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從前有個人,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就問別人說:“怎樣才能得到國王的常識呢?”有人對他說:“如果要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國王的樣子,你應當效仿。”這個人聽後就到國王住的地方,他看見國王眼皮不斷地跳動,便仿效國王不停地眨眼。國王問道:“你得病了嗎?是受了風寒了嗎?為何不停地眨眼?”他回答國王說:“我的眼沒病,也不曾受風,只是想得到國王您的賞識,看到國王您的眼皮跳動,故意仿效國王您啊。”國王聽了這話,瞪大了眼十分憤怒,立即叫人對他施加各種刑罰,並下令把他趕出這個國家。

  世上有的人也是這樣,想接受佛教,得到美好的教義,使自己增長智慧。既已接受佛教,又不能認識佛陀為渡眾生而制定的各種方法,於是聽宣講教義時,見到不正確的字句,就譏諷诋毀,仿效其中有偏差的地方。正是由於這種原故,在佛學的義理中,永遠失去了利人利世的東西,最終會墮落到地獄、餓鬼和畜生的道路上,受盡苦難。這樣的人就好像仿效國王眨眼,結果反受其害。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26、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①,問余人言:“雲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見王眼瞤② ,便效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③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④ ,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⑤ 令出國。

  世人亦爾。於佛法王⑥ 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⑦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阙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⑧。如彼愚人,亦復如是。

  注釋:

  ① 欲得王意:想得到國王的賞識。

  ② 眼瞤(rún):跳,眼皮跳動。

  ③ 著風:受風後眼部痙攣。

  ④ 瞋恚:瞋,瞪眼,恚,憤怒。

  ⑤ 擯:拋棄。擯令出國,下令趕出國門。

  ⑥ 法王:釋迦牟尼的尊稱。

  ⑦ 如來:佛陀的又一尊稱。

  ⑧ 三惡: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佛教認為:若作惡多端,來世墮入三惡,受惡報。

  解說:

  此則可與第五十七則<蹋長者口喻>比看。《雜阿含經》卷十四:如賣針人,至針師門,欲求賣針,終不可售。(《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三冊第一三九頁)

  辨析:

  《百喻經》故事中的結構,都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歷史的傳說或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種哲理、意趣;第二層是比喻部分,寄寓一個修持佛法中的道理,由淺入深,渡渠過道,洩入佛理之深潭。這其中不乏對社會、對人生、世態炎涼的評價判斷,也不乏深刻的見解。需認真地辨別分析。

  故事裡逢迎取媚於國王的小人,弄巧成拙,自尋惡果,令人鄙視。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上一篇:化永法師:願眾生心中皆有佛
下一篇:虛雲老和尚:講黃鐵匠和出家僧具行二人念佛往生的事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