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

 

欲罷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欲罷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摘錄自《中阿含經》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講“息惡品”,為什麼要講息惡呢?就是我們雖然知道學戒很好,我們也想辦法要把戒持清淨,但是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還是有很多的因緣,讓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妄想雜念。”所以在《阿含經》當中,有講到一件事情,就是許多的比丘們,他們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們發現一件事:當他們要打坐、要修定的時候,妄想雜念一大堆,而且還有一些惡心所會起行。所謂的惡心所,不外貪、瞋、愛、染這些的心念起行。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塵,一打坐,那些鏡頭又不斷地湧上來,所以他們會請教 佛陀,這該怎麼辦呢?佛陀就教了他們五種方法,這五種方法,我們可以拿來作參考。佛陀說:“如果我們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五種方法,來讓我們的這些惡念止息,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能夠安住就能夠定下來,定下來就可以進修禅定。”

  第一個方法叫作“念善相應”。

  念善相應就是我們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們安住在憶佛的念當中,或者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無為的這樣的清淨心當中。佛陀說把心安住在善的這一念,祂舉的例子說:“好像木工師,他們要切割木頭的時候,會拿一條墨線,用那條墨線為准則來切割木頭,那樣的木頭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樣的道理,用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如果心,常常都住在善念當中,那麼如果有惡念起來的時候,就跟善念會相抵觸,那個時候惡念就可以止息,惡念一止息, 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下來,安住下來就可以修定。

  第二個方法叫作“念惡有災患”。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光想著憶佛念、光想著善念,也有可能惡念的勢力太強了,有的時候那樣的一個勢力的強度,讓我們的善念沒有辦法產生對治。佛陀就教了第二個方法,說去“念惡有災患”。 什麼叫作念惡有災患呢?就是我們去看,我們現在如果說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這個惡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這個惡念中,這個惡念就會產生逼惱,產生逼惱,我就沒有辦法安住下來修定,沒有辦法安住下來思惟法義,這樣我就不可能去證果,不可能得到涅槃。佛陀在這個部分,祂舉的例子就是說: “好像有一個年輕人,他長得非常的端正可愛。他洗好了澡穿著非常潔白干淨的衣服,身上還塗得香香的,把胡須、頭發統統都把它刮得很干淨,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整潔莊嚴;但是這個時候呢,拿死掉的蛇、死掉的動物,而且那個蛇啊、動物啊屍體都已經爛壞,而且有臭味腫脹,把這個東西放在那個少年人的脖子上。那個時候呢,少年人對那樣的一個放在脖子上的東西,當然會非常的嫌惡,想要趕快把牠丟掉。”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對待惡念就要像這個樣子,好像是一個掛在脖子上的惡臭爛壞的死屍,想要趕快把它扔掉;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我們就可以對治我們的惡念,讓我們的惡念不起行。

  第三個方法叫作“不念此念”。

  可是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行,佛陀又出了第三招。祂說第三個方法叫作“不念此念”。什麼叫作不念此念呢?就是不去管這個念,如果有這個惡念起來的時候,我們根本不去看它、不去管它,我們繼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我自己要修的定學上面。佛陀舉的這個例子,祂說:“好像一個人他是有眼睛嘛, 外面有光明照的時候,眼睛張開了我們就可以看到外面的色塵。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把眼睛閉起來, 或者我們把身體轉開,我們就不用看到外面的那些色塵了。”佛陀就說:“你說這樣子,如果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或者把身體轉開,那我們前面那個色塵看得到嗎?”比丘們回答:“當然看不到!”佛陀說這就叫作不念此念,當我們有這個惡念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意念轉開,不去管它,它起來就讓它起來,它走開就讓它走開;如果這個樣子的話,也可以讓惡念止息,這又是一個方法。

