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1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面,倒數第五行,從第十四段看起:

  【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如此大慈大悲,則貪瞋二毒除矣。又雖度生,實無所度,不著有也。雖無所度,度之不息,不著空也。具此妙慧,癡毒亦除矣。】

  凡夫之所以無量劫來都作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貪瞋癡三毒在作祟;我們現代的話說,病毒,這是一切病毒的根源,這個根太深太深了。佛法的教學,不論是世尊,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十方眾生,依舊是除三毒病根而已。在大乘經,特別是般若 法門,教給我們的方法,極盡善巧。前面曾經說過,我們要把這個心擴大,大而化之,很具體的教給我們怎樣把心拓開來,像諸佛如來一樣。「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個句子諸位一看就曉得,它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拘束於一個地區。我們這個地區眾生不多,地球上的人只有四十幾億,數量很有限的。無量無數無邊,說之不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發這樣的大心,這是大慈大悲,這樣的心一發,我們內心裡面貪瞋二毒就沒有了,隨著心量融化了。你看看,不除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怎麼沒有的呢?轉變了,轉成大慈大悲,把貪心、瞋心變成大慈悲心。貪瞋癡,貪瞋是轉變了,還有愚癡怎麼辦?下面這句話就重要了。

  雖度生,實無所度,這是真智慧,不著有。度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有。雖無所度,度之不息。一切諸佛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世尊當年在世,示現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休息,這就是度之不息,天天在做,認真努力的在做。不但口說,他還要身行,身體力行,做出榜樣給大家看,言教、身教相輔相成,這是不落空。這種行持就是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應無所住,兩邊不住就是這個樣子。這是真實的智慧,智慧現前,愚癡就沒有了。把愚癡轉變成智慧,這個法子不但巧妙,而且高明。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學習。

  【凡夫我見重,三毒深,病根實由心量狹隘。須以廣大心治其病根。從根本上解決,諸病自然易除。】

  我們想想這幾句話,他所講的的確是事實。凡夫病根確確實實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從來未曾真正的為別人著想,都是想自己,這是我們一般常說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當然貪瞋癡三毒就嚴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把心量擴大,來對治這個病根。所以真正要發心修行,真正要發心在這一生當中了脫生死,超越輪回,若不依這個方法來修,實在說非常非常困難。這個方法就是佛教導我們,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就是把如來在果地上的境界,做為我們今天的因地的修行。一起心、一動念,一舉一動都跟如來果地境界相應,這個叫修大行。前面講修大行、證大果,什麼叫大,這叫做大。與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相應,這就大;換句話說,與性德相應。前面講的,大慈、大悲、大智、妙慧,都是本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與這個相應就叫做大心。由此可知,大心是第一先決的條件,先要發大心。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本解決了,其他的那些毛病,都是枝枝葉葉,很容易就解決,一絲毫都不困難。根本要是沒有解決,枝葉上解決問題非常非常困難。像一棵樹一樣,我們不知道把它從根拔除,只曉得在枝葉上去修剪,修得干干淨淨,到明年春天又發芽又長了。一般修行就犯這個毛病。所以枝葉修行不干不淨,它又往外面長。《金剛般若 》是教我們連根鏟除,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

  【大心行人】

  發大心的修行人。

  【既不能無所緣境而著空,著空則無從起修。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則墮六道。要在不著兩邊,合乎中道。如此歷事鍛心,正大修行入手處。】

  江居士的注解好,注得很精要、很透徹、很明白,我們的確得到不少的受用。發大心就修大行,修大行要空有兩邊都不著。世尊為我們開示的,只是一個原理原則,如何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那才是功夫得力。否則的話,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在我們日用尋常當中都用不上,這就是所謂功夫不得力。佛講的,如果沒有古大德細心為我們解釋,我們很難懂。

  這個地方解得好,既不能無所緣境而著空,著空沒得修,還修什麼?所以修一定要有緣、要有境,緣境兩個字要認識清楚,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要修大行,不能離開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五欲六塵的境界,這是物質環境,離開了就落空,離開了,你到哪裡去修!譬如,本經裡面講的忍辱波羅蜜,要是沒有那些人天天看你不順眼,天天罵你,天天找你麻煩,你忍辱波羅蜜到哪裡去修?沒得修了。你說我到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到深山找個山洞打坐修行,忍辱波羅蜜停止在那裡,沒得修了。可見得不能離開人群,布施波羅蜜更是如此,離開一切大眾,布施的對象沒有了,你施捨什麼?財、法、無畏布施都要對象,不能著空。但是又不能著有,著有就要墮六道輪回,必須空有兩邊都不著。那就是說,在境緣當中度之不息,而心地清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地一塵不染,這就不著有,這樣就是空有兩邊不著。佛菩薩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好樣子,我們仔細去觀察,認真去學習,這就合乎中道。所謂中道,就是兩邊都不著。可是諸位要曉得,兩邊都不著了,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個中道,我現在走的是中道,好了,你又著了中道。中道又是一邊!兩邊是一邊,中道是一邊,你又著了一邊。中道也沒有,那才是真的中道。如果你執著有個中道,就已經不是中道了,還是著有。有個中道在,還是著有。所以這個念頭都不能起。

