了。有幾個人得福報的時候,肯繼續再修福?不多,真的不多!古時候還有,古時候因為都讀聖賢書,多少都受過聖賢教育的薰陶,還有智慧,還能夠辨別善惡是非,有能力辨別。所以有福報的人肯修福,歡喜修福,這是很難得的。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這個福報是命裡有的,他不相信,他以為他很能干,他有本事、他運氣不錯,他以為是這些,以為是這麼得來的,不知道得來的前面有深厚的因緣,他不懂得,因此得到之後就不懂得再去培福,就不知道了,這樣,福報享盡之後,惡業現前,果報就在三途。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三世怨,第一世多生多世在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造罪業,福享完了,第三世墮惡道去了,很冤枉!所以財法都要與大眾共享。
無畏施也離不開財與法,施財使人物質生活安定,他心得安定就是無畏施,法施使人明理,理明了之後心自然就安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他心就安了。由此可知,無畏布施在手段上離不開財與法。所以世尊在本經只用一個布施,多次的為我們開示,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是說明修般若 要具備這個條件,這就是本經教學的對象。底下一段說:
【諸惡莫作是持戒,眾善奉行是修福。謹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揀定之機,必蒙佛加被。】
這不但是理,也是擺在我們現前的事實。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跟惡的區別,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我們是學佛,而且是學的高級佛法,金剛般若 是屬於高級佛法,不是初級、不是中級,因此這個標准就高了。惡的標准就是自利,凡是對自己有好處,要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凡是能夠利益大眾的,這是善。而佛法講利益眾,眾生現在得利益,來世也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那才叫真的善;現在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現在不得利益,來世得利益,後世得利益,這個也叫善,善惡這樣分法。
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都叫做惡?《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顯,菩薩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才叫菩薩,才能達到菩薩的標准;如果念念為自己,諸位想想,我執就很重,我相怎麼能破得掉?所以他這個標准是建立在凡是助長我見、助長執著我相的都是惡,那就是障礙,障礙你達不到菩薩的標准,這哪裡是善?這當然是惡。諸惡莫作,那就是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不同於一般的標准,不但是跟世間的標准不一樣,跟一般佛法的標准也不一樣。善決定是利益眾生,唯有利益一切眾生,這個范圍像前面所說的,必定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眾善奉行要這樣的心量去做,為什麼?唯有這樣的心量,與自性就相應,那才叫真善。修行,我們用禅家的話來說,明心見性就不難了,你把明心見性的障礙統統都除掉了。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揀定持戒修福,是非常有道理的。
謹小慎微,小,小善、小惡,小善也不捨棄,也要修;小惡雖然很小也不能做,也要把它斷掉,謹小慎微。不能因為善小,不值得去做,那就錯了;惡小不礙事,不是大的惡事不礙事,這樣就錯了。為什麼?小的惡累積就變成大惡,小善累積就變成大善。雖然很微小的惡要斷,從哪裡斷?從起心動念當中斷,一絲毫不善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放下一切,放下是真自在,放下才有真實的幸福,才是真實的智慧。佛選定這種人,認為這是般若 會上的當機者。如果我們具備這個條件,必定蒙佛加持,決定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諸佛都護念。你想想看,菩薩、龍天、善神,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哪有不保護的道理?這個人才是聰明人,真正是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學佛者,定須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求三寶加被。】
這句話是真的,無論出家、在家,無論男女老少,一定念念求三寶保佑,這個很要緊,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亂世。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要求佛保佑,你的成就能保持,不要失掉;如果沒有成就,也要求佛菩薩加持,使我們能夠得到成就,世出世法都要求佛保佑。求佛怎麼個求法?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個三心最重要。真誠、清淨、慈悲,一定就得佛保佑,要用這樣的心去求。
【即如念佛,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則得彌陀加被,成就三昧。】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散心、亂心持名,所以沒有感應,這要覺悟。從今之後,我們把不能感應的這個毛病改過來。可是必須要曉得,念佛,我們也很想專精不雜,但是做不到,很難!念啊念啊,自自然然雜念就來了,自然妄想就起來了。愈是怕妄想多,那個妄想愈多,這怎麼辦?一定要用方法對治。時間長了容易打妄想,時間短有辦法。我們念一個鐘點的佛,沒有辦法,控制不住,會起很多妄想;我們念十分鐘,妄想當然也就少了。假如我們念一分鐘,一分鐘當中決定沒有妄想,可以做得到!那個沒有妄想的一分鐘得力了,得佛加持。