  第四個方法叫作“思行漸減念”。

  但是會不會又有人不適用呢?沒關系!佛陀又開示第四個方法,第四個方法叫作“思行漸減念”。 這個方法跟剛才的方法不一樣,剛才的方法是避開不理它;這個方法是正對著它,然後跟剛才前面所說的,看這一個惡念的過患也有點不一樣。也就是說,自己讓自己的這一個惡念,用心念讓它漸漸的淡下來,用舉例來說我們比較容易懂。佛陀說:“就好像有一個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於是我們就起一個念說:‘我干嘛走那麼快?我可以慢慢地走啊!’用這樣的一個念頭告訴我們自己,於是腳步就放慢了;當腳步放慢的時候,就:‘我干嘛要慢慢地走?我可以坐下來休息啊!’這樣一講的時候,這個念頭又止息住了一些,惡念又止息了。當坐下來的時候呢,覺得又能夠止息一些,又可以喘一口氣,所以又說:‘我干嘛要坐?我可以躺下來啊!’於是這個人就躺下來了,當躺下來的時候全身就放松了。”我們對待我們的惡念,有時候也可以這樣。當我們覺得我們的惡念很強盛的時候,就問自己:“我干嘛要去想這些呢?我可以不要這麼緊張這件事情嘛!”當我們發現好像我們的氣息比較緩下來了,念頭也比較松下來了,我們再慢慢地告訴自己:“我們不要抓著它呀!我們把它放掉。然後我們把我們的心念安住在這個定學上不是很好嗎?或是安住在法義的思惟上不是很好嗎?”好像自己在勸自己一樣,一步一步地下來,讓我們的惡念止息。

  第五種方法叫作“以心修心”。

  好!講了四種了,是不是能夠就把我們的惡念止息掉呢?或許有些人還是沒有辦法,沒關系! 佛陀又教了第五種方法,第五種方法叫作“以心修心”。針對前面的四種方法,如果還沒有辦法,佛陀就說:“好吧!那這樣子你們就把你們的牙齒,上牙齒跟下牙齒就這麼咬著,然後用舌頭逼著我們的上腭,這叫作以心修心,然後來降伏這樣的惡念,讓這個惡念不起行。” 佛陀舉的例子就說,好像兩個大力士,抓著一個瘦弱的人,強迫這個瘦弱的人要降伏;所以當我們兩腭牙齒上下牙相對著,用我們的舌頭抵著我們的上腭的時候,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惡念,漸漸的止息。

  

  以上五種方法,可以隨著您試著去用用看!當惡念止息的時候,你可以安住在憶佛的善念當中。 如果不行,那麼你就可以想,您先想:“這個惡念要干什麼?它並不能夠給你有任何的幫助啊!”如果還不行呢,你可以不去理這個惡念,或者像跑步的人,讓自己的惡念緩下來;要不然你就干脆坐下來,嘴巴閉著舌抵上腭,強迫自己把心定下來不要在這個惡念當中。這一個是 佛陀在教弟子們,當我們在修禅定的時候,有惡念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的去對治。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於五相。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雲何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

  如是,比丘!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年少,端正可愛,沐浴澡洗,著明淨衣,以香塗身,修治須發,極令淨潔,或以死蛇、死狗、死人食半青色,膖脹臭爛,不淨流出,系著彼頸,彼便惡穢,不喜不樂。

  如是,比丘!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見,彼或閉目,或身避去。於汝等意雲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答曰:「不也。」

  如是,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行道,進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為速?我今寧可徐徐行耶。』彼即徐行。復作是念:『我何為徐行?寧可住耶。』彼即便住。復作是念:『我何為住?寧可坐耶。』彼即便坐。復作是念:『我何為坐?寧可臥耶。』彼即便臥。如是,彼人漸漸息身麤行。

  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亦生不善念,當以思行漸減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應如是觀。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二力士捉一羸人,受持降伏。

  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五相。

  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念相善相應時不生惡念,觀念惡患時亦不生惡念,不念念時亦不生惡念,若以思行漸減念時亦不生惡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時亦不生惡念者,便得自在,欲念則念,不念則不念。若比丘欲念則念,不欲念則不念者,是謂比丘隨意諸念,自在諸念跡。」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是以比丘修定,生起五欲六塵念想時, 世尊所開示的五個對治方法,相當精采。

  1.念相善相應、2. 觀此念惡有災患、3. 不去相應此惡念、4. 以思行漸減惡念、5.以心修心(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第一個“念相善相應”,可以用六念處來依憑,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選一個自己能安住的方法,來為意念起行的依止,那雜念、惡念就會減少。世尊的譬喻也很棒,如木匠師拉墨線為准來鋸木,則所鋸的木材就不會偏邪了。

  這五個方法,當我們陷在煩惱中時,就可拿出來用,如果平時就有念佛或觀行的功夫,那麼就在這五法中了,應該可以更得心應手的拿來對治了。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聽到地獄之苦你會畏懼嗎?
下一篇:仁清法師:念佛為什麼要回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