  這底下講,歷事煉心,歷是經歷,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從初發心到成佛,你所經歷的這些事,在這裡頭去煉心。歷事煉心,事要是沒有了,到哪裡去煉?事沒有了,沒有地方煉,要歷事煉心。佛門裡還有一句話,想必不少同修曾經聽說過:借假修真。什麼是假?事是假的,心是真的,借假修真跟此地歷事煉心是一個意思,完全相同。我們要在人事環境當中、物質環境當中,去煉心。煉什麼心?煉清淨心、煉平等心,不著有;練慈悲心,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慈悲心就是要幫助一切大眾,全心全力去做,清淨心、平等心,決定不污染,決定不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了,不執著就清淨了。境緣怎麼能離得開?如果說是離開境緣來修行,這講不通。離開這個境緣,找一個好環境去修行,那是修小乘,不是發大心的,不是大心菩薩,大心菩薩不可以離開境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可以離開。「正大修行入手處」,大修行人下手,是在這裡下手,一切境界裡面下手,在這裡頭鍛煉。

  【識,原是自性所變現。用以分別執我,便成為識,名之曰妄。若用以降伏分別我執,即是引歸正道,名曰正智。】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諸位要是懂了,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就看你怎麼個用法。「識」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從哪裡來的?是真心變現出來的,離開了真,哪來的妄!「原是自性所變」,它為什麼會變?它裡面夾雜著無明。真性裡面夾雜著無明,就變成了妄心。我這個講法還有語病,真性裡頭怎麼會夾雜無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會夾雜無明,那怎麼可以叫真性?可是不這樣說,那就沒有法子把這樁事實顯示出來。我們再用個比喻來說,譬如今天陰天,看不到太陽,烏雲遮住了太陽。這話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似是而非!太陽多大,這烏雲怎麼能遮得到它,太陽比我們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萬倍,這一點雲彩怎麼能遮得住它?我們大家都習慣了,雲遮了太陽,都習慣了。其實這樣的似是而非的觀念很多很多,在日用平常當中,自己已經不能覺察了。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們大家穿這個衣服,衣服髒了要洗,洗衣服這個話說得有理沒有理,沒道理!衣服為什麼要洗,衣服上骯髒的東西洗掉,哪裡是洗衣服!你們想想看,你一想的時候,好多話都沒道理,太多太多了。你一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許多話裡頭都有問題,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別。但是大家都習慣了,說的時候都已經能曉得這個意思,那就算了,就不必辨別了。可是我們學佛要開智慧,一定要明了,心性裡頭確實沒有無明。無明到底從哪裡來的?佛在經上講「無始無明」,無始就是:根本就沒有開始。無明是虛妄,妄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才有,假的哪有?換句話說,根本就不承認無明的存在。可是我們迷了,真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真相如是!

  前面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幾句話非常有道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壞在那個立,立就是分別、執著。用它來分別執我,第一個分別、第一個執著就是我見,這樣就叫它做識。識就是分別的意思,你會分別。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所謂大徹大悟,他悟的什麼?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了,沒有執著。佛在經上說,也說「我」、也說「你」,佛不是明明也分別、也執著嗎?這個意思要懂得,佛沒有分別,佛沒有執著,佛是因你的分別而分別,因你執著而執著,這才好給你說話;如果不因我們的分別執著而分別執著,那我們問佛,佛就跟石頭一樣,一句話也不說,像前面造的佛像一樣,沒話好說;這叫善巧方便。我們是嘴裡頭有分別、執著,心裡頭真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是口裡頭有分別、執著,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有體、有用,體是空寂的,用是無量無邊。我們今天有用無體,有用無體那個作用很小很小,不能像諸佛菩薩起大用。這個叫做妄。