過去我傳給大家念佛的方法,十念法。十念法如果你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不到一分鐘,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十念。這個十念當中,一個妄念都沒有,可以做得到,時間短。但是一天要念九次,不要以為時間短,念得很少,效果不可思議,只要你不間斷。我們看到許多同修,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有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告訴我,兩個星期以後他就見效了,他就覺得很好,就來告訴我,很歡喜,這個方法好!縱然我們是老佛教徒,我們有早晚課,沒有關系,早晚課之外加這個十念法。
這個九次怎麼念?早晨起來洗臉之後,家裡如果有佛堂,在佛堂裡面,在佛像面前念這個十念;如果沒有供佛像,面向西方就可以了,心裡想著佛就行,這個太方便了。早晨起來一次,時間頂多一分鐘,這個功夫是真的、真實的,一點都不假。第二次,吃早飯的時候,你在早餐之前,我們佛門弟子都會念供養咒,普通都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然後再開動。其實這幾句供養咒有口無心,沒什麼大的效果,小孩、小朋友唱歌而已,不是真心的,不是真心的,所以不如恭恭敬敬念十句佛號,恭恭敬敬的十句佛號念下來之後再吃飯,用這個代替供養咒。你吃飯也會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也會幫助你良好的消化,那個功德不可思議。第三次,你上午上工的時候,你在工作之前把心定下來,念十句佛號再去做工;上午工作完畢了,放工的時候再念一次;中午吃飯念一次,下午上工放工各念一次;晚飯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九次。一天九次,一次不要一分鐘,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能夠間斷,那個效果非常之好。
因為這種念法,真的會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你看跟這個標准相應,則得彌陀加被,你就得阿彌陀佛加持保佑,一定得到,成就三昧。由此可知,念佛對我們的工作不妨礙,對我們日常生活也不妨礙,有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不肯去修?應學愚夫愚婦之堅定信心,實在講,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定,搖擺不定,比不上那些老阿公老阿婆,比不上他們;他們信心堅定,他們念佛真的念到心裡面不夾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往往成就的功夫是上上乘的功夫,非常的希有難得。請看下面這段經文: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世尊給我們明白的說出來了,持戒修福人,你說多難得,他們善根深厚,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此地所講的,跟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我們應當要相信,特別的要相信自己,不是去相信別人。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個講堂坐兩個鐘頭,不是凡人,你要是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你怎麼能坐得住!我們這個座位不太舒服,你能夠坐得住。在這個地方就說明善根深厚,這是講這個人,持戒修福的人,特別是在五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底下小注:
【此節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極長時之修習。是諸善合成之根,真是難能可貴。】
佛所講的就是指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道過去生中的事情,所以雖有善根,往往沒有遇到善緣,那也不起作用。有善根、有福德,遇不到善緣,那也很可惜,這一生又要空過了。《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可以,一定要遇到善緣。善緣有兩種:一種是遇到真善知識,使你接觸到正法,這是第一個要緊的條件;第二,你遇到好的同參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勵,成就道業。這是我們常講的師友,有老師沒有好的同學很困難,菩提道上會非常辛苦。尤其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許多人都在說法,聽聽好像也滿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如果我們認識不清楚,意志不堅定,很容易動搖,很容易受他們的影響,變成自己修行的障礙。所以善知識跟好的同參道友,是我們這一生能否成就的重要因素。要知道自己善根非常深厚,決定不能夠自暴自棄,自暴自棄太可惜了!要把握這一生大好的因緣,決定要成就。憑什麼?憑我們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憑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有堅定的信願,沒有不成就的。
【今在又後之五百年中,斗爭至於極。】
今天這個斗爭堅固,實在講是到了極處,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
【竟能讀誦受持】
你在這個環境裡面,還能夠讀誦大乘,還能夠認真去修學。
【必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
必定是這樣的根基,這個根基難,這個根基就是前面講的無量劫培植的。在這個亂世當中,他的心還是這麼定,還是這樣的善良,還這麼樣的守規矩,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這是無量劫所培養的善根,這就是世尊在本經裡面所講持戒修福者。
【更宜用功,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
