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罷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摘錄自《中阿含經》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講“息惡品”,為什麼要講息惡呢?就是我們雖然知道學戒很好,我們也想辦法要把戒持清淨,但是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還是有很多的因緣,讓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妄想雜念。”所以在《阿含經》當中,有講到一件事情,就是許多的比丘們,他們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們發現一件事:當他們要打坐、要修定的時候,妄想雜念一大堆,而且還有一些惡心所會起行。所謂的惡心所,不外貪、瞋、愛、染這些的心念起行。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塵,一打坐,那些鏡頭又不斷地湧上來,所以他們會請教 佛陀,這該怎麼辦呢?佛陀就教了他們五種方法,這五種方法,我們可以拿來作參考。佛陀說:“如果我們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五種方法,來讓我們的這些惡念止息,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能夠安住就能夠定下來,定下來就可以進修禅定。”
第一個方法叫作“念善相應”。
念善相應就是我們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們安住在憶佛的念當中,或者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無為的這樣的清淨心當中。佛陀說把心安住在善的這一念,祂舉的例子說:“好像木工師,他們要切割木頭的時候,會拿一條墨線,用那條墨線為准則來切割木頭,那樣的木頭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樣的道理,用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如果心,常常都住在善念當中,那麼如果有惡念起來的時候,就跟善念會相抵觸,那個時候惡念就可以止息,惡念一止息, 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下來,安住下來就可以修定。
第二個方法叫作“念惡有災患”。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光想著憶佛念、光想著善念,也有可能惡念的勢力太強了,有的時候那樣的一個勢力的強度,讓我們的善念沒有辦法產生對治。佛陀就教了第二個方法,說去“念惡有災患”。 什麼叫作念惡有災患呢?就是我們去看,我們現在如果說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這個惡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這個惡念中,這個惡念就會產生逼惱,產生逼惱,我就沒有辦法安住下來修定,沒有辦法安住下來思惟法義,這樣我就不可能去證果,不可能得到涅槃。佛陀在這個部分,祂舉的例子就是說: “好像有一個年輕人,他長得非常的端正可愛。他洗好了澡穿著非常潔白干淨的衣服,身上還塗得香香的,把胡須、頭發統統都把它刮得很干淨,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整潔莊嚴;但是這個時候呢,拿死掉的蛇、死掉的動物,而且那個蛇啊、動物啊屍體都已經爛壞,而且有臭味腫脹,把這個東西放在那個少年人的脖子上。那個時候呢,少年人對那樣的一個放在脖子上的東西,當然會非常的嫌惡,想要趕快把牠丟掉。”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對待惡念就要像這個樣子,好像是一個掛在脖子上的惡臭爛壞的死屍,想要趕快把它扔掉;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我們就可以對治我們的惡念,讓我們的惡念不起行。
第三個方法叫作“不念此念”。
可是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行,佛陀又出了第三招。祂說第三個方法叫作“不念此念”。什麼叫作不念此念呢?就是不去管這個念,如果有這個惡念起來的時候,我們根本不去看它、不去管它,我們繼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我自己要修的定學上面。佛陀舉的這個例子,祂說:“好像一個人他是有眼睛嘛, 外面有光明照的時候,眼睛張開了我們就可以看到外面的色塵。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把眼睛閉起來, 或者我們把身體轉開,我們就不用看到外面的那些色塵了。”佛陀就說:“你說這樣子,如果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或者把身體轉開,那我們前面那個色塵看得到嗎?”比丘們回答:“當然看不到!”佛陀說這就叫作不念此念,當我們有這個惡念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意念轉開,不去管它,它起來就讓它起來,它走開就讓它走開;如果這個樣子的話,也可以讓惡念止息,這又是一個方法。
第四個方法叫作“思行漸減念”。