  妄識,我們修行在開端還是用它,不用它還不行;換句話說,要把它用在正路上,它也不壞,用它來降伏分別我執,這就是引歸正道,這叫正智。佛法裡面講智慧,跟我們世間人講的智慧,定義不相同。佛法裡面必須要引歸正道,那才叫智慧。正道是心性,引導你明心見性,這是智慧。如其不然,縱然像現在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們有相當高的智慧,觀察到物質的現象,觀察到無際的太空,因為他沒有引歸自性,所以在佛法裡面不承認那個叫智慧,佛法裡有一個術語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佛說是八難之一。由此可知,世智辯聰不是一個好事情。何以是八難之一?因為它是屬於所知障,這不是個好事情。所以正智跟世間聰明智慧有差別。正智就是般若 智慧,就是般若 。

  【若用以念佛求生淨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用這個來念佛、來求生淨土,那真的是高明!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這就是降伏分別我執。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降伏?淨宗法門的人就用一句佛號。那個分別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它壓住,就沒有了,換念頭。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不怕,要覺悟。一句佛號就是覺悟,一句佛號就把那個妄念換過來,那一念換成阿彌陀佛,這叫會用功,這叫真實功夫。平常妄念起,那是當然之事。我們凡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根深蒂固,不要說外頭有因緣,有緣勾引著它,沒有緣它自己也會起來。起來不怕,怕的是轉得太慢,怕這個。要轉得快,一起來立刻就轉,這叫功夫,這叫得力!這樣念佛決定往生,這樣念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雖然無上正等正覺,你並沒有證得,並沒有現前,但是確實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這條路上去走,沒錯;雖然沒到,方向正確,目標正確,這也可以說它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淨土法門,下手便是轉識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觀照般若 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

  這是說明淨土的殊勝,淨土之殊勝,知道的人實在講太少太少了。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認識淨土法門,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多,實實在在不多。這些年來我們常常研究淨宗的經典,探討淨宗的經典,不斷跟同修們互相研究,這才對淨宗稍稍有一些認識,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佛講般若 二十二年,說了二十二年真正懂得有幾個人?你就知道這個事情之難。但是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他雖然對般若 的道理還沒聽說過,般若 的經典他也沒念過,但是他所行的就是般若 正智,這真正不可思議。古人說暗合道妙,那個道就是般若 正智,它妙極了,他所做的就跟這個路子合了,這是淨宗無比的殊勝。所以念佛人一下手就是轉識成智。什麼是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智。

  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給諸位報告過,但是我這一次在此地講經,看看來聽的同修們,有一些沒聽《無量壽經》的,順便在這裡給諸位做個小報告。隋唐時代的古大德,我們知道中國佛教黃金時代是隋唐,佛教興旺達到了頂點。在中國小乘有兩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都是在那個時候成立的,影響將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到今天,這個影響這麼深、這樣遠!那個時候的高僧大德輩出,很多很多,真的是有修有證,還有不少佛菩薩再來的,化身來的,我們在《高僧傳》裡面這都見到。當時古大德,實在講也是為我們,來探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仔細比較比較,哪一個經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所以稱《華嚴經》叫根本法輪。把佛法比作一棵樹,《華嚴經》是樹根、是樹本,所有一切經都是枝葉,《華嚴》是根本,這是第一。然後再把《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一個比較,又說《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也就說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導歸極樂世界,《華嚴》就不圓滿,《華嚴經》止於等覺菩薩,不能成佛。所以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你看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旁邊的兩位大菩薩,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在《華嚴經》上都發願求生淨土,這還有什麼話說?《華嚴經》上又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圓滿,對於所有行門真的都徹底了解,過去小看淨土法門,現在明白了,統統都念佛求生淨土了。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地上菩薩十一個位次,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你要問念什麼佛,求哪一個淨土?你問文殊、普賢就曉得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所以這些祖師大德們說,《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跟《華嚴經》無二無別。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小本《華嚴》,你不要看那個經文很少,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相同。可以這樣說,《阿彌陀經》是簡單的介紹,是《華嚴》的精華,而《華嚴經》就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講解而已,一而二,二而一。古大德不少人,不是一個、兩個,為我們找出來的,得這麼一個結論。我們從這個結論裡面才曉得,《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這才搞清楚。

