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生吃胡麻子,覺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煮熟了吃,感覺味道很好。他想到,“不如把胡麻子煮熟後種到地裡,以後就會得到美食。"於是就把胡麻子煮熟後種,胡麻子卻不會生長。
世上也有這樣的人,以為追求佛果的修行者要經過漫長的歲月並信守不渝,這是非常艱難的苦行,沒有樂趣,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不如修證阿羅漢果,很快地脫離在人世間生死的輪回,修證的功夫比較容易把握。”結果以後再想成就更高的佛果,就很難達到了。好像把煮熟的種子播到地裡,是不可能生長的道理一樣。世上愚昧的人,也是如此。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種熬胡麻子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①,以為不美②,熬③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之④,永無生理⑤。
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⑥,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焦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注釋:
①胡麻子:即芝麻。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些地方把油用亞麻也叫做胡麻,其子亦可食,油渣可作飼料。
②不美:即不鮮美。
③熬:煎干或煮爛。《周禮•地官•捨人》:“喪紀,共飯米、熬谷。”文中當指煎干。
④便熬而種:《大正藏》自注,他本在“種”字之後,應有一“之”字。
⑤永無生理:生理,生長之道理。煎炒過的芝麻是不能作種子的,故永遠不會長出苗來,更不會結籽。故稱“永無生理”。
⑥菩薩曠劫修行句:菩薩,為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有情、高士等,其主要含義是:立志修持大乘教義,以智慧上求覺悟,下利眾生,以求佛果的佛教修行者。此外,在封建社會,朝廷也賜名給有聲望的大德高僧菩薩的稱號。在世人中對於有德高僧亦尊稱為菩薩。曠劫,十分久遠的歲月年代。佛教對此有不同解釋。劫,梵文音譯為“劫波”,魯迅先生有“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詩句,這裡的“劫波”引伸義為災難。大體上劫分為大劫、中劫、小劫。歲月經過約八萬四千年稱為一增,既一小劫,再過約八萬四千年稱為一減,又是一小劫;一增一減合為一中劫;一大劫共包括八十個中劫,其中又分成、住、壞、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各包括二十個中劫。全句意為:追求佛果的修行者經過漫長的歲月信守不渝。
源流:
《菩提資糧論》卷四:如被燒種子,雖置地中,水澆日暖,終不能生。(《中華大藏經》第二十九冊第四六八頁)
《法苑珠林》卷二十三:事等破瓶,義同焦種,亦如多羅(綿),既斷,寧可重生。析石已離,終無還合。(《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第四十五頁)
辨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世上的事都是由許多條件或者因果構成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只憑借主觀想象,是不能代替客觀事物本身的。取巧的想法,走捷徑的心理都不能代替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每一個具體環節。佛學中對此認識是有見地的,它對於信徒的要求是能徹底的解脫,這種解脫可以認為具有自由的內涵。
另外,附帶講一句,本文中所談到的“佛果”是指達到徹底“滅”除,包括肉體、精神的“涅槃”境界,是一種“無我”的存在。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