我們明白了,我們自己有這麼好的基礎,這叫真的覺悟了。覺悟之後一定是更用功、更努力,堅定自己的信心,堅定自己的願心,斷惡修善,這就是種得善根,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得生,那叫真正的善果,這個要知道。如果我們不求西方淨土,雖然有前面這樣深厚的善根基礎,一定要知道,出不了三界,出三界太難太難!想想文殊、普賢菩薩們在華嚴會上,在華藏世界,華藏是一真法界,他們還念佛求生淨土,為的是什麼?我們今天要不希求淨土,豈不是大錯特錯!發這樣的心,你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不僅是阿彌陀佛護念你,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得一切諸佛護念,何不自勉!所以應當自己勉勵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再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把它抓住。
【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更要勸明般若 ,從速修學淨土,求生西方。須知般若 與淨土,關系至深。】
這是真的,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具足真實般若 智慧,沒有真實般若 智慧,他不會選擇極樂世界。像文殊、普賢,那都是智慧第一,他們選擇的,你為什麼也選上?你的眼光跟他一樣,那不是簡單事!我們在座的同修,雖然不能說是諸上善人,不能說上善,但是可以說諸善人,這是可以能夠當得起的,都是善人。我們常常勸人學佛,好事!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可是這兩樁事,在今天對一般人來講是太難太難了。所以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勸人,首先告訴他,什麼是佛教,從認識佛教下手。不一定要勸他學佛,佛教是什麼,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以後再說,第一步接引要勸他認識佛教。我們有一個小冊子在外面跟大家結緣,這個小冊子,你們不必客氣,多拿幾本沒有關系,不要認為我拿多了,人家說我貪心,這沒有關系,你轉送給你的親戚朋友,把佛法介紹給他們,這是好事情。這個地方的書送完了,我們後面立刻就再印。先讓他知道佛教是什麼,然後再勸他學佛。我們這幾天所講的,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學佛就是學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過一個自在快樂的日子,學佛是學這個。學佛不迷信,學佛沒有壞處,對他的學業,對他的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不肯學?凡是不肯學的,都是對於佛法有很重的誤會,對佛法一無所知,這樣把機會當面錯過了,這很可惜!所以要勸他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規矩、要有法度;要知道修福,修福則是斷惡修善。
更要勸明般若 ,要勸他智慧重要。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解決不了問題;福報不行,福報再大都解決不了問題。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東西要智慧,福不能救,生死輪回,福救不了你,可是慧能救你,所以說智唯能度,度就是幫助你度過生死苦海,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那個要智慧,福報沒有用處,再大的福報都不行,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但生死不能解決,就是眼前的健康長壽,年齡大一點的衰老疾病,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福報不能解決。不能說我錢很多就可以不生病,沒有這個道理。可是這個問題,智慧能解決。
有一些人看到我,向我請教:法師,你的身體不錯,有沒有練什麼功?以為我是練功的。我有一年在舊金山,在舊金山講經,聽眾裡面有一位是從中國來的,那真的是練功的,聽說是高段的功夫,而且有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就是我們一般講有神通。我在那裡連續講了好幾天,他每天都來聽。告訴聽眾說:這個法師的功夫是上乘的、高段的。搞得信徒來找我,法師,人家說你是上乘功夫,你應該傳授給我們。但是他說這個話,老實講也不假,但是也不是真的,《金剛經》講的非假非真。怎麼說非真?我從來沒有練過功,這講它不是真的。不假怎麼說?我心很清淨,這就不是假的。我常在講席上講,最高的原理是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沒有理由生病。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妄想煩惱變現出來的,你沒有妄想、沒有煩惱,你怎麼會生病?所以要曉得,一切疾病的根源在哪裡,你找到這個東西,這個比練功真的是高!練功,他妄想煩惱沒有斷盡,他有時候還會生病;妄想煩惱沒有了,根本就不會生病,道理在此地。這些道理,《金剛經》上講得多透徹,我們怎麼樣做都還在《金剛經》的范圍之內,沒有超越過去,全都在此地。所以智慧重要,我們要重視智慧超過福德,智慧非常重要。
從速修學淨土,修淨土要快,不能夠再遲了!我告訴諸位同修的,一天九次的「十念法」,這個十念法,很多書上都有,好多書都附印在裡面,這個很好學,效果也很好,這個書也有,這個《金剛經》前面就有,它附印在前面是錯誤的,應該附印在後面,它這個附印在前面。這個本子上有,這個本子希望諸位同修也多帶幾本回家。人家如果再問的時候,問你:淨空法師身體不錯,很好,它是修什麼功的?你就把《金剛經》送給他,他修金剛般若 功。所以,求生淨土很重要。要知道般若 與淨土的關系是一而二,二而一,般若 是開智慧的,淨土是歸宿,真實智慧的歸宿,也可以說淨土是般若 真實的受用,不歸淨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歸淨土。
【生西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為滿大願,可證性故。】
求生淨土是一樁很偉大的抱負,不平凡!為什麼要生極樂世界?是為了要度盡一切眾生,參加阿彌陀佛的集團,阿彌陀佛是領導人,他那個集團干什麼?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把他度盡,發這樣的大願!我們今天參加他的集團,從事於這個偉大的工作,真實的捨己為人,所以不是當自了漢,當自了漢去不了!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莊嚴,那個地方不錯,可以去享福去了。存這樣的心,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也去不了,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也去不了,什麼原因?願力不相應,你的功夫夠,但是跟他志不同、道不合,這個去不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志同道合,同一個願望那才行,功夫差一點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願力相同,是為度眾生。我們看看《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知道,願願都是度眾生,願願幫助眾生圓成佛道。