  《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當中,哪一品是第一?再找、再比較,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大根大本。你看世尊為我們介紹淨土,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講,就是四十八願的解釋,詳細說明而已。可見得四十八願是中心!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個倒不用我們操心,古大德已經找到了,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諸位,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原來一切經,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歸納是《華嚴經》,《華嚴經》再歸納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歸納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再歸納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講的是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這個頂端找出來了,不簡單!所以你能夠念一句佛號,不可思議。你念這一句佛號,等於念四十八願,等於念《無量壽經》,等於念《華嚴經》,等於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經統統念完了,你說妙不妙!所以這是真實智慧,這叫當下便是轉識成智,一點不錯。我們曉得菩薩裡面,智慧最大的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選擇這個法門,那還能錯得了嗎?第一等智慧的選擇!哪有那麼簡單,淨宗法門難信。我過去學佛,學了二、三十年都不相信,我的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我都半信半疑,不敢反對就是了,心裡頭不服。老師真的是苦心,甚至於跟我說,自古以來那麼多的祖師大德、有學問的人都念佛,如果說都錯了,我們也就錯一次,也沒有關系,說這樣的話來勸我。所以我對老師,想想過去不能不感謝。我怎麼會相信淨土?講《華嚴經》才明了的。到後來看到文殊、普賢、善財童子,統統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仔細再一觀察,淨宗法門真的不可思議,這才相信!我相信這個念佛,是得力於《華嚴》,得力於《楞嚴》,相當不容易。真的一下手就是轉識成智,就是降伏,高明到了極處。

  「便是觀照般若 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這個功夫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我們這個念頭一起,念頭起來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一換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離有!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又不落空!空有兩邊不著。何況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號是性德之稱,不是普通名號,普通所有名號都是假的。馬鳴菩薩教給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那是一般的名字相。馬鳴菩薩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他告訴我們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老人家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由此可知,這個是真的。叫我們離,離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名稱都是假名,唯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真的,諸位要曉得,這不是假名。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純真無妄!這就真正兩邊不著,回歸到自性。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自性名字,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的淨土。

  【念佛人要發大心】

  發大心念佛,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縱然去不了,還有個中品往生。所以發心不能小,小了怕去不了,一定要發大心。我們古人所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不錯,發大心我們得中品,算是不錯了。你取法乎下,那個問題就嚴重了,怕的是去不了。所以,心一定要大!像我們每天念的回向偈一樣,「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那個三途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三途,不單指我們娑婆世界,所以你心量要從這個地方擴大。單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心量很小,不夠大。念念起心動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像普賢行願一樣。

  【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

  時時刻刻有這個念頭,決定不忘這個念頭,不能夠忘掉,你的心量就大了。永遠保持著大心,大心無論修什麼行都叫大行。這個行隨著心量擴展,都是大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證大果,這個諸位要知道。文殊、普賢都求往生,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這是我們應當要想到的,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不在華藏世界成佛,還要求生西方淨土?如果你要說,那恐怕是示現給我們看的,這是你的意思在猜測。實際上他不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他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你要問為什麼?我們在淨宗經論裡面得到了結論,在西方世界成就快速,西方世界以外修行,成功時間非常之長。在大乘經上,佛常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有種種講法。說真實話,第一個阿僧只劫,修滿三賢位,圓教。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前面十信位,不曉得要用多長的時間來修成。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初信都沒得到,你才曉得這個艱難!

  《華嚴經》上講眾生修行成佛要經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比那個長得多,這是真的。第二個阿僧只劫,修滿七地,第三個阿僧只劫,修滿十地,這個時間多長。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從凡夫位,就像我們這種身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證到等覺菩薩的果位,需要多少時間呢?諸位展開經本細細去算算,大概是二劫、三劫,就得到了。無量劫的時間縮短成二、三劫,文殊師利、普賢怎麼能不去?當然要去,太快了!這是許多大菩薩,極力爭取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就在此地。經上講,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阿惟越致菩薩,無量無邊阿僧只說,數不盡的。這些人都是十劫當中成就的,因為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十劫,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十劫的時間不長,十劫當中凡夫去往生的,證到等覺果位的,已經占了大多數。我們算算那個帳,大概二、三劫就成功了。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那就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非去不可。

  今天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法門,你叫我學,我不干了。我不走文殊菩薩的路,不走普賢的路,那個路太冤枉了,他們修了無量劫才修到華藏世界。我們今天抄近路,到了西方極樂,見到文殊、普賢,跟他拉拉手,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你想想看,文殊、普賢自己感到慚愧,不如你。他無量劫才修到這個地步,你怎麼一下就來了,太快了,一下就來了。所以要發大心,常常有這個念頭,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這個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大願,不是一尊佛的願,不是阿彌陀佛的願、釋迦牟尼佛的願,是所有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共同大願。世尊講《彌陀經》,經裡面看到十方佛的贊歎。十方佛的贊歎,就是十方佛的肯定。十方諸佛如來,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熱心弘揚淨土,勸大家往生極樂世界。有些人不相信、勸不動的,這才給他小法,一切法都是小法,來引誘引誘他,滿足滿足他。大法他受不了!淨宗念佛是大法,這一生就成佛的大法。諸位要是勸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你不要難過,你知道這是很正常的。仔細看看他像不像作佛的樣子,不像!很正常的事情。難信之法,你這一勸他就相信,那怎麼叫難信之法,不容易相信,很不容易相信!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廣度含靈。】