但是會不會又有人不適用呢?沒關系!佛陀又開示第四個方法,第四個方法叫作“思行漸減念”。 這個方法跟剛才的方法不一樣,剛才的方法是避開不理它;這個方法是正對著它,然後跟剛才前面所說的,看這一個惡念的過患也有點不一樣。也就是說,自己讓自己的這一個惡念,用心念讓它漸漸的淡下來,用舉例來說我們比較容易懂。佛陀說:“就好像有一個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於是我們就起一個念說:‘我干嘛走那麼快?我可以慢慢地走啊!’用這樣的一個念頭告訴我們自己,於是腳步就放慢了;當腳步放慢的時候,就:‘我干嘛要慢慢地走?我可以坐下來休息啊!’這樣一講的時候,這個念頭又止息住了一些,惡念又止息了。當坐下來的時候呢,覺得又能夠止息一些,又可以喘一口氣,所以又說:‘我干嘛要坐?我可以躺下來啊!’於是這個人就躺下來了,當躺下來的時候全身就放松了。”我們對待我們的惡念,有時候也可以這樣。當我們覺得我們的惡念很強盛的時候,就問自己:“我干嘛要去想這些呢?我可以不要這麼緊張這件事情嘛!”當我們發現好像我們的氣息比較緩下來了,念頭也比較松下來了,我們再慢慢地告訴自己:“我們不要抓著它呀!我們把它放掉。然後我們把我們的心念安住在這個定學上不是很好嗎?或是安住在法義的思惟上不是很好嗎?”好像自己在勸自己一樣,一步一步地下來,讓我們的惡念止息。
第五種方法叫作“以心修心”。
好!講了四種了,是不是能夠就把我們的惡念止息掉呢?或許有些人還是沒有辦法,沒關系! 佛陀又教了第五種方法,第五種方法叫作“以心修心”。針對前面的四種方法,如果還沒有辦法,佛陀就說:“好吧!那這樣子你們就把你們的牙齒,上牙齒跟下牙齒就這麼咬著,然後用舌頭逼著我們的上腭,這叫作以心修心,然後來降伏這樣的惡念,讓這個惡念不起行。” 佛陀舉的例子就說,好像兩個大力士,抓著一個瘦弱的人,強迫這個瘦弱的人要降伏;所以當我們兩腭牙齒上下牙相對著,用我們的舌頭抵著我們的上腭的時候,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惡念,漸漸的止息。
以上五種方法,可以隨著您試著去用用看!當惡念止息的時候,你可以安住在憶佛的善念當中。 如果不行,那麼你就可以想,您先想:“這個惡念要干什麼?它並不能夠給你有任何的幫助啊!”如果還不行呢,你可以不去理這個惡念,或者像跑步的人,讓自己的惡念緩下來;要不然你就干脆坐下來,嘴巴閉著舌抵上腭,強迫自己把心定下來不要在這個惡念當中。這一個是 佛陀在教弟子們,當我們在修禅定的時候,有惡念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的去對治。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於五相。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雲何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
如是,比丘!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年少,端正可愛,沐浴澡洗,著明淨衣,以香塗身,修治須發,極令淨潔,或以死蛇、死狗、死人食半青色,膖脹臭爛,不淨流出,系著彼頸,彼便惡穢,不喜不樂。
如是,比丘!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
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見,彼或閉目,或身避去。於汝等意雲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答曰:「不也。」
如是,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行道,進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為速?我今寧可徐徐行耶。』彼即徐行。復作是念:『我何為徐行?寧可住耶。』彼即便住。復作是念:『我何為住?寧可坐耶。』彼即便坐。復作是念:『我何為坐?寧可臥耶。』彼即便臥。如是,彼人漸漸息身麤行。
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復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亦生不善念,當以思行漸減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應如是觀。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
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二力士捉一羸人,受持降伏。
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五相。
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念相善相應時不生惡念,觀念惡患時亦不生惡念,不念念時亦不生惡念,若以思行漸減念時亦不生惡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時亦不生惡念者,便得自在,欲念則念,不念則不念。若比丘欲念則念,不欲念則不念者,是謂比丘隨意諸念,自在諸念跡。」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是以比丘修定,生起五欲六塵念想時, 世尊所開示的五個對治方法,相當精采。
1.念相善相應、2. 觀此念惡有災患、3. 不去相應此惡念、4. 以思行漸減惡念、5.以心修心(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第一個“念相善相應”,可以用六念處來依憑,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選一個自己能安住的方法,來為意念起行的依止,那雜念、惡念就會減少。世尊的譬喻也很棒,如木匠師拉墨線為准來鋸木,則所鋸的木材就不會偏邪了。
這五個方法,當我們陷在煩惱中時,就可拿出來用,如果平時就有念佛或觀行的功夫,那麼就在這五法中了,應該可以更得心應手的拿來對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