我們念四十八願,要依照彌陀的願文,從我們自性裡面,把這個願發出來,發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同,感應就不可思議了。我們每天念四十八願,不要以為我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是自己的,這就不相應了。一定是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四十八願;自己的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這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信,不見得有願;你有願一定有信。你信願具足,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諸位要記住,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每天念佛號多少,沒說這個,與多少不相干,與功夫深淺相關。深淺怎麼說?功夫愈深心愈清淨;功夫淺,妄想雜念很多。妄想雜念愈多的人,功夫就愈淺;妄想雜念愈少,功夫就深了,這叫功夫。所以不在持名多少,在於你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這才是一個關鍵。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佛功夫深,用什麼方法?唯一的方法,看破放下。真能看破放下,自然功夫就深,自然妄想雜念就少。《金剛經》就幫很大的忙,《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要與彌陀本願相合。
為滿大願,證得圓滿的自性,就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一般我們講成佛,天台家講佛有四種: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你成的是哪一種佛?前面三種都不究竟,都不圓滿,唯獨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要成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果,他才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普度一切眾生,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為滿大願,為成佛故,我們是為這個緣故去往生的。
【般若 與淨土,是一非二。】
一樁事情,很多人不明了,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學般若 的輕視淨土,學淨土的不明般若 ,這個錯了,不曉得它是一樁事情。
【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 法門。】
換句話說,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的般若 這才能成就。
【此文殊、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士,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
這在此地舉幾個例子。文殊菩薩,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都告訴我們,菩薩之中,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就如同小乘阿羅漢當中,智慧第一是捨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佛說《彌陀經》,單單叫捨利弗,他沒叫別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體會淨土與般若 的關系。佛為什麼不叫別人,單單叫智慧第一的捨利弗?沒有第一智慧,不能解淨土之理。所以《彌陀經》上,小乘排名第一個是捨利弗,菩薩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個顯示出淨土與般若 關系的密切。文殊菩薩求生極樂世界。
在我們這個世間,世尊滅度之後在印度出現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而龍樹菩薩,佛在大乘經裡面曾經預言過,我們佛門叫授記,現在講預言。佛說他滅度之後六百年,有龍樹出現於世,弘揚大乘。所以龍樹是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的共祖,每個宗派都有祖師,龍樹菩薩是八大宗他都是祖師,共同的祖師,說明大乘八個宗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他求生淨土。大乘八個宗,我們應該都很清楚。在中國成立的華嚴宗也叫賢首宗,天台宗也叫法華宗,淨土宗這是我們中國人建立的;與西方有關系的,從那邊傳過來的,有三論宗、有法相宗,有禅宗,還有律宗、戒律,密宗,這是從西方傳承過來,大乘八個宗。這裡頭有禅宗、有密宗,有法相唯識宗。八大宗共祖,他老人家為什麼偏偏選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他沒有在密宗裡頭即身成佛,他沒有在禅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沒有,他最後念佛往生淨土。我們學佛對於這些事不能不留意。