  我們現在雖然是事上做不到,事上是眾生有業障,我們自己也有業障。自己的業障是智慧不能現前,沒有善巧方便,這是自己的業障。所以自己有業障,眾生也有業障,我們要普度,談何容易!雖然事上做不到,不能沒有心,不能沒有願,要沒有這個心願,那就錯了。我們的心願跟佛一定是一樣的,我們的智慧能力跟佛不一樣。諸位果然心願跟佛一樣,諸佛那個本願的威神冥冥當中加持,這種加持有些時候自己能夠感覺到。佛力加持,三寶加持,能感覺到。俗話講,得佛菩薩保佑,這加持就是一般講的保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個保佑條件從哪裡來?心跟佛的心一樣,願跟佛的願一樣,就是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這個心願不可思議。

  【若能融會得這點道理,還有不加緊念佛的麼!還怕念佛不得力麼!要緊、要緊!】

  你要是不認識清楚,信心很難生起。我對老師,說老實話非常尊敬,老師的話我都會依教奉行。而不肯不能照做呢?我自己心裡有疑惑,老師沒講清楚,沒講明白,不能把我的疑團解除,這是實實在在的。如果當年李老師講淨宗經典,像我今天講得這麼清楚明白,我老早就相信了。他講得太含蓄,我們智慧淺,沒辦法,體會不到!又不敢問,問了怕老師罵人,又不敢問,所以很不容易體會。真的自己這一生非常幸運,在這些大經大論裡面看出事實真相。我們曉得多少人,一生在經論當中,最後都沒有看出來,你說這個多可惜。所以從經論裡頭,得到消息看出來的人,也不是很多。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世尊到這個地方,這才正式來解釋了。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義很深。前面最重要的,佛是教我們學他,以他做為一個好榜樣。要我們發大心,發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一段解釋出來了,這正式解釋出來,因為菩薩如果有四相那就錯了。我們看注解:

  【執我分別】

  執著我,起分別心。

  【乃凡夫通病,豈是菩薩。】

  菩薩決定沒有分別心,為什麼?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末那識。凡夫才用心意識,佛菩薩轉識成智,不用心意識。佛菩薩所用的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他用的是這個。我們用的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前五識,搞這個。智就是般若 智慧,四種都是般若 智慧,我們是將智變成了識;因為有無明,因為有妄想,把這個智慧變成了情識。現在要想返本還原,沒有別的,就要把情識再轉變成智慧,這個就對了。《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這些理論,教給我們這些方法,就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工作事業,這些都不礙修行,都是菩薩修行的大好境緣,就在這個境緣當中,歷事煉心,轉識成智,那就成功了。

  【我相因我見生】

  我相粗,我見就細了。《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後半部講四見,所以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但是要曉得,四相要是破了,四見當然也沒有了,因為相是從見來的,相破了,見就沒有了。如果見破了,「相」當然沒有了,它是有表裡的關系,一個是外表,一個是裡,一破都破了。因此《金剛經》前半部,可以說意思已經說到圓滿了。一表一裡。

  【我見因我相顯。一表一裡,從來不離。破我相即是破我見。】

  這個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執著,那就叫我見。

  【四相即是一個我相】

  雖然說四相,四相的根就是我相,其他三相是從我相生出來的。所以我相那就是根本的根本,四相涵蓋了整個宇宙的一切現象。

  【發心為一切眾生,就是降伏我相。】

  為什麼?凡夫念念都是有我。所以佛法說,佛法講的善惡標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它的標准就是立在我執上。起心動念有個我,這就是惡。為我還不好嗎?為什麼一切為我就是惡?我要修行,我要行菩薩道,我要成佛,這不很好嗎?不行。佛告訴我們:「我」這個念頭就是六道輪回的根本,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就從我見、我相來的,這是根。起心動念是個「我」,你就增長我執,我執還是牢牢的抓住,愈抓愈緊,你怎麼出得了三界?你修菩薩道,修六度萬行,也出不了三界,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我執執住了!這個東西就是三界六道,是堅固的枷鎖,這是惡。所以佛叫你起心動念,不要再想「我」。不想我怎麼辦?想眾生。念頭轉變,觀念轉變一下,我不再想我,我想眾生。我一吃飯,想到眾生有沒有飯吃;我一穿衣,想到眾生有沒有衣穿。時時刻刻、點點滴滴想眾生,這個樣子我執慢慢就淡了、就化掉了,這是善,這個是好事。發心為一切眾生,就是降伏我相,就是把我擴大,大而化之,用這個方法。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

  我要幫助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人相就沒有了;都變成佛,人相就沒有了。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盡之念,即降伏壽者相。】

  壽者相是什麼?是時間的相續。我度眾生,我要到哪一年、哪一月才度得完?你有這個念頭,這就是壽者相,這個念頭也沒有。所以學佛要記住,我們只有今天,只有此時此刻,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你這個心才自在!過去已經過去了,縱有好事已經過去了,想它也沒用處了。縱然有惡事,也不要後悔,都過去了,都沒有了。未來還沒有來,你在想,那是打妄想,空想了!過去、未來都不想,認真做現在的,這就對了,這樣子壽者相就沒有了。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降伏眾生相。】

  連眾生也不執著。這個就教給你怎樣去破四相。由此可知,四相的形成,第一個是「我」,有我;與我相對的是「人」;與人相對的是一切萬法,「眾生」是一切萬法,眾就是眾緣和合而生。有情,我們今天講動物,眾緣和合而生,四大五蘊和合而生;植物、礦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眾生相非常非常廣大,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屬於眾生相。這些現象相續不斷,這叫壽者相。可見得一切現象都從我生的,都從我相生的。我相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的根源。

  【發無上心者,要行菩薩行,普賢行。一切佛法,說到修持上,總不外觀照。】

  這是提出行門的總綱領。禅宗是這樣說法,教下也是這個說法。這個觀照,可以說是大小乘十個宗派裡面,共同承認的修行的總綱領。但是那個心要是發不起來,觀照確實是有名而無實。觀照的條件是要大心、要大行,一定要發無上心;無上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在淨宗裡面,要度一切眾生同生淨土,生淨土就是成佛,要發這個大心,發大心那你就是菩薩行。大心是菩薩行,你的行持就是菩薩行。在此地特別提醒你,要修普賢菩薩行,為什麼?一般菩薩行固然是大行,比起普賢菩薩不夠大。也就是說普賢菩薩的行,才叫究竟圓滿的大行,很難做得到。菩薩行,還行!咱們勉強勉強還能做到像個樣子,普賢行可能一點都做不到。什麼原因?普賢行要清淨心、要平等心;換句話說,清淨心、平等心修菩薩行,那個就是普賢行。譬如我們舉一條來講,普賢的行門無量無邊,歸納為十個項目,第一條裡面「禮敬諸佛」,這一條我們就做不到。諸佛是什麼?除我一個人以外,都是諸佛。我對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像對佛那樣的恭敬,你能做得到嗎?這個人我一看就不順眼,要我敬他?就沒法子了。縱然你不錯,對每一個人,冤家對頭你也對他很禮敬,也很恭敬,那蚊蟲、螞蟻呢?蚊蟲、螞蟻也是眾生,也是諸佛。蚊子來叮你一下,一巴掌打死,把佛打死了,你才曉得難!他那個平等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不但有情眾生都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無情是桌椅板凳,擺在你面前的,它也是諸佛,你對它也像對佛一樣恭敬,決定不能有差等。對桌椅板凳怎麼恭敬?擺得整齊、擦得干淨,這是對它恭敬,不是叫你對桌椅板凳都頂禮三拜,那就大錯特錯。恭敬心!有一點點不干淨不如法,就不恭敬,你才曉得這個好難做到。發大心,這是要求我們要修普賢行。

  我們再看看,古大德何以把《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無量壽經仔細念一遍,你就恍然大悟。因為《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就是普賢行。經本一展開: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話就說盡了。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你不往生則已,你只要往生,即使下下品往生,你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依照我們這個地方,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講的,十信位菩薩是普賢菩薩,十住普賢菩薩、十行普賢菩薩、十回向普賢菩薩、十地普賢菩薩、等覺普賢菩薩,統統是普賢菩薩;所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你要想證得普賢菩薩的果位,念佛往生淨土,一到那裡就證得。沒去之前,要認真努力去做,做不到,勉強去做,做到一分、二分也好!不能說我做不到就算了,我就不做了,這個不可以。要認真努力勉勵自己去做,往普賢道上去走。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包括各宗各派,包括無量法門,講到修持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觀照。什麼叫觀照?觀照就是思惟。為什麼不說思惟,要換一個名詞叫觀照?諸位要曉得,思惟,我們很容易錯會意思,落到第六識裡去了,那就用的是妄心,錯用了心。觀照的意思?不用心意識了。不用心意識,名字也叫思惟修。這大乘經上常常有這個名詞,思惟修,但是那個思惟修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不用情識怎麼思惟修?不用情識的思惟修,才叫做觀照。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眼睛,睜開眼睛看到外面,問問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豎起耳朵聽聽外面聲音,也聽得很清楚。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起分別心,還沒有起執著的念頭,你是不是看得清楚,是不是聽得清楚,這叫觀照。我聽聲音,一聽,這是冷氣,這就落在第六意識,這就錯了,這就把真的變成妄的。音聲是真的,你在上起分別、起執著,就是虛妄的,為什麼?真的是不變的,妄的是會變的。你們想想看,你聽的聲音是真的,你說它是冷氣機的聲音,別人說是另外一個聲音,各人所說的都不一樣,那是假的、妄的。你看到我這個人,真的;你說這是淨空法師,假的,為什麼?我可以換個名字。弘一大師就有一百多個名字,哪個名字是他?名字是假的。你要是起分別、起執著,就是假的;不起分別、執著,你看到是真的,真的是不變的;假的是會變的,名會變,相會變,它會變。你從這裡體會到什麼叫觀照。