我們涉獵經典不多,對佛法甚深的理論不甚明了,但是看看這些古來祖師大德,他們這些舉止動向,我們看到值得我們反省,應當好好去想想,他們的選擇會有錯嗎?所以這些祖師大德裡頭不提別人,單提龍樹菩薩,因為龍樹菩薩,任何一宗都尊敬他老人家,他都是祖師,他念佛求生淨土。在我們中國,永明大師,智者、永明。智者是天台大師,天台宗的,天台宗修法華三昧,修的是天台止觀,可是智者大師求生淨土,《往生傳》裡面有他,《淨土聖賢錄》裡頭也有他。到後世,幾乎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多半都是念佛往生淨土。像近代谛閒老法師,這是清末民初天台大師,他的傳人寶靜法師、倓虛法師,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都是念佛往生淨土,《近代往生錄》裡面我們都看到。不能說這些人沒有智慧!老實說這些人是通家,通宗通教,他們不會選擇錯的。永明大師,禅宗裡面回頭的,在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古人舉這四個人,用意很深。文殊,菩薩當中第一;龍樹,八宗共祖;智者代表教下,永明代表禅宗,宗門教下到最後統統歸淨土。你看看這個氣象多麼殊勝,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我們看到這種氣象,還能不發願求生淨土嗎?不必再深究其理,你看看這些人物,他們走這條路,我們跟進,想必不錯,這就對了!
【持戒修福,極不容易。】
這都是實話。
【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
比起《無量壽經》所說的阿闍王子這五百個人,善根深厚多了。世尊說他們這五百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這個數量相當可觀,在我們講善根相當深厚。聽了淨土法門喜歡,還沒想去,沒有發心求生淨土,你就曉得《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種善根、福德還是少,還不夠資格,真正要往生的那個善根、福德超過他們。此地講的就不一樣,這個地方講的是供養無量千萬億佛,換句話說,比四百億超過太多了。我們勸人持戒修福,人家不能接受;勸人念佛,他不能接受,這是正常的現象,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怎麼能怪他?這個事情不但我們幫不上忙,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所以我們看了這個情形,點點頭心裡明白就好了,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如果你把這個法門給他一介紹,他就相信就接受了,這個人了不起,就是經上講的,他已經在過去生中,那是善根非常深厚,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聽就喜歡,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肯干,佛在《無量壽經》上說,這個不是凡人。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授記了,我們不是凡人。一聽就信,就歡喜、就接受、就真干,這就不是凡人。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准,換句話說,你已經接近這個標准,沒達到也差不多了,只要現在努力一點,用功一點,依照佛講的理論方法,認真的去修學,我相信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就可以達到這個標准。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
【可見欲成就般若 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 方能現前。】
這個是古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勸導學人。我們看到古聖先賢,人家就是這樣做法,親近阿彌陀佛,實相般若 才能現前,實相般若 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永明禅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永明大師總共有四首偈,這是其中之一,四首偈是為我們大眾抉擇法門,說明淨土是無比的殊勝。無禅沒有關系,有淨土就行了,這裡面關鍵的字眼是「有」,有就成了。什麼叫有?你心上真有了,那個才叫有,心上真有就念念不忘,這才行!我們世俗人常講心上人,你最親愛的心上人,那心上真有了,念念不忘,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就行了。心上有別人那就完了,就搞六道輪回,那個麻煩就大了。心上真有阿彌陀佛!所以關鍵在「有」,在這個字,為什麼?有就是念。大家要曉得,念佛不在口上。你看那個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心上有,那叫念;不是掛在口上。口上有,心上沒有,那就是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上沒有。要緊的是心上有,口裡沒有,沒有關系,重要是心裡頭真有,這個要緊。心上真有,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一定是這樣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
我們看看現前念佛人,修淨土的念佛人,一萬個念佛,真正能夠往生的兩、三個,好像跟祖師這個話不符合,其實不然。我們一萬個念佛的人,只有二、三個有淨土,所以他去了,其他的念佛人,口裡有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所以去不成,是這個道理。祖師的話沒說錯,非常正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實在講,見阿彌陀佛就開悟,花開見佛悟無生,哪裡能錯得了?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幾乎是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法子跟它相比。