  觀照,實在講就是叫你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但是問題是照不住,第二念它就變了,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別、起執著,沒有法子,這才知道用功的難處,太難太難了。第二念,妄念起來了,就變質了。諸位要曉得,第一念是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第二念就掉到凡夫去了,就掉下來了,掉得好快。就是第一念保不住!保住了,那你就成佛、成菩薩,你這個分別執著永遠斷掉了,就沒有了。保不住!保不住,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贊歎淨土法門,我們第二念換成阿彌陀佛,這容易太多了。守住第一念太難太難了,換成阿彌陀佛,這個事情不難!淨宗法門妙就妙在此地,好就好在這裡,成就也在這裡。我們明白它的道理,曉得它的事實真相,你才會把所有一切法門捨棄掉,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有人問:淨空法師晚年都在講淨土經典,為什麼這次講《金剛經》?你們懂得了嗎?好多不相信淨土法門,相信《金剛經》,今天到這裡來了,我把淨土告訴你了,要不然你怎麼會聽得到!這是講真話,把你引誘誘到這裡來,才給你講真話。底下這一段講得非常好,因為江味農老居士,他就是一個專修淨土的人。

  【或雲念佛不是觀】

  這是很多很多人錯會了意思,以為念佛不是觀照,所以排斥念佛法門,小看念佛法門,沒有把念佛看在眼裡。此語不然,這個說法錯了。實在講,這是到後面會跟諸位講,這個根本的原因:第一個、教理沒有真正搞清楚,所以才有這個誤會,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那怎麼會有誤會呢?不可能有誤會;第二個是你修行功夫沒有抓到要領,也就是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會有分別執著,因為功夫得力,破分別執著了,這是一定的,不論哪一個行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一樣的。他心清淨、心平等,這是功夫得力了。

  【須知即念即觀】

  我們念佛,這個念就是觀,在淨宗裡面叫念、淨念,你看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淨念相繼。宗門裡面叫觀,教下也叫觀,我們這個法門裡叫念,意思完全相同。

  【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

  這就不是用觀,這個真的念佛不是觀,與觀的定義相違背。那個觀,給諸位講過,保持第一念,那是觀。

  【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

  這就對了,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妄念一起,一句佛號提起,妄念沒有了。觀,或者是止觀,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剛經》上講的:雲何降伏其心,要用觀來降伏其心。我們念佛,妄念一起來,第二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這是觀。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依舊打妄想,那就不是觀,那個念佛不是觀,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

  念佛的時候,怕妄念習氣太重,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會打妄想,所以初步入門,我都叫同修讀經。妄念起來了就讀經,讀經比念佛有效。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念滑了嘴,妄念照打,佛照念,妄念照起,一點都不得力。但是讀經就不一樣,讀經一打妄念就念錯,所以很容易發現妄念。專心一心去讀經,我們讀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沒有妄念,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沒有妄念。哪一天妄念少了,真的沒有了,不要念經了,念佛號,那個佛號就很有作用,念頭一起來,一個佛號馬上就壓下去。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讀經的方法好。讀經的方法還有一個好處,讀經幫助你開智慧,智慧現前,你的信心增長。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到後來退心?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句佛號念久了,念得厭煩,不想再念,就退心了,沒有智慧。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的話,得定,不能開慧;但是讀經能得定,專心讀經,心裡沒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開智慧。這個經的意思一遍一遍讀,自自然然領悟,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去想經裡什麼意思。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確確實實沒有去想它什麼意思,意思自然現前,那個就叫悟處。雖然現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歡喜,我悟出來了,這一悟就迷了,一動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理會它,會不會忘掉?不要去理它,忘掉就忘掉,底下還會有悟處,愈悟愈深,愈悟愈廣,這才是一個道理。總而言之,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夠堅持,永遠不要改變,一直下去,才會得真正的受用。