無論什麼人,所以你要覺悟,你那個心上要是有牽掛,牽掛別的事情,你要知道,你是搞六道輪回,牽掛兒孫都不可以,都是搞六道輪回,這個要覺悟。世間人母子情深,做母親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兒女,這個事情很麻煩!兒女會把父母忘掉,父母不會忘記兒女!這個事情不是在中國,外國也一樣。在外國,我們看見老太婆孤家寡人一個人住在老人公寓,很寂寞!她常常想她的兒女,兒女根本不孝順,一年理都不理她一次,她還是念念不忘,這就是人性。要把它換過來,念頭轉過來,要知道這個搞六道輪回,這個是很大的麻煩,很大的障礙,念佛不能往生就是為了這個,必須把念頭換過來。你想你的兒女,愛護你的兒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才真辦得到。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一樣,到那個地方,阿彌陀佛加持你,你的神通能力全部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盡虛空遍法界,不僅是四聖法界,六道裡面的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家人眷屬在哪一道,現在是什麼狀況,你統統清楚,統統明了。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真的會去幫助他,這才叫愛護。你自己也搞六道輪回,迷惑顛倒,那有什麼用處?縱然有愛護的心,是絲毫力量幫不上,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那你的家親眷屬你才真正幫上忙,你才叫真的愛護他們,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愛護家親眷屬,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求生極樂世界。
【學般若 者,須速修念佛法門。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 法門。《觀無量壽佛經》明第一義,正是般若 。】
這是引經來作證,《觀經》裡面講的第一義,就是般若 波羅蜜。這是說明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能不念佛,有智慧的人不念佛,不能成就,縱然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不過是換得來生的福報而已,什麼原因?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念佛。念佛的人為什麼要智慧?有智慧念佛就穩當,明了念佛的道理,知道念佛的方法,又曉得念佛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清楚,統統都明了。於是眼前無量無邊法門,都不會障礙他,都不會動搖他,他有智慧,他的意志堅定,決定成就。
這一次有幾位同修找我講《金剛經》,我也就答應了。為什麼答應?不是他一找我講,我就給他講,沒那麼簡單!實在是看看這麼多年來,大家念佛了,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智慧。今天聽一個參禅的來了,心裡動了,想去打坐了;明天來了一個上師,他又想去灌頂,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就是沒有智慧,心裡頭沒有主宰,會隨著外頭境界動搖,把我們念佛的功夫都破掉了。所以我想講《金剛經》也有好處,他們來啟請可能是佛菩薩的意思,佛菩薩的意思,那是真的,他不過是做一個增上緣而已,真的是佛菩薩的意思。智慧非常重要,我們相信金剛般若 可以幫助不少同修堅定信心,從這些動搖當中都能夠回過頭來,這一座經的功德利益就很大了。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說奉行也。】
前面說了很多,持戒修福不容易;持戒修福的善根,真的是無量劫所培植的,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他聽到《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或者是他讀到,讀到之後他能夠生一念淨信,這個關鍵在淨,淨信就是一絲毫的懷疑猶豫都沒有,這個信才叫淨信。跟前面講的實信,是一個意思。這樣的人,佛、如來悉知悉見,佛都知道、都見到,佛知道、見到就是佛護念你了,你就得諸佛護念。得佛護念,這個人的福報當然大,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注解裡面講,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因為他能信,不但能信而且能夠依教奉行,他能照做,怎麼做法?他能夠一切都不執著。《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一切都不執著,而行於布施,他真能做得到,智慧現前了。念念為整個佛法,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沒有為自己一個小團體,為自己、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都不行,都是執著,這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念念都是念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的心量才能拓開,前面講過,六道輪回就破掉了。六道輪回的范圍不大,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圍也不大,我們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就把這個界限突破了。大家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有一個名詞叫輪回心,什麼是輪回心?沒有超越三界六道的范圍,就叫做輪回心。這無濟於事,不能成就!念佛求生淨土的人,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實在講,許許多多念佛人以輪回心念佛,出不去。有沒有好處?前面講了,無量劫的善根又累積一點,這是積分,他又積了一點,這一生不管用。你要問哪一輩子我們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只要什麼時候你不用輪回心就超越了。就這麼簡單!這一生當中,我們還用輪回心,那就是無量劫來的善根上又增加一點,我們積分又積一點了,來生還繼續再搞輪回,就干這個。
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沒有成就,就是都沒有捨棄輪回心,虧吃在這個地方,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把毛病找出來,這就很了不起。好像害病一樣,病根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下面要緊的事情,要把這個病根消除,我們問題就解決了。既然曉得累劫以來,就是因為用輪回心修積的善根福德,沒有能夠成就得了,今天曉得了,我們把輪回心捨棄掉,輪回心捨棄掉之後,那個樣子就是心量廣大,眼光廣大,所見的、所思的是虛空法界,不會再想自己,不會再想小團體。我們這個道場,顧全這個道場,不行!這個心量太小了。要能捨,要能放下!
在我們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六祖惠能遇到印宗法師,印宗在當時是嶺南的大善知識,嶺南是現在廣東一帶,佛門裡面第一人。人家能放下能捨,全部都送給惠能大師,自己拜惠能做老師,當學生,你看他的心量多大!所以他能夠明心見性。禅宗裡面六祖度眾那真是第一,真的是空前絕後,在六祖會下開悟的,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印宗是一個。這就是說,你能看破,你能放下,你就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人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是身體,不要再為這個身體去操心、去著想,沒事了;心是什麼?念頭,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放下了,那你就出了,出去了,沒有障礙了。三千大千世界放不下,不行!這是輪回心,你出不了輪回,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輪回的范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說是信了還要依教奉行才行。信了之後,道理明白了,方法清楚了,真干!毫無猶豫。這是大事業,超越三界、出六道輪回的大事,干這個事情。世間事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去干!
【淨信,正指實信,亦即實相。】
跟前面,生實相跟生實信的意思都相同。
【生淨信,有淨念相繼者,有不能淨念相繼者。乃至二字,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
你看這一句經文,「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這一句裡頭東西很多,太多太多。「一念」,這時間很短,但是功德不可思議。就好比黑暗當中,從來都沒有見過光明,忽然像閃電一樣放了一次光,時間雖然短,從來沒有,忽然放一個光,你說多希有,多難得!它有一次,它就有第二次,慢慢它愈來愈密集,這是好現象。像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在座的同修們,乃至一念生淨信;淨信不能保持,保持你就成就了,你就成功了。為什麼不能保持?現在聽《金剛經》的時候不錯,心地很清淨,淨信;一散會,外面看到花花世界,又不行了,淨信又沒有了,又去貪圖搞五欲六塵去了。這就叫一念。從一念到淨念相繼,這裡頭有多少等級!淨念相繼,究竟圓滿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大士,淨念相繼。不能淨念相繼,時間有長短差別不同,我們現在的狀況就像閃電一樣,放一下光,再就沒有了,這就是一念生淨信。
所以聽經的好處很多,你每天來聽一次,每天放一次光,這二十四小時當中能夠放幾次光,好難得!天天放,幾個月連續不斷放,幾年連續不斷放,就變成相繼,功夫就成就了。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聽,不聽必定會被外面境界誘惑,會被外面境界動搖,原因在哪裡?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強太強了!如果說我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那老實話,你決定是佛菩薩再來,要不是佛菩薩再來,你怎麼可能不受外面環境誘惑?那做不到的!必定受誘惑。唯一的辦法,保護自己,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天天聽經,沒人講,現在大家有福報,有錄音帶、有錄像帶那就行了。實在講,不要聽得太多,一部經重復聽最好,一門深入;搞太多太雜,攝心不容易,你得清淨心不容易。一部經最有受用,最得利益,反覆不斷的聽,我們才能成功,才有指望,保護自己,不被時代的這些大風大浪所吞噬,這個要緊。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