  凡事起頭難,起頭不能堅持,那你就別想有成功。講經是好事情,大家都曉得講經很有功德,都想修,發心講經的人很多。講個一遍、兩遍,以後不再想講了,都退了心。我的同學不少人都退心,什麼原因?不肯堅持,那一關突不破,開頭講經很苦,怎麼可能講得好?講得不好,聽眾都跑掉了,跑掉自己難為情,算了,不講了。這一關要突破!聽眾統統跑光了,桌椅板凳不會跑,我還要講,這才能成功,要堅持這一點。所以我比別人皮厚,不在乎,你走沒有關系。我還有一個聰明處,我講經不宣傳,決定不讓人知道,我開頭學講經的時候就是這樣,不像現在人到處撒廣告,到處去拉人。你要曉得,你拉那麼多人來,頭一天來那麼多人,你講得不好,第二天人少一半,自己心裡多難過,看到人一天一天少!所以這要有聰明,我一個人都不知道,頭一天兩個人聽,第二天他又帶兩個人來聽,增加一倍,我的信心就增長了。懂得這個,這是不給自己洩氣。所以不要說聽眾愈多愈好,不是好事情,那對自己真是很大的打擊,不是好事情。所以決定不要去登報紙,不要去撒廣告,為什麼?我講得不好,你們來是你甘心情願來的,我沒找你來;我找你來,講得不好,我對不起你。頭一關你要能夠突破,這非常重要;這一關要是不突破,以後成就就非常非常困難。

  凡事起頭難!起頭,我那個時候發心學講經,講台上一個小時,不像現在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我要花多少時間去准備?花四十個小時。四十個小時准備一小時的東西,充分准備,這才能夠應付得了,否則的話下不了台,那個很難過。認真努力,我到十年才不要准備。你們今天看到我的本子跟你們的本子一樣,完全相同,沒有任何准備,十年以後才到這地步。我十年幾乎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三次,沒有少過三次,多的話一個星期十幾次,上午講、晚上講、下午講,講十幾次,三十八年沒有中斷過,我很有經驗。同修們大家要發心,我常常鼓勵大家發心,你有方法、有善巧,減少打擊,你就不至於退心。

  這是想佛,念佛想佛,想哪一尊佛?諸位要知道,阿彌陀佛,我們畫的阿彌陀佛像,塑的阿彌陀佛像,都不一樣,哪一個像是阿彌陀佛?給諸位說,阿彌陀佛沒有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看到哪一尊佛像莊嚴,你就供養那一尊佛像。你天天拜他,天天看他,天天想他,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現那個像給你看,一定不錯。不要供好多像,供好多像那就不曉得哪個像是真的,那就比較麻煩。一尊,一心憶念,這個好,不要三心二意。選擇一個佛像,一生供養他,不要再改變,這個樣子最好。你的心是定的,你很容易觀想,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像就在面前。這樣念佛,妄念就會少,他心專、心一了,這跟宗門教下修觀完全一樣。這樣念佛就是觀。

  【修觀是收攝意根】

  意根就是執著,就是第七識。

  【淨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為最上乘之妙法。】

  這個方法是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大勢至,在一切菩薩當中,大概他老人家的緣分比觀世音菩薩差一等;我們大家對觀世音菩薩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知道大勢至菩薩的人不多。實際上大勢至菩薩真的是第一智慧,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賢之上,為什麼?因為他專修念佛法門,專弘念佛法門,這才是專家。我們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他老人家寫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是夏蓮居第一個寫的,以前沒人說過。我看到這一句,佩服得五體投地,一點都不錯。在盡虛空遍法界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第一。在我們娑婆世界專修專弘,普賢菩薩第一。釋迦牟尼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是第一個提倡淨土的。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中國初祖是慧遠大師。講到初祖,三個初祖,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

  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跟禅宗的觀照、教下的止觀,無二無別。不但無二無別,實在講比他們那個高明太多了。他們修行要具足很多條件,如果不是那個根性,根本無法起修。淨宗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能修,這就高!有的人可以修,有的人不能修,不算高!人人都能修的,這才叫高明。等覺菩薩,文殊、普賢他能修,再愚鈍的眾生他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我們看到有個小冊子《物猶如此》,那個小冊子裡面記載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能修。畜生往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台灣我們都見過,畜生念佛往生。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最上乘的妙法。哪有在一般觀照之下!沒有這個說法。凡是有這個說法,念佛不是觀照,那都沒搞清楚,對淨宗理論方法境界都沒有搞清楚,才有這樣的誤會。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佛法,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
下一篇:萬行大和尚:怎麼做才能避免天災人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